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14900000010

第10章 从无到有的智力形成之谜

什么是智力呢?

按照亚历山大·贝恩“注释1”的理论,对差异的感知是智力活动的开始,头脑发展的第一步是对差异的辨别。对外部世界的知觉基础是感觉,收集材料并将这些材料加以区别是形成智力的最初过程。

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行为中我们发现,儿童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并不像机械分析心理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在外部条件催化下慢慢发展起来的。机械分析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从环境中获得外部物体的印象,然后这些印象会保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变得有条有理,逐渐形成我们所说的智力。他们认为儿童完全听凭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只能被动接受,也就是说,儿童的智商是完全被成人控制的。还有人认为,儿童不仅在智力上是被动的,而且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像一只空瓶子,可以被随便填满。就像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注释2”所说的那样:“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养育他们,可以随便选其中一个婴儿,把他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小偷,而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倾向、能力、天资和他祖先的种族。”这种忽视儿童先天智力因素的机械教育方法已经被认为是不可行的了,并且被大多数教育学家所批判。

现代教育界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在重视环境对儿童智慧发展的影响的同时,更要强调他们内在的敏感性。儿童从出生到5岁多,一直存在一个敏感期。这是儿童积极观察环境的人生阶段,他们能以我们成人无法想象的方式,通过感官从外部世界感知印象。作为一个积极的观察者,儿童是根据一种自身内在冲动的需要,以某种感觉或者特殊的兴趣来挑选他的感官对象的,从而有选择地获取体验。也就是说,他不会像照镜子一样全盘接受外部世界,而是通过各种感官去接受或感知周围的一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注释3”曾经说过,从来没人可以感知到一个物体的整个面貌,同时表达了这一见解:每个人因为个人的局限,只能看到一个物体的部分状况,也就是说一个人描述物体,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感觉和兴趣来考虑的。于是对于同一个物体,人们往往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詹姆斯为此找到了一个巧妙的例子,他说:“如果你穿着一套新衣服并且感到满意的话,你出门的时候就开始专注地观察别人是否穿着同一款式的衣服。假如你在车流滚滚的公路上如此专注,那就极有可能丧命于车轮之下,非常危险。”

也许我们要问,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无数的外界事物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呢?他们选择某种体验的特殊兴趣是什么呢?詹姆斯所举的例子不可能存在,因为儿童不会受到外界因素狭隘的影响。儿童生下来的时候是一无所知的,是靠自己的力量不断向前发展的。那种所谓特殊兴趣的形成缘于他们在敏感期中的某种理性,这种理性会不断靠外界环境去获取印象,并有创造性地发展下去,这就是前面蒙台梭利所说的“主导本能”。

这种本能给儿童提供了生命的动力和能量。反过来,各种被汲取的印象在大脑中被整理排列起来,为理性服务,来完善理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儿童对外界事物感兴趣,会被光纤、色彩和声音强烈地吸引住,通过感官汲取印象的需求如饥似渴。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性是自发的,儿童的心理状态显然需要我们成人的尊重和帮助。

对此,下面有几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儿童的智力形成过程。

一天,家里的保姆抱着只有1个月大的婴儿到叔叔的房间。婴儿看到他的爸爸和叔叔在这个房间里说话,这两个人身高差不多,年纪也差不多。这个时候婴儿忽然哭闹起来。原来婴儿从出生到现在从未被带出过出生的房屋,当他看见两个类似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屋子里的时候,便害怕起来。后来他们在婴儿的视线范围内分开,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结果,这个婴儿看着其中一个,凝视了他一会儿,突然呵呵地笑起来了。但随后他又变得很焦虑,他马上端详另一个人,看了一会儿,他也对那个人笑了。他看来看去,表情一会儿焦虑,一会儿高兴,直到他终于认识到这两个人不是同一个人为止。其实在这个婴儿的记忆里,他分别见过这两个男人,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场合与婴儿玩耍过。最后,这个婴儿终于意识到,在屋子里有一个不同于他的母亲和保姆的人,而他认为只有一个男人的时候,突然同时看到了两个男人在一起,他的思维一下子又接受不了了,所以恐慌起来。虽然出生还不到1个月,但在他努力仔细辨认两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的过程中,却感觉到了人类自身的理性其实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在孩子的这种状况下,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意识到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孩子。这样的帮助将使他走出最初艰难的一步,并开始思考,以便获得更多的体验。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印着花朵和小孩图案的枕头,他一会儿闻闻枕头上面的花儿,一会儿又亲吻上面的小孩子。旁边的保姆看到他这个样子,以为他也同样会对其他东西感兴趣,于是急急忙忙又拿来许多东西给小孩玩,结果小孩子很不开心地丢开手里的小枕头哭起来。其实保姆的做法是不对的,因为在玩枕头的过程中,孩子正在识别图像,然后要把它们存储在记忆里。他想通过平静、愉快的心情来组织自己的思想,而这种活动突然被保姆打断了,他自然就会感到伤心。

