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10900000014

第14章 各剧种同台竞技

民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兰州市活动的戏曲剧种除秦腔外,主要有京剧、豫剧、蒲剧及评剧、曲剧6个剧种。在各剧种的竞争和交流过程中,开阔了兰州戏曲从业人员的艺术视野,进而丰富了各自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促进了各剧种表演艺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民国三年(1914年),京剧便已进入兰州,最初仅是一般性的“清唱”而已,尚无舞台表演,到民国十五年(1926年)京剧在兰州拥有了一定的观众和爱好者。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进化剧社”更名为“觉民学社”后,专门聘请了京剧演员魏胜奎(花脸)、常双奎(武生)、狄瑞林(文武丑)、陈福泉(武生)、郭荣利(红净)等人任武功教练。这些京剧教练与秦腔演员同台演出拿手戏,出现了同台竞技、各擅胜场的动人情景。

民国二十年(1931年),由蔡老二等人创办的京剧戏班“新舞台”在兰州演出。兰州观众称其为“徽班子”,主要演员有郭荣利、魏胜奎、徐玉麟(老生)、陈福泉(武生)、刘钟英(武旦)、狄瑞林(丑)、常双奎、单虎臣(文武丑)等,演出剧目主要有《大名府》、《徐策跑城》、《古城会》、《鸿门宴》、《四郎探母》、《失街亭》等,该戏班以独特的剧目、考究精致的戏箱及各怀特技的演出阵容,尤其在基本功翻打跌扑方面的深厚功夫,让其他剧种的兰州同行钦佩不已。

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著名京剧老生演员孙盛甫抵兰演出。其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徐碧云、刘奎官抵兰搭入京剧戏班“胜利大舞台”(创立于1938年)演出,其后,徐碧云率亲属成立“云声大戏院”,在双城门外“两湖会馆”的戏园(即后来的中州剧院)演出。上演的剧目有《绿珠坠楼》、《泗州城》、《武家坡》、《打渔杀家》等。演员的表演水平及服饰化妆均有独到之处,尤其是徐碧云和刘奎官联袂演出的《霸王别姬》等剧目,引起轰动。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在国民党当局推行的“新生活运动”的喧闹声中,兰州的军政要员拜伟出面倡导,在曹家厅“左公祠”内建立了“新生活俱乐部”,集中了一批著名京剧票友。另外,兰州业余京剧团和由西北运输处公路局资助兴办的“西北戏剧学校”,都是以票友为骨干组建起来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京剧演唱方面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许多人还是唱、拉、弹、唱、打击的多面手。他们的热心活动和积极倡导,为繁荣兰州的京剧艺术做出了贡献。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来,在兰园“思危斋”活动的“快乐生力社”,聚集了知名度较高的麒派老生肖子华、俞派老生王梓敬、金派花脸陈思霖、梅派青衣王西民、程派青衣赵笠夫、荀派武旦李春珠等。他们演出的剧目《打严嵩》、《甘露寺》、《搜孤救孤》、《窦娥冤》、《大英节烈》等,不仅一破兰垣的沉闷之气,而且唤起了人们为抗战救亡尽匹夫之责的爱国情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抵达兰州,“快乐生力社”招待演出《霸王别姬》(陈思霖饰项羽,李春珠饰演虞姬),华莱士对演员精湛的演技称赞不已。自此,“快乐生力社”被观众誉为兰州的“京剧之花”。

