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3900000011

第11章 教育名家躬行实践 尽心竭力泽被金城

民国时期,一些接受西方新思想的教育家先后主持领导甘肃的教育工作,其中不少教育名家在艰苦的环境中投身教育事业,奉献才智,对兰州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对兰州教育影响较大的人物,主要有马邻翼、蔡大愚、水梓、郑通和、李蒸、辛树帜、赵元贞等。

马邻翼(1864—1938),回族,湖南邵阳人。光绪年间中举在籍,主持经正书院,后被选派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研习师范教育。回国后在湖南及前清学部任职。民国成立后任教育部参事,不久调任甘肃提学使,先后任甘肃教育司司长、教育厅厅长等职。1918年后调任外省。马邻翼在甘肃任职期间,积极实施民国新学制,整顿学务,创办新学校,为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马邻翼到任后,注重深入学校,解决具体问题,整顿学务。在视察甘肃法政学堂时,得知官班、客班生领月津贴者无一人在堂,绅班住堂生也只有四五十人,教员亦无一人在堂,职员也多不在职的情况后,即委任蔡大愚为法政学堂教务主任,旋又委任为校长,责成严加整顿,学堂的秩序有了较大改观。面对当时学校少、私塾多、师资缺乏的状况,马邻翼在兰州主持开办师范养成所,以培养新型教师;开办教师传习所,以培训私塾教师。他还在兰州开办模范小学,以期推广新型师范教育模式。

马邻翼作为回族出身的教育家,还努力促进兰州的回民教育。1913年,他同甘肃提督马安良商议,与甘州提督马麟、甘肃印花局喇世俊、法政专门学校校长蔡大愚,以及兰州各界回族人士创设“兰州回教劝学所”,作为办理回族教育的机关。劝学所附设回民小学5所,其中高等小学堂1所,初等小学堂4所。马邻翼还带头解囊,捐助白银50两,作为劝学所的开办经费。兰州回民劝学所后来改名为“甘肃回教教育促进会”,附设清真高等小学(今清华小学)。可见,马邻翼为近代兰州新式回民学校的倡兴和发展起了奠基性作用。

蔡大愚(1874—?),回族,四川成都人,清末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法科,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光绪末年回国。回国后先后在四川、上海、北京等地从事教育工作。1912年夏,国民党北京本部委派蔡大愚为甘肃党务特派员,筹建甘肃支部,随同甘肃提学使马邻翼来到兰州。蔡大愚在兰州除大力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外,还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兰州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

1913年,蔡大愚先后被委任为甘肃法政学堂教务主任、校长。由于蔡大愚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他一到法政学堂,就精心策划,极力剔除学生只领津贴不住堂、教师只发讲义不授课等积弊,举凡授课、考试等一律按部令规定办理。他教导学生严守纪律,勤习课业,同时积极筹设法政专门学校,在兰州西城门内旧举院建立新校舍。在他的精心策划、亲自督修之下,短短两个月,新校舍即告竣工。新建学校于民国四年(1915年)经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委任蔡大愚继续担任校长。在主持法政专门学校工作期间,蔡大愚倾注全部心血于学校。学校经费不足,即捐出薪俸来弥补,还亲自讲授国际法、伦理学、经济学、西洋史等课程。他学识渊博,讲述具体生动,得到学生的普遍赞赏。在他主持学校期间,任教的35名教师中,有8人是日本留学生,其余的27人大多是北京国立法政专门学校和天津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毕业生。蔡大愚十分注重在学校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鼓励学生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知识。在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诸如伦理学、政治学、国际法、宪法、刑法总则、民法概论等,都是西方法学体系中的主要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

