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别看表面上天天没事人一样混社会,其实看看他的兄长们置办了几亩薄地,也算是有家有业的了,生活不是多富裕至少能把日子过安稳,而他天天被父亲训斥无赖,他心里也郁闷得很。其实刘邦只是不爱念圣贤书,也不爱做地里的农活,就是每天厚着脸皮靠啃老爹啃兄长们来生活。刘邦外表放荡不羁,其实心如明镜,他知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天长日久依靠父亲和兄长也不是长久之计,这待业青年也不能当一辈子啊。自己的缺点自己清楚,读书苦,劳动累,不如潇洒混社会,可是不管你混得多体面,这老大不小的了,总还是戴着待业青年的高帽儿,说出去不那么体面。现在有摘帽的人来了,刘邦是个聪明人,他抱拳一揖:“大哥,兄弟绝不辜负你的提携,他日若有机会一定报答你的知遇之恩。”萧何也轻轻一揖:“都是自己人,不用太矫情,我们乡里乡亲,我能帮得上的一定帮,我们来日方长。”
3.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萧何拿出县衙公开招聘泗水亭长的布告,把那些条条杠杠逐条讲给刘邦听,这刘邦一看也有些窘迫和汗颜。
这布告上写得清清楚楚,一是应聘者家境不能太贫,二是不能没有善行。好在说起来这第一条,刘邦能糊里糊涂蒙过去,他出身是贫寒,但多多少少有些家底儿。他是中国历史上出身卑微的两位皇帝之一,另一个大家都知道是朱元璋。但这第二条,要说这做善事,这刘邦实在是说不过去,这些年,他没做恶事就很不错了。要按这硬性指标来卡,刘邦连报名参加应聘的资格也没有,萧何心知肚明,刘邦也不糊涂。好运在对自己招手,刘邦伸开双臂拥抱它。
这时候,人家萧何是货真价实的朝廷的人,虽然在小县城,却也是一方红人,要地位有地位,要名气有名气。虽说刘邦只是一无赖,可萧何从没有看轻过他。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或者说那种收拢人心的天赋,萧何都看在眼里。这样的人,不能为将不能为相,只能为君王。可能萧何内心深处一直就相信有梦想,生命才会闪着金光,所以他对刘邦的情谊有些超乎寻常。既然把事儿摆在明处,就和刘邦通了气。
再一点很重要的,这萧何是把刘邦当作未来的领导来培养的。所以无论如何他总不能将来成了大器,却还是个地痞流氓的出身,更不能裸着踏进官场,怎么说也得镶层金边儿,没有金边儿咋办,那就给他镀上。
萧何微啜了口杯中的酒对刘邦说:“兄弟,你啥也别担心,只管到时候去参加应聘就可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但凡什么事儿,只要你用心,没有什么不能为,不可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萧何和曹参积极主动地在幕后操作活动起来,这两位未来大汉帝国的前后丞相,开始为了他们未来的天子,打造金身。萧何和曹参,从低微到显贵,从年轻一直到老,是一生的事业伙伴,虽然功成名就之后,也曾为争功闹得心生罅隙,但还是在赫赫青史上为我们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千古佳话。
在萧何与曹参的策划下,刘邦那些不安分的兄弟主动到衙门承认错误,衙门的业绩上去了,基层官差们也高兴了。不仅如此,街道上公告栏里突然频频张贴红榜,感谢和讴歌的对象都是刘邦,原来他和众兄弟主动帮助街坊邻居、孤儿寡母解决了很多生活难题。几乎一夜之间,刘邦仿佛人品大爆发,沛县街头巷尾的百姓都交口称赞。刘邦的声望恰似万丈高楼一夜之间平地起,好口碑直窜九天。
反正,一切都为美化刘邦,给他镶上金灿灿的金边儿而服务。表面文章一定要做足做细,让人挑不出一点儿毛病。萧何和曹参一联手,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有共同的梦想、共同的追求,他们一起起于乡里,一起成就了刘邦,一起为了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时萧何为刘邦所做的一切,刘邦都记在心里,日后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
顺理成章,刘邦通过招聘,并在众多优秀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萧何、曹参和刘邦拍手会意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那晚,萧何叫夏侯婴载着他,捎上曹参,刘邦率上众兄弟在沛县最大的酒店相聚。刘邦身着一身蔟新的青色袍服,才刮过胡子的脸依然有泛青的胡茬,却洋溢着喜气,整个人显得更加洒脱飘逸。还别说,昔日的混混痞子被萧何他们这么一装扮,还蛮像月薪过万的高级白领。刘邦越发显得相貌堂堂,越发酷毙起来。那晚,大家一醉方休。
