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同意了赵高的意见。赵高说:“不跟丞相商量,恐怕事情不能成功。请让我替您去和丞相商议这件事。”赵高便去和丞相说:“皇上驾崩;给长子留下了一封诏书,要他到咸阳会合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还没有发出。如今皇上辞世了,此事没有别人知道。给长子的诏书和御印都在胡亥那儿,确定太子就在您与我赵高口中一句话罢了。这事该怎么办?”李斯说:“您怎么能讲出这种亡国的话!这不是臣子应当议论的事!”赵高说:“您自己盘算一下:您的才能和蒙恬相比怎样?功劳的高低和蒙恬比怎么样?谋略深远而无失算比蒙恬怎么样?跟天下人没有仇怨比蒙恬怎么样?跟长子故旧情谊而深得信任比蒙恬怎么样?”李斯说:“这五样都比不上蒙情,可是为什么要这样责问我呢?”赵高说:“我本来是一个宦官仆役,幸而能够凭着谙习刑狱文书而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看到秦王罢免的丞相或功臣有封爵传到第二代的,最终都是被诛杀而死。皇上有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了解的。长子刚强而又勇敢,对人信任,善于鼓励士人。他登位一定任用蒙恬作丞相,您恐怕终究不能带着通侯的印信告老还乡,这是显而易见的。我奉命教胡亥学习法律巳经好几年了,没有见过他有什么过失。他仁慈厚道,轻钱财而重贤士,心里很聪明,只是口头不善言辞,竭尽礼仪尊贤敬士,秦朝的公子们没有比得上他的,可以立为继承人。希望您考虑决定。”李斯说:“您还是守您的本份吧!我遵照主上的遗诏,听从上天的安排,还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赵高说:“平安可以成为危险,危险也可以转变为平安,一个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安危的关键,怎么能算是聪明人呢?”李斯说:“我不过是上蔡街巷的一个平民,蒙皇上圣恩提拔当了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丰厚的俸禄,因此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担委托给我,我怎么能辜负皇上呢;忠臣不因为怕死而侥幸生存,孝子不过分勤劳而伤害自身,做巨子的各守职分罢了。请您别再多说。否则将会叫我李斯得罪了。”赵高说:“我听说圣明的人应该灵活多变,遵从事物变化的规律而顺应潮流,看到事物发展的苗头就知道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看到事物发展的动向就知道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事物本来的规律就是这样,哪里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当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掌握在胡亥手中,我能体会他的意向。况且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天露寒霜降花草就凋落,春天冰化水流万物就得生长,这是必然的结果。你怎么还意识不到呢?”李斯说;“我听说晋国改换太子,三代不得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君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属,不听劝谏,国家成为废墟、社稷危亡。这三件事都因为违背天意,结果国破家亡。我应当象堂堂正正的人哪,怎么能参与叛逆阴谋!”赵高说:“上下齐心,事业可以长久;内外一致,事情就没有差错。您依我的计策,就能长保通候的爵位,世世为侯,一定有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丘、墨翟那样的智慧。如今放弃这个机会不千,必将祸及子孙,我实在为您担心。聪明人是能转祸为福的,您打算怎么决断呢?”李斯仰面对天叹了一口气,流着眼泪叹息道:“唉!我偏偏遭遇这个变乱的时代,既然不能以死效忠,又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当时李斯就听从赵高了。赵高便回报胡亥说:“我奉太子的命令去通知丞相,丞相李斯敢不遵命!”