蔡大愚还积极参加了马邻翼倡导的筹办兰州回民学校的工作。1913年,他代理兰州回民劝学所工作并兼任清真高等小学校长职务。后来,回民劝学所改组为回民教育促进会,马麟任会长,蔡大愚代行会长的工作,对兰州新式回民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蔡大愚思想进步,富有激情,在兰州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传播民主思想。1912年12月,他以国民党甘肃支部特派员的身份,在临时参议会上发表新思潮演说,抨击甘肃腐败政治,引起保守派反对。临时参议会咨请甘督赵维熙将蔡驱逐出境,后经马邻翼周旋而未予执行。此后,蔡大愚在兰州继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社会主义灌入学生之脑筋”。为此,甘肃省署发出告示,禁止蔡大愚发表演说,并禁止兰州各学校研究社会主义。1917年11月,蔡大愚因参与并策动“临洮护法运动”而失败,被迫出走四川。

水梓(1884—1973),字楚琴,甘肃榆中人,清末附生,毕业于甘肃文高等学堂和京师法政学堂,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影响,思想进步。1912年从北京回兰州后力主共和,筹组甘肃省临时议会,被推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自1916年起,水梓主要投身于兰州的教育事业之中。同年,以教育联合会名义,考察直、皖、江、浙等省教育,作《考察教育日记》,此后,先后担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长、省教育会会长、甘肃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务。水梓从事教育领导工作期间,在改革基础教育,改进高校办学条件,推动社会教育,厘定各种规章制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教育主张和教育实践主要反映在《甘肃省教育厅工作摘要(弁言)》、《甘肃教育概况及改进计划》、《甘肃省第二次民众识字运动讲演词》和《西北实施国民教育之商榷》等文献之中。

水梓对兰州和整个甘肃的教育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主张解决甘肃教育问题,“应于尽可能范围内谋实际上的进步,初亦不必高谈理论铺张形式为也。”水梓认为,甘肃远处西北,文化迟滞,虽兴学多年,但由于人力、财力的限制,与东南各省存在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但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是不能忽略的。他指斥形式主义的新潮人物在办教育中的盲目发展和短期行为,造成正式学校经费的积欠和紧缺,以及各级学校生源的减少。加之民国十七八年屡遭自然灾害,地方秩序混乱,致使本来基础薄弱的教育首当其冲。因此,他力主在可能范围内,稳定经费,巩固基础,以谋求教育的改良。于是,在他主持下,将榷运局税收直接划拨为全省教育专项经费,实现教费独立,重点使用。减少行政支出,增加学校投入。同时,他还主持了学校教育的改革,改各级学校春季始业为秋季始业,改高等学校的官费为奖学金,实行中小学毕业会考,举办学校联合运动会等,大都能从实际出发,以求地方教育的持续发展。

水梓强调进行人格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并加强生产技能教育,以真正发挥教育对国民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作用。他认为国家衰败,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固有道德的丧失和科学技术的落后,要振兴民族,就必须“恢复固有道德”和“对于科学迎头赶上”。他把这两点作为衡量人格教育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准,要求青年学生身体力行。为此提出训练中学生的四条标准:以我国旧道德为中心,保持固有之民风;以历史感化的方法,发扬民族精神;以三民主义为归宿,养成统一意志;以军事训练养成自卫的能力。在这里,尽管水梓的恢复固有道德仍复蹈“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以及格致诚正修齐治平”,都是五四时期已经批判过的内容,但具体教育上并不是拘泥于陈腐教条,而是从一般意义上要求青年有真诚精神,革除浪漫颓废怠惰等种种恶习等,这在人格教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水梓还结合实际,提出生产教育的要求。他认为改变贫穷落后的具体办法,唯有实施生产教育和科学教育。其内涵有两方面:一是改变传统上以为读书就是进身、猎官的科举思想;二是不仅要在学校设生产课,讲授必要的生产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利用暑假参加必要的生产劳动,养成劳动的习惯。为此,他主持将各级学校的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就有意要让大中小学学生有较多接触农业生产和劳动的机会。

