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会根据你的提问方式,向你展示一定的情绪和心理。所以,在提问时注意方式,会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对方。
——哈佛大学课程引文
人们通常会认为,根据自己的感觉提出问题,是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方法。不过,这种问题有时候并不能说到对方的心坎。
哈佛大学的教授们认为,不要冒失地提问,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果你提出的问题会让对方感觉到被刨根问底,或者有可能在利用对方,对方就不会对这样的问题感兴趣,也就不会做出详细的应答,你此刻想了解他也会最后落空。
在向别人提问时,不可粗鲁或冒失,以免让别人感觉他们的私人领域受到了侵犯。对于那些检查性的提问,会使别人感觉到你在审判他们,他们会陷入某种被逼的困境,也会予以拒绝作答。对于诱逼性的提问,会很好地引导别人作答,只是这种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成效,你不需要期待他人予以诚心诚意地回答。对于追根究底的提问,会让别人觉得你在打听他的所有,对于防人之心不可无的社会,他们会提早地预防,并不有利于交流。
要怎样才算是正确地提问呢?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提出的问题要涉及到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图,应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真正意图。如果只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简短并精确的回答,应该采用“封闭性提问”、“选择性问题”。打个比方,“你现在想吃一块蛋糕吗?”对于这样的提问,任何人都会给你两种答案,一是“想”,一是“不想”。如果你想更进一步的交流,这“想”与“不想”的提问方式就显得有点浅薄了。
你会希望从对方那里得到更确切的答案,有时又不想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此时你可以采用“半开放式的提问”、“关联提问”。这两种提问方式,会让你不会给对方可供回答的选项。在此情境之下,对方的回答也教自由,他可以说得详细一些,也可以说得简单一些,他可以说得多一些,也可以说得少一些。当你提问:“你为什么不喜欢这部作品呢?”如果并不希望给予对方任何的思路或者是暗示,你也不想一览无遗地展示出自己的意图,你更希望的是对方有更大的选择余地,你此时需要采用“完全开放式提问”。你可以说:“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如果你想让对方觉得你在为他考虑,让对方觉得你在替他着想,可以采用这种“具有感染力的提问方式”。你可以说:“我发现你最近几天没有精神,是不是你的工作压力太大了?你可以此段时间稍微放松一下,会对你的工作有所推动,不妨你试一下!”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不但会使对方受到安慰,还会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针对一个问题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提问,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相似的问题,在你仔细地审视与思考之后,可以发现它们会对对方产生不同的效应,从而会有助于你更加地了解对方。不妨将你置身于下面的场景中,看看这些简单问题后的学问:
在问一个人是否要喝咖啡时,你可以这样说:“咖啡?”“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要不要喝一杯咖啡让自己清醒一下?”“现在你想喝一杯咖啡吗?”“我觉得你喝一杯咖啡会对你现在的处境好一些?”“想和我一起去喝一杯咖啡吗?”“看你现在想喝一些东西,来杯咖啡怎么样?”
这些问题之间虽然只有细小的差别,表达的意思也几乎一致,但对于那些比较细致的人来说,结果就会不一样了。对方会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提问,了解你的真实想法或意图。他们对你的感觉也会随之有所差异,会依据你的提问方式,决定他们有着怎样的情绪或者是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