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赵以后,韩信下令勿杀广武君李左车,能将其生擒者赏千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此时汉军已经攻入赵军营地,很快就有兵卒将李左车绑到了韩信帐下。韩信见了,连忙迎上前去,亲手为李左车解缚,并请他面向东坐,而自己向西与他坐着,像对待老师那样的礼敬他,恭敬地说:“假如陈馀听从了广武君您的建议,我早已被擒了。也正是因为他没有采纳您的建议,韩信才得以取胜,才有幸能见到您啊!”接着,韩信恳切地说:“我计划北攻燕,东伐齐,先生看怎样才能成功呢?”李左车答道:“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如今已成将军的俘虏,怎敢与将军议论大事呢?”韩信说:“先生不知百里奚曾经住在虞国,但是虞国被晋国灭掉了,后来他又到了秦国,却帮助秦国称霸诸侯。同是一个百里奚,并非在虞国时他就愚笨,在秦国时就聪明。区别只在于国君用不用、信不信他的计策罢了。当初,如果不是陈馀不肯重用先生,像我韩信这样的人早已被俘或身首异处了,那我今天怎么会有机会向您请教呢?我是真心诚意地听取先生的意见,望先生切莫推辞。”韩信身居将位,对待俘虏广武君李左车的态度若此,一番情辞恳切的对话后,广武君李左车相信了韩信的真诚,也愿意为韩信献计献策,但广武君李左车毕竟新败,更是当初设计取夺韩信性命的人,所以在言辞上显得非常谨慎。广武君李左车说:“我听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说即使是犯人的话,圣人也可以有选择地采纳。不过恐怕我所献的计策不一定值得采用,但我仍愿献上我的愚见。”韩信颔首,知道了广武君李左车的心意,也生怕他再有顾虑,于是当即表示希望广武君李左车能留下来帮助自己。广武君李左车见韩信治军严整有方,有宽阔的胸襟,对自己先前的所为不但不表示忌恨,反倒是真诚希望得到自己的帮助,可谓良禽择木而栖,自己的才能终于能得到赏识,于是广武君李左车再拜,将自己的计策侃侃而谈。
广武君李左车说道:“成安君陈馀本来有百战百胜的计策,但是一旦计策失效,大军就败在了鄗城之下,就连他自己也身死于泜水之上。如今大将军您渡过西河,俘虏魏王豹,在阏与活捉了代相国夏说,一举攻下井陉口,在不到一上午的时间里就打垮赵二十万大军,诛杀成安君陈馀,名闻海内,威震天下。使敌国百姓担心灾难来到,都放下农具,停止工作,竖着耳朵打听您下令进军的消息,可谓兵威所至、莫敢阻挡,这些是您的长处。但凡事都有两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就像您现在兵威无匹,如同锋利的刀刃,可以轻松斩断物件的同时也极容易将刀刃卷折。破赵一役过后,我们的将士疲惫,实际情形是难以用兵。现在将军要率领疲惫劳苦的士卒,去围困燕国坚固的城池,想战又恐怕拖得太久,力量耗尽而不能攻克,到时我们将士疲惫、粮草不足的实情暴露,则燕国定会死守到最后一刻。试问连弱小的燕国尚且不容易攻克,强大的齐国又怎么会屈服?到时齐国也必定会固守边境强硬到底。燕、齐相持不下,我们又难以继续进军,那么刘邦和项羽的胜负也就分不出来,这是将军的短处。我认为‘北攻燕、东伐齐’的计策是失策。善于用兵的人常用己之长击他人之短。”韩信心中一惊,目前军队的情况的确如广武君李左车所分析的那样,士兵们虽然在享受胜利带来的喜悦,士气高涨,但最近经历恶战连连,自己的军队又是孤军深入,即使说自己还有心力去奋战厮杀,士兵们也难以支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韩信思虑一番后,感觉广武君李左车见识非凡,不像一般的谋臣策士那样善于揣测主公心理,依其君主心意再下评断,对广武君李左车更是敬佩不已,眉宇间尽是钦佩之情。广武君见韩信在听罢自己的分析后有些忧虑,知道韩信已经同意自己的看法,只是这样一来,既不能攻城,又不能撤兵,真是两难相煎。于是广武君李左车将自己的对策讲了出来,建议道:“在这种情形下,将军不如按兵不动,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展现将军仁厚爱民的风范。这样做的话,不出百日,定会有百姓感激将军之恩,仰慕将军之德,将牛肉美酒纷纷献上,您用这些献上来的物品犒赏将士,并摆出攻打燕国的态势。民心所向,赢得百姓爱戴的军队就会不断吸收进兵源,得到老百姓的资助,享受老百姓的赞誉。这样一来军队就能得到休整,而且还将扩展您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内部不断变强,对外震慑弱小的燕国,令其为自己的前景忧虑,在这种情形之下遣辩士去游说燕国,把自己的优势充分显示在燕国面前,燕一定不敢不降。燕国归降之后,再派辩士说以利害关系于齐国,齐国见燕国已经降服,自己处于孤立境地,则齐国必从风而服,即使有再聪明的人也不知道该怎样替齐国谋划解围了。像这样,天下的大事就好办了。用兵之道,本来就有先声夺人,再动实际的策略。”
韩信当即下令休整士卒,安定赵地,抚恤遗孤,待民心所向之时派以辩士前往燕国劝降,一切都是依从广武君李左车提出的建议行事。这样,不出半月,燕国就递上了降表和地图。但在齐国迟迟不肯归降这一问题上,韩信充分分析了两方实力,感觉可以与之一战。于是加紧招募和操练士兵,对外准备采取主动进攻的策略。而对于新降的燕国,为了加强对其的控制,韩信先举荐张耳,请求刘邦册封他为赵王,让他镇抚赵国,并严密监视燕国动静,这样后方的阵地就得以巩固,自己在前线才能有更大的把握取得胜利。前方兵源充足、士气如虹,后方安全稳固、保障有力,韩信将这些有利的因素整合起来,决定讨伐齐国。
这时的韩信已经顺利渡过一个相对艰难的时期,正如广武君李左车所说的,自己虽用兵如神、势如破竹,但是在此之前始终是长途奔袭,战线拉得很长,不利于持久的攻伐。而究其原因,是自己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始终有腹背受敌的威胁。而背水一战虽将赵国攻下,实际情况却是自己已经无力再对燕国或齐国任意一方实施作战计划。原因有二,一是内部积弱,实力不强,打起来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更谈不上速战速决、以战养战了;第二点原因就是,燕齐两国对待韩信的态度,是同仇敌忾的,讨伐其中任何一国,另一国都会倾全力从背后进行夹击,这样的话,取胜就无从谈起,甚至说是败局已定。这时广武君李左车的计策却起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因为齐国和燕国都忌惮韩信统领的那支士气如虹的军队,生怕自己会像赵国一样,一战而亡国。正是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燕国和齐国不敢主动出击,而燕国弱小,必须依附于强势的一方才能得以保全,于是在归降韩信这一问题上具备了可行性。韩信主动派辩士劝降燕国,可谓先发制人,在燕国还没有决定是与齐国联手抗击韩信,冒险一搏,还是归降韩信以稳妥的方式保全自己的时候,率先打开了与之交好的通道,这样,燕国的归降就合乎情理了。
韩信作为战场上的指挥家,可以达到用兵如神的境界。就是这样一个有充分理由独断专行的人,却可以不计前嫌,虚心向广武君李左车求教。这是韩信作为指挥家与平凡的一介武夫的区别,礼贤下士,泯却仇怨,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可就是韩信这样一个自信的人做到了,自信而不自大,更显其可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