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种洋芋,老刘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上世纪70年代初,刚刚20出头的他在当时人民公社的农业试验站帮忙,小麦选种、洋芋芽栽等技术他都学到了手。老刘是真真切切的土专家,他说:“芽栽是最普通、最简易的脱毒技术。”为了防止品种退化,他每年搞一两亩芽栽田,他家的洋芋就病害少、产量高、品质好。如沃足农家肥、空行施碳铵、籽行施二铵、中耕间苗等技术他早就运用到了种植实践。
他是土生土长的“土专家”,经常给乡亲们传授种植技术,他还被请到葛家岔、石峡湾等北部乡镇传经送宝。去年,他给新集乡群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课,乡党委书记张建华评价说:“讲得很实在,很管用,我们的老百姓脖子伸得像公鸡一样聆听,真是太好了。”“洋芋书记”下乡调研,和老刘一起探讨“种子在地里腐烂”的原因,他有板有眼地分析了几方面原因:或者化肥与种子相互接触,或者种子带病种植,或者地温太高……
老刘种洋芋种出了“名堂”,他也想搞养殖搞出点成绩,他还有更远大的抱负。他说自己早已考察好了,高峰的气候、土质很适宜种植当归,他现在思谋着引进当归种植,效益要比种洋芋强几十倍。
在高峰乡,还有一个被称为“洋芋明星”的农家妇女陈月兰,来自中央、省、市各大媒体一波又一波的记者采访过她。我以为她有多么不平凡的事迹,可比起那些洋芋大户和外销大户,她又显得很平凡,而正是她的平凡,代表着她周围的“洋芋人”的平凡,让我产生感动。
去年她家测产,结果一窝洋芋平均产量3.3斤,一亩地有3300多窝,亩产也突破万斤。她种30亩洋芋,主要品种是良种陇薯6号,平均亩产高达8000斤,总产量达到120吨,留足种子自用,外销100吨,可创收入8万元。
她家养猪、养牛、养羊,有不菲的收入,农家肥都施到地里去。
我们到她家时,前院的羊圈门边,有一位浑身灰土的男子怀抱着一只小羊,正在给小羊羔喂食,见到我们,点头笑笑,陈月兰引我们到她家窗明几净的瓦房,她有见过“大世面”的大方,但朴实中藏着腼腆,同去的乡党委书记问她下一步的打算,她说,还要加大养殖力度。
是养殖更能赚钱?
她说,她的洋芋要多用农家肥。
亩产已经是创造奇迹了。
她说,她的洋芋大没错,但不好吃。
她说,化肥催大的,不好吃,吃的人就少了。
她说自家不好吃的,好价咋能卖长久;只用农家肥,洋芋更好吃。
我们惊讶地默然着,她原来是这么想的。
是的,假如只用农家肥,她的洋芋可以贴上“有机”标签,货真价实,价格也可以翻番。
但现实的问题是,她的洋芋到千里之外的终端市场,到消费者手中,要过很多的手,“有机”标签如果能被接受,说不定,很快滥用。
诚信市场机制的不完善,打出这张牌不容易。
但是,她说,她没想那样远,她只是想种出她想吃、她吃着好吃的洋芋让人吃。
不由得,更敬重她。
后来,书记给她介绍说养鸡好,因为书记刚从养鸡出名的鲁家沟调过来,对养鸡很在行。
我们走出来时,那个浑身灰土的男人怀中还抱着一只小羊羔,为小羊羔喂食,见我们,又笑笑。
以为是雇来的羊倌,后来知道是她的丈夫。
和她一样朴实憨厚的人。
从薯乡到薯都
白蛇修炼五百年
峨眉山上成大仙
———定西民间歌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确定为“国际马铃薯年”,马铃薯以极高得分成为全世界三大重要粮食作物,仅列于小麦和稻米之后。
纵观定西洋芋产业发展,到2008年,已经从产业的形成走向产业升级,这是又一次质的飞跃,是“中国马铃薯之乡”的薯乡向薯都的一个跨越。
薯都的中心自然是安定区,安定区产业升级的目标任务是:今后5年,安定区将从国家粮食安全和富民强区的高度出发,以打造中国薯都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科技和市场为先导,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马铃薯产业,坚持走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加工精深化、企业集群化的内涵式发展路子,种植上实现由主抓面积扩充总量向主抓品质提升单产转变,营销上实现由规模优势占领市场向品牌经营主导市场转变,加工上实现由低端产品为主向精深产品为主转变,整个产业实现由鲜薯外销为主向加工转化增值为主转变,推动产业实现战略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真正把安定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为加速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转变发挥关键性支撑作用。
产业升级,是缓解粮食危机的迫切需要。
我们不能仅仅只说,定西的洋芋解决了定西人的温饱问题。洋芋是粮食,是蔬菜,是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但首先是粮食,尤其近两年全球蔓延的粮荒,许多国家倡导用马铃薯替代粮食。定西的洋芋,满足定西人的口腹后,“粮荒”也给定西带来新的商机。
