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其术也,反于彼。
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
“译文”
无论是凑上前去迎合人,还是转过身来背离他,计谋都要得当。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圆环旋转一样,各自呈现不同的形势。因此,应该反复探求事物的连续性和独立性,根据不同事态,制定不同的措施。
圣人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其作用就是实施教化,宏扬名声,阐明事物名分,必须依据事物转化的时机,寻找适宜的天时,以此预测需要实施多少政教,根据它们的变化确定自己的方针决策。
世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法则。圣人做的事,没有什么不包括在内的;圣人所听的事,没有什么不听到的。假如哪位君主办事能成功,计谋与己相合,就选择他为自己的君主。这些计谋,如果合于那一方,就会与另一方发生矛盾。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有利。因此必须有“反忤”之术。如果与这一方利益相合,就必然违背那一方的利益,如果违背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适合那一方利益。这是反忤之术的基本法则。
把这种忤合之术应用于天下,必须要先考虑天下的情况,制定措施再决定合于谁。如果应用到诸侯国,一定要先考虑各诸侯国的情况再决定合于谁。如果把它应用到一户人家,必须要先了解这家人的实际情况,再决定合于谁;如果把它应用到一个人身上,必须要考虑那个人的才智、能力、气度、再决定怎样做。无论对象、范围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反忤术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谋划考虑好,心中计谋已定,决定去留,然后用飞钳之术来实现它。
“感悟”
运用忤合之术,要注意言谈的顺逆,有时需要迂回曲折,有时要不怕忤逆人性,力陈事实,坚持真理。当对方认识模糊时不妨寻求暂时合作以进一步观察认识对方,然后再作打算。
“故事”
一、殷鉴不远
“殷鉴不远”意思是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
此典出自《诗经·大雅·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叫夏。相传是夏后氏部落领袖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奴隶制国家。夏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夏朝共传了十三代、十六王,最后一个君王叫桀,又称夏桀。夏桀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王,最后被汤灭掉了。
汤灭夏桀后,建立了商朝。这个朝代共传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最后一个君王叫纣,又称商纣。商纣王也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王,执政期间,政治腐败,周族首领伯昌曾经规劝纣王,说:殷商的教训不用向远处去找,就在夏桀那一代。也就是告诉纣王:夏代的灭亡,应当作为殷商的鉴戒。但是,昏庸的纣王不仅没有听从劝告,还囚禁了伯昌。最后商朝终于毁在纣王的手里。
二、与民偕乐
“与民偕乐”表示领导与群众共同享受快乐。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有一次,孟子去朝见梁惠王。他去的时候,梁惠王正在御花园里观赏鸟兽游鱼。孟子看到梁惠王兴致正高,不便打扰,也就站在一旁观赏,梁惠王回过头来对孟子说:“有道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种快乐么?”
孟子回答说:“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这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是无法享受这种快乐的。”
梁惠王问:“这句话怎么讲呢?”
孟子说:“《诗经·大雅·灵台》中说:周文王修建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要知道:在修建的过程中,周文王是很善于经营筹划的。他常常对百姓说:‘慢慢修吧,大家不要着急。’可是百姓听了这种话,就觉得文王非常关心他们,反而拼命地干活,于是灵台很快就修好了。灵台修好之后,里面养着油光水滑的麋鹿、羽毛洁白的飞鸟;池塘里养的各种鱼鳖都活蹦乱跳。周文王一进入灵台,就感到非常快乐。故‘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梁惠王听了,默然不语。
三、人面兽心
“人面兽心”比喻外貌像人,内心却极端凶恶、卑鄙。
此典出自《列子·黄帝》: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
据说杨朱有一次在梁国遇上老子,便将老子请到家里,梳洗完毕后跪伏在地上,向老子请教,老子给他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看人看事,不能只看他的外表怎样,主要应该看他的内心。圣人都是看内心的,而不看外表。然而庸人俗子只看外表,外表与我不同的,我就疏远他。如果看人,只要有身子、手、脚、头发、牙齿,你都说他是人,然而这种人不一定就有一颗兽心。他虽然长着一颗野兽的心,但外表与人一模一样,你也会亲近他。那些长有翅膀,有角、有爪、能飞、能跳的是禽兽。然而禽兽未必没有一颗人心,它们虽然有人心,但外表不与人相同,你还会疏远它的。以前的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全部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可他们却有至高无上的圣德。夏桀、殷纣、鲁恒、楚穆这些家伙,虽然外表都与人相同,可是却心狠手辣。假如人们只看外表而以为他们也有德行,那不是上当了吗?禽兽之心智也有与人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会找东西吃,雄雌相偶,母子相亲,逃避敌害,躲寒就温,居则成群,行则有列,幼者居内,壮者居外,觅食相助,遇害群鸣……。可是禽兽的心智远不如人,人故而可以使唤它们。黄帝与炎帝的时候,让熊罴狼豹上战场作战,让雕鹰鸢鸟协助攻敌,这是用力量驯化禽兽的结果。尧帝就不同了,他使用音乐使令百兽跳舞,使用箫、笛让凤凰来仪,百鸟唱歌。这些全是上古之人的神圣所在呀,他们知道万物的情态,了解异类的声音,才能够驯化它们,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啊!
