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159100000013

第13章 按喇叭无法驾驶汽车,怒吼也无法“驾驶”孩子(2)

控制组单独练习,不给任何评定,而且与其它三个组学生隔离。受表扬组、受训斥组和静听组在一起练习,每次练习之后,不管成绩如何,受表扬组始终受到表扬和鼓励,受训斥组都受到批评和指责,静听组则不给予任何评定,只静听其它两组受到表扬或批评。然后探讨不同的奖惩后果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结果如下页图所示。

从学习的平均成绩来看,三个实验组的成绩优于控制组,这是因为控制组未受到任何信息。静听组虽然未受到直接的评定,但与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在一起,受到间接的评定,所以对动机的唤醒程度较低,平均成绩劣于受训斥组。受表扬组的成绩优于其它组,而且呈上升趋势。

这表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每个孩子都有潜力取得非凡的成就,而他能否成功,也许就取决于你能不能像对待非凡的天才一样激励和期望他,以及他如何来看待这种期望和赞美。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励与惩罚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教有定理,但教无定式。如果父母的“大拇指”得到了孩子的尊重和信任,孩子一定会比你期望的更加优秀,如果所期望的不是诺贝尔奖的话。

那么如何用期望来改变孩子呢?

1966年,几位神秘的客人来到美国一所乡村小学。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他们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些神奇的预言家,就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团队。最神奇的并不是他的预见力,而是那份名单上的学生,其实是从参加测试的学生中随机挑出来的,与其它学生并没有什么显着不同。

但预言为什么应验了呢?或者说这些学生为什么真的比其它人变得更优秀了呢?

罗森塔尔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在这8个月内,老师们对那些“有潜力”的学生另眼相看,在日常给予了更积极的期望和赞扬。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在各方面取得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这种由于信任和期望,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

此后,克雷纳等学者于1978年对4300名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也证明教师的期望会明显提高学生的成绩。

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Bedford-Stuyvesant贫民小区,有一所名为“卓越”的特许学校,那里的220个孩子,全都是男孩,大部分是黑人。由于家境贫寒,超过一半学生享受免费或政府补贴的学校午餐。

在这里,孩子们的称呼不是“学生”,而被称为“学者”。

每间教室外都钉有一张铭牌,上面刻有老师的母校名称和一个年份数字,比如说2024。这个数字的意思是,这个班的孩子们2024年将从大学毕业。

成立三年来,“卓越”没有辜负它的名字:在纽约市年度英语语言考试中,该校92%的三年级学者拿到了“良”或“优”的成绩。而全纽约州达到这一成绩的平均比例(四年级)是68%,而纽约市仅有62%。在数学方面,“卓越”学校的成绩还要更好。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是中国人用来讽刺领导在用人上搞“一言堂”的。但是结合上面的试验细想一想,它却又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个规律:同样水平的两个人,如果大家都肯定一个而否定另一个,过不了多久,真的就会分出优劣。

包括孩子在内,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期望效应正是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心理需要,使他们在心理上体验到一种成功感,以及由此带来的自信心的增强。这种积极的心理“强化”,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5

心理饱和:为什么孩子总嫌父母唠叨?

没有刀枪不入的孩子,只有武艺不精、招数贫乏的讲者。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身为学校管理者的母亲抱怨说,她的孩子正在上中学。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她都会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一开始他还听得进去,可是时间久了,不管怎么苦口婆心,他却似乎充耳不闻,有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

这位母亲困惑地问:是她的教育方法有问题,还是现在的孩子已经刀枪不入了呢?

