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三秋,雁飞千里,收获时节。沃野千里的有顷平原,百姓纷纷忙于农事。同时也正因为进城了一部分劳动力,所以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也使得这个时节也成为娶妻生子,庆贺新生的重要时节。
落后地区的人们哪里明白什么计划生育,什么可持续发展。即使知道又能有什么作用,不过是心里明了罢了。作为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们唯一都传承的共性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便说这平原虽沃野千里,也有个尽头。在西部的边境,便有座高山其名茹新山,山高六百七十五米,其周围群山耸立,时为九月,满山秋叶萧萧落,遍地黄花堆积来。文人墨客登山腰小亭,四角如鹰若飞天之势,吟诗作赋存北窗而里。
且说山下有一小镇,散散落落的有着几户人家,午后时间,炊烟将息,妇人收拾着碗筷。两三岁的顽童慵懒贪玩,结伴嬉闹,家家户户基本如此。也有例外,有些家庭只有女人、小孩,或是只剩年迈的老人…这些中有一部分人就此离开,奔走流落在各个城市,将田地忍痛割舍;还有些甘受威压,坚强不屈的努力奋斗;还有些不得已走向起义的道路…
内中单讲一户人家,老人年迈,妻室无子,丈夫田地不耕,爱好文学,喜爱武术却一无所成,识人广泛却多酒肉,知情有人却难相随,一杯青梅论人世悲凉,家门命运却岌岌可危。
这一天,无可奈何之下,丈夫背上篮筐,手执木杖,腰挎落梅刀,纵然看去竟有几分飒爽英姿。
夫人在家,洗洗涮涮,怡然悠哉,提起小桶也打算到鸡棚里取些鸡蛋。却突然感到似乎踢到了什么。低头一看竟是一蓝色篮筐放在脚边,仔细近前瞧,两个婴儿静静地趟在襁褓,手上系一红绳,内中既无信件,更无说明,又怎提银两。
还好妇人有母性情怀,并不计较这些,要是那嗜钱如命的丈夫回来定要辱骂一顿。
更要孩心切,更是对这两个孩子萌萌哒的模样毫无抵抗能力。这才在千般纠结后将两个孩子抱在怀中。
走进老奶奶屋中,而显然老人同样对孩子期盼已久。于是也有了同样的结果。
对于两个孩子的去留,只能说是“木已成舟”,晚些时候丈夫回来时,已难抗拒,但坚持将其中之一送走,不为别的,因为是个女孩。但有老人在旁,却不敢妄言。
因而这两个孩子便随父姓,成为这个破败家庭的一员,倒也顺理成章。从此或多或少感受到了一丝丝家的温暖。为了让营养,特别是男孩儿的营养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以后能作为劳动力,这一家人也是付出了不少的努力。
而且就因为这事,这个孩子不知不觉抢了不少父亲的酒钱,导致父子关系极不融洽,相反于女儿关系就相对好了很多,时不时拿上山砍回来不用的木材削个小玩具逗上一下。
但女孩在家里的地位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在伙食上更是供给的不足,开始几年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后来一家人也没做什么,但女孩身体渐渐好了很多,这反而成了令人惊奇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