民国初期,在兰经商的山西籍人员达到了近2万人,山西“降太帮”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商群体,兰州所有的“海菜行”、“行栈业”及一半以上的百货、五金、绸布等商号控制在他们的手中。在他们的赞助扶持下,蒲剧界的著名演员一批一批抵兰演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蒲剧班社“晋华社”抵兰,先在隍庙戏楼演出,后筹资在柏道路建戏棚一座,取名为“山西剧院”,一度更名为“晋风社”。主要演员有王根来(须生)、王金燕(小旦)、彭富魁、孙广盛、李文治(小生)、辛寅生(小旦,艺名“一点红”)、王小喜(丑角)、高金来(花脸)等。尤其是辛寅生演《送女》、《珍珠汗衫计》等戏,感情真切,柔肠百折。加之蒲剧口音腔调和秦腔相似,很快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民国三十三年(1940年)前后,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王存才(老小旦)、闫逢春(胡子生)、彭福奎(文武小生)、筱兰香(小旦)、筱月来(小生)以及筱艳秋(青衣)等来兰搭班演出。代表剧目有《五雷阵》、《伍员杀府》、《汴梁图》、《三搜府》、《翠屏山》、《潘金莲戏叔》、《沙陀国搬兵》、《藏舟》等。王存才演《挂画》,踩着硬跷在圈椅扶手的各个支撑点上单腿而立,随着情绪和人物心态的转换轻松随意地移动而不看脚下。他浑身是戏,感情和技巧溶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他演《红霓关》中的东方夫人,在洞房中举杯欲饮时看见自己的前夫在酒杯中狞笑时,一个抡背翻下案去,原先的满头珠翠不见了,散发伏额,冷汗泼面、失魂丧魄的痴呆样,活画出了人物巨大的情感落差。这种神出鬼没的艺术表现手段,让范克峻先生感慨不已:“在我五十年的看戏历史中,还没见过功夫超过王存才先生的。”阎逢春无论唱腔、表演、扮相,包括髯口、甩发、纱帽翅、马鞭、板带、翎子等特技功夫无一不精,他移植秦腔的台架戏《伍员拆书》,依据秦腔的风格和规范而有所超越,当时只有他才敢与郗德育分庭抗礼,一争高下。筱艳秋擅长青衣唱工戏,唱腔刚柔相济,土而不俗,由他演出的《三娘教子》脍灸人口,几百句的唱词如江河之浩荡,完全不遵循戏曲固有的板眼节奏,而是顺着人物内心的情感之流,跌宕起伏,自然流淌,已臻于“不加雕琢、率性而为之化境”。在《三上轿》、《四贤册》、《断桥亭》等戏中的卓越表演,罕有世人能出其右。此外,孙广胜《藏舟》一剧中表演“撑船”,表现水中行船的小碎步技巧十分出色,故获“水上漂”之美誉。筱月来在《小宴》中的“翎子”功、彭福奎在《石秀杀嫂》中的“耍刀花”等等,均显露出很深的艺术造诣。在短时期内,蒲剧成了能与秦腔相抗衡的兰州地区的第二大地方剧种。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部分蒲剧演员返回山西或去西安演出,“晋风社”解散,蒲剧在兰州演出活动到此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元月,以豫剧名旦张凤云为主演的“豫声分团”由西安来兰募捐演出。在“中州戏园”(后称中州剧院)首场演出大轴戏《桃花庵》,开兰州戏曲舞台豫剧演出之始。他们的演出,以其古朴醇厚的中州音韵和酣畅明快的郑卫弦索,在兰州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豫剧著名小生赵义庭、花旦李兰菊、名琴师张崇儒(豫剧板胡创造者)、名鼓师李作英应兰州“中州剧院”邀请来兰献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著名演员王景云应邀加盟“中州剧院”。新的演出阵容是王景云(文武花旦)、赵义庭(文武小生)、宋淑云(花旦)、李兰菊(花旦)、马景萄(正旦)、朱庆喜(花脸)、梁永杰(武生)等,全戏班共40余人。常演剧目有《三拂袖》、《凌云志》、《义烈风》、《涤耻血》、《女贞花》、《霄壤恨》、《巾帼侠》、《克敌荣归》、《叶含嫣》等30多出大型剧目。

当年九月下旬,“中州剧场”受地痞、特务、无赖的骚扰,面临解散之际,西北长官公署政工处出面接管,更名为“新光豫剧团”。首次出现“豫剧”二字,新中国成立后统称“豫剧”。政工大队少校大队副李战(李峻恩)为副团长,并代行团长职权。李战接手后,对原演出班底,从整顿剧场、团风、整理剧目三个方面入手,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主要成员有李战(编剧兼导演)、赵义庭、王景云、宋淑云(花旦)、马兰香(花旦)、李兰菊(花旦)、韩金铭(胡子生)等。先后上演主要剧目有《秦雪梅吊孝》(李战编剧)、《花媚娘》、《姜家庄》等,以及樊粹庭先生创作的大部分剧目和其他传统剧目五十余部,迎来了豫剧在兰演出的鼎盛期,使秦剧及京剧的演出相形见绌。

