临行之前,红姨把她一个人拉到一边,递给四季一封信,信上没有署名,只是淡淡地墨香传来,应该是还没有写多久的。她说“你将此信交给一个叫做子明的人,不能私底偷看,我就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事情”。
这的确是很大的诱惑,比她一个人没有线索是私下去查,省了不少力,只是……四季拿着信有些犹豫“这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曾多,我该如何得知那个子明是红姨要找的字明呢?”。
红姨犹豫了一会,突然抬头望天,像陷入了回忆中,声音也带上一丝伤感“你就问他,今年秋天,可去山上见着了满山的青竹红枫,只要他说出答案,你就知道是他了!”。
“那答案是?”
这边话音一落,那边就叫了起来“四季,该走了!”,远远地声音传来,四季回头向着穆筠点了点头,又转头回来看着红姨,等着她的答案。
只是红姨的目光远远地落在穆筠的身上,就再也移不开,她眼睛都不眨一下,似乎想把穆筠的模样印在脑子里。
“红姨?”四季试探的叫了一声,红姨突然闭上了眼睛不再看,抬起头道“他说了你就会知道。快走吧,他们在叫你了!”。
四季傻了一下,反应过来后朝着红姨作一揖,“红姨保重。”鬼使神差的,四季又补了句“穆筠她是一个孤儿,儿时虽然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但她现在很快乐”。说完,四季转身离开,不忍再去看后面人的表情,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这番话,这番话能不能让那个寂寞的女人,心头好受一些,唯一知道的事,如果能解穆筠的身世之谜,那么她会很高兴她有一个家,只因为这一个原因,就足以让她费尽心思去查了。
离开屋子有200米的时候,薛兰和穆筠以及红叶三步一回首的向后望,看着后面人的身影越来越小,三人心头都不舍。不过薛兰的话她倒是可以理解,穆筠的话,她有些奇怪,红叶那则是莫名其妙了,等着他们在一同17次转回头的时候,四季终于忍不住开口询问,“人影都看不见了,你们到底在看什么?”。
薛兰脸上一红,低着头不说话,穆筠又将头转回去一次,认真的想了想“我总觉得我在那见过红姨,感觉特别的熟悉,不过想不起来是在那了?”。
四季心中掀起巨浪,上跳下跳的安静不下来,熟悉?难道穆筠是想起些什么了?才刚刚想开口认真的询问询问,就见穆筠突然把头转了回来,直视着四季,一脸严肃、沉重的说“这股熟悉感绝对不寻常,四季你说我以前是不是见过红姨,在我们家乡……难道是二重身!”。
要说出的话突然卡在嗓子口,四季嘴角一抽,默默地把眼睛移开,盯着前方看路,心想着要不要加快点速度呢,她不太想站在这傻子身边,好丢人~~~
“什么叫做二重身?”一旁的红叶插进话来。
穆筠一本正经的为他解释起什么叫做二重身,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自己,两个人聊了半天,穆筠又突然问起红叶:你刚才在看些什么?
红叶收起脸上的好奇,转成一脸不舍,哀怨的道“我在后悔为什么我不把窗子口的那一盆兰花偷走,那可是难得一遇的名贵品种啊!有钱都买不到,实在是可惜了!可惜了!”。
薛兰一听一本正经的回答“那花红姨虽然非常的喜欢,但如果公子开口去要,我想也不会不给”。
三人讨论中四季默默地加快了马速,还是保持距离的好。
不得不说,自从薛兰加入了以后,她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不止一个水平,冰冷的大饼馒头变成热腾腾的野菜汤,虽然口感差了一点,味道营养却是极好的,睡觉时她总是能找到破庙,或是能遮风避雨的大树,避免了晚上被冻醒的可能。
薛兰本是的猎户的女儿,对方向、陷阱之类的,可比她们厉害得多,托了薛兰的福,原本还有半月的路程缩短成了十二天,在第十二天傍晚,四个人终于走到尉雷城外,只是傍晚城门已经关闭,四季不得不找一个地方歇脚。
和琴鼓的热闹不同,尉雷的城外非常的萧条,不知是不是晚秋的关系,城外黄叶枯枝遍地。一路以来她们已经见惯秋色,只是安静的城外,让人后背发寒。
红叶说,尉雷国君本正值不惑之年,因过度思念十年前去世的皇后,心忧成病,已被御医宣布命不久矣。俗话说内忧外患,内忧在前、外患居后,比起他国的侵入,更可怕的是自己国家里的内乱,皇帝将辞世,却未立太子,他底下的几个儿子早已闹了起来,为了那个位子朝廷里百官拉帮结派,皇子们私下掀起腥风血雨,谁还有心思去管平民百姓。
听言四季想起一路来看见的难民些,又想起琴鼓的富饶,在那生活半月,连乞丐也未见一个,相比之下差异可想而知,疑惑地道“国不行,为何民不反?”。
红叶突然嘲讽一笑,尽带不屑,像听见了天大的笑话“反!为何不反,反了还不一次,只是几百年来,尉雷的腐败已从内到外、从官至民,反的人不过的拿起大刀,那敌得过烨国的长枪”。
为什么又扯上了烨国?
看出了四季的疑惑,红叶解释道“现在朝中有五位皇子,大皇子生性懦弱,二皇子生性自大好战有勇无谋,不值一提,三皇子好男色,四皇子较为出色,却在九龄时不幸遭遇意外,死在林中山庄里。五皇子不过还是强保中的孩子。堂堂的尉雷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人才,凡是国中有****,都需借助它国之手平息,以城池做为交换,别看尉雷是一个大国,事实上早已被其他三国架空了,其中以烨国居首。”
慕禾的目的四季很清楚,不过是几座城池,他的野心还不算开始。
说话间,四人找到了一家民居,给了几两银子,分了两间房给他们住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