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地人介绍,发现这个玉石矿的是昆仑山上一个著名的猎手。100多年前,猎人吐达固依爬上了险恶的色地古拉木山,射中一只壮硕的黄羊。受伤的黄羊向高山狂奔,吐达固依循血迹翻山越岭追寻。在攀越三座大山之后,他爬上了一座峭壁。在那里黄羊倒下了,旁边有两块奇异的石头,光亮润滑,坚硬无比,通身无斑点,就像肥得透明的羊尾油。他舍弃了黄羊,背着两块20多公斤重的石头回家。和田城的一个玉石商闻讯赶来,一见是两块罕见的美玉,便以一匹良马和八匹绸缎换去,并当场签订了继续采挖出售的合同。
在这之前的悠久历史里,当地人取玉,主要是从发源于昆仑山流向沙海的白玉河、墨玉河及克里雅河河床上捡捞。每年夏秋之间,来自昆仑山峦的雪洪,从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中,把玉石矿塌裂下来的大量白玉、青花、碧玉冲往下游,甚至冲到城镇附近。当年的于阗国人,每年秋天就像收获庄稼一样在河中捞玉,相传河水“日光亮处”和“月光盛处”必有美玉。如今,和田取玉主要靠人工采掘,捡捞的玉数量已不多,却也年年都有。一次,和田县牧羊人居玛和买买提这两名维吾尔人,在终年积雪的卡西尔黑山下河口处,竟捞到一块158公斤重的羊脂玉!
民间传说,昆仑玉还有着消灾免祸的超自然力的非凡功效。古代的人们对于昆仑的种种瑰丽想象也许还来自于昆仑的玉。玉神奇,产玉的地方就更神奇了。
◎昆仑泉为何从不封冻
隆冬时节,尽管四野里冰天雪地,昆仑泉水却从不封冻,依然喷涌不止,成为一大奇观。昆仑泉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吗?为何在冰天雪地里,昆仑泉水从不封冻?
相传,西王母在昆仑山瑶池宴请诸神时,特向创造神凡摩馈赠数樽琼浆。宴罢,凡摩大醉,在归途中金樽掷地后琼浆四溢,化为昆仑泉。
昆仑泉从池边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的蘑菇状,将无数片碧玉般的花瓣抛向四周,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又似无声四溅的碎玉落入一泓清池,然后奔向滔滔的昆仑河。泉水冷洌甘甜,水质透明,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是昆仑山中最大的不冻泉。那么,昆仑泉为何不冻呢?
昆仑泉是昆仑山顶的冰川融水经长期地下潜流循环后才由此地涌出来的。水循环周期长达24年,水质晶莹透明,清凉甘润且无菌无污染,被誉为“雪山甘露”。昆仑泉的水从地下来,在地下流淌了24年,才到达地面。据说是昆仑泉在地下流淌的时候,沿途经过地热地区,所以昆仑泉终年不冻。
昆仑山到处是突兀嶙峋的冰丘和变幻莫测的冰锥,以及终年不化的高原冻土。冰丘有的高几米,有的高十几米,下面是永不枯竭的涓涓潜流。一旦冰层揭开,地下水常常喷涌而出,形成喷泉。而冰锥有的高一二米,有的高七八米。这种冰锥不断生长,不断爆裂。爆裂时,有的喷浆高达二三十米,并发出巨大的响声。冰层的下边是火热的世界,这就是昆仑山的神奇所在。
根据陆羽的《茶经》,昆仑泉的水泡茶应该是极佳的,品着在地下流淌了24年的冰川水泡出的清茶,想着昆仑山中的众神,听着昆仑山上的狂风怒吼、冰层下水流动的声音、冰锥爆裂的声音,恍如自己也是神仙。
◎青海湖的秘密
青海湖是昆仑山脉的一个奇迹,令所有来过这里的人都叹为观止。青海湖湖面的海拔是3260米,而在如此高的湖边,每年春天都会盛开大片的油菜花。如此仙境一般的地方,会有着什么样的不解之谜呢?
青海湖是4000万年前形成的,原本是外流湖,周围有100多条河流都汇入湖中,然后再向东注入古黄河。后来湖东隆起形成日月山,湖水的出水口就没有了,东向的湖水倒淌向西,青海湖成为只进不出的大湖。
既为大湖,青海湖到底有多大呢?1500多年前的北魏时期,环湖一周,号称千里,唐代尚称八百里,现在则只有七百多里了。既然青海湖的水只进不出,为什么青海湖的水位却在逐年下降?青海湖的水都哪里去了?难道真的是蒸发了吗?
民间流传有“青海湖无底”的说法,人们认为青海湖底有个大黑洞,能通到北面的黑海,黑海的水就是青海湖输送过去的。青海湖周围的雪山、冰川消融的流水不断送入湖里,却不够黑洞送走的水量,所以青海湖的水在一年年减少。民间传说只是给青海湖湖水的减少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并不足信。
只是,如此巨大的湖泊是如何形成的呢?