为了培养后备人才,李战创办了“新光豫剧学校”,随着第一批学员开科授艺,标志着豫剧这一剧种在兰州扎下了根基。李战作为兰州早期话剧运动的开拓者,与豫剧结缘并产生浓厚兴趣后,以樊粹庭为榜样,以新的豫剧形式和戏剧理论改良传统的豫剧演出形式,为豫剧在兰的生存发展奔走呼号、弹思竭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演员郑秋波、王喜云、赵传胜、冯世华、谭效国、赵长虹等大都受过他的教益。1957年,他被错划成右派后,没有消沉,坚持为剧团编戏导演,创作了《金花传》、《高歌跃进》、《泉水奔流》(与李耀先合作)、《红姑娘》等剧目。1976年,他自动请缨到兰州市豫剧团学员队,不计报酬,甘当人梯,以“梅花奖”得主周桦为代表的一大批演员没有辜负他的厚望,成为今天观众喜欢的优秀演员。

民国三十八年(1949)正月初四夜,新光豫剧团占用的“中州剧院”发生了震惊省内外的城墙坍塌,造成死伤29人的惨剧。李战被羁押,显赫一时的新光豫剧团遂一蹶不振。

民国三十八年(1949)二月,享有豫剧旦角“皇后之誉”的常香玉应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邀请莅兰,于抗建堂演出《贩马记》,一等票价相当于普通雇员月收入,黑市票价为3块银元,但仍不乏抢购者,其演出火爆情景可想而知。3月下旬,常香玉返回西安不久,复于五月率“香玉豫剧改进社”二次抵兰公演。6月,豫剧名伶王景云率“景合豫剧团”由平凉来兰,13日于青年馆首场演出《拷红》招待各界人士。翌日,《西北日报》评价:“常香玉好比梅兰芳,王景云像童芷芩。香玉演的是豫西剧,多为悲剧风格;景云演的豫东剧,多为喜剧风格。看了香玉的悲剧,最好再看景云的喜剧,才可以窥见豫剧的全貌。”

王景云,民国三十年(1941年)入西安狮吼豫剧团坐科学艺,是剧团一期毕业的尖子演员,文武兼备。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二月,在中州剧院演出的“高炳新班”为扭转售票演出不景气的局面,从西安请来王景云演出当时豫剧舞台最叫座的“樊戏”名剧《三拂袖》、《凌云志》、《义烈风》、《柳绿云》、《涤耻血》、《女贞花》、《霄壤恨》、《叶含嫣》等及其他传统剧目。“樊戏”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强烈的反侵略和反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色彩,在艺术上一扫旧剧粗疏、拖沓的面貌,使平淡的故事变得曲折紧凑而引人入胜,曲词宾白,力求雅俗共赏。当时,大多数演员以演“樊戏”为能事,但确能体其神髓、悟其风骨,且能身体力行者为数不多。王景云作为樊粹庭先生最为得意的学生,自然得其真传,受到了观众的肯定和热烈欢迎。

豫剧《三拂袖》是一出唱念做打俱全、文武兼备的重头戏。王景云对剧中主人公蒋琴心这一人物的刻画,融汇了花旦、武旦、小生、武生等行当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她表演细腻、扮相俊美、基本功扎实、戏路子宽的特点。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五日,《和平日报》刊登文章,“新光豫剧团的河南梆子,在兰州市有将近五年的历史,其得人之欢迎及实座之盛,打破了兰州市旧剧界以往之纪录,近日来因坤伶王景云、名小生赵义庭之出演,更大红而特红到不可收拾,这固然是豫剧伶人演技的成功所至,但也可以说中原的艺术的确有它独特的奇光异彩”。王景云因此被群众誉为“艺术之花”。解放后,王景云主演现代戏《白毛女》、《十二把镰刀》等戏。在兰州市郊慰问解放军进藏部队演出《白毛女》时,曾引起战士进戏忘情,持枪冲上舞台替白毛女伸冤报仇之事。“文革”后,王景云由于声带退化从事教学,为造就豫剧人才尽心尽力。