从事马铃薯出口贸易的定西石羊倍里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琇灵,原本是做地毯出口生意的,当她看到这几年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很迅猛,便开始了马铃薯的出口生意,2006年出口了860吨马铃薯,出口额度达到了21.7万美元。2007年9月,在定西召开的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上,她又签订了1.6万吨鲜薯销售合同。
张琇灵说,随着国际粮价的不断走高,国际上对马铃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现在她已经把马铃薯出口生意做到了阿联酋的迪拜,今年还要把周边阿曼、苏丹、埃及这几个市场开拓一下。
马铃薯之所以在中国叫洋芋,是因为它最早是从国外引进来的。让定西的洋芋蛋漂洋过海赚外汇是许多人的梦想。2007年,安定区马铃薯直接出口贸易2.1万吨,转口贸易10万吨。
产业升级,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选择。
我们看到,洋芋在给定西人实现温饱后,也在给农民增收,而这增收是年年增收上加增收,不断增收,就像这块土地上的洋芋,每年膨大,从一斤到二斤,三五斤,出现不断提升的潜力。2007年,定西大旱,马铃薯仍获丰收。“洋芋书记”说: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差距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潜力也在科技。
到马铃薯种薯之乡的通渭,你几乎感觉到各个乡镇都在搞种薯,搞科学良种,石峡湾乡是安定区北部最为干旱的乡镇之一,而名称好听的清水村又是全乡最干旱的村。去年推广的1800亩抗旱膜侧芽栽和小整薯播种的马铃薯“新大坪”,亩产却达到1500~2000公斤。素以低产优质著称的“新大坪”能亩产达到这个数字,在风调雨顺之年都很少见。
罕见的干旱之年,清水村农民群众不等不靠,主动出击,覆盖地膜、点浇点种的120多亩马铃薯喜获丰收,平均亩产达到2150公斤,是露地马铃薯亩产850公斤的2.53倍,每亩净增1300公斤,在重旱年份创下了当地的历史新高。
农民顾海彦种了4亩膜侧马铃薯,总产量达9000多公斤。他给大家算了一笔账:每亩投入地膜3.5公斤,多支出49元,多投入3个工,折合45元。每亩增产1000公斤,按最低销售价计算每亩也增收600元,扣除成本每亩还是增收500元。
再看农业机械,在安定区,从水川区到山旱区,由西南部向东北部掀起了一场“以机代牛”的革命。在农机具推介现场,8个农机生产厂家带着16种机械现场演示,各乡镇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农机部门的技术人员现场登记……负责人说:“当年购机补贴在种植马铃薯时就发挥了效益。”
农业机械的使用和推广,有利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利于打破传统耕作模式,提高土地的疏松和保墒程度,有利于马铃薯的块茎膨大和薯型的整齐美观。全区落实马铃薯机械化作业面积10万亩,其中,全程机械化种植示范点1万亩,建立千亩以上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示范片带8个。微耕机在示范片带上得到了重点使用,广大群众对微耕机购置、使用的积极性很高。
再看这一家。肖国山是安定区香泉镇农民,家里电冰箱、大彩电、组合家具一应俱全,三轮车、摩托车、微耕机应有尽有。乡邻们都说他“种尕洋芋发了大财”。大伙说的“尕洋芋”就是脱毒繁育的马铃薯原原种,是科研单位、种薯企业通过芽尖脱毒、试管苗培育、无土扩繁后的马铃薯良种。肖国山说:“当初眼睛看着那小玩意,心里怎么也想不到那就是马铃薯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五六年来,他连续种植脱毒良种,带领乡邻建立种薯扩繁基地,不但自己致了富,而且带动大家共同致富。2007年,他家40亩马铃薯良种大获丰收,现金收入8万多元。全村以脱毒扩繁为主,种植马铃薯6000多亩,户均达到10亩,发展种薯扩繁专业户30户,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的收入达到1700多元。
在安定区的一个叫蒋台村的小村社,当地乡镇分配200亩的原种试验种植,十几户却拿出最好的地,近300亩来种原种,乡镇干部说,只是试验,不一定有好收获,但大家在“试验”前加了“科学”二字,说科学试验能结硕果,他们自己相信这一点。
毛泽东说过,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群众创造历史。定西的“洋芋人”不断创造定西洋芋的历史,当土地给予他们回报,他们也将回报土地无限的创造力。