杨朱听了老子的这番话,对他更加佩服了。
四、直上青云
“直上青云”比喻人的地位直线上升。
此典出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
战国时,范雎随魏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回来后,须贾在魏相魏齐面前说他的坏话:“范雎出使齐国时与齐王来往密切,不知暗地里都做了什么。”于是,范雎遭到严刑拷打,昏死过去。苏醒后,他逃到秦国,不久当了宰相,取名叫张禄。魏国的人却认为他已经死了。
过了一年,须贾出使秦国,不知是什么原因被秦国留了下来。一天,范雎穿一身破烂衣服,来到须贾的住处。须贾一见,猛吃一惊:“你不就是范雎吗?怎么在这里?”范雎叹息说:“唉,我从魏国逃出来后,就到了秦国。如今给别人当佣人。”须贾充满同情地说:“想不到你依然贫寒啊!”说着,就取出一件绸袍赠送给他,对他说:“我听说,秦国宰相张某深受秦王信任,秦国的大事都由他决定,不知你有没有熟人认识他?”范雎说:“我家主人认识他,我们前去问问看。”于是两人来到宰相府,府中的人看见范雎来了都远远地回避,须贾觉得十分奇怪。范雎叫须贾稍等一下,他去通报主人。
须贾在外面等了很久不见有人出来,就问看门人说:“范雎为什么还不出来?”看门人说:“这里没有叫范雎的人。”须贾说:“就是刚才和我们一起来的那个人。”看门人笑了起来:“那是我们的张宰相。”须贾一听,吓得面如土色,连忙跪在地上。不一会儿,范雎在众人的簇拥下走了出来。须贾叩头说:想不到你踏着白云直上青天(“贾不意君能自致青云之上。”)。我的罪过拔下头发也数不清,现在任凭发落。(“摧贾之发以赎贾之罪尚未足。”)范雎说:“你的罪过确实不少,但先前赠我绸袍时,你表现出恋恋不舍的样子,就像老朋友一样,所以我会放你回去。”说完,范雎就离开了。
第二天,秦国果然释放须贾回国了。
五、丧心病狂
“丧心病狂”意思是丧失理智,言行悖谬,像发了疯一样。
此典出自《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秦桧是南宋投降派的代表人物。他是政和进士。北宋末朝任御史中丞。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被俘到北方,成为金太宗弟挞的亲信。公元1130年随金军至楚州(今江苏淮安),被挞懒遣归。他却谎称杀死防守士兵,夺船逃回。绍兴年间他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主张投降,为高宗所宠信。他杀害抗金名将岳飞,并且主持和议,还决定向金称臣纳币的政策,因此后来被百姓世代痛恨、唾骂。
有一次,金国的使者来到南宋京城,会谈议和条件。使者倚仗金国在军事上的优势,出言荒谬,态度十分傲慢,向南宋政权提出许多无理的要求,遭到朝野主战派官员的一致强烈反对。校书郎兼史馆校勘范如圭更是悲愤欲绝。他和秘书省的十几个同僚一起,痛骂金国使者,怒斥投降派卑鄙无耻。他们写了一份慷慨激昂的奏章,打算上书宋高宗,反对屈辱求和。可是,奏章写好之后需要签名的,人们害怕秦桧等人的淫威,担心遭到投降派的打击报复,于是就纷纷打起退堂鼓来。
范如圭见这些人这样胆小怕事,又气又恨,于是独自一人写了一封信给秦桧,痛斥他丧权辱国、卖国求荣的罪行。信中指责秦桧说:“你秦桧如果不是丧失理智,言行荒谬,像发了狂一样,怎么能够干出这种卑鄙可耻的事情呢?你一定会遗臭万年,被子孙后世所唾骂!”
六、狡狐捕雉
“狡狐捕雉”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狡猾的敌人惯于隐蔽起来,搞阴谋诡计。
此典出自《淮南子·人间训》:“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
狡猾的狐狸捕捉山鸡时,总是先蜷缩起身体,耷拉下耳朵,隐蔽起来等待山鸡的到来。山鸡觉得没有危险,便放松了警惕,因而狐狸能够出其不意地捉到它们。
如果狐狸横眉怒目,现出一副张牙舞爪、杀气腾腾的样子,山鸡也就知道害怕了,就会立刻躲避起来。
七、借箸代筹
“借箸代筹”表示代人策划。
此典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为大王筹之。”
秦朝末年,项羽把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忧心忡忡,与谋臣郦食其谋划对策,郦食其说:“从前汤武讨伐夏朝的桀,分封其后代在杞,周武王讨伐商代的纣,分封其后代在宋。后来秦国背信弃义,侵略诸侯,灭了六国,他们的后代失去了生存的地方。如果陛下恢复六国,送去大印,他们一定会感恩戴德,为陛下效劳。这样,项羽就会势单力薄。”刘邦说:“这个计策很好。你立刻负责刻印,然后送往六国。”
这时张良从外面进来。刘邦正在吃饭,就招呼张良说:“你来得正好,刚才有人建议分封六国的后代,你觉得怎么样?”张良听了,叹息一声说:“谁给陛下提的建议?陛下的大事完了!”刘邦诧异地问道:“为什么呢?”张良说:“请陛下把前面这支筷子借给我一下。”张良接过筷子后,一边画来画去,一边说:“从前汤武、周武王分封灭亡国家的后代,是因为他们能将敌国置之死地,现在陛下能将项羽置之死地吗?”刘邦摇头说:“我被项羽包围,怎么能置他于死地呢?”张良接着说:“汤武、周武王的分封都是在消灭敌人、销毁兵器、战马放归、天下稳定以后才进行的,现在跟随陛下的将士,都来自六国,他们抛妻别子,血洒疆场,无非是希望有朝一日获得一块土地。如果恢复六国,那么他们就要离去,谁给陛下打天下呢?因此我说陛下的大事完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番话,将口里的食物喷向郦食其,大声骂道:“呸,你这个臭书呆子,差点坏了我的大事!”
八、狙公分栗
“狙公分栗”形容聪明人善于用手段驾驭他人。
此典出自《庄子·齐物论》、《列子·黄帝篇》。
有一个宋国人养了一大群猴子。天长日久,他能猜得到猴子的心意,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由于他非常喜欢猴子,人们便称他狙公(狙,就是猴子)。狙公为了养活那群猴子,甚至不惜减少家里人的口粮。但猴子太多,消耗太大,渐渐地粮食不够吃了,他不得不想法限制猴子的食粮。
一天,狙公把猴子们召集来,对它们宣布说:“从今天起,按定量给你们分配山栗(即橡实)。每天早晨三个、晚上四个,你们同意吗?”