听了她的讲述,我不禁哑然失笑,于是就给她讲了个故事——有一次,着名作家马克·吐温(MarkTwain)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马克·吐温出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我对她说,没有刀枪不入的孩子,只有武艺不精、招数贫乏的讲者。牧师失败的原因和她一样,都是没有注意到听众的心理饱和。

饱和一词是个化学术语,把盐往水里扔,当盐不再溶解时,就叫作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极限,再刺激下去会引发抗拒和逃避,也称为“超限逆反”。

这是人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其实是一个十分易懂的常识: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即使是愉快的刺激)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哪怕再美味的东西,吃多了也会撑得难受,再吃多了就会呕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一个公共场所摆放纸和笔,如果有人能一口气把数字从1写到300不写错也不涂改,则奖励50元。尝试的人不少,但最终没有一人能领到50元。

心理学家认为,参加者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长时间紧张地做同样的一件事,心理产生了饱和,进入一种非常厌烦的状态,不想或不能继续某项任务。

一般而言,反复虽是增强教育效果的手段,但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却容易引起反应性质的变化。因为人天生要追求多样和丰富,呆板单一的方式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和反感情绪。当信号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时,人就会产生逆反和抗拒。

一个孩子的妈妈是护士。有一天,妈妈叫他去洗手,小孩悲悲切切地哭了起来。做牧师的爸爸走过来问:“饭前要洗手,有什么好哭的。”

小孩伤心地说:“你们大人总是说我看不见的东西,妈妈每天都说‘细菌’,爸爸每天都说‘上帝’。”

对于孩子,如果你每次都是用同一方式“浇灌”他,老是用“三板斧”敲打他,他一定会认为就是啰嗦。甚至他对你的一言一行都了如指掌,甚至你说上句他就能接出下句,自然会产生厌烦,出现“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现象。

我们当然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心理饱和现象,一方面理解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教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共同建立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这也是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一种方式。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现在的孩子兴趣广泛,你可以试一试下面的几种方法。

首先,在教育的内容上尽量丰富,可以运用多媒体,比如动画、图片、音乐等,注意孩子的情绪和反应,避免“死板”

和“老套”的教育模式。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处见匠心,自然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注与鼓励。

其次,如果你平时习惯了喋喋不休地对孩子说话,那么适当地反过来试试无声的技巧。沟通中并不是必须有声进行,有时无声的静场反而会产生意想之外的奇效。

心理学上的“剥夺感觉”的实验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的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感觉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刺激或感觉,那么人们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痛苦,即使刺激量减少,也会使人产生焦虑。而无声就是用减少刺激量,来达到使对方注意的目的。

某学校有一个学生常常缺课去打台球,有人把状告到了校长那儿。于是,这位校长就跑到台球的摊头,果然找到了他。

于是就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那学生过了好半天才发现校长在身后严肃地看他,一言不发。他脸一红,放下球杆,背起书包,闷声不响,跟着校长回到了学校。一路上,两人都不说一句话。到校后,校长只用手朝教室一指,他便进教室去上课了。

这位学生现在已工作多年了,可是他对这件事总忘不了。

他说:“如果校长当时骂我一顿,我也许早忘记了。校长越是不响,我就越是自己想得多,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无声的氛围一方面能使周围的气氛变得敏感起来,使得对方处于高度的注意状态,思维变得特别敏锐,对我们所要表达的东西也容易理解。同时也会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同时也会使对方产生一种期待,期待我们打破这种压力。

由此可见,话说得多并不意味着作用大,无声也并不意味着无效,也非处处有效,主要看使用者,用得恰如其分,那时就可能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6

阿伦森效应:批评孩子时要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断减少的人。

对孩子只是褒扬或者先褒后贬,都会显得虚伪而没有说服力,而先贬后褒的策略,则会显得客观与有诚意。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经常不知道应该怎样批评孩子。直接批评,往往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不是流行赏识教育么,好,那就尝试着用先褒后贬的批评技巧,比如说“你今天表现很好,但是……”刚开始一段时间还挺奏效,但没过多久,他又开始犯老毛病了。怎么办呢?

对于褒与贬在孩子心理上的不同反应,确实已经有不少人研究过。这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现象,其实反映了一个十分严肃的心理定律——“阿伦森效应”。

这个效应得名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奥特·阿伦森(ElliotAronson)曾经组织的一个实验。阿伦森是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方面都获得很大成就。

在这个实验中,他找到80名大学生,将他们分成4组,每组都有7次机会听到某一同学(心理学家预先安排的)谈起对他们的评价。

评价方式是:第1组为贬抑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缺点不说优点;第2组为褒扬组,即7次评价只说被试者的优点不说缺点;第3组为先贬后褒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者缺点,后3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者优点;第4组为先褒后贬组,即前4次评价专门说被试者的优点,后3次评价则专门说被试者的缺点。

