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气质是指一个人内在涵养或修养的外在体现。气质是内在的不自觉的外露,而不仅是表面功夫。如果胸无点墨,那任凭再华丽的衣服装饰,这人也是毫无气质可言的,反而给别人肤浅的感觉。所以,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气质,做到气质出众,除了穿着得体、说话有分寸之外,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品德修养,不断丰富自己。一般一个人的气质主要通过几方面体现出来。
1.微笑是和煦的阳光
国际着名的人际关系沟通专家莉儿·朗帝对笑容有精辟的见解:“所谓‘排山倒海的笑容’,和人打招呼时不要立刻微笑,那样会让人觉得每个进入你视线的人都是你微笑的对象。你应该先注视对方一秒钟,停一下,把他的脸输入脑子里,然后以‘又大又温暖的笑容’,让笑扩散到整个脸庞,连眼里也充满笑意。”
这种笑容会将对方仿佛吸入温暖的水流中。如此不到一秒的延迟,会让对方感觉你的笑容十分真诚,而且是他们独享的特别待遇。
林肯说:“每一个人在过了40岁以后,要对他的容貌负100%的责任。”如果我们平时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那么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培养出高贵的气质。高贵的气质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过:“女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人的美丽不仅在于他的服饰、珠宝、发型,而且必须从他的眼中找到,因为这才是他的心灵之窗与爱心之房。“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你的内心情感都可以通过眼睛传达出来,而眼神所传达出的信息常常最为真实可信。诗人泰戈尔说:“眼睛的语言,在表情上是无穷无尽的。像海一般深沉,碧空一般清澈,黎明与黄昏,光阴与阴影,都在这里自由嬉戏。”
人的美丽更不仅是表面的,而应该是他的精神层面,是他的关怀、他的爱心以及他的热情。英国利物浦大学的丹巴教授指出,人类是唯一一种眼睛瞳孔外部还有蛋白物质的灵长类。这使得人类的眼睛瞳孔外部更能够流露出一些其他动物无法流露的重要信息。
西班牙哲学家加赛特说:“眼窝、眼睑、虹膜、瞳孔组成了一台包括舞台和演员在内的完整的戏。”目光的接触是一种信息、一个前奏、一种对进一步交往的邀请。目光有强大的神秘的力量,我们用以描述目光的词汇是如此的丰富:“炯炯有神”、“虎视眈眈”、“望眼欲穿”、“含情脉脉”、“眉目传情”、“眼若秋波”、“左顾右盼”、“东张西望”、“视而不见”、“目光犀利”、“眺望”、“俯瞰”、“目光交织”、“眼中无神”等等。
交流时的眼神是谈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目光散乱,无论你的用词多么讲究,都会给人留下不自信或没有诚意的印象。前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提到过一个关于目光交流的小事例。有一次他去拜会某个国家的议员,会谈完毕,那位议员说:“我们能够成为好朋友。因为一看你的眼神,我就知道你很真诚。”有时候,一个眼神胜过很多话语。
英国伦敦大学科学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的一项实验表明,人的眼神与来自一张有魅力的面孔的眼神接触时,脑部主管愉快感觉区域的活动确实会加强。
科学家选取了16名志愿者,男女各占一半,给他们看40张不同表情的陌生人的照片,要求他们给照片的魅力程度评分,同时用仪器监测他们的脑部活动。结果表明,当照片中的面孔眼神正对着观察者时,人们给照片的魅力程度评分较高,看到的人越有魅力,自己就越感到快乐。
“无论我们和周围的人用什么方式交流,也不管我们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肯定会对那些用眼神和我们沟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这一现象与性别无关,人们乐于用眼神与有魅力的人交流,眼神构成了彼此的交流。
3.言行举止要优雅
一个人的气质是内部修养、外在的行为谈吐、待人接物的方式、态度等的总和。优雅、大方、自然的气质会给人一种舒适、亲切、随和的感觉。
举止,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个人自身素养在生活和行为方面的反映,也是映现一个人涵养的一面镜子。同时,言谈举止成为影响办事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古人就提出了“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的审美要求。正确而优雅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风度、有修养,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反之,则显得不雅,甚至失礼。
生活中,我们都不难见到这样的人:他们或是仪表堂堂,或是美丽异常,但是一举手、一投足便表现出粗俗。这种人虽金玉其外,却是败絮其中,让人感觉非常的厌恶。所以,在社交交往中,要想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外在的美丽固然重要,内在的涵养更为人们所喜爱。
米德尔顿大主教告诫人们:“高贵的品质一旦与不雅的举止纠缠在一起,也会让人厌倦。”可见,举止直接影响到人际沟通的成败。
4.知识是气质的底蕴
品味决定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提高品位。气质不是学来的,而是培养出来。作为女子不能说太多,但要什么都懂。平时要多学东西,多看书。书读得少的话其他练的再多也还是没有内涵的,有知识的底蕴眼睛会表现的更为深邃、明亮;空洞无物的眼睛会让人看起来毫无气质可言。
多看书、多思考,气质不是一两个月可以改变的,这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读完大学,很久没见的人都说她变了一个样,其实就是校园生活熏陶出来的,多读书总有好处。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很有道理的,你可以接近一些气质好的人,你就会不知不觉地改变一些。想成为什么人,就和什么人交朋友,亲君子,远小人,时间长了,气质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了。