猴子听了,认为分的山栗太少,都非常不满,纷纷向狙公“吱吱”大叫,表示抗议。
狙公非常熟悉猴子脾气,知道如何对付它们。等猴子们吵闹一阵后,他又不慌不忙地说:“既然你们不满意,那么就增加一点,改为每天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可以了吧?”
猴子再机灵,也只是畜生,不会算计。它们听说早上由三个山栗改为四个,就都以为口粮有所增加,于是就安静了下来,不再吵闹。
九、武安君计议降兵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攻打韩国的野王县。野王县向秦国投降,韩国通往上党的道路就被堵绝了。上党郡守冯亭同老百姓商量说:“上党通往郑都的道路已经被堵绝了,韩国必定再也不能把我们作为它的臣民了。秦国军队日益进逼,而韩国军队又不能接我们,我看不如上党归附赵国。赵国如果接受我们,秦国必然发怒,一定会派兵攻打赵国。赵国遭到攻击,一定会亲善韩国。如果韩、赵二国联合为一体,就可以抵挡住秦国的进攻。”于是,郡守派人向赵国通报这件事。赵国孝成王就和平阳君、平原君商量这件事。平阳君说:“不如不要接受。如果接受,那么遭到的灾祸会比得到的利益还要大。”平原君说:“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一个郡,我看就接受了吧。”于是,赵国就接受了上党郡,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韩国,占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国派兵驻扎在长平,以便镇折上党的百姓。四月份,王龁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为大将,率军抗秦。赵国的士兵侵扰了秦国的斥候兵,秦国的斥候兵就杀了赵国的稗将茄。六月份,攻破赵国军队,占据了两个城堡,俘掳了四个都尉。七月份,赵军建筑起垒壁来防守。秦军又攻破赵军的垒壁,俘掳了两个都尉,夺取了西边的垒壁。廉颇坚守住垒壁等待秦军的进攻。秦军屡次挑战,赵军皆不出来应战。赵玉为此屡次责备廉颇。这时,秦国宰相应侯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实施反间计,说:“秦国所痛恨和惧怕的只有马服子赵括将军,而廉颇并没有什么可怕,马上就要投降了。赵王原来就已恼怒廉颇损失许多军队,屡次失败,又坚守垒壁不敢出战,如今,又听到秦这些反间的言论,于是就派赵括代替廉颇领兵抗击秦军。秦国听说马服子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为尉稗将,传令军中,谁敢泄露武安君白起为上将的消息、就立即斩首。赵括到了前线,就率兵出击,攻打秦军。秦军假装失败逃跑,又布置两支奇兵准备偷袭。赵军乘胜追击,直到秦军的壁垒,秦军的壁垒坚不可摧,赵军攻不进去,而秦国的二万五千奇兵断绝了赵军的退路,又有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把赵军阻绝在壁垒间,赵军被分割成两部分,并且运粮道路被堵绝。这时,秦国又派出轻便的精锐部队进攻赵军。赵军战势不利,就高筑壁垒防守,等待救援队的到来。秦王听说赵军的粮道已绝,就亲自到河内,赐子百姓各一级爵位,征调十五岁以上的壮了,全部集结到长平,以便阻绝赵国的援军及粮草。
到了九月份,赵军已有四十六天没得到粮食了,就暗中残杀相食。攻打秦军壁垒的部队想突围出去。他们分为四队,冲了四五次,没能够冲出去。主将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上阵搏杀,结果被秦军射死。赵括的部队演不成军,士卒四十万人投降武安君自起。武安君计议说:“先前秦军已经占领上党,可上党的百姓不愿意做秦国的臣民,纷纷归附赵国。赵国的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把他们全部杀掉,恐怕会酿成祸乱。”于是,使用欺骗手段将赵国的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幼的小兵放归赵国。前后杀死或俘虏了四十五万人,赵国百姓大为震惊。
一〇、抵抗秦国的计谋
秦国杀了商鞅,但却没有改变商鞅的法令。商鞅新制定的土地所有制,不但在秦国得到了实施而且其他国家也有仿效的。各国都有新兴的商人地主,他们要把封建领主土地公田制改变为税亩制。六国的旧领主还想保持他们原来的割据统治,新兴的土地所有者要求有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统一政权。新旧土地所有者的矛盾,形成为当时最突出的两派对立的政治斗争。列国分成了两派,无论使用什么名义,也不管其中发生了多少错综复杂的事件,新的土地所有者主张亲秦,展开“连横”运动,旧领主和他们的追随者主张抗秦,展开反连横的“合纵”运动,有时亲秦派得势,有时抗秦派抬头。就在这种形势下,两个能说善道的政客应运而出。一个主张“合纵”,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联合起来一起抵抗西方的秦国,造成南北联合的局面。从地理位置上看,南北合成一条直线,所以叫“合纵”。一个主张“连横”,认为中原诸侯应当跟秦国友好,造成东西联盟的局面。从地理上看,连成一条横线,所以叫“连横”。从此,“合纵”,“连横”,闹得天下鸡犬不宁。
依赖“合纵”出名的人叫苏秦。他是洛阳人,本来是个政客,没有一定的主张。合纵也好,连横也好,他只打算凭着能说善道的嘴,弄到一官半职,不论哪个君王都可以做他的主子。他想先去见周显王,可是,别人不愿意把他引荐给周显王,他就改变了主意,到秦国去。他见了秦国就说连横的好处,秦国怎么怎么强大,劝秦王一步一步地兼并六国。哪知道秦惠文王自从杀了商鞅,就不怎么喜欢外来的客人。他听完了苏秦的话,挺客气地回绝他,说:“我的翅膀还没长那么硬,哪能飞得高呢?先生的话虽说很有道理。可是我得先准备几年,等到翅膀硬了,再请教先生。”苏秦碰了软钉子,只好走了。
