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段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网民发表评论的习惯其实很有趣,但有趣里面也隐藏着许多问题和蹊跷。
人们更喜欢直白的表述和描写,比如说比起文字,人们更喜欢对图片加以评论。也许是人们不喜欢也不太希在网上遇到太过深沉的东西,文字便是隐藏高深思想的重要载体,而图片表达的信息往往很直白,图片里面的信息大都是比较浅显的,并未涉及问题的本质,对于图片人们发表评论不需要经过反复的思考、琢磨、推敲和取舍。于是对于一篇网文,人们更喜欢大幅的篇章是图片,而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密密麻麻的文字表达的信息一般比较多,但是文字和图片相比,文字的模样长得太小了,不能够一下子被读者接受,它需要阅读者一个一个去阅读。要完全理解一段文字的意思,就必须花费好多的脑力。这便意味着图片更受群众的欢迎很正常,而现在中国的文学正处于低迷状态,与图片活跃起来的情况也有很大的联系,这便是人们发表评论习惯里面的一个蹊跷。
图片只有视觉刺激,而视频不但有视觉刺激,还有听觉刺激,现在的3D电影技术让观众竟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视频无非是比图片更加优越的传播媒介。人们对于图片和视频发表评论的意愿也许要远远强过对纯文字的评论,因为对于前两者的接受一般是被动的,而对于文字的接往往受是主动的,主动便意味着要抽出时间专门去学习,而被动则不管你自身是否愿意,它都会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接受。这个主被动的关系表明人们接受的信息更多的还是来源于图片和视频,这在数量上就很好地体现了图片和视频的优势,图片和视频收到评论的条数多过文字的现象就显得很正常了。
但回过神来,许多网友已经养成了快速阅读,但却不一定能快速寻找到有用信息的习惯,网友更多的是把成篇文字当成图片,或走马观花,或表现出一眼扫过、一目十行的深厚功力,只有少数人才会“乖乖地”逐字逐句清清楚楚地去阅读长篇幅的文字。很明显这个时代的信息量毫无疑问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所能接受的极点了,人们必须养成快速浏览的习惯,否则人们就要“死在”成堆的文字信息里面了。
况且现在我们处在一个传统文化被快餐文化侵蚀的社会里,许多人遭受着快餐文化的冲击,而文字的量之大这一点便毋庸置疑地会让“视觉容易疲劳”的人们容易对于大量信息束手无策,有时候为了给朋友的一个支持,然后发表简单的评论,而且最好是在自己看得懂作者心思的图片日志里留下评论。于有意无意之中评论,为了迎合朋友或者留下纪念,这是从人们发表评论的习惯看出的另一个蹊跷。
另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是,很多时候,人们更喜欢灌水式的低质量评论。人们用微笑的表情掩盖“读不懂”或者“不愿读”的苦恼,人们用“赞”来表示自己的观点,人们用不痛不痒的语言发表评论,不愿涉及问题的本质。这种现象也很正常,因为人们所生活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高速度而并非高效率的世界,这是从人们发表评论的习惯看出的又一个蹊跷。
作为图片、视频、文字的作者,很多人都希望得到“观者”的评论,听到“观者”的心声,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这个世界不是你一个人世界,人们关注你并非是因为没有关注别的人,而是因为关注你已经成为一个在做其它事情时顺便做一下的习惯。“观者”也需要挤出时间来关注自己和关注别的人,所以对于发表评论,只有评论家才能有很高深的造诣,一般的人不是这条路上的人。明白了这些,“被观者”和“观者”都可以豁然开朗了,其实,评论不是一种美德,评论是一种随意的表达,有真有假,可有可无,即兴性很强,被评论者和评论者大可不必太在意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言论。
然而,评论多了,垃圾信息也就跟着多起来了,这是毫无疑问会发生的必然事件。而评论背后隐藏着的快餐文化使得人们的内涵、修养和素质普遍不高这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也就逐渐会暴露在世人眼前了。这是人们发表评论习惯里面隐藏着的最深刻和最有用的一个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