当4组都听完该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后,心理学家要求他们各自说出对该同学的喜欢程度。结果出乎意料,最喜欢该同学的竟是先贬后褒组,而不是褒扬组。

心理学家的结论是: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反应显得不断增加的人,而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正面评价不断减少的人。至于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只是褒扬或先褒后贬均显得虚伪,而先贬后褒则显得客观与有诚心。

在下面这个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就是用糖块来批评学生的。

陶行知先生担任小学校长的时候,有一日看到一名叫王友的男生正在用泥块砸班上的学生,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捱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上,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

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后学习认真,再也没有在学校发生过打架的事情。

对世界尚无全面了解的孩子来说,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对于一些不是十分明确的事情,无论你采用先褒后贬还是先贬后褒,一个“但是”的转折,都可能给他们留下模棱两可的印象,对你的诚意产生怀疑,同时又因为没有明确指令性,不能引起其重视。

对孩子来说,错误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要采取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纵容,进行批评时一定要就事论事,切不可不论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

有时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已犯错,这时责备他们不会有任何作用。在这种时候,批评时要心平气和,重在讲清道理;有些很明显的错误,孩子自己也会意识到。对于这些错误可以暂时搁置,给孩子留出自省的空间。一种行之有效的批评方式,是让孩子知道他们的错误对别人的影响。这样做,能激发他们的同情心而不是反抗或怨恨。

但不管怎么样,在通过批评确立规矩和准则的同时,都必须让孩子意识到:家始终是充满爱、充满鼓励、充满情感和信任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平静地接受批评。

37

沟通位差:错怪孩子了要不要道歉?

在家庭教育中,承认错误并向孩子道歉,可以帮助孩子学会负责任。

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以后的道路,真正会阻碍你的,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改正错误的态度。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是人,不是“圣人”。

圣人中的超级圣人,也有发狂犯错的时候,特别是与孩子沟通的时候。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曾经作过一项研究,通过反复比较,得出结论:“来自上层的信息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不超过10%,平行交流的效率则可达到90%以上。”后来,这项总结报告,被称之为“沟通的位差效应”。

这里的“位差”主要指社会地位、学历文凭、年龄代沟等方面的差距。沟通在一个水平的平台上进行交流,信息流才能前后左右自如流动,形成人们之间的互相沟通和交流。

这个位差,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存在。

同类推荐
  •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

    《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内容:父母对于孩子多有两种极端的心理,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都于儿童有害。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 0~5岁婴幼儿早教大百科

    0~5岁婴幼儿早教大百科

    本书将早期教育延伸到胎教,并指导父母如何给0-5岁的孩子进行早教,根据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培养,有利于孩子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一生

    本书从行为、性格、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四个方面深刻剖析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 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

    幼儿教育学源于古老的哲学思想,后又散见于17、18世纪的教育理论,直到19世纪中叶,才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幼儿教育学》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材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对幼儿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否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卓越孩子的6项修炼

    卓越孩子的6项修炼

    通过对自满,自私,拖延,抱怨,借口,放弃深入挖掘,展现家长六种恶习对孩子一生的负面应响,进而指出家长如何做到谦虚,无私,不抱怨等等,用自己的改变来影响孩子,带动孩子一起改变人生。本书定位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家长,是因为这一个阶层的家庭最广大,出现的问题也最多。崔老师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是一本针对家长提升的好书。
热门推荐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俏女生俊巡按

    俏女生俊巡按

    影视同人,可独立阅读:他也算文质彬彬的饱学之士,却非温良恭顺的谦谦君子:刻薄自傲,外圆内方,有仇必报,有理必争;貌似文弱,却有一种从心底透出的豁达无畏。这样的他偏偏“明珠暗投”做了冒牌巡按的正牌师爷,把一个豪气莽撞的江湖女子调教成英明机智的“女巡按”,一路打抱不平,肃清不仁,痛揍不义!只恐情多累夫人,他们之间无需明言,点点滴滴在心头【原电视剧】《女巡按》制作人:杨佩佩编剧:陈江、博华、张炭、陈惠妍、叶广荫包秀秀─孙翠凤刘非─陈道明如忆─翁虹小宝—叮当文必正—张铁林风四娘——葛蕾
  • 最美的花儿献给您