可是他并没死心,还想着叫秦王用他。他费了好多工夫,写了一部书,说明兼并列国的方法。他把这部书献给秦惠文王,但却没被接受。他在秦国住了一年多。
苏秦回到家里,遭到家人的埋怨。他在家苦研一年多各国政治、军事、地理,各诸侯心理等,学业有成,便再去游说六国。他想:“七国中,秦国最强,秦王不用我,我不如去游说六国,叫他们联合起来去抵抗秦国。”他先到了赵国。赵肃侯(赵成侯的儿子)正用他的兄弟为相国,称为奉阳君。苏秦先去结交奉阳君,向他阐述了一通抗秦的道理。没被接受,便去了燕国去求燕文公。
苏秦对燕文公说:“燕国在列国当中,虽说有两千里土地,几十万士兵,六百辆兵车,六千多骑兵,但如果与西边的赵国、南边的齐国相比,就显出力量薄弱了。近几年来,赵国强大了,齐国强大了。可是强大的国家老打仗,弱小的燕国反倒太平无事。大王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燕文公说:“不知道。”苏秦说:“燕国没受到秦国的侵略,是因为有赵国挡住秦国。秦国离燕国远,就是要来侵犯的话,也必须要路过赵国。因此,秦国绝不能越过赵国来侵犯燕国的。可是赵国要来打燕国,那就太容易了。早上发兵,下午就能到。大王不跟近邻的赵国交好,反倒把土地送给离自己那么远的秦国,这个做法很不妥当。要是大王用我的计策,先去跟邻近的赵国订立盟约,然后再联络中原诸侯共同抵抗秦国。这样,燕国才能够真正安稳。”燕文公很赞成苏秦的办法,但怕列国诸侯不能齐心协力。苏秦说他愿意先去跟赵侯商量。燕文公就给他预备礼物、路费、车马、仆从,请他去跟赵国联系。
苏秦到了赵国,这时奉阳君已经死了。赵肃侯听说燕国有位客人来了,亲自迎接,说:“贵客光临,有何指教?”苏秦说:“如今中原各国,最强盛的就是赵国,秦国觊觎的也是赵国。可是秦国却不敢发兵来侵犯,这是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赵国的西南边有韩国和魏国挡住秦国吗?可是有一点,韩国和魏国并没有高山大河可以防守,如果秦国真的率兵去打韩国和魏国的话,这两国很难抵抗。如果韩国、魏国投降了秦国,赵国也就要灭亡了。我仔细研究了地形和政治,中原列国的土地比秦国大五倍,列国的军队比秦国多十倍。如果赵、韩、魏、燕、齐、楚,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还怕打不过它吗?为什么各国都要拿自己的土地去奉承秦国呢?六国不联合起来反而分别割地求和,绝不是办法。要知道六国的土地有限,秦国的贪心可是没完没了的。割地求和是亡国政策。反过来说,如果大王和其他诸侯,结为兄弟,订立盟约,不论秦国侵犯哪一国,其余五国一块去抵抗。一个孤立的秦国还敢欺负联合起来的六国吗?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敌人是救国政策。我建议大王邀请列国诸侯到洹水来开大会。”赵肃侯是个有血气的青年,非常赞成苏秦合纵抗秦的政策。他拜苏秦为相国,把赵国的相印交给他,又给了他一百辆车马、一千斤金子、一百只玉璧、千匹绸缎,让他去联合各国诸侯。
苏秦当上了赵国的相国,准备去联络韩国和魏国。他刚要动身,赵肃侯召他入朝,说有要紧事商量。苏秦连忙去见赵肃侯。赵肃侯对他说:“刚才接到边疆的报告,说秦国攻打魏国,把魏国打败了,魏王求和,把河北的十座城送给秦国。万一秦国来打赵国怎么办呢?”苏秦心里吓了一跳,他想:如果秦国军队到了赵国,赵国准会像魏国一样割地求和,他那合纵的计策不就吹了吗?但他表面上仍然神色自若,拱着手,说:“我研究过了,秦国的兵马已经疲惫不堪了,绝对不会很快就能打到这里的。万一来了,我也有退兵的办法。”赵肃侯说:“既是这样,你先别出去。如果秦兵不来这里,到那时候你再动身吧。”苏秦只好留下,请赵肃侯加紧作好防御秦兵的准备。
一一、曹操兵败黄盖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孙权统领大事。周瑜带兵前来奔丧,就留在吴县,以中护军身份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诸事。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他统率孙瑜等人讨伐麻屯、保屯,将他们的首领斩首示众,俘虏了一万余人,然后回军防守宫亭。江夏太守黄祖派将领邓龙率兵数千人进人柴桑,周瑜追击,生擒邓龙送到吴县。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天,孙权讨伐江夏,周瑜担任前部大督。
这一年九月,曹操进人荆州,刘琼全军投降,曹操得了他的水军,船只、步兵数十万,吴军将士听了都很恐惧。孙权召见下属各官员,询问计策,大家都议论说:“曹操是豺虎一样的人,但他凭借汉朝丞相的身份,挟持天子,征讨四方,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如今若抵抗他,事情会更加不顺利。况且将军的有利形势,能够凭借它抵御曹操的,便是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得了荆州,全部占领了那片地方,刘表训练水军,蒙冲斗舰竟要用千的单位计算,曹操全部布置在沿江,又有步兵,水陆齐下,就是长江之险,曹操也已经与我方共有了。而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无法相提并论。我等认为最好还是迎纳他。”周瑜说:“不对。曹操虽然名为汉相,其实是汉贼。