水梓在职期间,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与识字运动,实施国民教育。他认为,在当时的教育状况下,若不注重职业教育,就无以言教育机会的均等;不注重识字运动,更无法谈民众教育。为此,提出实施国民教育,一方面要举办短期小学,一方面要开展民众教育,并增加社会教育经费。在职业教育方面,水梓从甘肃实际出发,拟以毛革制造、矿产开采以及畜牧、森林、水利、交通等方面扩充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对于民众识字扫盲教育,水梓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减少文盲,发展社会生计,提高国际地位。在他主持下召开过两次民众识字运动宣传大会,并致词演讲动员;拟设社会教育人才培训所、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并在民众教育馆内附设民众学校及民众问字处。对于国民教育,水梓根据西北特点,提出八点建议:宣传国民教育的意义,改造一般思想;注重农村教育,使受教育者农民化;在农闲时举行农民识字运动及军事训练;利用农民集会时,提倡固有道德,灌输历史地理常识;在信仰自由精神下,设法促进各类教育的程度;在师资教育方面增设蒙番回文学科,作为推行国民教育的基础;奖励担任蒙番回教学人员,在国民教育教材中加强西北物产方面的教育,作为开发西北的准备。以上建议大多属于积极可行而富有建设性的。

郑通和(1899—1985),字西谷,安徽庐江人。192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留学美国,专攻教育学,获得教育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即从事教育工作,服务于学界近60年。1938—1946年间,郑通和在甘肃担任教育厅长,这八年是他全部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勤于职守,颇受赞许。

郑通和的教育理论偏重于实践,并自称为“实行教育家”。他认为理论教育家的目的在于指示教育发展的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往往侧重于哲理化。实行教育家则旨在使理论教育付诸实施。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是理论教育家,而中国的孔子既是伟大的理论教育家,又是设馆授徒的实行教育家。不过他最崇拜的是两位近代教育家,一位是美国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推崇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另一位是被他称为中国实行教育家典范的张伯苓。郑通和赞赏其不空谈理论而注重“创造事业”的教育观。他说:“我从事教育实际工作,亦有教育理论所本,即杜威博士实用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实用人才。”他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就是期望通过主持校务,培养出大公无私、真才实学的青年人才,担负其兴复国家的责任。

郑通和在担任甘肃教育厅长期间,对兰州教育的主要贡献,在于他以实用教育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各类教育的发展与改进。郑通和来到兰州后,即深感发展教育刻不容缓。他认为“建国事业,基本在教育”,“兴强之道惟有振兴教育”,并以美国独立战争后,俄国十月革命后振兴教育发展生产,从而使国家巩固、国立强盛的历史事实,证明欲达富强康乐之境地,只有通过振兴教育来实现。郑通和强调办理教育,必须体察国情,适应环境需要,随时代而变化。他通过对甘肃省情的认识,强调兰州作为大西北的中心、抗战大后方,必须积极发展教育,培养大量干部和知识青年,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在教育行政实践方面,他强调各级教育均应以推进国民教育为基石,中等教育要注重推进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术人员,并主张在添设理工学院和畜牧兽医专科学校,造就水利、土木、机械等方面的工程师和发展畜牧业的技术人才。他还认为,过去三四十年的教育是消费的教育,今后的教育必须是知识的灌输与技能的训练并重,并期望政府提供足够的学校经费。他还积极主张对学生和民众进行思想和军事训练,以适应加强国防的需要。

郑通和在他八年任内,曾先后三次制定教育实施计划,以其讲实际、讲效率的工作作风,为甘肃尤其是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争取所订计划的实施,他从争取经费、设校增班、训练教师、充实设备、改进教学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通过实地考察,具体指导,以期实现。他认为,教育思想是在日新月异中发展的,不管办行政还是当教师,都应随时吸收新知识,去做新实验,弃旧取新,才能适应时代要求。他要求教师应有专业精神,乐于终生服务于教育。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稳定教师情绪,他提出应该视教育为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事业不仅解决生活问题,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他强调,教育要进步,必须重视改进教学,教材要注意结合实际,体现时代性,主张将抗战以来产生的有价值的材料体现在教学之中。在教学方法上,中学教学可用启发式与注入式的折中方法,即课前提示要求,课中据此发挥,再令学生讨论。教师除传授知识外,更须注意思想指导,传授做人之道。在教育行政方面,郑通和重视教育视察指导。在任职期间,他经常进行分区定期视导,以及各种临时性的视察指导,促进了各项教育计划和措施的贯彻执行。