于是李斯便参与谋划,伪造始皇给丞相的诏书,立胡亥作太子。更改赐给长子扶苏诏书称;“我巡视天下,向各处各山的神灵祈求延长寿命。现在扶苏和将军蒙恬率几十万军队驻守边疆,巳经十多年,不能前进,而士兵伤亡很多,没有一点功劳,反而屡次上书直言诽镑我的措施,因为不能解除监军职务回朝当太子,日夜怨恨。扶苏为子不孝,赐剑自杀;将军蒙恬和扶苏一同在外,不纠正他的过失,应当知道他的谋算。蒙恬做巨子不忠,也赐死,将军队交给副将王离。”将诏书封好,加盖了皇帝的御印,派胡亥的门客捧着诏书到上郡交给扶苏。一使者到达上郡,扶苏知其内容后、就哭着跑进里面的屋子要自杀。蒙恬劝止扶苏说:“皇帝在外巡视。没有确定太子,派我率领三十万大军守边,公子担任监军,这是天下的重任。如今一个使者来,就连杀;怎能断定他不是假的?希望您再请示一下,经过再次请示而后自杀,也不为迟。”使者连连催他,扶苏为人忠厚,对蒙恬说:“父亲赐儿子死,还要请示什么!”就自杀了。蒙恬不肯死,使者就把他交给狱吏,囚禁在阳周。
使者回来报告,胡亥、李斯、赵高皆大欢喜。回到咸阳,就给始皇发丧,太子继位作了二世皇帝。用赵高为郎中令,经常在宫中侍奉二世。
九、平羌叛乱的虞诩
虞诩,字升卿,生年不详,卒于公元137年,武平(今河南省鹿邑)人。虞诩出生于平民家庭,早年父母双亡,他靠祖父母抚养长大。祖父母是有见识的人,虽然家境贫寒,仍节衣缩食,咬紧牙关供孙子读书识字。虞诩从小聪明懂事,好学上进。贫穷的家庭环境和祖父母对他的期望成了促使他发奋读书、立志成才的强大动力。他求学特别用功,学问、学识进步很快,年纪轻轻就在乡里成为有影响的学子。
虞诩因孝成名,被本县县吏奉为孝孙,再加上他有文化有才学,被举荐为候选官职。后来被安排到太尉李修府中任郎中。这个差事虽算得上是个小小的官职,但地位卑微,只是管理车、骑、门户,在府内充任侍卫,外出作战随从参战。
公元110年,羌族叛乱,攻掠凉州,北边的匈奴、鲜卑族也不断进入汉族集聚区掠夺袭扰。负责戍边的大将军邓骘想放弃凉州,集中兵力守卫北部边疆,朝廷大臣在弃或保凉州问题上意见不一,但在邓骘的极力坚持下,众臣只好怏怏同意。
虞诩听说此事,深为国家担忧,他地位虽然低微,但忠于职责忠于国家。他觉得只要依靠当地百姓,凉州一定能保住。他明白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没有资格上朝议政的,因此,只好利用在太尉府中当差的机会,等太尉李修退朝之后晋见太尉。李修还算谦和,他召见了虞诩,并听他阐述自己的意见。诩虞说:“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以我看来,未见其便。先帝开拓疆土,劬劳后定,而今惮小费,轻易弃之,此一不可也。凉州既弃,三辅暴露,则园陵失去屏障。谚云,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凉州习兵壮勇,实过其他州郡,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患,是以凉州在后之故。凉州士民,所以摧坚折锐,蒙矢石于行阵,父死于前,子战于后,无返顾之心,是以臣属于汉之故。今若弃其疆域,徙其人民,安土重返,必生异志;倘猝然发难,因天下之饥敝,乘海内之虚弱,豪雄相聚,量才立帅,驱氏、羌为前锋,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以御之。如此,则函谷以西,园陵旧京,非复汉有,此三不可也。”李修听后,深为感悟,他对虞诩说:“若非汝言,几误国家大事,但欲保凉州,须用何策?”虞诩说:“今凉州扰动,人心不安,应防有它变。如诚使朝中公卿、收罗该州豪杰数人,作为掾属,又引牧守子弟,授为散官;外示激扬,令其感激,内实拘致,防其为非,凉州有何难保!”李修闻言,立即上朝讲奏,朝廷终于推翻邓骘所言,坚持守卫凉州。
