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知道一生的想要,还会得到什么呢?
——哈佛大学训言
一般情况下,人们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会达到忘我的境地,这时,也会把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抛诸于脑后,当然,满足感也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是我们熟悉的“顺其自然”,心理学家彻斯认为,生命中活动的流程在于满足,就象是人们在处理棘手事情,在创作,在帮孩子解决问题。
不过,生命中会有一些人牢骚满腹,会在羡慕别人生活的同时,抱怨着对生活的不满。结果会错过人类美好的欢乐的时光,留下来的就只有遗憾了。这样在抱怨,在唉声叹气,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一种对光阴的虚度。此时,要想快快乐乐,就应该知足常乐。
很多事情,只有经历过了,才能知道它的价值,就不应该错过那一份心旷神怡了。要在挑战与竞争并存的今天做到乐由心生,这便是人生的一种智慧。而何为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对幸福的追求持积极满足的一种态度。老子也认为:罪恶没有大过放纵自己的欲望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道满足了,过失没有大过永无餍足。所以,懂得满足的人才会快乐。而老子的这一处世哲学颇具有中国典型的特色,是中国五千多年来小市场经济的产物。在古代,人们会认为,痛苦的根源不在于贫困而在于欲望。人的追求和欲望一旦产生了摩擦便会导致痛苦,而一种欲望被实现后,还会有新的欲望,便会有新的追求新的痛苦。知足常乐是处理这些方面的一种良好的心态,会让人际间充满和谐、温暖、诚意。知足常乐会赋予我们一种人生的本色,当我们疲于奔波之时,便会有温静的港湾让我们停下来享受安慰。我们需要这些休憩之后,找到前进的动力并充满不竭。知足会让一个人自我满足,并不追求那些不可能的愿望。知足的人会每上一个台阶时,快乐也会上升到一个台阶。他们并不会强迫自己,而是心平气和地享受快乐。
人生难免会有很多不如意,工作上、感情上、事业上都会有不顺心,人并不会像孩童时那样容易得到满足。直到很多年后才会得知,现在的欲望与孩童时的欲望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得和失在于瞬间。我们会失去很多,也会收获很多,失去有时也是一种获得。
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位农民,他感到环境艰苦,难以生存,就寻找致富的办法。有一次,一个外来的商贩给他带来了一样东西,那样东西看起来很平常,但商贩说那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苹果的种子。只要将这些种子种在土壤里面,两年之后就会长成一颗颗苹果树,便会有很多苹果。把这些苹果拿到集市上卖,便会赚到更多钱。
农民很高兴,便将苹果的种子收藏好,但他忽然想到:苹果这么贵,会不会有小偷来偷呢?于是,他选择了一片偏僻的山野来种植这些苹果的种子。经过两年的辛勤培育,种子长成了一棵棵苹果树,并且到了秋天还结出了很多苹果。农民很高兴,心想这一点苹果就可以让他过上好一点的生活。他便选择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准备这一天摘下成熟的苹果并挑到集市上卖掉。
他一大早就准备摘苹果,但当他爬上那片山野时,他惊呆了,不知哪里飞来的鸟儿把他的那些苹果吃光了,满地留下的只是苹果的果核。农民很失望,整天沉浸在不幸之中。几年之后,他又来到了这片山野,让他吃惊的是,面前竟然有一大片郁郁葱葱的苹果树林,上面还结满了红透透的苹果。这些是谁种的呢?农民迷惑不解。他才想起,这一大片苹果林是那些飞鸟种的。原来是飞鸟把种子带到了附近,种子在附近生根、发芽,出现了一大片茂密的苹果林。
这样,农民就不用再为生活发苦了,这一片苹果林足以让他过上温暖的日子。
哈佛大学告诉学生:有时失去了却是获得。在生活中,如果有一扇门被关上了,那么会有另一扇的大门被打开。在失去了一项东西的同时,会获得另一项东西。此时,要相信舍与得的关系,有舍才会有得,不舍便不会有得。要正视舍得,才能不为失去给心灵蒙上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