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我国近代大型声乐作品的典范,也是我国近代合唱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黄河大合唱》的产生过程是这样的:1938年秋天,青年诗人光未然满怀抗日的热情,来到黄河的壶口,亲眼看到了一派壮丽的景象:黄河的水简直如从天上倒下来似的,龙腾虎跃般撼动着大地。黄河的力量给了诗人以启示,他决心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此后,诗人又经历了吕梁山的战斗,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更加激发了诗人的情绪。
不久,在吕梁山区一次慰问人民子弟兵归来的山路上,他不幸坠马受伤。在去延安后方治伤的中途,诗人在永和关又有幸观光了黄河,河上船夫与恶浪搏斗的情景,使他看见了人民的力量,诗的意境又一次得到升华。就在1939年3月初,25岁的诗人带着伤病,只用五天的时间,就写成了震撼人心的歌词《黄河大合唱》。一天,当时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去看望光未然同志,在延安的窑洞里,光未然用他的全部热情朗诵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立刻就为诗中那澎湃的激情和广阔的胸怀所感动。他一把抓住诗稿,激动地说:“我要把《黄河大合唱》写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合唱,我有把握写好!”从3月16日至31日仅仅16天时间,冼星海以炽热的革命激情,夜以继日,为光未然的组诗,谱写了8首歌曲,这就是震撼中外,举世闻名的《黄河大合唱》。
4月13日初演,5月11日由鲁迅艺术学院演出时,冼星海亲自指挥,当他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了起来,激动地说了几声“好”。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就流传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