因保凉州提议有功,虞诩成了小有影响的人物。后来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发生农民起义,朝廷派虞诩出任朝歌长。虞诩受命,立即启程去见河内太守马棱,马棱对他说:“你是一位儒生,本应在朝中任职,怎么派你到那混乱的地区?”虞诩却答道:“既然是朝廷的官吏,怎么敢逃避祸患和灾难呢?朝歌是韩、魏郊野,背靠太行山,面临黄河,距敖仓只有百里的路程,青冀人民,流亡数万,那里的叛乱者不知道开仓招众,劫持库兵,守住城皋,看来他们并没什么远大的眼光和志向,不足为虑。只是目前叛乱者的士气正盛,不可与他交战,希望太守给以宽限,不要逼他们太紧,我自有处理办法。”太守马棱答应了虞诩的要求。
虞诩就任之后,第一个号令就是招募勇壮之士。他根据其品行把壮士分为三等:专行攻劫者为上等,好盗窃者为中等,不务正业者为下等。虞诩命令椽吏以下,各举所知,招到了一百多人。
虞诩把这些有过之人召集到一起,摆下酒宴,先宣布免除其犯过的罪责,在酒足饭饱之后,让他们再回到造反者或盗贼之中,诱使他们出来攻掠和盗窃。虞诩命令军队预伏于特定地点,当叛乱者被引诱到设伏地点之后,立即冲出攻杀,使叛乱者元气大伤,再不敢明日张胆地抢掠攻杀和盗窃了。
虞诩把犯有造反、抢劫、偷盗等罪责的人——造册登记,然后命裁缝为他们制作衣裳,在衣服上标明犯罪的记号,这些人一出入街市,立即抓拿归案。经过如此惩治,平息了叛乱,压制了盗贼,安抚了平民百姓,使朝歌很快恢复了平静与安宁。
公元115年,羌族叛乱,大败汉军,边疆告急,朝廷急需有才能懂军事的人才。西羌巳开始进逼武都、汉中。朝中诸将无人请缨。此时,邓太后想起了虞诩,守卫凉州的争议给邓太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虞诩有将帅之才。于是,立即把他擢升为武都太守。
虞诩系身家性命于国之安危,只关心责任,而不计个人利害。在当时的环境,武都巳被羌兵所围,从京都洛阳到武都的路上处处都可能遇到羌兵的攻杀。在这种形势下只给头衔而不给兵将就让虞诩去赴任,无异于送他去死。
虞诩临危受命,泰然自若,他带了随从官吏和少量的军队西出洛阳前去赴任了。进至陈仓境内的崤谷,遇到羌兵数千人截击。虞诩立即于阵前发布命令,停止前进,向朝廷请求援兵。此消息传到羌族那里,信以为真,抢了些东西就撤回去了。虞诩乘虚通过崤谷。
在行军路上,随时都可能遇到羌兵的追杀与袭扰,为防不测,虞诩率军急走,日行百里,每到一处安营造饭之时,虞诩即令部下,多造一倍的灶坑,以使羌人以为汉军逐日增兵。此法果然奏效,羌人狐疑不决,不知汉人增加了多少兵马,因此,始终不敢近前。羌兵尽管一路尾追虞诩,但一直到虞诩进了武都城,羌兵也未敢袭击虞诩。事后,部下不解增灶之用意,前去询问,虞诩说,此乃孙膑增兵减灶的反用。孙膑增兵减灶是以强示弱,我用兵不增而灶增,是使敌误以为武都派兵接应,因此,不敢犯我。
到武都之后,虞诩清点兵马,汉军总数不过三千,而敌军却有万余人。虞诩立即改编汉军,招兵买马。他告示部卒每二十人可购一匹马代为劳役,并针对羌人多为骑兵的特点迅速组建起万余人的骑兵队伍。
虞诩在赤亭遇羌兵万余人的包围。虞诩决定消灭羌人主力。于是,派人出城调兵埋伏于羌兵撤退必经之路。一切布置好之后,在羌兵试探性地进攻时,虞诩示敌以弱,用小弓射敌人,箭未及敌而落地。羌兵以为汉军弱小,于是放大了胆子往前冲。此时,虞诩发令,改用强弩射敌,而且二十弩为一组,同时射向一名敌人,这样,弩无虚发。羌兵遭此打击,怯惧顿生,表现出进退犹豫之状。虞诩当机立断,亲率军队杀出城外。羌兵大败,夺路而逃,汉军一路追杀,势不可挡。羌兵在溃逃中巳死伤大半,好不容易逃到黄河边,准备渡河逃跑时,汉军早巳按虞诩的布置埋伏于此,伏兵乘羌兵半渡而击之,致使这股羌兵主力几乎全军覆灭。
虞诩在短时间内整顿了汉军,乎息了羌人的叛乱,使武都一带由战乱转入了和平安宁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