核心法则:选题要有吸引力
核心就是你的主题,威廉·詹姆斯教授曾指出:“一个人在一次演讲中只能针对一个要点。”一篇令人难忘的演说通常都是持续10分钟内,都一直围绕着一个清晰而有趣的主题展开。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和“山上宝训”(theSermonontheMount)都把这些要素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成就了一篇篇令人难以忘怀的演说。在每种情形中,清晰度和演说者的信念是首要的;然后是朴实的风格;最后,演说在当时取得的成功使它载入史册。因此,一场着名的演讲是有一个先后顺序的,其最先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选题”。
我们要认清现状,要知道想在一天之内匆匆忙忙地看完巴黎所有的风光显然不是办不到的。然而,如果你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表达完你所有的观点,结果又会怎样呢?听众最终什么印象也没有!因此,在发表演讲前就需要注意,从演讲一开始就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并一直紧扣主题,吸引着他们,这样才会是一次成功的演讲。对于选题的把握拿捏一定要得当,通常一次成功的演讲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最好选择自己有深刻体验的选题
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演讲题目?如果你与它曾经共同生活,并由经验和研究使它成为你十分熟悉的,你便可以确定这个题目适合你。点燃自己对题目的激情,不要抑制自己真诚的情感。
一般来说,那些对你的生活造成强烈冲击的单一事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题,也会是一个非常有效果的选择。这种事情持续的时间也许不超过几秒钟,可是在那短短的一瞬间,你已经学到了难忘的一课。
如果你在讲话中阐明了生命对你的启示,我想你会拥有很多的听众。你需要记住这么一点:一次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教训,是这种演讲必备的条件。利用这种事件,可以打动听众并让他们采取行动。因为听众会这样推理,如果你会遭遇到这种事情,他们今后也可能会遇到,那么最好是听取你的忠告,做你希望他们做的事。
演说只有加入了自己的切身体会才能更具有吸引力,也才能把演讲说得更精彩。假使你亲身经历过一件事,或者你经过思考之后,使它成为了你的一部分,可以肯定这个话题是适合你的。你可以回忆过去,从自己的经历中寻找有意义、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的事情。它们可以是个人的成长历程、个人的奋斗故事、个人爱好、专门领域的知识、不同寻常的经历,或者是个人信仰和信念。这些是听众最欣赏的题目,从而对听众也最有吸引力。
你将自己的感受描述得越清楚,你就越能生动逼真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感情。你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但是如果你对这件事情有着某种切身感受,这种感受会使你的讲述更加明确,表达也更有效果。而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表述,则不能给听众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当众说话时,你可以根据自己倾注于谈话中的热心程度,来表现自己的热忱与兴趣。千万不要抑制自己,也不要在自己真实感人的热情上头加个阀门。要让听众们知道,你对自己谈论的题目有多热忱,他们的注意力便会被你吸引。
2.选题要有新意,是听众感兴趣的
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一定要重新改造自己经验中的东西,使听众产生与你相同的感受。你可以把你的经验戏剧化地表达出来,让它们听起来更有趣,也更有力量。只要你把握好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让听众始终好奇地听下去,那么,你的演讲将会是成功的。请记住某位一流杂志专栏作者的一句忠告:“在你的故事一开始,就要抓住听众的注意力。”
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曾经被认为是世上最忙的环球巡回演讲家,即使在她70岁高龄时,在短短半年时间,她仍然在四大洲的30多个城市发表过演讲;仅在日本10天内,就讲了48次话。为什么她会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
撒切尔夫人知道老一套的演讲没人听,为了不断增加新意,她开始谈论人们关注的教育问题,谈及在信息时代,更须注意维护人类文明的珍贵财产,从传统道德、价值观念中吸取、借鉴有用的东西,这些卓有新意的题目成为她“演讲大企业”生意兴隆的重要原因。
许多人在说话时,只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是却不知道听众对这些事情感到无聊至极,所以他不可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讲者。但是,你不妨反过来做:引导别人谈论他们自己的兴趣、他们自己的事业、他们自己的高尔夫成绩、他们自己的成就。如此一来,即使你说话很少,你也会被他人认为是一位很好的谈话对象。
实际上,演讲者几乎都会怀疑自己选择的题目能否引起听众的兴趣。然而,要让人们对你演讲的题目感兴趣,方法很简单:只要激发你自己对题目的狂热,就不愁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了。
选对一个关键的、合适的、恰当的题目已经成功了90%。美国励志演说家金克拉出了一本书,书名里有一些奇怪的字眼,一下把美国听众的心给抓住,成为年度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五体不满足》、《一片秋天的树叶》这些书光凭书名已经脱颖而出了!
