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是奇丽风景、种种秘闻和异域梦想的代名词。可是遥远繁华的绿洲古国如何消亡成了一片荒野?贯穿整个汉代历史的汗血宝马真的出在天山吗?天池里是否真有怪兽出没?天山雪莲真的能起死回生?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天山是奇丽风景、种种秘闻和异域梦想的代名词。金色灼热的大漠遥望着银白冰冷的雪峰,宝石绿的森林、草原、绿洲点缀在荒野戈壁间,色彩艳丽造型奇绝的雅丹地貌也不时出现,“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反差如此强烈的自然景观在这里神奇的汇合,天山南北瑰丽得像梦想深处的风景。
天山南北是世界四大文明体系唯一汇流的地方,中华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欧美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它包含了西域风物的全部经典。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说,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多种文化、宗教、民族在这里交汇融合,找不到哪一个地方比这里更丰富多彩。
遥远繁华的绿洲古国如何消亡成了一片荒野?贯穿整个汉代历史的汗血宝马真的出在天山吗?风雨兼程只为真经一卷的苦行僧玄奘在这里留下足迹了吗?天山深处为何存在神秘的八卦城?荒漠里的渔民真是古楼兰人的后裔吗?天池里是否真有怪兽出没?天山雪莲真的能起死回生?
种种难解之谜在天山南北的大漠、明月中飘荡,那被尘封了千年的神秘往昔就像强大的磁铁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神秘天山
天山,奇丽而神秘的地方。
天山山脉在古代有北山、雪山、白山、阴山等名称。唐代确定了天山的范围,即从玉门关外,直到伊塞克湖以西,清代正式通用“天山”这个名字。
天山古老而又年轻,在距今约3亿年~5亿年前,它的一部分山峰在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中,从茫茫古海里展露出来。之后,又经过几次大的造山运动,于六、七千万年前天山才基本形成现在的模样,而天池是200余万年之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经过了那么久远的岁月,天山、天池到底沉淀了多少秘密呢?
天山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博格达”在蒙语中是“神灵”的意思,可见在当地人的心目中,这拔尘而上的冰雪主宰的世界,自古就是一个神奇而有灵性的地方。据记载,当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为了聆听长春真人丘处机讲道,曾经专程登临此峰。《西域番国志》记载:距离吐鲁番西北100多里的地方有一座灵山,也就是现在的博格达峰。这里山石的颜色是青黑色的,远远望去像是人的毛发,据说十八罗汉是在这里剃度的,而这些青黑色的石头就是他们的头发。同时,这里也是十八罗汉的涅槃之地,所以这里被看作是佛教的一处重要圣迹。1906年,被贬谪的官员裴景福在《河海昆仑录》中说:天池周围有很多的寺院,经常有世外高人在这里出现,达摩也曾在这里面壁。曾经有人亲眼看见一位葛衣老人,长发如雪,手执拂尘,骑着白色的骆驼在悬崖峭壁间忽隐忽现。这段描写有声有色,让人开始猜想山上的葛衣老人到底是什么人,如今去天池还有没有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异人?
清代方志学家王树楠的《新疆图志·山脉》记载了天山的一些奇异的动物:在天山绝顶博格达峰上,有一种红色的虫子,长得异常巨大,重达几十斤,名字叫雪蛆。雪蛆到底是什么样的虫子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在阴山以北和峨眉山上都有雪蛆,它是生长在冰雪中的像蚕一样的虫子,也叫雪蚕、冰蚕,有葫芦那样大,味道极其甘美,是难得的美味。还有一个叫王子年的人也记载了雪蛆,他说:员峤山有一种冰蚕,长六七寸、黑色、有鳞角、吐五色丝。用此丝织成的锦缎,水淋不湿,火烧不坏,质地异常轻暖柔滑,海人就曾经把这样的锦缎进贡给尧。还有记载说:雪蛆出产在岷山和峨眉山的深涧中,形状像刺猬,但是没有刺,白白胖胖的,把它拿起来要赶快吃掉,要不,一会儿就会化了。据说玉龙雪山也有雪蛆,是雪白的软软的虫子,有一只小兔子那么大,它生活在雪地里,当人们吃下这一罕见的珍馐时,全身会立即感到奇热无比。看来雪蛆是有的,而且还是神奇的美味,各地的雪蛆略有不同,有的也许可以吐奇妙的丝,可是它真的是那样神奇的动物吗?现在它还存在吗?