将军有神勇英武的雄才,又依仗父兄的功业,割据江东,土地方圆数千里,士兵精良,物资充足,英雄之士,乐于报效,应当纵横天下,为汉家朝廷铲除奸邪,消灭祸害。况且曹操自己来送死,难道还能去迎接他吗?请允许我为将军筹划此事:如今即使北方已经安定,曹操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耗费许多时间来争夺疆域,又能和我们在船舰上决出高低吗?现在北方并未安定,加上马超、韩遂还在关西,是曹操的后患。况且他舍弃鞍马,凭仗舟船,和吴越争斗较量,这本不是中原人的长处。现又处于太寒时节,军马没有草料,他们驱赶中原士兵远来江湖之间,水土不服,必然发生疾病这几种情况,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都冒犯了。将军捉拿曹操,今日正是适合的时机。我请求拨给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证为将军击破曹操。”孙权说:“老贼想要废除汉室自立为帝,蓄谋已久,只是顾忌袁绍、袁木、吕布、刘表与我罢了,如今几位英雄已经被消灭,只有我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您说应当击破他,与我意甚为符合,这是上天把您送给我啊。”
这时刘备被曹操击败,想要带兵南撤过江,和鲁肃在当阳相遇,就共同策划计谋,因而进驻夏口,派诸葛亮来见孙权。孙权就派周瑜和程普等同刘备并力迎击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这时曹军士卒已经发生疾病,初次交战,曹军就被击败,退驻江北。周瑜等驻扎在南岸。周谕部下将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长久相持。但是看曹军的船队,首尾是固定连接着的,可以用火攻来打败他。”于是周瑜调来大型战船数十艘,船中装满柴草,灌上膏油,外面用帷幕盖住,船上立起牙旗,事先用书信报告曹操,假意说要投降。又预备了快艇。连接在大船的后面,依次向前行驶。曹操部队的官兵都伸长脖子观望,指点着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放开前面的大船,同时点起火来,此时风势猛烈,大火蔓延到岸上的军营。顷刻之间,便火焰冲天,曹军人马被烧死、淹死的不计其数,曹军于是败退,回师保守南郡。刘备和周瑜等人共同追击。曹操留下曹仁等守江陵城,自己径直返回北方了。
一二、邓艾灭蜀
公元263年,魏国派大军进攻蜀国。魏征西将军邓艾率30000精兵直取甘松、沓中,钳制蜀将姜维,又遣诸葛给率领30000人断绝姜维的退路。魏将钟会率10万之众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攻打汉中。姜维得知钟会大军已进入汉中,便率兵撤退,集中兵力坚守剑阁。
剑阁之地素以险要著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据险扼守,钟会久攻不下。邓艾分析了蜀军的形势,认为蜀军已经吃了败仗,魏军应从阴平道经汉中德阳亭到涪城,以奇兵袭击敌人腹地。如果据守剑阁的蜀军分兵去救援涪城,那么钟会就可以率战车并列前进;如果剑阁蜀军不去增援,那么救援涪城的兵力就很少了。这是一种攻敌不备的策略。
在这之后,邓艾率军出阴平,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抵达涪城。蜀将诸葛瞻率兵阻击,蜀军前卫被邓艾迅速击退,魏军锋芒直迫绵竹。诸葛瞻从涪城回师,增援绵竹。邓艾写信劝说诸葛瞻归降魏国,诸葛瞻拒绝了,并下令蜀军摆开阵势拒守。邓艾派邓忠进攻蜀军右翼,师纂进攻蜀军左翼。邓忠、师纂二将进攻蜀军一开始受挫,后来激战多时才大破蜀军,斩杀了诸葛瞻。
成都蜀军没料到魏军会突然到达,立刻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无力抵抗。蜀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便向邓艾投降了。蜀国从此灭亡。
一三、好谋无决
郭嘉是三国时曹操的重要谋士,他为曹操除掉吕布征讨袁绍,立了大功,郭嘉少时见识超群,当时朝政危乱,预见天下将有争斗,便在家乡隐名埋姓,密交豪杰。开始,他想投奔袁绍,见到袁绍后,他又改变了主意。
袁绍手下的谋臣辛评、郭图问郭嘉:“你见了袁绍,对他的印象如何呀?”
郭嘉毫不客气地回答说:“我看袁绍只想效法西周的周公,屈己尊人,但不懂得使用人才,所希望的东西那么多,不知道哪些是最重要的;喜欢多虑而缺少决断。与袁绍这种人共济天下大难,夺取霸王之业,太难啦!”说完,郭嘉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
曹操见到郭嘉,问他:“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可是觉得力量不够,怎么办?”
郭嘉恭敬地回答说:“刘邦、项羽的力量开始相差很大,但是刘邦却胜利了。项羽虽然强大,最终却免不了失败。据我分析,目前袁绍必败,而您必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而您外简内机,唯才而用;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而您策得及行,应变无穷;袁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御下以道,浸润不行;袁绍好为虚势,不知兵法,而您以少克多,用兵如神……所以袁绍必败!”
曹操听了郭嘉的一番话,兴奋地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对曹操也非常满意,说:“曹操真是我想找的主公呀!”