成人突然打断儿童的思路或分散儿童的注意力,会无意识地阻碍儿童复杂的心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不管父母拉起孩子的小手,还是亲吻他们睡觉,从来不考虑孩子特有的心理进程。殊不知,由于无知,父母很可能使儿童的基本欲望受到抑制。重要的是,儿童务必要保留他从外部世界得到的清晰的印象,因为想要发展儿童的智力,只有使这些印象深刻,并学会区分。

一位营养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结论:孩子的饮食要因人而异,在给孩子喂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的个人因素。同一种食品也许适合这个孩子,但是对于另外一个就有可能不适合了。婴儿在一定年龄之前,没有更好的食物可以替代母乳时,母乳是最好的营养食品。这个建议对6个月以下婴儿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可是对6个月以上孩子的作用却不是很大。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大人们都认为:给6个月以上的孩子喂饭,要比给6个月以下的孩子喂饭容易得多。

一些家长发现孩子食欲不好、精神萎靡,就去咨询营养专家。经过检查,专家认定这些孩子不是很健康,他们发现有的孩子在6个月断奶以后出现了营养失调。经过对家长的询问和对孩子的观察,专家指出,这些失调的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这些6个月以上的孩子们得了一种叫做“缺乏心灵营养而引起的倦怠”的疾病。专家打算让这些孩子快乐起来,他给这些婴儿提供娱乐和消遣的玩具,不再让他们像原来那样孤独地一个人呆着,而且每隔几天就把这些孩子带到不同的地方去玩耍。就这样没过多久,这些婴儿就恢复了健康。我们可以从这个营养学家的实验中得到这样的结论:1岁以前的儿童能够从他周围的事物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并能从众多的印象中学会区别它们。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一旦获得了这些印象,很快就会对它们失去兴趣。

孩子到了2岁的时候,不再对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颜色感兴趣,而是对我们周围不引人注意的小物体发生了兴趣。可以说,他们对不显眼的东西或者我们成人很少意识到的东西敏感了。

母亲带着15个月大的小女儿去公园玩。女孩坐在砖块上,一直开心地笑着,并且脸上带着一副惊喜的表情。小女孩的面前是一个美丽的花坛,花朵在阳光的照射下看起来非常漂亮,可是这个小女孩并没有看着花,而是一直盯着地面,母亲感觉很奇怪,疑惑地走近她,并朝小女孩看的方向望去,可是地面上什么也没有。母亲更奇怪了,就问道:“你到底在看什么呢?”这时候女孩转过头来很认真地说:“看,东西……动。”顺着她的小手指,母亲看到了一只很小很小且颜色与泥土一样的昆虫,它正在努力地往前爬呢。原来引起小女孩兴趣的就是这样一个大人毫不在意的小昆虫。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差不多20个月大的小男孩,他的母亲收藏了许多漂亮的小卡片,平时母亲就把这些小卡片给他玩。有一天,小男孩很高兴地看着这些卡片,突然指着其中的一张喊“嘀——嘀”,用来表示汽车。可是母亲一看,卡片上没有汽车啊!于是母亲就说:“卡片上没有汽车啊!”他看了看母亲,然后挑出一张卡片得意地说:“汽车在这里。”母亲一看,卡片中间画了一个肩上扛着枪的猎人,旁边还有一条猎狗,在卡片的小角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子和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尽头有一个几乎看不到的小黑点儿。小男孩指着那个小黑点儿高兴地叫道:“嘀——嘀。”真是难以想象,按照大人们的眼光肯定注意不到这会是一辆车。但是就是这个小黑点,引起了小孩子的注意,所以他觉得有必要指给母亲看。当时母亲想,这个孩子也许还没有注意到卡片上那些漂亮的图案,于是她就挑选出一张画有长颈鹿的卡片,对他说:“你看这个漂亮的小动物!”小男孩很不高兴地说:“长颈鹿,见过。”

