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死亡只是就人类的肉体而言,那么我们可以说它意味着肉体的消亡。但是,生命并不等同于肉体,因而死亡并非生命意义的终结或停止。人们在生活中习惯使用“死亡”一词,其实这个词只是针对人类之肉体而言的。死亡过程中的真实情况是:就意识而言,我们转化到了另一种状态,进入了较高层频率,或是短暂进入较低层频率,而后再转向较高层频率的区域;就生命而言,我们仍在继续。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不再是肉体。因此,若撇开肉体不谈,“死亡”之意义其实是“新生”或是“转换”。
当然,我们不能单凭一面之词就断定死亡之后的生命存在。但是科学的大门应该始终对于类似的话题保持敞开。《自然的夜界》虽然是本“鬼故事集”,然而其所揭示的内容却和《趋近光明》当中梅尔文·莫尔斯提到的那位于死亡时刻出现在女婿床边的老人极为相似——他们都是在生死攸关之时以“幻影”的形式出现在亲朋好友的面前或是回到了老房子。这些事件所展现的规律性值得人们去关心。
3.离奇的亡灵故事
1873年,一位当时小有名气的旅行作家毕绍普夫人(Mrs. Bishop)前往落基山游玩。她在旅途中结识了一位混有印第安血统的科罗拉多男子。这位男子被朋友们称作“吉姆山”(Mountain Jim)。分别时,性情淳朴的吉姆山显得非常激动,和毕绍普夫人交流了许久。两个人讨论到俗世的生命和《圣经》上所谓的灵魂不朽。
吉姆山对此话题似乎很有触动,坚定地声称:“我这辈子或许不会再有机会见到你了,但是在我死的时候将出现在你面前。”毕绍普夫人赶忙批评了他不负责任的激动以及这番不吉利的言语,但是吉姆山却以更大的声音重复着他刚才所说的话,还添加了一句:“你今天和我所谈论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发誓我会在死亡的时候再次见到你!”
两人分别后,保持着断断续续的信件联系。一年后,女作家听说吉姆山又回归山野,过上了印第安式的野蛮人生活,并在一次野蛮冲突中不幸受了重伤,所幸没有危及生命。不过毕绍普夫人听说吉姆山计划前去报复对方,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雪耻。
1874年9月的一天,清晨6点,身在瑞士度假的毕绍普夫人正在给自己的姐姐写信。她忽然一抬头,看见吉姆山正站在屋里,目光锁定在她身上。她还在一个劲纳闷,吉姆山却开口了,语速缓慢然而发音无比清晰:“我来看你了,正如我承诺的那样。”说完便挥动双手向女作家告别。
之后没过多久,与毕绍普夫人一同来度假的一位好朋友走进房间,带来了两份早餐。女作家便赶紧让她做见证,在自己的日志里记录下了这个诡异的事件,包括日期、地点和具体事发时间。回到美国后不久,女作家接到了朋友的死讯。仔细计算了死讯中所记录的朋友死亡时间和大洋两岸的时差,毕绍普夫人发现幻影出现的时间与吉姆山逝世的时间竟几乎完全一致(事后经过埃德蒙·盖尼等人反复验证、计算,发现时间并不是分毫不差,而是相差了大约八个小时)。
一位英国贵族(Lord Brougham)和朋友们在瑞典旅游。他们决定前往挪威,花了大约一天时间才赶到,精疲力竭,便选择在一家小客栈里留宿。结束了一天的旅行,已然凌晨一点钟。寒冬里的寂静夜晚,外面结着厚厚的冰。这位贵族早已冻得够呛,跌跌撞撞走进自己房间时,牙齿还在打战。他决定去看看这里能不能洗个热水澡,彻底暖和一下。等他差不多洗完了澡,正要出来的时候,他晃着脑袋四处张望,看到自己之前叠放衣服的那把椅子上居然坐着一个很熟悉的人影。
端坐在椅子上的男人是他的老相识。他们曾是大学时代的好友。这位老同学现在正为政府行政部门工作并已经被派往了印度。他们最后一次见面、谈话已然是多年前的事情。这位贵族惊得站了起来,却因此而滑到,直接趴在了地板上。当他爬起来时,那位朋友已失去了踪影。贵族觉得这件事情实在发生得过于古怪,于是便不敢开口对其他人讲。但是他写了下来,在日记本里记下了那一天的日期:1799年12月19日。他也觉得非常困惑,不知道这件事意味什么。他很担忧自己的朋友,也开始担忧他自己。
“我和他曾用自己的鲜血共同写下过愚蠢的盟誓,许诺说无论谁先死去都应该在对方面前出现,这样就可以解除我们对于死亡之后是否还有生命的近乎开玩笑式的疑问了。”
这名贵族在他自己写给盖尼的信中写道:“我那时应该已经睡着了,而出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幕其实是个梦。”非常可惜,这种解释甚至无法令他自己感到信服。他也承认自己之前从未有过如此逼真的梦境,能令他目不转睛,如此清醒。等他回到家,不久便接到了一封来自印度殖民地的信。带来了自己那位朋友的死亡噩耗。这封信清楚地注明了死亡日期:1799年12月19日。