郭嘉帮助曹操取得很大胜利,可惜只活到三十八岁就病死了。曹操对他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亲自下表悼念他说:“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
一四、缓兵之计
蜀汉建兴七年夏,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祁山作战。司马懿令郭淮、孔礼引兵五千去救武都、阳平,并抄在蜀兵之后,让其自乱。行军路上,郭淮问孙礼:“司马懿、孔明谁强?”孙礼回答说:“诸葛亮大大胜过司马懿!”郭淮接着说:“诸葛亮虽高明,司马懿这一计却有过人之智。蜀兵如果正在打武都、阳平,我们抄到他们后边,岂不是不打自乱了么?”二人正在谈论,忽然哨马来报:武都、阳平已被蜀兵占领。郭、孙得知,刚要退后,蜀军已到,喊杀连天。两军交锋,魏兵大败,郭、孙二人弃马爬山逃脱。
郭、孙失败后,司马懿又唤张郃、戴陵各引精兵一万,趁孔明去安抚武都、阳平百姓不在营中之时去夺蜀寨。司马懿的打算早已在诸葛亮预料之中,张、戴未战即被蜀兵包围。诸葛亮在祁山上大喊:“戴陵、张部,你们二人乃无名小将,我不杀你们,赶快下马投降!”张郃闻言大怒,指着诸葛亮骂道:“汝乃山野村夫,侵吾大国境界,如何敢发此言!吾若捉着汝时,碎尸万段!”说罢,纵马挺枪来战蜀兵。诸葛亮早有准备,张郃、戴陵战败而去。
司马懿连战皆败,半月不敢再战。诸葛亮见司马懿不出战,想出了一个办法,便叫各处都拔寨而回。魏军得知,张郃便要去追,司马懿不同意。后来魏军多次报告,都说诸葛亮接连后撤,司马懿不相信,他亲自去看,果见蜀兵后撤。司马懿回营后对张郃说:此是诸葛亮的计策,不可追赶。张郃说:“诸葛亮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退之郃愿往决一战!”经张郃一再请求,司马懿乃驱兵追赶,结果又中了诸葛亮的计策,魏军大败。
一五、尉遏迥妙算萧纪
侯景渡过长江南下叛乱,当时梁元帝正镇守江陵,他因为梁的内乱正多,就和北周方面达成友邻和好。梁元帝的弟弟武陵工萧纪,在四川称皇帝号,率领军队向东方开来,将要攻打他。
梁元帝非常害怕,于是送信给北周方面请求援救,又请求北周攻打四川。字文泰说:“我们可以设法取得四川了。取得四川控制梁朝,就在这次行动。”于是和众公们开会讨论,诸将中有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只有尉迟迎认为萧纪已经把所有的精锐部队都带走去东方了,四川一定会空虚,北周的军队去四川,一定只有出征没有战斗。字文泰非常同意尉迟迥的看法,对尉迟迥说:“攻打四川的事,就一切都委付给你,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尉迟迥说:“四川和中原地区隔绝了有一百多年,四川方面依仗有山川险阻,不会意料到我们的军队到来。应该使用精锐部队,乘星夜袭击他们。在平坦的道路上我们就要加倍赶路,在险峻的道路上我们就让军队缓慢逐渐地前进,乘四川方面没有意料到的时候出现,冲击他们要害的地方。四川人对我军迅速到来非常惊骇,一定会望风放弃守卫。”于是字文泰就命令尉迟迥督率开府元珍、乙弗亚、俟吕陵始、叱奴兴、綦连雄、字文升等六军,一万二千多披甲士兵,一万匹马,攻打四川。尉迟迥率军于西魏废帝二年(551)春,从大散关出发,经固道、白马,去晋寿,修整平林旧路。当先头部队临近剑阁,萧纪的安州刺史乐广,首先献州城投降。萧纪的梁州刺史杨乾运当时正镇守渲州,又投降。六月,尉迟烟率军来到渲州,用酒肉重重犒劳将士,然后率军向西。萧纪的益州刺史萧不敢出战,就环城守卫。尉迟迥率军把城包围。起初,萧纪来到巴郡,听到尉迟迥来侵犯,就派遣谯淹率军返回,作萧的外援。尉迟迥分别派遣元珍、乙弗亚等率领轻骑兵击败谯淹的援军,于是谯淹投降。萧前后出战几十次,都被尉迟迥打败。萧就和萧纪的儿子宜都王萧肃,以及文武官员,到尉迟迥的军营门前请求会面,尉迟迥按照应有的礼节接待他们。对萧纪的官吏,尉迟迥各让他们恢复了原来的工作。只收缴奴仆以及仓库存储的财物,把他们奖赏给将士。
尉迟迥的号令严明,军队中没有人私自收藏财物。西魏废帝下诏书任命尉迟迎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因为尉迟迥平四川有功,封他的一个儿子为公。西魏政府又授权尉迟迥,在剑阁以南的地方,可以秉承皇帝旨意提升和撤换官员。尉迟徊于是修明赏罚的标准,公布恩威的尺度,安抚新归附的领域,筹划治理未归附的地区,人民都亲近归附他。
一六、节度使乘虚直入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统治大大削弱,各地藩镇兴起,各自为政。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盘踞蔡州,烧杀抢掠,无所不为,闹得民众困苦不堪。唐王朝虽然多次派兵讨伐,但仍然平定不下来。宪宗元和十年十二月,唐王朝又派李愬前往讨伐。
李愬到蔡州后,故意放风声说:“我是来安抚蔡州军民的,不是来打仗的。”以此麻痹乱军,使他们放松警惕,同时,李愬又积极前往慰问降兵降将,了解吴元济军中的情况。有一天李愬和降将李愬一起聊天,谈到了吴元济军中情况,李愬对李愬说:蔡州精兵全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羸弱老兵,可乘虚直抵其城”。李愬听了,非常高兴,觉得这个计策可以实行。李愬作好了进攻的准备,选大雪纷飞的夜晚,带领人马,飞奔蔡州,突然袭击。李愬之军进入城内,竟没有人觉察。凌晨时分,李愬潜入吴元济宅外,吴元济还在熟睡之中。李愬命令下属攻打牙城,夺取武库,烧其南门,百姓争先恐后地前来帮忙。全面进攻一开始,城头上箭如雨下,杀声震天,到申牌时分,吴元济自知无力抵抗,便上城请求归降。
一七、李援与王诜谋反
