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吕不韦论名气,比不上那些功名显赫的帝王,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大帝等等;可能也比不上一代贤相管仲、诸葛亮等人。在人们心目中,吕不韦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很难用一两句话就把他说清楚。但是,如果把吕不韦放到他生活的战国时代去考察,就会发现,吕不韦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人。他的一生,有很多闪光点,当然也有过失。
吕不韦的功绩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惜散尽千金立异人为嫡嗣,虽然主观上吕不韦是为了个人的政治前途孤注一掷,但客观上这种做法使秦王室得以稳定。异人的祖父秦昭襄王是一个执政五十多年的老国王,他的父亲安国君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却迟迟没有确立嫡嗣,王室的这种状况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一旦儿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争斗,将会导致秦国内乱,甚至使秦国形势发生逆转。吕不韦通过游说秦国,打通关节,请华阳夫人说服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嫡嗣。虽然吕不韦此举有政治投机的目的,但立异人为嫡嗣客观上起到了稳定秦王室的作用,秦昭襄王去世后王室没有发生内乱,加之吕不韦以相国职位辅佐异人,整顿朝政,发展经济,休养生息,富国强民,使秦国在秦昭襄王、安国君死后不断发展,维持了对东方六国的高压态势,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吕不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第二,吕不韦执政时期,对外战争讲究策略,避免打硬仗、打恶战。一部战国史,自始至终战争不绝,一场大战伤亡的人数往往在数十万以上。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战俘竟有四十万人被坑杀!此战是古往今来最惨烈的战争之一。当时吕不韦正在赵国的都城邯郸,目睹了战争给赵国造成的创伤。秦军是出了名的虎狼之师,不分兵、民,见人就杀。因此,吕不韦在秦国执政后,反对在战争中进行大规模的屠杀,他提出了兴“义兵”的思想,所谓“义兵”,就是“兵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都国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即不杀平民百姓,不掠夺百姓财产等。应该说,吕不韦的战争观是进步的,他在执政中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战争,以减少损失,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公元前247年,东方五国联合抗秦,吕不韦设计破坏联军首领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致使信陵君被撤职,联军遂告瓦解,避免了大规模杀伤有生力量。
第三,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这是吕不韦执政期间的一件大事。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吕氏春秋》被列为杂家,其实,这个“杂”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兼儒墨,合名法”,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吕氏春秋》吸取各家比较进步的思想。如对于儒家,主要吸取其民本思想、修齐治平思想;对于道家,主要吸收其清静无为的思想;对于墨家,主要吸收其薄葬的思想;对于法家,主要吸收其法治思想。
吕不韦在执政生涯中也存在一些过失:
一是他对权力的认识不够超脱,只知进不知退,没有做到有权而不恋权,到位而不越位。吕不韦的独断专权令秦王嬴政无法忍受,非要除掉他才安心,恋权的吕不韦最终被权力抛弃了。
二是他在处理和赵姬的关系时不够干净利落,在赵国邯郸时,吕不韦就已经把赵姬送给异人了,但仍与赵姬藕断丝连,以致一错再错,酿成大祸。当年他把赵姬送给了异人,异人称王,赵姬为王后,身为相国的吕不韦就应该彻底了结与赵姬的情缘,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可他和赵姬仍有来往,赵姬对他也是恋恋不舍。尤其是异人死后,赵姬守寡,两人更加无所顾忌,内宫对于吕不韦来说就如自己家一样。这让日渐懂事的嬴政看在眼里,恨由心生。嬴政性格孤僻、暴躁,和他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影响不无关系。相国和太后关系暧昧,在朝中、在民间都造成不良影响。精明的吕不韦后来也发现自己已经引火烧身,“恐觉祸及己”,主动和太后断绝来往,但是他又推荐了嫪毐,结果引狼入室,一错再错,招来灭顶之灾。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功过相比,还是功大于过,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先河,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吕不韦死后,秦没有停下统一六国的脚步,秦王嬴政在李斯的辅佐下,实行郡县制,统一行政;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制定法律,依法治国;此外还统一了车轨、度量衡,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文字,李斯的小篆被公认为“小篆书法之祖”。这时的秦国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只待战车踏平中原了。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当年秦王称帝,为始皇帝。秦统一六国,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加强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秦能完成统一大业,吕不韦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