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眼》一书是2013年一年中于出差乘坐飞机时写的。
这本书的完成缘于两个原因,一是无聊,二是圆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讲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歌颂人性的真善美。
近年来,随着在业界的知名度的一点点提升以及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担任一些职务,一些单位、不少业界同仁、朋友,或是邀请我作各种各样的专业方面的报告,或是参加项目评审及检查工作,或是作一些针对年轻医生、大学生、研究生成长的所谓励志讲座,自然乘飞机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在机场等飞机,你得有耐心,因为飞机一般不会正常到达。
广播常常会告诉你,有乘某某航班到某某地方去的旅客,我们抱歉地通知你,你乘坐的飞机由于天气、周转、交通管制等一大堆的原因(反正有的原因也没办法核实),不能按时起飞,起飞时间待定。听到这样的广播,虽然一下子就晕了,但你也没办法,更没能力改变飞机起飞的时间,只好无聊发呆,无聊得受不了就到机场内的书店转一转。这一转就不得了了,你会发现很多人都在写书,有名人写的,也有没名的人写的,有大部头的,也有小本的,有一人写的,也有多人合作写的,有写得不错的,也有胡编乱造的,有天文、地理、看风水算命的,也有吃、穿、装修房子的,还有哲学、艺术、戏说历史的,再有科普、励志、养生看病的,林林总总,包罗万象。
无聊地翻着这些书,就会生出更多的无聊,无聊蓄积多了就会生出一些想法来。很多想法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不着边际的奇想——写书吧,写一本非眼科专业的书。
坐在飞机上更是无聊,航空公司就提供那么一两本航空杂志和一两份报纸。翻看杂志,看到的多是广告,这些广告往往占据满满一页,什么别墅啦、绝版豪宅啦、豪车、时装、化妆品啦,等等,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心一乱就生闷气:豪宅买不起,豪车不会开,时装不合适,化妆品用了也白用!好不容易从中看到一块正儿八经的文章,也就十分八分钟就看完了。报纸也是的,广告占去一大半,翻一页是广告,翻第二页第三页还是广告,马上就没心思往下翻了。
没心思翻报纸,那能干什么呢?飞机上不能看手机,也不能打电话,更不能锻炼身体,那就看手表吧。一看手表问题就出来了,怎么还不到站呢?自己问自己同样的问题,问多了,就会产生埋怨,埋怨波音公司、空客公司怎么不把飞机速度提上去,要是提到导弹的速度该有多好啊:从北京飞到洛杉矶也就一个多小时,从重庆到北京也就十分八分钟,那多快呀!
不停地看手表,看多了,就有把手表拨快一些的想法。但拨快也没用啊,飞机中午12点到,你把表拨快两小时,表上是12点多了,可飞机还是不降落,你愣是没办法。
总是看手表有时也会惹出麻烦的。有一次乘飞机,一位老大娘坐在我旁边。她看到我老是看手表,一脸焦灼的样子,就对我说:“小伙子,你这么着急啊?”
我说:“大娘,我是老伙子了,我不着急。”
老大娘看了看我,一脸的不相信:“你肯定有急事。”
“我真没急事。”我故作镇定地说。
那位大娘盯着我,有板有眼地对我说:“你骗不了我,我儿子结婚前一天就是你这个样子,着急得要命,你肯定是急着回去结婚的。”
唉!当时真是有口难辩,啼笑皆非!
看手表都被误解,也只能闲得更无聊了,一次次无聊累积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写书吧,写一本能够成为作家的书。
促使我完成此书的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圆梦。
我从小喜欢文学,早年梦想成为作家。无奈生不逢时,由于生活所迫,高中毕业后不得不中断作家的梦想,当了一名赤脚医生。高考恢复后,考虑到自己有点医学基础,就报考了医学院校。上大学后,发现很多课程都需要死记硬背,繁重的学习任务使我无暇顾及这一爱好了,在以后攻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位期间,科学报国的梦想把文学梦想挤到一边去了。再后来做了医生,“做一名好医生”这个大梦和长梦使我倾注了全部精力,也没时间考虑文学梦了。
从上大学起,在医学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这期间自己认为还算勤奋刻苦,独立完成的眼科学专着就有400万字,主编眼科学五年制规划教材和其他专着也有400多万字,发表的论文加起来也有数百万字,也差不多是着作等身了。但是,当我在机场的小书店里转悠的时候,发现我的书从来都没有被摆在那里,当时即产生一种很强的失落感,这种失落感把深深埋藏在心底的作家梦撩拨得蠢蠢欲动。还有后边所提到的刘醒龙先生寄给我的《芳草》
杂志,上边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更是有点“火上浇油”的味道,使我的文学梦想变得更清晰、更具体了。这种梦一旦萌动就有点欲罢不能的感觉,于是一本《我是你的眼》的小书也就呱呱坠地了。我不敢说出版了这本小说就是作家,起码这本小书会与作家写的书摆放在一起,不能不说是对我作家梦想的一种补偿,是成为作家虚荣心的一种满足。
这本小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感悟。