这些谜团还在天山飘荡,有无数种解读,有无数种可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的答案,因为这里是神秘的天山。
天山天池是否真有怪兽出没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的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关于天池的美丽故事。
传说,西王母曾经在瑶池会见周穆王,宴会盛大而浪漫,留下千古佳话。可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周穆王来过一次后就再也没有来,辜负了西王母临别时与他相约再来的美意。谁也不知道为什么周穆王没有再到瑶池,不过,在如此高的雪峰之间存在这样的一池碧水,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再加上西王母开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赠给英雄后羿不死药,种种传说让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吟诗赋文,慕名而往。
传说中的瑶池,就是现在的天山天池。天池在清代乾隆皇帝为它改名以前叫瑶池,乾隆皇帝认为瑶池“如天镜浮空”,所以命名为天池。
天池位于阜康县境内的博格达峰的半山腰,东距乌鲁木齐110公里。天池共有三处水面,除主湖外,在东西两侧还有两处水面,东侧为东小天池,位于天池东500米处,传说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西侧为西小天池,又称玉女潭,相传是西王母洗脚的地方。皓月当空的时候,雪峰和碧月倒映在清透的池水中,或是清晨日出时,雪峰想必会被染成金黄,不知那样的天池是如何的让人惊叹呢。
天池周围有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与另外两座海拔分别为5287米和5213米的山峰构成了著名的“雪海三峰”,成为新疆天山的象征。天池四周是连峰续岭的云杉林,松林里浓荫蔽日,山菇俯拾皆是,山花野草芳香扑鼻,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夏季,这里碧波浩渺的湖水倒映着远处白雪皑皑的博格达峰,近处草坡云杉挺拔,碧水、雪山、松林、繁花、草坪衬托出如诗如画的美妙仙境,令人无限神往,是绝佳的避暑盛地。冬天的天池,银装素裹,湖上坚冰如玉,是世界顶级的高山滑冰场。冬日里在1900米高的山顶,看四面银装素裹,在冰湖上翩翩起舞,那是何等情致!
在天池西边大约4000米的峡谷中,有三块拔地而起的石笋,它们并立在一起,像是有人特意安排的。传说当年西王母用这三块巨石,顶住了因恶龙冲撞而即将倾倒的西天,所以这三块石头又叫“柱天石”。清代的时候,山中的道人会在石上竖木杆,挂长明灯,祈求吉祥太平。
一直传说天池有水怪出没,对水怪的描述更是五花八门。有人说天池的水怪是巨大的红色的鱼形动物,也有人说水怪像蛇。
关于天池水怪有一个和王母娘娘有关的传说:天池岸边有一棵千年古榆被称为定海神针。榆树能生长在海拔2000多米的天池,本身就已经够神奇的了,而且还和水怪有了关联。相传有一年,池中的水怪捣乱,翻江倒海,王母娘娘将头上的碧玉簪投入水中,顿时风平浪静,水退石出。那玉簪就化做了一棵榆树,从此生长在天池水边,成为镇水之宝。
之所以叫“水怪”,就是因为我们目前对这些生物知之甚少,或者并不知晓它们是否存在,所以统称为“怪”。
据说后来还有人看到过天池的水怪,而且一直盛传不衰。天池中真有怪物存在吗?没有人能确定有还是没有,也许随着人们对天池和天山的了解深入,这些问题会有答案的吧。
天山雪莲是一种怎样神奇的仙药
据说雪莲是造物主赐给天山的“仙物”。传说中的天山雪莲是能治百病、能解百毒的神奇稀有之物,它只生长在高海拔、无人烟的雪山深处,平常的人是无缘得到它的。
雪莲从发芽到开花需要历经五年的时间,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和空气稀薄的缺氧环境中顽强生长。这种独有的生存习性和独特的生长环境使其神奇而稀有,并造就了它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神奇的药用价值,雪莲被人们奉为“百草之王”、“药中极品”。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大寒之地积雪,春夏不散,雪间有草,类荷花独茎,婷婷雪间可爱。其根茎有散寒除湿、强筋活血之奇效。”
那么,这种神奇的“百草之王”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雪莲只生长在天山南北坡、阿尔泰山和昆仑山雪线附近高寒冰碛地带的悬崖峭壁上,产量极低。根据文献记载,各地不同种类的雪莲都可同等入药,但品质上有所差别,其中药效最好的是天山雪莲。