郑通和总结他一生从事教育实际工作,得出一条经验:掌理一省一校教育行政,均非短期内所能奏效。因此,他不赞成实行校长任期制,主张办校成绩优良者继续做下去,办理不善者应自动辞职,且不宜调任其他学校。1946年,郑通和离开甘肃,后来随国民党败退台湾,在“教育部”及台湾大学等机构任职。

李蒸(1891—1975),河北滦县人,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赴美国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爱国、正直、颇有见地的教育家。

1937年,北平师范大学西迁陕西后,李蒸任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及其改组后的西北师范学院院长,学院再迁兰州后继续任院长。直至1945年去职从政,为在兰州建立高等师范院校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期间,李蒸为西北师范学院再迁兰州尽心竭力,从迁校、建校以至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备尝艰辛,贡献卓著。1940年4月,李蒸接到教育部将西北师范学院再迁兰州的命令后,6月来兰州堪察校址,经实地考察,研究比较,选定兰州十里店为校址。次年,又偕同有关人员再次赴兰筹设分院,当年11月招生开学,直到1944年学院全部迁兰。虽因经费等问题,拖期4年之久,但李蒸既坚持北平师大建校可从简,教学要认真的优良传统,又扩大了办学规模,使学院在城固、兰州两地的教学、生活均能正常进行,有序迁移,并聘请了一批知名教授来到兰州任教。

李蒸以教育家的学识和品格,在主持办理高等师范教育的10多年里,周密计划,精心实施,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师资,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他的《我的办学经验》等论著,充分反映了一代教育家在旧中国办学的艰难处境和可贵经验。李蒸认为,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中心,是一切教育之母。高等师范学院独立设置,分区设立,使之成为独立系统,是战时教育的一大创举。他主张教育必须实现专业化,应由专家或专门人才去主持,那种以为任何人皆能高谈教育,以为教育是一种常识而非学问的论调,只能是不科学的头脑,是阻碍教育的怪论。他在主持北平师大、西北师院的工作中,一直主张以专业训练为学校之“重责”,大力提倡培养专业精神。他认为教育事业是精神事业,从事教育事业者必须先养成专业精神,要以事业为重,安贫乐道,不见异思迁,负起为国家培育人才之职责。他在给西北师院1943年毕业同学毕业册题序中,谆谆告诫诸位弟子:“开发西北,首赖教育”,“诸君毕业之后,当以西北为服务领域,下定决心,争先恐后,同在西北工作”,“切不可仍陷故常,竞赴通都大邑,图个人之安逸”,充分体现了一代教育名家的品格与见识。

在学校建设方面,李蒸认为,学校的构成要素有三:一为教师,一为学生,一为设备。评定一所学校的优劣,就要评价这三种基本条件,而后两种基本条件的完成,大部分要靠头一种基本条件的具备。由此,一所学校的成功,主要的是师资的健全。因此,培养优良师资,是师范学院义不容辞的责任。李蒸还非常重视培育和保持传统校风。他认为,优良校风可使全校师生精诚团结,工作振奋,在有形无形之中不仅学到知识,且可变换气质,养成高尚品质。他以“刻苦耐劳,诚朴笃实,埋头苦干,不尚宣传”来概括西北师院的校风,与广大师生共勉。

李蒸还认为,校长的学识、品格、作风,对办好学校至关重要。他以多年的亲身体验,总结出一系列办学理念,认为作为大学的行政领导,要保持尊师重道的风尚,只有取得全校教师的竭诚合作,才能真正办好学校。大学校长在学问方面虽然不一定是全校的领导,但必须是一门学科的权威,在品行方面则应是全校的表率,能够以身作则,对人对事必须公道真诚。李蒸向以思想开明,办事公允而为人称道。他十分赞同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主张,认为大学教授应享有学术自由之权利,不能把他们当作官吏一样任意调动。