李建成想要对李世民下手,在外与庐江王李援结交。李建成被杀之后,李世民派通事舍人崔敦礼到幽州召李援人朝,李暖表现出很害怕。帮助他处理军务的右领军将军王君廓向来阴险毒辣,想乘机让李援陷入与李世民为敌的境地而后自己求功,于是欺哄李援说:“京都发生了变故,事情的发展还不知怎样。大王您是国家的亲属,受命坐镇一方,怎能拥兵数万而听从一个使者的召使呢?况且听说赵郡王早先已被拘留了,现在又说太子和齐王得到这样的下场,大王现在还要去,能够保护好自己吗?”与李援一起抱头痛哭。李援于是把崔敦礼囚禁了起来,起兵造反。李援召来北燕州刺史王说,想要与他一起商讨计策,兵曹参军王利涉劝李援说:“大王你不奉诏而擅自发兵,这是造反。应当改变法度,权宜应变,首先安定人心。现在假如各州刺史有的不接受您的命令,您征集不了兵力,又怎么能够保全呢?”李爱说:“怎么办呢?”王利涉说:“山东这块地方,早先都跟从窦建德,当地的土豪首领,当年都是窦建德政权的官,现在都被削夺了,成了平民百姓,这些人都想乱,就象久旱的庄稼等待下雨一样。大王应当派遣使臣去恢复他们过去的官职,让他们在所在的地区招募本地的人当兵,各州如果有不听大王指挥的,就任他们随便屠杀。如果按此计划进行,河北地区可在呼吸之间就安定下来。然后分派王洗向北联合突厥,取道太原,向南逼进蒲州、绛州;大王带领部队亲自开赴洛阳,西人潼关。两军互相呼应,不用十天一月之间,天下就可平定了。”李援听从了他。
李援将内外机密事务都交给了王君廓。王利涉觉得王君廓多次反复,又劝说李援把军务交给王诜,陈掉王君廓,李援一时难下决心。王君廓得知后,迅速斩杀了王诜拿着他的首级告诫其部下说:“李援与王诜一起谋反,囚禁朝廷派来的使节,擅自集结大军。现在王洗已被杀了,只有李暖还在,他是没有什么作为的。你们如果跟随他,最终也要被灭族;随我去消灭他,立刻就能得到富贵。祸福就是如此,你们的心意想要跟从谁呢?”众人说:“都愿意去讨伐叛贼。”王君廓带领部下登上城墙西面,李援尚未发觉。王君廓亲自带着一千多人先到狱中去释放了崔敦礼,李援才开始发觉。立刻率领几百人披上战袍,才走到门外,就遇上了王君廓。王君廓对他的部下们说:“李瑷作逆谋反,致使你们误人歧途,为什么还跟着他,自取灭亡。”李瑷的部众听了都倒戈,很快逃散了。李援孤零零地呆在那里,对王君廓说:“你这个小人出卖我而自己去求荣,你也一定没有好下场。”王君廓抓获了李瑷,绞死了他,李援年四十一岁,首级被传至京师,并废除了他作为皇族的户籍。
一八、李世民勇胜宋金刚
公元619年,晋北割据势力刘武周率军攻克并州,其部将宋金刚又率部攻陷晋州,夺取龙门,进逼治州。唐高祖李渊闻讯,立即命令李世民统领关中的所有人马,渡过黄河,在柏壁一带同来金刚的人马相对峙。
唐军的清将都请求立即同宋金刚决一死战,李世民却认为,宋金刚军精兵猛将云集,目前士气正旺。但他们是孤军深入,补给困难,军用辎重全靠就地抢掠。如果立即同宋金刚决战,反而正中他的下怀。因此李世民主张先养精蓄锐,不急于出战,使敌人的锋芒受挫。此外,分出一部分唐军去进攻敌人的腹地汾、隰两县。这样的话,宋金刚不出多久便会因为粮草殆尽、腹地受攻而撤军,到那时候再进攻,必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二年4月,宋金刚果然被迫撤军。李世民见时机已到,立即指挥唐军追击。追到高壁岭时,总管刘弘基劝李世民说:“您率领大军追击敌人,到了这里,已经可算立了大功了。现在士兵们已经很疲劳,应当就地休息整顿,等粮草集结好,然后再继续追击敌人也来得及。”李世民说:“功业难于建立,却容易丢弃,良机难于得到,却容易失去。如今宋金刚被迫逃走,军心涣散,我们应当乘此良机击溃敌人。如果停止追击,宋金刚有了喘息整顿的机会,就会重新制定计谋,做好充分准备,那时就无法顺利进攻了。”唐军于是继续追敌。
唐军在雀鼠谷终于追上了宋金刚军。李世民指挥唐军勇猛杀敌,将来金刚军杀得一败涂地。刘武周、宋金刚在兵败后,都逃往突厥那里去了。李世民已有两天没沾食了。唐军的粮草也已基本上用光,军中只剩下一只羊,李世便同士兵们一起分而食之。
一九、李世民大败薛家军
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王朝后,为巩固关中之地,决定先派兵讨伐割据西北一带的薛举、薛仁果父子。
公元618年7月,唐军进攻薛举,但在浅水原被打败。薛举想乘胜追击,一举攻克长安,却病死在路上,其子薛仁果继位为“秦帝”,驻军于折睺。
11月,李世民统帅唐军再次出击薛仁果;在高墌遭遇了薛仁果部将宗罗睺率领的10万大军。宗罗睺屡次挑战,李世民却坚壁不出。唐军将领纷纷请战,李世民不允,他认为唐军7月在浅水原曾吃了败仗,目前士气不旺;而敌人却是依仗胜利而骄横,很轻视唐军,所以唐军最好闭垒不出战,待敌人骄横过度,再奋起击之,可一举得胜。
两军对峙了60多日,薛军粮草殆已尽,其将梁胡郎投降了唐军。李世民派部将梁实率一支人马驻在浅水原,以便诱敌出战。宗罗睺果然率精兵前来攻击,而梁实据险而守,不予迎击,以挫敌人锋芒。宗罗睺军中缺水,人马乏饮已经好些日子,所以急于进攻,意欲速战速决。李世同认为时机已到,便令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浅水原南面列阵吸引薛军兵力,李世民则亲率主力部队自浅水原北面直捣薛军后方:宗罗眼引兵回战,唐军里外夹击,李世民率精骑数十人冲陷敌阵,霎时喊声动地,宗罗睺所部溃不成军。伤亡数千人。李世民又乘胜率领两千骑兵追击。薛仁果在城下设阵,但薛军已如强弩之末,一些将领纷纷降唐。薛仁果被围困数日,被迫投降李世民。
二〇、秦桧陷害岳飞
宋军正要渡河,乘胜追击,却受到宰相秦桧的阻挠。秦桧鼓动宋高宗与金人议和,并以宋军立即撤军作为议和的条件。岳飞知道后上书朝廷说:“金人的锐气已经丧尽,辎重已全部抛弃,正迅速渡河向北逃窜;各地的豪杰纷纷来归,将士们士气高涨,奋勇杀敌。我大宋收复失地,重振雄威,正是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秦桧深知岳飞的抗金志向不可能改变,就先将韩世忠等另外几路大军的统帅调回,然后说岳飞孤军不可久留,必须赶快班师。高宗为此一天之内竟向岳飞连续发出十二道金牌。岳飞悲愤地叹息道:“十年努力,毁于一旦!”