古人称青海湖为西海,后来因为湖水清澈碧蓝,湖面广袤如海,从北魏开始称为青海。民间传说青海湖是西王母的天池,西王母的生日是阴历七月十八日,自唐宋以来,每年的这一天都要祭海。到清代祭海活动更是制度化,民国时期的宋子文、马步芳都做过青海湖的祭海大员。为什么要祭海呢?难道青海湖真的蕴涵着神奇的能量,让人顶礼膜拜?
传说青海湖本是一眼神泉,当二郎神杨戬奉旨讨伐孙悟空时,敌不过孙悟空,只好逃到昆仑山下的这眼神泉边解乏。他用三块白石架了口锅来烧火做饭,取水后却忘记盖好神泉的盖,刚把盐撒到锅里,泉水已溢成了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二郎神顺手抓起了一座山压在神泉上,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青海湖和湖中的海心山,支锅的那三块石头,就是现在湖中的三个小岛,因为撒进锅里的盐和水混在一起,所以湖水是咸的。
传说不足为凭,但是青海湖的海心山自古以仙山闻名,青海湖的另外三个岛,鸟岛、蛋岛、海西皮都有鸟儿栖息。传说冬天青海湖结冰的时候,把母马赶到海心山上,母马就会产下“龙驹”。在历史上,青海湖产的秦马在战国时代就很出名,隋唐以后,这种“龙驹”与乌孙马、汗血马交配产的驹就是著名的军中良驹“青海骢”。从汉代开始,有佛教徒在冬季湖面结冰的时候,备好食物,进入海心山修行,整年不出来,至今还有僧人继续着这样的修行。
除了僧人的修行给青海湖带来了肃穆的气氛外,一个神秘的生物——“青海湖怪”,也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难道这美丽的湖面下真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东西存在?
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对湖怪有具体记载:湖怪牛身豹首,黑白相间的花纹,间或有一些红色绿色的毛,在湖里自由往来,看见人就潜入水中。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湖怪”的信息也不时传出。1947年,一个土族喇嘛途经青海湖时,看见湖怪像牦牛,但是比一头牦牛要大四五倍,头上有角,在湖里游来游去。1949年春,淘金的人看见的湖怪是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漂在湖面上,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乌金般的光泽,转眼就不见了踪影。1982年有一条机帆船在湖上作业时,船上的人见到的湖怪形似渔船,渔船记录簿上详细记述了整个目击经过。1987年,游客看见的怪物昂起像驼鸟般细长的颈项,头部呈三角形,像是蛇颈龙。难道青海湖里真有什么奇特的生物吗?
有人说十二属相里其他属相都是现实存在的动物,只有龙是想象中的生物,但是近来有人说,龙其实就是水的力量,就像凤凰其实就是火的力量一样。而龙和凤其实也是存在的,只是它们的存在形态和其他动物不一样,龙的状态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有千变万化的形状。而各地流传的神秘水生生物其实就是龙,它可以是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可是没有人说得清青海湖底到底有什么样的秘密,青海湖中是不是有神奇的生物存在,还是只是一些难解的现象在历史里流传?
岁月久了,沉淀下来的是一些久远的碎片,而这些碎片诉说的是百思不解的谜团。
◎消失在历史中的吐谷浑王国
青海湖西面约7公里处有一处古城遗址,叫“伏俟城”。“伏俟”是鲜卑语“王者”的意思,“伏俟城”意为“王者之城”,是曾经在昆仑山存在350余年之久的草原王国吐谷浑的都城。
吐谷浑王国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传奇,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经过长途跋涉辗转迁徙到昆仑山脉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而且还训练出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的“舞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草原王国,也静静地中断在历史中了。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吐谷浑的后裔去了哪里?为什么关于吐谷浑的历史在文献记载中那么语焉不详?
吐谷浑王国的开始就是一个传奇故事。1700多年前,鲜卑族的慕容部落生活在今天的辽宁一带。吐谷浑是这个部落首领的庶长子,统率着1700户部众,而嫡出的年仅16岁的弟弟慕容由于身份高贵,于公元284年继任了可汗之位。后来因兄弟争夺草场伤了和气,吐谷浑一气之下率部众向西远徙,一场嫡庶之间的争斗成了一个草原王国辉煌历史的开端。为什么吐谷浑远徙的方向不是其他的方向而是向西呢?是预先策划好的还是突发奇想?