提摩西·库珀(Timothy Cooper)的父亲是剑桥郡的索汉姆地区的一名浸礼会牧师。1849年,作为大家庭中的一员,提摩西离开了家,自己闯荡生活,以减少家中的经济负担。提摩西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母亲,而母亲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儿子。因此在提摩西离开时,全家人尤其是他母亲深感不舍。提摩西在外闯荡了大约一年光景,便被人告知母亲病危,于是向老板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便慌慌张张地赶回家。所幸母亲坚强地挺了过来。在假期结束前即将返回工作岗位的最后一天,提摩西静静坐在母亲身旁,耳语道:“亲爱的母亲,若可以的话,当你离去时请告诉孩儿。”母亲答道:“我会尽量这样做的。”
1850年10月7日凌晨,提摩西莫名醒来。他感觉有一只柔和温暖的手正在抚摸自己,耳边则听到了最熟悉的声音:“我走了。”然后提摩西感觉到有什么东西从自己身边滑过。他赶忙摇醒了正在身边熟睡的同事,对他说:“我母亲刚刚过世。她亲自前来告诉我了。”
楼上的钟表在此时敲响了三点整的钟声。而后登载在当地浸礼会报纸上的噩耗传来,提摩西的母亲在他莫名惊醒的那一天凌晨差五分三点离开了人世。
一名英格兰商人在多伦多的一家剧院里看戏。在繁忙的商业旅途中像这样的消遣夜晚必定要好好享受一番。商人身边陪坐着他在当地的商业伙伴。他们坐在上层前排的座位。英格兰商人正往下面俯瞰。突然在正厅后排闪过了一个阴影,或者说是一阵光影的闪动,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俯身向下看去,望见一名男子就站在下层看台,正抬头紧紧盯着他。商人索性将自己的上半身都探出防护栏杆,向下方俯望巡视。他后来回忆说:“我一眼就将他认出来了!他正是我的孪生兄弟,当时人在中国。”
英格兰商人的这位孪生兄弟就伫立在一片半明半暗的阴影当中,但是灯光依旧能照亮的部分却已清晰地显示出了他精致的五官。商人回忆说:“我当时大声呼唤着朋友过来看。上帝啊!上帝!站在那里的人是我的兄弟!一边大声喊,我还一边不停用手指着那人影。”
“我们没看到有谁抬头朝这里张望呀!”他的朋友们说着也越过了防护栏杆,望向下层看台。可是英格兰商人情绪太激动,已经直接冲下了楼,大声呼喊着自己兄弟的名字直奔戏院的正厅跑去。然而那里确实没什么人,也没有谁在仰望着看台。围绕一旁的观众们也没有哪位长得像其孪生兄弟。他后来和朋友解释说:“我从不迷信亦不是唯灵主义者。但是好半天都难以从震惊当中缓过神来。”
当他回到了英格兰,才得知亲兄弟已经于1867年10月6日在中国上海的法国人医院去世。死亡时间恰好是他在多伦多剧院看戏的那个夜晚。在仔细核对了当天晚上该剧院的节目时间表并且精确换算过多伦多当地与上海的时差后,商人不禁惊讶地发现法国人医院记录的其孪生兄弟过世的确切时间竟然与他在剧院看到他兄弟死亡幻影的时间分秒不差!
1869年6月22日,“埃德蒙·格雷厄姆号”(Edmund Graham)商船航行在好望角到澳大利亚的航线上。海面突然掀起了一阵狂风,包括船长在内的7名船员被冲入湍急海浪。船长在下意识中抓住了拴在船头的绳索,被救了上来。而其他被冲下浪涛的海员不幸遇难。船长日后曾回忆说,自己跌入海中时其实已经放弃了,也联想不起来其他什么有用的细节。
然而几个月后,船长竟接到了一封来自印度孟买的信件。一位曾和他打赌如果谁先死,就出现在对方面前的女性朋友写来的信。这位好朋友在信中说自己在6月22日夜里看见了他出现在她房间里,于是便写信来询问其近况。
“后来我见到了她本人。她和我说,她在夜里突然醒来,看见我出现在她房里,向她缓步走来。她后来经常和我描述其经过。根据我本人所掌握的事实,她声称看见我的时间正好是我被冲下船的那一段,1869年6月22日凌晨2点到3点间。我虽然已不能记起确切时间,但根据经度时差计算,我认为这应该是同时发生的事件。”
4.仅仅是死亡幻觉吗?
以上这些内容相似的鬼故事均截取自《生者的幻影》(Phantasms of the Living)。这本着作于1886年10月在英国正式刊印发表。威廉·詹姆士在通篇阅读这本书之后于1887年1月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撰文称其为“非凡卓越的杰作式研究”。
该书的作者是三位英国的自然哲学家:弗里德里克·迈尔斯(Frederic W. H. Myers)、埃德蒙·盖尼(Edmund Gurney)以及弗兰克·鲍德莫(Frank Podmore)。三位学者在其调查取证过程中审阅了数千例搜集来的鬼故事,每一例都像是凯瑟琳·克罗那些鬼故事的翻刻版。所有的案例都具有一个共通点:即目击者亲眼见证的“不该于某时出现在某地”的“鬼影”最终都被确认为“正好于该时刻在异地死亡的目击者亲友”!