当时兀术正想逃离汴梁,但有个人拉住他的马缰说:“太子不要走,岳少保(‘少保’是岳飞的官衔)就要退兵啦。”
兀术不信,说:“岳飞以五百骑兵打败我五十万大军,现在正乘胜打过来,汴梁怎能守住?”
那人回答说:“自古以来,朝中有奸臣掌权,大将就不可能在外立功。岳少保自己性命还难保,怎谈得上成功呢!”兀术这才恍然大悟,决定留在汴梁,等待时机。
这人说的奸臣就是秦桧。
秦桧原是北宋的大臣。徽、钦二帝被金兵抓到北方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也一起被俘。秦桧为人阴险,善于见风使舵,金太宗就派他在其弟挞懒部下做官。后来挞懒率领部队南侵,秦桧夫妻和婢女仆人居然“逃离”金军,赶到越州宋高宗的行宫。大臣们多怀疑他为金人的内奸,但宰相范宗尹与他素来有交情,便向高宗极力推荐。
宋高宗正想与金人议和,因此与秦桧一拍即合,立刻任命他为礼部尚书,不久又升任他为宰相兼枢密使。秦桧掌握了南宋王朝军政大权以后,便一心要同金人议和,把坚决抗金的岳飞看成心腹大患。他看到岳飞北伐即将成功,便大耍阴谋,百般破坏,假传圣旨命令岳飞停止追歼金兵。
秦桧将韩世忠、岳飞召回京城后,就让宋高宗封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副枢密使,名义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夺了他们的兵权。完颜兀术见状,便送密信给秦桧,说:“你朝夕向我大金求和,但岳飞却天天想用武力夺我中原。你一定要杀掉岳飞,我们才会同意议和。”秦桧也怕岳飞活着,自己最终没有好下场,于是就下决心要杀害岳飞。
右谏大夫万俟卨原来就忌恨岳飞,曾向秦桧说过岳飞许多坏话。秦桧就任命他做言官。万俟心领神会,立即向朝廷诬告岳飞,罗织了岳飞在金人进攻淮西时,拥兵不救,还要放弃山阳等等许多罪名。他们又唆使何铸、罗汝楫等官员先后上书弹劾。岳飞见群奸联手攻他,便连续上书请求辞职。
不久,岳飞改任两镇节度使。但秦桧还不肯罢休,他知道大将张俊与岳飞不和,就煽动张俊诬告岳飞的部将张宪阴谋兵变,策划归还岳飞兵权。宋高宗一听岳飞有兵变的危险,十分震怒。秦桧乘机将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部将张宪抓进监狱。岳飞见使者来抓他,很坦然地笑笑说:“皇天后土,可表此心。”这时是公元1141年十月。
秦桧先命御史中丞何铸审讯。但何铸并未查出岳飞的罪证,让秦桧非常恼怒,就改命万俟负责审问。万俟也找不到岳飞的任何罪证,便捏造事实,谎称岳飞和岳云曾给张宪写信,张宪才用虚报军情的办法,促使朝廷恢复岳飞的兵权。他们又迫使岳飞的部将孙革等作证,诬陷岳飞。
直到年底,秦桧一伙绞尽脑汁,罗织罪名,也无法将岳飞定案。大理寺丞李若朴、何产犹,大理卿薛仁辅都认为岳飞无罪,但他们都被秦桧贬到外地去了。平民刘允生上书为岳飞伸冤,竟被处死。
韩世忠对岳飞案也抱不平,当面责问秦桧。秦桧无法回答,竟说:“岳飞和岳云写给张宪的信这件事,虽弄不清,但莫须有。”
韩世忠气愤地回答:“莫须有三个字怎能使天下人心服!”
岁末那天,雪花纷飞。秦桧夫妻在东窗下取暖喝酒。秦桧一心要置岳飞于死地,但没有证据,怕引起公愤,因此心事重重。秦妻王氏便冷笑说:“缚虎容易放虎难。”秦桧这才下了决心,马上写了一张小纸条,命人将岳飞秘密杀害于狱中。岳云、张宪同时被害。奸臣夫妻,酿下了这起千古奇冤。
岳飞的冤狱,在宋高宗死后,才得到平反昭雪。岳飞成为千古传颂的英雄,人们在杭州的西湖边修造了岳坟、岳庙,永远纪念他。在岳飞墓前,人们又用生铁浇铸了秦桧、王氏、万俟、张俊的跪像,他们永远遭人唾骂,真正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