可以这样说,在孩子快两岁的时候,外界环境会引导他的智慧,把他的天性发挥出来,使他不断获得新知识,不断进步,直到他能够充分理解周围环境中的东西。

我们总是想给孩子看一些自认为好的东西,比如演出、色彩艳丽的旗帜,以为这些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殊不知这些吸引是转瞬即逝的,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好处。打个比方,一个人认为另一个人耳朵听不清楚,就大声说话。当你费了很大力说的话被那个人听到后,他对你抗议说:“喊什么喊?我一点也不聋!”

联系到成人身上,我们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突然听到窗外传来动听的琴声,就会停止看书,走到窗前,打开窗户看看谁在弹琴。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我们会觉得孩子也会跟我们一样,也会很容易对外界的事物产生兴趣。事实上,只有某种强烈的外在刺激,才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但这与孩子的内心世界没有重要联系。孩子的内心能决定他的发展。孩子全身心地盯着那些被我们成人忽视的不在意的小东西,这种情况可以被看成是孩子心理活动存在的证明。孩子这样盯着一个成人不在意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这些小东西留给他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而是被这个小东西吸引,对这个小东西有了一种我们成人难以理解的感情。

孩子的心灵对于成人来说是一个谜,这是因为成人总是只看表面现象,而不从孩子的内在心理活动来分析。我们不该把孩子的每个行为都认为是一时兴起,而应该努力去认识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原因。如果没有原因,没有动机,他们是不会突然做任何事情的。在这个问题上,成人应该是一个学习者,应该对孩子采取一种全新的态度,增强对他的责任感,而不应像一个专制的法官。

对于父母和孩子的这种在观察上的差异,下边还有一个生动的例子。

一个有18个月大孩子的母亲说:“我有一本书,叫《小黑人萨博》。萨博是个小黑人,在他生日那天,父母送给他很多东西:帽子、鞋和色彩艳丽的新衣服。在他的父母给他准备晚饭的时候,萨博穿着他的新衣服悄悄地溜出了家。他家后面是一片树林,当他走进这片树林的时候,发现树林里有很多小动物。他把自己身上的东西都送给了它们,最后光着身子,哭着回了家。这个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他的父母原谅了他,最后他们一起享受了晚餐。”

后来母亲把这本书讲给她的孩子听,但是这个小孩一直说:“不,Lola!”小孩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母亲很疑惑。原来Lola是她家保姆的名字,她照看过这个孩子一段时间。后来这个孩子哭了起来,而且喊“Lola”的声音越来越大。母亲更是不知所措了。孩子指着那本书最后一幅画,画面画着可怜的小黑人萨博正在哭。这时候,母亲才明白,原来他把西班牙语的“Lora”(他在哭)发错了音,说成了“Lola”,母亲还以为他一直在喊保姆的名字呢。

其实孩子的这种表现是正常的,在他看来,这本书的结局并不像母亲说的那样愉快,孩子的母亲却没有意识到。因此,母亲说“故事的结局是愉快的”时候,小男孩提出了抗议。很明显,这个敏感的孩子在看书的时候比母亲更仔细,虽然他不能完全理解母亲那样讲故事的原因,但是他准确的观察力确实令人惊讶!

孩子的观察力与我们成人的观察力在性质上完全不一样。孩子们总是关注最微小的细节,在他们看来,大人们总是不够精确。由于我们不关注细枝末节,他们会觉得大人们总是特别迟钝和无能。时间一长,他们也许就不信任我们,就像我们有时候不信任他们一样。孩子与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也是孩子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所在。

蒙台梭利箴言:

抛开成人那种骄傲和自以为是的态度,从孩子的角度去了解孩子,去探寻他们的每一个“任性”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你会发现,孩子极具智慧,他只是在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去完善这种智慧而已。

“注释1”亚历山大·贝恩(1818—1903),英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

“注释2”约翰·华生(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广告大师。

“注释3”威廉·詹姆斯(1842—1920),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实用主义的倡导者。