从懂事到现在,从赤脚医生到大学附属医院的教授医生,一路走来,既有风雨雾霾,也有阳光灿烂,既有泥泞坎坷,也有阳光大道,既有百思不得其解之困惑,也有豁然开朗之喜悦,既有汗水、泪水和心在流血之痛苦,也有收获硕果那一刻的巅峰体验。作为医生,大医精诚使我感悟到生命之重、生命之美,使我懂得了敬重生命的意义;作为老师,教书育人使我懂得了老师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使我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那份浓烈的真情;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科学报国使我几十年如一日,奋斗拼搏,无怨无悔、痴情不改,使我领略到自然王国中的斑斓与绚丽;作为一个思考者,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思考人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所在,使我懂得了那个朴素而又高深的道理——心怀感恩之情、珍惜每次机会和坚持不懈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于是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工作中的零零碎碎,事业中的沟沟坎坎,都凝聚在笔尖,行云流水般地跃然纸上了。
本书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颂扬人性的真善美。
在人生道路上,我体验了父母那种含辛茹苦供我上学、不求回报的大爱,家人那种在背后默默支持的亲情,老师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以及诲人不倦的无私之爱,还有朋友和同事之间真挚友情。我亲眼目睹了年迈的父亲、母亲不远千里陪同子女求医问药那种骨肉深情,见证了丈夫或妻子携手双目失明的爱人永不言弃的那种感人场面,还看到了素不相识的好人为贫穷病人捐款、捐物的那种人间真情。这些人间真情和大爱像春雨滋润着万物,像春风吹开山花烂漫,像太阳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像月光驱走了长夜的黑暗。点点滴滴都是情,一草一木皆是爱。于是,我试着把其中的一些记录下来。我知道我的词语非常贫乏,水平非常有限,但我相信,曾经使我边写边流泪的书中的一些人物之纯真、至善、大美,将会像轻柔的春风轻轻叩开你的心扉,给你一种清新、一种正能量、一种久违的感动……
最后说说书名。
本书所描述的一个个故事都表现了人类爱的情感,笔者在人生、从医、从教道路上的一个个感悟,也都源自人类最美好的爱的情感,体现了对生命和对苍生的爱、大爱和至爱,因此,一开始我把书名拟定为《点点滴滴都是爱》。
前段时间,与《芳草》《芳草·潮》杂志主编刘醒龙先生的一次会面改变了我的看法,促使我将书名改为现在这个名称。
我与刘先生是2012年7月在北戴河认识的。当时中组部组织专家在北戴河疗养,每个省(市、自治区)仅有一名专家获得那次机会,加上各行各业的专家,总共有60余人。刘先生作为湖北省的代表,我作为重庆市的代表,参加了那次休假活动,其间还受到了习近平同志、刘延东同志、李源潮同志、马凯同志等的接见,可谓是非常荣幸!
刘先生是一位着名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这两个奖足以显示刘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他中等身材,平时言语不多,但在讨论发言时,其浑厚而又有磁性的声音、精辟而又独到的见解使我眼前一亮,猛然有一种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因此在闲暇之时,即向他请教一些问题。从北戴河回来后,刘先生按时将他主编的《芳草》杂志邮寄给我。正像前面提到的,这本杂志为我实现作家梦提供了足够强大的刺激作用。
说得不谦虚一点,近年来我事业上还算得上小有所成,加上前面所讲的飞机上闲得无聊,机场书店翻书所受的刺激以及刘先生所寄杂志对我文学梦的撩拨,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发奋写起非专业书来。平时没时间写,都在飞机上干,一来二去,日积月累,还真弄出点东西来了,除了随笔、感想、回忆录,竟还根据一位病人原型,写出了《我是你的眼》这个中篇小说。去年12月初,文稿已完成得七七八八了,我携部分书稿专程去武汉拜访刘先生,希望他给我些指导和建议。刘先生还真把它当回事,在认真阅读了我写的《我的母亲》一文和翻阅了小说《我是你的眼》
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提出了一个建议。一个决定是把《我的母亲》一文刊登在《芳草·潮》杂志上;一个建议是将小说的名字《我是你的眼》改为书名。他对我说:“你是一位眼科专家,给病人带来光明,你就是眼病患者的眼啊,这个书名最适合你写的书了。”
当时我一拍脑袋,怎么我就没有想到啊?大家就是不一样!
我一拍桌子,就按刘先生说的办了。于是《我是你的眼》就来到你的面前,带着一位医生、一位老师、一位科研工作者、一位凡夫俗子、一位农民的儿子对事业的执着、对病人的责任和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这片热土的眷恋和深深的热爱……
2014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