据记载,这个方向来自于马群的神秘指引,不知道这个因素是不是后来千里良驹“青海骢”出现在吐谷浑的先兆。
吐谷浑义无反顾地一路向西,跋山涉水,穿过了今天的辽宁北部、内蒙古草原,来到昆仑山脉的青海草原地区,在这儿落地生根了。公元317年,吐谷浑在完成了民族迁徙的历史使命后,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2岁。公元329年,为了纪念吐谷浑,他的孙子叶延,一个自幼好学、仰慕中原儒家文化的少年可汗用祖父的名字作了王族姓氏,并立国号为“吐谷浑”,正式建立了国家政权。
在隋炀帝西巡前后,吐谷浑开始逐渐衰落,但在当时仍为青海草原上最强大的部族。在唐初,吐谷浑王居住在伏俟城。公元660年,吐蕃开始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仓皇地带着妻子——唐太宗宗室女弘化公主败走武威,向唐朝求援。唐朝皇帝派薛仁贵率兵10万帮吐谷浑复国。公元663年,吐谷浑的大臣叛投吐蕃,吐蕃再次攻打吐谷浑,在黄河岸边击溃吐谷浑军队,存国21代的吐谷浑从此灭国,成为吐蕃的附庸邦国。
从此以后,吐谷浑就消失在了历史中。但是,吐谷浑国消失了,它的后裔在哪里呢?
青海民和县三川地区,生活着约4万多土族人。不少学者认为,现代土族人是由吐谷浑人演变而来的。因为他们正月初一凌晨祭祖祭的是河州帝。学者认为这一习俗是对吐谷浑可汗崇拜的遗留,吐谷浑在整个民族当中有崇高的威望,他死后立庙在河州境内,被后人称为河州帝。
吐谷浑没有留下文献,土族也没有自己的文字,土族的族源到现在仍然有争议,经过了千年的历史沧桑,今天的土族究竟是不是吐谷浑的后裔,还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可可西里是一块怎样的神秘之地
走可可西里是在生死之间穿行,据说只有真正到过可可西里的人才算真正见识了生命的残酷。
位于昆仑山脉南支的可可西里,面积8.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除南北两极以外的第三大无人区。这里保存着地球久远的记忆,也是最后一块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
“无人区”是一个冷酷的概念。可可西里常年大风,年均气温低于-4℃,是人类不敢涉足的生命禁区,对于人类来说,这里是苍凉、严酷的。但是也正是由于其不可思议的僻远和艰险,这块自然净土的原始状态才得以保留,才成就了这里野生动物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可可西里蒙古语意为“青绿色的山”,这片人迹罕至的青色山脉,是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的藏羚羊的乐园。每年6月,成群结队的藏羚羊翻过昆仑山山脉和一道道冰河,历经艰险,在雪后初霁的地平线上涌出,它们身材矫健,奔跑如飞,被称为“高原精灵”,可可西里就是它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天堂。
就是这样一个无人区,这样一个野生动物的天堂,近年来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现在这里不再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无人区变成了猎人区,藏羚羊被丧心病狂的盗猎者大肆猎杀。
猎杀藏羚羊,只是为了它那纤细柔软的绒纤维,那是一种被称为“软黄金”的东西,用藏羚羊绒制成的“沙图什”披肩在国际非法贸易中十分走俏,“高原精灵”因此遭到疯狂屠杀。
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区域由于疯狂的杀戮而震惊国内外。在令人心颤的枪声中,成千上万张血淋淋的藏羚羊皮让“无人区”几乎成为“无羊区”,藏羚羊种群数量从20多万只急剧减少到几万只,成为世界濒危物种。
2003年5月9日,在一个盗猎团伙的巢穴里,藏羚羊尸横遍野,母羊已经被剥皮,腹内的小羊被遗弃在雪地上,藏羚羊的鲜血染红了从此流过的小河……加上母羊腹内的胎儿,被非法猎杀的藏羚羊达到一千多只。
大群的藏羚羊为瘠薄的高原土壤提供了有机肥料,它们对牧草的适度踩踏又起到分蘖作用,使牧草生长旺盛。它们产子后遗留下来的大批胎盘及老弱病残者,又为狼、秃鹫等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因此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藏羚羊,这片天堂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昆仑山口除了昆仑山的标记碑外,出人意料地矗立着两座墓碑,是谁,能在死后如此显赫呢?一座是五位登山队员的合葬墓,他们是在攀越昆仑玉珠峰时突遇暴风雪不幸遇难的,昆仑山因此永久地接纳了他们,使他们魂有所归,梦有所依。另一座墓穴里则安葬着索南达杰。索南达杰是在押解偷猎犯的途中被偷猎者杀害的,昆仑山接纳了自己的保护者。
留在昆仑是他们的荣耀也是昆仑的荣耀,他们可以和昆仑的众神一起看护昆仑。
昆仑是所有名山大川中最为神秘的地方,是中国人心理上最遥远的一座山,遥远到只存在于神话和想象中,只能是众神的居所。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真的在昆仑山存在过?昆仑泉为何从不封冻?青海湖真的像传说中那样无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