“香玉”、“景云”、“新光”三个豫剧班社齐聚兰州,一时名伶荟萃,除带班人王景云、常香玉外,还有著名的文武小生、享有“活猴”、“活牛郎”之称的常香玲,有著名文武小生赵义庭,著名胡子生曹子道,名老旦朱庆喜(男),还有优秀的豫剧演员宋淑云、马兰香、史彩云、马景萄、蔡君生、肖喜玲等人,软硬场面上有豫剧界著名的琴师“三张一郭”——张崇儒、张伯让、张金山、郭世广以及名鼓师李作英等人,一时名角竞技,演出十分火爆。

豫剧琴师张崇儒(1906—1985),1945年来兰加盟“中州剧院”,与豫剧著名伴奏员张伯让(三弦)、张金山(板胡)、郭世广(二胡)并称为豫剧在西北的“三张一郭”。张崇儒曾与陈素真、赵义庭合作多年,默契无间,为演出增光添彩。每逢拉长过门(大慢板)时,掌声如潮,满场若沸。张崇儒先生对豫剧的最大贡献是对伴奏主乐器的改革,原用丝弦(即皮翁),栓短、弓轻、音筒瘦长,故出音尖细单薄,不甚悦耳。经他反复钻研试验,将音筒改为四方桐木壳和桐木板面,结束音似二胡。后用槟榔筒壁,又将丝弦改为皮弦(又叫老弦、须戴铁皮指帽弦),柱体加高,弦弓加长,马尾加粗,演奏时用“下把”,长弓大调,声音宽宏刚劲,昂扬激越,很少用“碎弓”,一弓可出多至十余字,着重手指技法,在豫剧板胡演奏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他为人正直严谨,工作精益求精,其艺德和技巧在豫剧界堪称一代楷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杨星星、郑伯范、金彩霞等人组成的评剧戏班来兰演出。地址在兰州隍庙及中山林、双城门外茶园等地。上演《李三娘打水》、《王二姐思夫》、《大过年》、《花为媒》、《三节烈》、《免奶奶回娘家》等剧目。其演员中有当时年仅十三四岁,以后成为评剧著名演员的新凤霞。据她后来回忆:“解放前我经常赴甘肃流动演出,记得在1942至1943年之间,那时我很小,也就是十三四岁,跟着师傅年年要到陕西、甘肃一带演出一至二次……”

河南曲剧。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河南曲剧某戏班曾进入兰州演出过。上演主要剧目有《三搜索府》等。该戏班人员少,戏箱简陋,为走江湖性质的流动演出,未在兰州产生较大影响。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蛰伏于兰州的戏曲从业人员自发地组织起来,立即投入到欢庆胜利、慰问解放军的活动之中。“西北剧校”师生演出京剧《霸王别姬》,在副校长柴佩如的带领下,随三军文工团开赴河西。8月31日,朱军、薛炳坤、范克峻、米精华组织在兰著名秦腔演员刘金荣、沈爱莲、刘清华、靖正恭、刘德卿等在农民俱乐部为解放军演出,欢庆兰州解放。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兰州的戏曲演出活动,在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同类推荐
  • 八股文

    八股文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五卷)

    本书是一套故事化的历史读物,书中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写出来,不加铺叙和描写,基本上没有虚构。这样,在情节的生动性方面,不能不受到史料的限制;而对读者了解历史,提供的材料是比较可靠的,有根据的。用故事化形式来讲述历史,有它的局限性。通过故事,读者只能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或某一人物活动的片断;有的故事,可能只反映事件的现象,至于它的经济、政治的背景以及它和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不大可能用故事形式来详细论述。因此,它可以作为一种学习历史的辅助读物。
  •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读《论语》(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

    中学生为何读经典?中学生怎样读经典?孔子研究院国学课堂精彩呈现!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孔子大学堂主讲李文文执笔,教你通读、系统地读《论语》,读出新意,感悟成长,与经典携手相伴相行。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饮酒与行令