李蒸对西北教育文化建设寄予厚望,并愿为此尽力。他认为,抗战以来东南华北人才内移,西北开发与建设的声浪益高。借此良机,西北教育事业必将快速发展。他还认为,西北师范学院的使命之一,就是协助西北各省教育行政当局扩充中等学校数量及改进其质量。在他的主持下,西北师院开办教育实验区,通过本院的毕业生,对推进兰州和全省的中小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还指出,作为西北地区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西北师院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及狭义的师资培养,还必须发扬民族文化,弘扬国民道德,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竭力进行。

李蒸在西北师院迁来兰州后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他的品格、作风以及勤俭办学的业绩,为广大师生以至许多民众所敬佩。1945年李蒸调任去职后,十里店一条街曾被命名为“李蒸路”,以表达对他的崇敬与怀念。

辛树帜(1894—1977),湖南临澧人,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赴德国留学,专攻生物学。回国后任职于多所大学,1941年来甘、宁、青考察,对西北开发建设具有浓厚兴趣。1946年受命主持筹建国立兰州大学,对创办和建设兰州大学具有重要贡献。

1946年3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委任辛树帜为国立兰州大学校长后,他随即来到兰州,开始为建校而奔忙,历经艰辛,功效卓著。辛树帜经过考察研究,并征询省府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后认为,新组建的兰州大学,不仅要符合大学规程,而且要具有西北特点。当年6月,即向教育部呈送了《计划大纲》,提出按大学规程设置文、理、法、医四学院的意见,并以发展畜牧,防治畜病,改良品种,对发展西北经济大有裨益,上书教育部和甘肃省政府,积极支持在兰大特设兽医学院。他还认为,西北各民族各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据此专门呈报教育部,在文学院内增设了边疆语文系,内设蒙古、藏、维吾尔文三个组。

辛树帜认为,要办好大学,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十分重视礼聘国内知名学者来校任教。他为此奔走各地,礼贤下士,广罗人才,先后聘请知名教授、教师近30名。为了让更多著名学者来到兰大,他还采取短期讲学的办法,利用兰州夏季凉爽的有利条件,邀请著名学者来校开设暑期讲座,辛树帜为表示礼遇,常常到堂听课。由于他的积极努力,使兰州大学的教学质量在短短两三年内即有显著提高,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社会声誉。

办好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有较为充足的图书仪器设施。辛树帜在接受任命、来兰州之前,即设法在上海订购多种仪器药品。在校期间,更是投入重资,多次派人去京沪等地采购图书,充实馆藏。正如顾颉刚在兰大新建的图书馆落成时所作《积石堂记》中所说:“(辛树帜)先生高瞻远瞩,知树人之大计,必以师资及图书仪器为先,既慎选师资,更竭其全力购置图书”,先是车载而来,后更以飞机运之,“二年之间,积书十五万册,轶出他人数十年之功,卓然而为西北巨藏矣!”除图书仪器外,辛树帜对兰大校舍建筑亦亲作筹划,倾注心血。他曾几次造访教育部,争取建筑经费,又诚聘工程专家精心设计建设。在首批新建筑落成后,特以西北名山天山、祁连、贺兰命名,并于1947年8月10日亲自撰《中山堂记》:欣喜“三堂且竟,教室实验室,粗有丽止”,而“大学洎四年,人数必半万”,在时艰物迫的情况下,期待礼堂、宿舍等工程亦能相继告成。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迅猛发展,国民党当局加紧控制学校,迫害进步师生,兰州大学处于危机状态。辛树帜以一个教育家的责任感,多次奔走于南京等地,向国民政府索要欠费,以维持学校教学与生活。兰州解放前夕,他坚持留在学校,团结全校师生,以应付拖延的策略,抵制国民党军政当局迫令迁校的阴谋,保护校产免遭破坏,为人民政府接管准备条件。总之,辛树帜作为一位富有魄力、注重实际的教育家,尤其是对创办和建设国立兰州大学所做的重要贡献,深得广大师生和兰州人民的称赞。