男人,是靠事业给撑门面的,这有了正经的营生,立马就显得不一样了,整个人从里到外显得有精气神儿了。觥筹交错,起座而喧哗者,众宾客也。欢颜而黑发,兴致勃勃乎其间也,刘邦醉也。酒逢千杯知己少,人生难得几回醉,这刘邦是春风满面交朋友,不在话下。
4.迎合也是一种能力
一道残阳下小楼,县衙大堂,“明镜高悬”四个大字沐浴在探窗而入的斜阳里。县太爷抚须若有所思的样子,萧何给他端上一杯上好的茶,视线锁定在县太爷手中的红榜上:“大人,以属下的意见,这个泗水亭的亭长非刘邦莫属。”
“就上回,打群架被二进宫的那个刘邦吗?痞子一样,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个?”萧何忙手疾眼快地把县太爷手边烟灰缸里的烟蒂倒进纸篓里。
这萧何可是个小心谨慎之人,这也是做秘书必备的品质,他没有十成的把握,不会轻易开口。他一向处事稳重、不急不躁、头脑清醒,善于察言观色,对于县太爷的花花肠子他是捋得一清二楚,更不会直接向领导提出自己的请求和建议,而是拐弯抹角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不萧何一听县太爷发问,忙迎合道:“大人好记性,真是聪明绝顶,您看这茶都凉了,我再给您换杯去?”
“哈哈,不用。”县太爷接过萧何递过的茶,品一口道:“依我看这个刘邦不是个安分的主儿,猴子都能给戳瞎了眼,你认为让一个喜欢捣乱的人担任亭长合适吗?”
“回大人,依属下看刘邦这个人豪爽义气、仗义豁达,他虽然混社会,可他从不欺男霸女,恃强凌弱,以前他是天天游手好闲、惹是生非来着,可那是他没没赶上好时候,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已。如今他能遇上大人主管沛县,是他的造化。大人英明,处事一向公平公正,一向惜才爱才,我知道江湖水寒,这些年您对萧何照顾有加,卑职才有机会在您身边为您服务,做出了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这都是您老人家领导有方。我想您一定会给新人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机会和舞台,或许这对他以后的人生有好处。”
县太爷明明知道萧何这番话是给他灌迷魂汤,是一堆糖衣炮弹,可这番话听起来实在是舒服,受用得很。话说这迎合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本事,会迎合的人把对别人的赞美之情融进看似平实的话语里,听者是酥筋断骨的透脱啊,当然拍马屁拍马蹄子上的另当别论。
瞧,这萧何迎合得恰到好处,不显山不露水,又是个能干的好属下。因为萧何替县太爷分忧替他解难,他才有工夫优哉游哉偷闲去抽烟泡吧,时不时出去泡个妞享受美丽人生。此时,县太爷细细品着萧何的话,这位一向看似糊涂的县太爷瞬间变得聪明起来,他意味深长地瞅着萧何说:“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我看排在他前面这两位笔试面试成绩也不错嘛。”
萧何心里咯噔一下,这到手的鸭子难道还飞了不成?这明明是把里攥的事儿,眼看就成功了,可别黄了啊,要真黄了,那可就前功尽弃了,以前做的功课都白做了吗?萧何没有和县太爷硬抬杠,也没有再反复强调刘邦有多适合做这个工作,和领导硬碰硬搞僵了,事情就没有回旋的余地,想回头都难。就是他心里一万个想力挺刘邦,也不带这样沉不住气的,毛毛躁躁坏大事,这可不像萧何的做派。萧何是个有心人,他冷静了下自己,梳理下纷乱的思绪,走出县衙大门。远远的,他分明看到排在刘邦前面的那两个哥儿们尾随着县太爷的马车而去。
萧何心里豁然开朗起来,他知道该怎么做了。他去找曹参这么一商量,晚上二人就去县太爷家坐了坐,和县太爷侃侃生活的烦恼,和嫂夫人聊聊家庭里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临走时,偷偷给嫂夫人衣袖里塞了张一千两的银票,并拜托领导夫人多多关照。萧何暗笑自己这段时间真是忙傻了,差点忘记了这真正的领导究竟是谁,枕边风的威力胜过你在县太爷面前磨叽千言。为了把未来的开国天子挺上历史舞台,付出再多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