    饮酒与行令

    中国人喜饮酒,有事没事喝两盅,家里来了客,有朋自远方来,都不免要备上一壶好酒,推杯换盏一番,似乎不喝酒就不算吃饭,不喝酒就不能尽地主之谊,不喝酒就不能尽兴。于是,酒成了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饮酒行令好处多,可以调节气氛、增进交流,雕俗共赏、老少皆宜,陶冶性情、激发才智。从诗到小说,酒令无处不在,为文学色彩拓宽了体裁,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朱领略酒令文化的魅力。
热门推荐
  • 修真传人在都市

    修真传人在都市

    他是一名普通学生,无意中得到修真传承,从此走上了不寻常的都市生活。本想低调,却因拥有一身起死回生的医术和出神入化的武功,使得他屡屡锋芒毕露,成为众多美女环绕,无数官宦、商贾追捧的存在.....
  • 豪门烟云之美人难当

    豪门烟云之美人难当

    她是进修中的小记者,惹上一位阔少,爱上她还失忆了,搅进兄弟之争,身份悬殊,她也很难做。更有贱人接连不断地偷袭,注定让她的生活步履维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若黎明重归黑暗

    若黎明重归黑暗

    灵异家族的覆灭造就她的今天。进入艾尔寻找灭族仇人的她,获得了爱情,亲情,还有友情。当她以为可以放心离开时,一切都真相大白,原来,这些都是梦,,,,都是敷衍,,,
  • 凭栏问飞絮

    凭栏问飞絮

    一场飘絮,一场梦;一段情缘,一场空……注:本篇小说作者笔名“汐中水月”已更改为“鱼家小二”
  • 安民为天

    安民为天

    本书对作出巨大牺牲的百万移民充满了血肉之情。对三峡库区20年来“移民、安民”的艰辛过程也作了客观、理性的描述。书中首次披露了这场伟大的移民运动中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活的人物,读来令人震撼、感动,又发人深思,是一部既有鲜明时代特色,又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
  • 重生之定武皇后

    重生之定武皇后

    她本为嫡女,却被姨娘陷害逐出家门她本有良缘,但为庶妹所夺声名狼藉为了唯一的弟弟,她放弃一切尊严,当熊熊烈火漫上她的身躯,她双目泣血立下毒誓:如有来生,定要他们血债血偿但是她没想到的是,当她再次睁开眼睛,已是另一番天地只是多了一个亦正亦邪的他,站在复仇的业火中向她伸出了手
  • 穿越没有金手指

    穿越没有金手指

    捡一块铁片是仙器核心买一本秘籍是上古神功祖传戒指里面住着老爷爷遭雷劈觉醒逆天神通天降陨石原是异界智能系统落下山崖遇到仙府传承收养的小狗成了远古至尊凶兽买个侍女是仙人后裔偶吞异果原是天地奇珍纳尼?这些带着主角光环的家伙都成了自己的对手和仇人,原因是自己有着一群会给自己惹麻烦的坑货师妹、堂弟、未婚妻、师傅、老爸……自己因此可能成为被打脸的磨刀石,送装备技能的大反派没事儿,哥是穿越者,我的金手指是……唉!我金手指呢?穿越居然不配金手指,天理何存啊啊啊……没有金手指的穿越者只好依靠自己……
  • 清微神烈秘法

    清微神烈秘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许你一世江湖

    许你一世江湖

    她本是,大户人家嫡女,却在一次次的意外中与他结下不解之缘,也意外的认回亲生父亲与兄长,却也一步步跟他由爱到恨。他,江湖第一公子,不为所有只为替母亲报仇,却一步步对她动了心,最后才发现自己一心想报仇的人却一直在保护自己,自己心爱的女人的父亲却是自己一直恨着的人,在爱情与仇恨他会如何抉择,在亲情与爱情之间她将又会做出怎么样选择呢,请跟我一起走进这段江湖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里吧!
  •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中的经济学诡计

    寓言通过隐喻反映人性以及做人的道理,经济学用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人类的行为。寓言用原始质朴的方式表现了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密的方式再现了寓言中的许多简单道理。寓言和经济学是共通的。 本书通过讲述家喻户晓的寓言的形式,把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展示给大家,使读者在阅读风趣生动的寓言的同时,了解当代经济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