产业升级,是加速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2007年,安定区马铃薯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区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马铃薯加工业已形成了精淀粉、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精深加工体系,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实际加工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3亿多元,呈现出集群式、系列化、精深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们在定西,也看到了高附加值的精淀粉加工企业。
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是安定区招商引资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总投资9900万元,设计年产6万吨变性淀粉。在加快厂房建设、设备购置的同时,投资300万元装备的实验室投入运营,50多名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实验研发。
定西薯峰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在现有两条1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和一条1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生产线的基础上,与天津顶峰淀粉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征地5万多平方米,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新上2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生产线1条,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安装设备,力争年内投产运营。
蓝天淀粉公司加大企业技改升级,扩产达标,积极向精深加工延伸链条。今年,投资520万元,建成水晶粉丝生产线一条,年设计生产能力3000吨,产品销往兰州、成都、银川、乌鲁木齐等地超市。年轻的公司负责人李幸泽自信地说:“不断提高科技装备水平,不断研发新的产品,企业就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008年10月,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组成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调研组,把定西确定为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对定西市安定区分发扬“三苦”精神、坚持不懈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借鉴国际先进模式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予以总结和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之后,《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中央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报道。
“洋芋书记”总结说:“打造‘中国薯都’,以马铃薯产业为支撑,把绿色食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区域工业经济的一个突破口和增长点,把变性淀粉、全粉、休闲食品等作为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依托科技支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努力建设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加工基地。现在,全区共建成万吨级精淀粉加工生产线12条,全粉生产线1条,变性淀粉生产线2条,休闲食品生产线1条,水晶粉丝生产线1条,年加工能力15万吨以上。2007年,累计生产精淀粉4.2万吨、全粉5000吨、变性淀粉1000吨、薯条1500吨。
安定,以至定西的马铃薯产区,正完成着这个跨越。
在薯乡正悄然耸立着薯都的大厦。
你看,定西的土豆已经款款地笑了。
那翘起的两头,如清晨喷薄的阳光多么有力,多么绚烂。
那微笑的弯部,如中秋明月,那样鲜亮,那样丰润,那样饱满。
坐在定西农家炕头,喝一口罐罐茶,和定西的洋芋、定西的“洋芋人”一起微笑,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因为,我们都相信,明天会更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