赵元贞(1879—1974),字正卿,甘肃正宁人,甘肃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人士,以主持甘肃教育工作、筹建兰州志果中学等教育活动而闻名,为兰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赵元贞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家贫,勤奋刻苦,1908年毕业于甘肃文高等学堂,之后入京师大学堂学习地质,191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以优异成绩被公费派往美国留学,获匹兹堡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后,曾一心想走实业救国之路,用所学知识建设家乡,但在旧制度下此路难行,便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曾先后于1923年和1930年两度出任甘肃省教育厅厅长,1940年以后任私立志果中学校长,直至解放。建国后曾任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赵元贞初任教育厅长后,认真办理教育行政,创办《甘肃教育》月刊,筹办矿师养成所,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四处奔走,各方求助,亲自组织建所、聘师、实施教学,后因调任而中断。1930年复任教育厅长后,因从政难有成就,次年即放弃政务,以主要精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曾先后在省立甘肃学院、甘肃农业学校任教,讲授化学、地质、英文等课程,精心培育专门人才。

1940年春,为救助因日寇飞机轰炸、学校迁移而失学的青少年入学,兰州“兴文社”等八社团发起创办私立志果中学。因学校经费仅仅来自各社团的赞助,又无官方督导,屡聘校长都推辞不就。于是,赵元贞应邀担任校长。他为办好学校,全力以赴,精心筹建,并慷慨捐助自家房产、良田,以弥补筹建经费之不足。为保证当年秋季招生开学,他以极少的经费,权衡分配,“拿情面聘请教员”,终于按期招收近百名初一新生。开学之后,更是把全部心血倾注于学校。他亲自上课,选购图书,组织师生义务修整操场,关注教职员和学生生活,使学校在困难环境中得以正常进行教学活动。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创办之初董事会曾决定每三年招一次新生。但赵元贞认为这不符合中学教育规律,力主连续招生,终于得到支持,增加经费和教学设施,于第二年连续招生,使得学校得以正常发展,并于1942年获教育部备案成功。

志果中学这颗幼苗,在赵元贞的精心呵护下,经过全校师生九年的努力,由原来无人知晓、默默无闻,到解放前因其办学有方、教学质量较高,成为一所声播陇原、受人赞誉的私立中学。赵元贞曾昭示志中校友:“世界最著名的学校是私立学校”,鼓励他们饮水思源,努力深造,将来服务社会。解放后,志果中学改设为兰州第二中学,赵元贞继续兼任校长。他在担任教育厅副厅长、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坚持到校授课主持校务,深受师生爱戴。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人格

    中国人的人格

    本书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有人格的人。他们之中有帝王将相,有贩夫走卒,有义侠之士,有文人优伶,有山林隐者,更有弱质女流,上至尧舜,而下迄清末,历千百代而不绝不衰。
  • 哈耶克社会理论

    哈耶克社会理论

    【编辑寄语:在现代学术空间中,论及自由,都绕不过哈耶克;在中国的学术中,论及哈耶克,都绕不过邓正来。】在西方自由主义或政治哲学领域中,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无疑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然而他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并不只在于他曾经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自由主义学术团体“朝圣山学社”的领袖人物.也不只在于他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而毋宁在于他对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转向或发展以及他对当代社会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宽所做的知识上的贡献,一如S.Gordon在评论哈耶克政治经济学时所指出的。“哈耶克要比罗尔斯、福里德曼、熊彼特或J·克拉克更重要。甚至比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而对政治哲学给出综合论述的学者更重要”。
  • 耕耘南广

    耕耘南广

    辑录了几十篇在南广教学、管理和后勤服务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工们的创业回忆文章。它记录着创业者的艰辛与欢乐、光荣与梦想,和年轻南广的成长历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广青春律动的脉搏,园丁的敬业、奉献和激情,聆听她深情嘹亮的歌唱。
  • 让对手偃旗息鼓的“制胜宝典”:“骂”得漂亮

    让对手偃旗息鼓的“制胜宝典”:“骂”得漂亮

    上司骂你,同事损你?老婆气你?……不要气急上火、出口成“脏”。人吵我辩,人骂我驳,人欺我反。只要辩得“巧”,驳得“绝”。不但可以四两拨千斤,让片言解万纷,还可以凭着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本事,辩驳得对方心服口服,使人际关系更上一层楼!现在,赶快翻阅本书,把自己修炼成一个“骂人”高手吧!
  • 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中华上下五千年绝妙对联趣话