李时珍认为雪莲是长在雪里的,“雪中有莲,以产天山峰顶者为第一”。显然,李时珍对天山雪莲没有进行过实地考察。雪莲的确是生长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但它不是长在雪里,而是长在雪线以下海拔2600~4000米的石缝、岩壁、砾石坡地和湿润沙地上。
唐代诗人岑参于公元756年到达新疆,一位地方官员送给他一朵从未见过的花,说是在天山之南采到的,叫优钵罗花。岑参作了一首名为《优钵罗花歌》的诗,感慨如果雪莲长在内地,能让更多的人见到,牡丹和芙蓉就只能黯然失色了。“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雪莲,说雪莲必定是成双成对生长的,雄的雪莲大些,雌的小些,看见一朵,定能在一二丈远的距离内找到另一朵。发现雪莲时,要静悄悄地走过去,一声不吭地采摘,才能得手。如果大呼小叫,指指点点,雪莲就会缩入雪中,杳无痕迹。即使挖雪寻找,也是白辛苦一场。他认为雪莲是有灵性的,受了惊吓,会像动物一样逃走。天山上的牧民曾告诉他,这是山神怜惜雪莲,使它有了这样的自我保护能力。
哈萨克人像崇拜天鹅一样崇拜雪莲,视它为爱情的象征。一位小伙子从高山上摘来雪莲献给心爱的姑娘,总能打动心上人的芳心,因为雪莲是最好的爱情信物。
哈萨克牧民认为雪莲是圣洁的神物,在途中遇到雪莲是吉祥如意的征兆,就是饮用苞叶上的露珠水滴,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的。哈萨克牧民的毡房,一般都要储备几朵雪莲花,作为驱邪除病的必需品和护佑自己的圣物。
雪莲是天山的花冠。
“汗血宝马”出自天山吗
历史上传说的汗血宝马流汗如血,是马中的极品,汉武帝不惜为它发动两次大规模的战争。对于现代人来说,汗血宝马只是史书中的一个传奇,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神奇的马呢?那么,天山真的有汗血宝马吗?
据史料记载,张骞通西域后,报告汉武帝:“大宛有天马种,蹋石汗血。”从此汉武帝开始对西域用兵,从大宛国得到汗血马后曾作诗赞美,称它为“天马”。据说,它还是成吉思汗的坐骑,但元朝以后,中国人便再少见到这种马了。有人说汗血宝马实际上是当时天山地区的野马。野马的最早记载始见于《穆天子传》。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王母送周穆王“野马野牛四十,守犬七十,乃献食马”。《本草纲目》则有“野马似家马而小,出塞外,取其皮可裘,食其肉如家马肉”。看来,西周时人们已开始捕杀野马,充当食物和礼物了。
据史书上说,贰师城附近有一座高山,山上生有野马,奔跃如飞,无法捕捉。大宛国人春天晚上把五色母马放在山下,野马与母马交配后,生下来的就是汗血宝马,肩上出汗时殷红如血,肋如插翅,日行千里。
达尔文认为每一匹野马都是一个活化石,都是一座基因库;每一匹野马的血液里都流淌着6000万年的印迹;每一匹野马的骨骼里都震响着6000万年的回音。那么,天山现在还有这种宝马吗?
据说一位名叫清水隼人的日本人,2000年在天山亲眼看到了汗血宝马。
在土库曼斯坦至今仍有2000匹汗血马,这种马在土库曼斯坦名叫“阿哈尔捷金马”,当地人又称之为“天马”。土库曼斯坦首都还进行了一场由汗血宝马参加的马拉松赛马,分为30公里、60公里和120公里三个项目组进行比赛。这种被称为土库曼斯坦快马的马种,1000米的最快奔跑速度为70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马术队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牧场中都饲养有汗血宝马,俄罗斯也有汗血宝马的种群存在。
看来天山一直就有这种宝马,但是为什么良马出在天山呢?
据说新疆最早的居民是吐火罗人,他们游牧于中亚细亚地区,族徽标志是马,月氏就是以盛产宝马出名的,月氏人将宝马称做“龙”。后来属于吐火罗人一支的焉耆人即以“龙部落”为名,焉耆人的首领也被称为“龙王”。在吐火罗语中,“马”和“龙”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978年在阿富汗西伯尔汗地区出土的一处大型贵族王室墓葬中有不少与龙有关的饰物,而它们并非从中原输入。龙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形象,其起源也各不相同,东方的龙可能与鳄鱼有关,西方的龙可能与巨蛇有关,吐火罗人的龙则可能与对马的崇拜有关。
看来首先是天山有野马生长的良好环境,其次天山南北的居民有崇尚马的传统,那么他们养马驯马的技术也必定是一代一代积累的,以马为标志的部族自然是出产良马的部族。
可是汗血宝马真的是汉武帝征战西域的主要目的吗?汉武帝心里更加喜爱的可能还是天山南北出产良马的那片神奇土地吧!
神秘土垒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