同类推荐
  • 犹太人家教

    犹太人家教

    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犹太人家教故事,让我们感悟到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家教智慧。内容包括:“追求知识,学习是孩子一生的使命”、“崇尚智慧,一盎司的智慧比一磅的黄金更珍贵”、“尊重个性,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创新精神”等九章。
  • 坏习惯 坏成绩

    坏习惯 坏成绩

    为了不让坏习惯成为大问题,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为了让孩子对所失有挽回的余地,更为了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坏习惯,本书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因势利导,为你导航。
  • 犹太家教智慧

    犹太家教智慧

    本书用通俗幽默的写作风格,描述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成功黄金律、生命教育、美德教育、健康教育、处世教育、享乐教育等。
  • 十月怀胎营养必读(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十月怀胎营养必读(健康女人时尚阅读书系)

    顺利走过十月怀胎艰苦历程,一朝分娩带来母子平安喜悦。成功妈妈从这里起步,选择最佳怀孕时机,孕期营养的科学安排,孕期用药宜忌,每月胎教方案,分娩知识与技巧。
  • 12岁前,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12岁前,妈妈决定孩子的一生

    《12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体例清晰,十一章相互呼应又彼此各自独立。从了解孩子的性格到掌握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从挖掘孩子的潜能到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让众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妈妈们不用再为怎样教育孩子而犯难。身为妈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帮助孩子从我们身边分离出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有朝一日,他们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傲立于世。
热门推荐
  • 年少若轻狂

    年少若轻狂

    东方乐阳一个十九岁的男孩,有点小帅,性格有点猥琐,从骨子里还透着一丝土鳖。但是身边美女环绕,高中猥琐少女,大学身怀异术但是行事低调。以及假期的奇遇,到低还有什么在等着他~~~~少妇熟女女王萝莉不多说,你们懂得!
  • 腹黑总裁,拐个老婆回家宠

    腹黑总裁,拐个老婆回家宠

    前方走过美女一枚,某男直勾勾的看着走过去那位美女的背影。“美女好看吗?”“好看!”某女自恋的拿出镜子照了照。“有你老婆我好看吗?”“比你好看点!”夏安雅一脚踩在男子脚上。“那你干脆把她带回家宠着算了!”男子只是淡淡的笑了笑,随后一把将夏安雅拉到怀里,深情的一吻。“美女是用来看的,老婆才是用来宠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木偶奇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木偶奇遇记(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奈何菩提劫

    奈何菩提劫

    菩提有一劫,名为因缘劫。此生劫难渡,奈何几轮回。
  • 如下易何时

    如下易何时

    并不是擦肩而过的过客,你永远定格在我的世界里。他是白亦辰,他是白家唯一继承人,长着一张妖孽的脸,但是他很高冷,唯一只有独特的那一个她进入了他的世界。
  • 禽星易见

    禽星易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追昔抚今

    追昔抚今

    《追昔抚今》的书名“追昔抚今”并不是通常说的“抚今追昔”的笔误。今天,我们生活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复兴的基础是五千年的辉煌。复兴人人有责,这就要求人人懂历史、爱历史。遗憾的是,如今有的中国人,对中国历史所知不多,还说:“都什么年代了!”“追昔抚今”这个书名,把“追昔”换到前面,有意突出“追昔”,是友情提醒,更是郑重呼吁:“追昔抚今”还有一层意思,便是从“追昔”入手,把落脚点实实在在地放在“抚今”,强调昔为今用,不致读史写史沦为空谈。具体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合乎逻辑而不牵强附会地让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时代前进中释放正能量。
  • 纷乱韩娱

    纷乱韩娱

    世界很大,首尔很小,他在首尔与她们相遇。缤纷绚烂的夏季,纷纷扰扰的一切。他说,是我的就是我的,一个也跑不了!当他功成名就,转身离去之时,就给后人无数鄙视。他的离开,留下的,不只是一个传说!还有一堆垃圾。PS:夏某人只是一路人粉,书中一切乱入,考据党请勿纠结。
  • 重生之英雄大乱斗

    重生之英雄大乱斗

    阿卡丽的十字镰在旋转,锐雯的符文之刃在重铸。劫的无形之刃最为致命。无极剑圣将为你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