“共好”这个题目在最近的团队训练中非常流行,因为其含义无论中文,还是翻译成英文都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在肯·布兰佳和谢尔登·鲍尔斯所着的《共好》一书中描述了三种富有寓意的小动物:大雁、海狸、松鼠,此书不但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令人爱不释手的故事,还提供了无价的信息。
精彩案例
“你得了一种恶性传染病。”医生对病人说,“我们准备让你住进隔离病区,在那儿,你可以吃到薄煎饼和比萨饼。”
“薄煎饼和比萨饼能医治我的病吗?”
“当然不能。”医生说,“但这是我们唯一能从门缝里塞进去的食物。”
一篇好的演讲稿并不一定非要选择新奇、另类的选题,最为重要的是围绕这个选题进行深层的挖掘、延伸,让人产生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这样的选题才是好的选题,这样的演讲才是精彩的演讲。
三三法则:学会对时间的管理
根据宇宙的力学效应,一张凳子至少要有三条腿,三条直线才是一个形状的开始。任何东西都可以遵循“三三法则”,对于时间的管理也是如此。
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甘贝尔说,他主持节目的秘诀就是“化整为零”,因为把每天的工作看成两个小时的节目,一定会觉得沉重。于是就将它分为四个,每个半小时的节目均有开头、中间、结尾部分。按照时间管理的“三三法则”不仅让自己感觉轻松起来,节目也因此受到观众的喜爱。
对于演讲来说,如果能把“三三法则”应用其中也会受益良多。因此,对于一个观点用三点来论证,是恰如其分的——多则繁复,少则无力。而一篇演讲稿如果用“三”来定义,可分为开头、内容、结论,谓之“凤头”、“猪肚”、“豹尾”。
“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最早由元代文人乔梦符在谈到写“乐府”的章法时提出,用来比喻文章好的开头、主体、结尾。它要求文章的开头应像凤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要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应该像豹尾一样有力。
明代的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说的就是开头要一炮打响,引人入胜。而结尾部分则应该“如撞钟,清音有果”,要令人思考和回味。
在一篇演讲稿中,我们应当安排好开头、内容和结尾,只有一篇有层次感、有血有肉的演讲稿才能保证一场精彩的演讲。因此,在开头部分需要注意“为什么要讲这个主题”,即开头的重要性;内容部分应该注意“如何诠释”,一般应该划分出要点,最好是分成三点来讲述;结论部分应该“戛然而止”,如此才可收到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效果。
把一篇演讲稿分成“三”部分的原因是对于时间的掌控和管理,因为只有对时间的谨慎掌控,才能做到让整场演讲张弛有度。通常,一个小时的演讲,开头和结尾应该各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主体内容控制在40分钟左右。开头、主体、结尾时间分别遵循的是1/6、4/6、1/6这个比例。小于一小时和多于一小时的演讲同样遵循这个时间应用的比例。
如果是即兴演讲,也可以采用这个技巧,站起来清清嗓子、开宗明义。“今天我讲三点”——言简意赅。如果你一开口说:今天我要讲十五点,观众就昏倒了!
另外,准备一场演讲也有三个要点和规律可以掌控:Who——讲给谁听;What——如何讲;Which——演讲的顺序。因此,一场演讲也是对一个人的智慧、技术和美德的考验:智慧要求人们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技术是要求人们知道如何去做,美德则是如何更加精准地完成它。
有一次,我和一家知名企业的总裁聚餐,谈笑正欢间,大家恭维地说:“王总每次的讲话都是如此流畅!有没有什么秘诀可以分享一下?”王总欣然分享自己的心得:“即兴演讲的关键就是每次上台就说‘我只讲三点。’其实,我在讲第一点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的第三点讲什么呢。”众人听完捧腹而笑。
精彩案例
有一篇《时间管理》的演讲稿非常的精彩,在这篇演讲稿中,它按照时间管理的原则分成了三部分,并在内容部分阐述了三个要点。
开头:为什么要讲时间管理,因为成功者和失败者一天都只有24小时,就看如何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