    对联似飞鸿般飘逸而优美,不竭的智慧藏于其内,恣意劲爽蕴含其中。帝王将相喜爱它,女人雅士推崇它,于是,便有多少乐趣横生的故事流传至今!千年的妙联真味,值得追寻……
热门推荐
  • The Golden Asse

    The Golden As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EXO之终究会离开

    EXO之终究会离开

    前世的仇,我今世报!你们伤我的,我会一样一样夺回来。林逸忶,今世我要你生不如死,血债血偿!“你很想她,很像很像……”“怎么,让你们愧疚了吗?”“你和她一样,就是个狐媚子,我要杀了你!……”“……”
  • 嗜宠成婚:傲娇男神需调教

    嗜宠成婚:傲娇男神需调教

    家族面临破产,她四处求助,届时,他带着满身的清风坐在她的对面,优雅从容,一双摄人心魂的眼睛盛满着势在必得“和我结婚,我能帮你的家族”她讶然抬头。“为什么?”他笑,修长的手指抚上她的桃花眼,看着她的眼神缥缈不定,似是在看她,又似是在透过她看谁。“你生了双好眼睛”她凝目看着对面英俊的男人,眼里摇晃出那个决绝的背影,心里微痛,红唇轻启:“好,我答应你”沈梦黛想过她和他会如同形陌互不干涉,却从没想过,她会如那些女人一样沉迷在他好看的笑里。不知道是第几次,他拥着穿着性感的女人回家,“方俊柯,我们离婚吧”。他甩开怀里的女人,一把压在她身上,双目赤红,带着酒气的唇压在她耳边,声音冷冽:“沈梦黛,你别想逃”
  • 少年维特之烦恼(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少年维特之烦恼(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藏娇阁

    藏娇阁

    这是一个关于陈阿娇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她美丽的传说,很多人都不喜欢她,可是我觉得在我心中她永远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率真情感
  • 魔榜

    魔榜

    天降天书一卷,白纸无字。遇墨不染,遇火不焚,遇器不惧,遇血无痕。后有魔宗崛起,天书显现字迹。字,是名字;迹,为行迹。有位少年,非恶人,榜上却显名。他说:“榜上留字者,皆恶人?我偏不!”故事,便这样开始!
  • 皇妃初见

    皇妃初见

    她是云王的嫡女,却是天生痴儿。一朝灵魂相融,却是个娇俏佳人。他是当朝宰相,却也是敌国太子,为了她谋算一切,为了她逐鹿天下,只为给她一片安稳的天空。他把天下捧到她面前,只为能给她想要的自由。她却为了他,舍弃了自由,甘愿一世相陪。他说“初见,我只愿人生如初见”她说“我只愿生生世世岁岁长相见”且看她如何入的了厨房,出的了厅堂,上的了战场,混的了敌方,赚的了银子,守的了边疆。
  • TFBOYS左上角的心跳

    TFBOYS左上角的心跳

    TFBOYS之左上角的心跳的另一本,那本不能写了。本书写了娱乐圈的浪漫爱情,爱与恨的交错,轰轰烈烈。
  • 未来世界纪实——来自星星的我

    未来世界纪实——来自星星的我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来到未来世界,我可以保证你不一定会觉得这未来多么好,恰恰相反你会有诸多的不爽。之所以我这么说,不是为了让你对未来失去信心。因为人人都必须相信未来,才会有发展,才能得以生存和繁衍,这是必须的。我这么说的目的是,当我真的步入未来世界,未来也就变成了现在。现在是多么现实、多么骨感、多么让人觉得压力山大。好吧,你今天能想到的东西,未来都会有,可惜,这些东西却没有一样是我的,因为我没钱,我只有一双手,我可以做什么呢,好吧,我就从捡垃圾开始,融入这个看似美好实则危机四伏的世界。
  • 那年,我们一起走过青春

    那年,我们一起走过青春

    本人发小说会发一章大概500至700字,不会太多。所以希望大家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