    最美的花儿献给您

    在小小说界里有“拼命三郎”之称的作家陈勇,已经用自己对文学的执着,为自己的家乡,为年轻人谱写了一曲曲赞歌。作家很多处都描写了老~江河的如画美景。像“此时的老~江河,水天一色,被黑夜融化了”(《鱼鹰》);“雨中的老~江河,一片灰蒙蒙的,这是老~江河最寂寞的颜色”(《水嫂》);“旭日东升的老江河,渔船碧水相映,白云与渔民共影”(《水姐》);“傍晚时分,老江河神奇莫测,气象万千。晚霞的光芒,依然将江面上细小的波纹映得熠熠生辉,几只洁白的鸟儿舒展双翼,自由地翱翔在江天之间”(《吹萨克斯的男孩》)等等,这样描写老江河美景的句子俯拾皆是。
  • 妾身未明

    妾身未明

    这是个还君明珠双泪垂的故事。我遇见你的时候,早已所托非人,而你也并非我的良人。我以为母亲的悲剧不会在我的身上继续,怎料我的出生便是这场悲剧的开始。既定的人生,纵使中间稍有行差,但结果不都是你们既定好的吗?但,你们不对我的人生负责,我又凭什么甘心做你们的棋子。
  • 半妖之名

    半妖之名

    半妖出世,灵宝相伴,璞玉却一分二,宿敌出现,他只为保卫自己的家,踏上强者之道,却面对无数杀伐,铁血中,成就强者之道!
  • 人境庐诗草

    人境庐诗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逆天之路

    逆天之路

    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名叫福宝的男主人公,在转生之时被其父天帝用法力移于异世,并赋其于天狗圣蛋与天帝剑。其本是天帝之子,赋有神龙血脉,血脉浓度过高导致智力影响与记忆模糊,由于其不能适应仙界情况,天帝为保护与历练他,而将他强行转移到尚武大陆!大陆以武者与魂者为尊,武者由武徒到武士,武师,大武师,武灵,武王,武皇,武宗,武尊,武圣,武神!魂者也是由魂徒到魂神,凶兽由一阶到九阶到皇兽与神兽,其与武者与魂者相对应!武器与魂器分别也由一阶到九阶再到圣器与神器!而功法由低到高是人阶,黄阶,玄阶,地阶,天阶,皇阶,圣阶,神阶。让我们期待福宝的异世人生吧!
  • 踱步

    踱步

    记得那是一个秋天,他与她有一面之缘。记得那是在图书馆,他们也最终相遇。就这样,似乎是命运的安排或是捉弄。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相疑、相离。或许,这是一个悲剧但也刻骨铭心,或许这是一个戏剧但却不能看的太明白。最终啊,不管怎样,还是流泪了。“小曦,我们回家吧。”
  • 重生之佳妻如梦

    重生之佳妻如梦

    28岁的沈宸终于找到了许默琛,当他以为一切都还来得及的时候,他忘了,她已经二十六了,女人最美丽的青春已经所剩无几了。许默琛婚礼那天,新郎不是他。那一天,他出了车祸。醒来的那一刻一切都变了。他回到了过去,18岁那年,一切都刚刚好。他未娶她未嫁。然而有一天有个人告诉他这一切都是梦,梦醒了一切都结束了……
  • 南荒北芜

    南荒北芜

    她误入魔爪,跌入从此囚禁了她一生的噩梦。在自杀那晚,她终于出逃,自诩噩梦就此结束。而接踵而来的,是饱受家暴的母亲的死讯,以及对父亲自杀真正原因的无法释怀的愧疚。那个默默装在心底的少年,却一心爱着另外一个女孩。胸口刺青,一生心疼,比却不上她十年青梅,貌美倾城。“你愿意跟我走吗?”她微笑着拒绝“我不能。”我爱的那个少年,他还没有爱我这21克的爱分别代表不同含义,而最后一克是不要随便牵手?更不要随便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