三位调查者最终只选择了七百例收入书中。第一条遴选标准就是要具备一系列完整的相关事实证据:“见鬼”之后的日记原件、事发时与其他人的谈话、事后登载于报纸的讣告或是通知噩耗的邮信,以及“正好于该时刻在异地死亡的目击者亲友”的官方版死亡证明。对于英国商人的案例,他们还费尽辛苦地找来了当天晚上剧院所安排剧目的详细时间表。三位学者甚至还进行了大量面对面的私人采访,并且精确地计算了死亡发生地与灵异事件发生地的时差以确保所有案件都是如此“凑巧”。
三位学者在作品中称这些搜集来的鬼故事为“生死攸关的亡灵故事”,因为这些惊人的灵异现象出现的时机总是如此恰到好处:声音、质感甚至是“鬼影显身”时不合常理的衣装外貌,无不精确吻合该幻影所对应死者在死亡或遭遇致命伤害时的模样。埃德蒙·盖尼曾试图将这些灵异事件都归结为死者临终前集中体内能量全力发送的心灵感应信号。为此他还专门发展出一整套有关心灵传感的理论假设:
1.心灵感应是一种确凿的生理特质。其指的是某人将意念和情绪传递给另外一个人。
2.即将逝去者或死者的幻影确实会被亲友看见,而且绝非偶然,事实上是经常发生。
3.心灵感应或许可以解释幻影现象,因为幻影能代表某人将意念隔空传导给其他人。
这里有必要说明的一点是:许多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对于所谓的心灵感应研究持有比较开明的态度。事实上,物理学家倾向于相信人类能够在某种特殊状态下发送类似于电磁波的生物信号,传递其想传递的内容。空气动力学大师、被敬称为中国航天事业之父的钱学森院士在其晚年间就曾经大力支持有关于心灵感应的研究。在这位物理学巨匠看来,心灵感应仅仅是一种还未被科学家清楚认知的隐秘的自然现象。而埃德蒙·盖尼同样持有如此观点。他相信心灵感应才是通过科学解释灵异现象的钥匙。当然,困难总是存在的。理解生者的幻影不仅要考虑这些幻影的出现,还需考虑其出现的频率。
几乎每一名受访者都强调:这种奇特的体验有且只有一次。他们自己都因为亲眼目睹幽灵行走于街市,或亲耳听到其亡友呼唤自己名字而感到不安和恐惧。大部分受访者坚持声称自己从来不相信死后世界,也不信仰什么神秘莫测的灵学,因而在遭遇到这般诡异的情景时更加感受到困惑和焦虑。亲自采访这些目击者的埃德蒙·盖尼以客观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这些亡灵闪现事件做出了多种假设,比如说基于统计学的巧合: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能否利用“意外或巧合”等观点去解释这些同时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一致见闻?如果可以,那么想用心灵感应这种迄今为止最为有效的理论去解释幽灵幻影的反复出现,就多少显得站不住脚了。但是如果,在死亡发生的时刻同时在异地出现的惊人幻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出现,其出现次数远远地超过了合理的偶然性所能够预测计算的范畴之外,那么这种有关于“巧合”的解释亦就不成立了。
为了祛除基于统计学的干扰,调查者于1886年至1892年间共发放了数万份经过合理设计的灵异现象调查问卷。于1896年最先发放并有效回收的5705份问卷当中,有23人对问卷中所提及的事情予以了肯定的回答。而最初的这套“初筛版”问卷是这样的:
自从1874年1月1日直至今天,您是否出现过以下经历:
A.在身体健康、情绪稳定之时(即绝对清醒的状态之下)看到或听到任何当时您确定不会出现在现场的亲人或朋友的逼真的音容笑貌?
B.或是与当时确定不在现场的亲朋好友有过肢体接触?
C.或是在现场无人时听到过任何暗示现场有人的响动?
23人对于近六千份调查问卷而言,或许显得微不足道。但是考虑到类似事件本身就是极端小概率事件,哪怕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比率其实已经高得吓人。而《生者的幻影》书中所陈列讲述的总共702例案件当中有401例出现“幻觉巧合”的时间是在“死亡的刹那”;另外还有25例发生于异地死者临终前的区区几分钟。埃德蒙·盖尼亦认为有必要展开更为广泛的取证调查,通过扩大样本数据库容量减少可能出现的统计误差:
我们无法否认这一课题本身所具有的古怪特质,因而必须大胆地予以正视。现在我还无可奉告,因为我们不得不把数百个案例扩展到数千甚至是数万才行。如果这类现象无法随意控制,这项研究就应该更加苛刻;如果幻影闪现总是太短暂以致难以捉摸,调查人员就应该更加重视当时现场所能够留下的客观性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