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蒋介石既渴望通过北伐一举成名,建功立业,又担心北伐受挫,从而变成反对派枪口下的“出头鸟”时,却从北伐前线——湖南战场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北伐军先遗队的第四军独立团叶挺部和第七军第八旅钟祖培,自5月下旬分由广东、广西入主湖南后,与唐生智协同作战,连续取得衡山、金兰寺战役,安仁、攸县战役的胜利。
北伐军先遗队在湖南初战告捷,不仅令吴佩孚深感意外,同时也令广东国民政府的首脑们感到高兴,在一阵阵的惊喜之中,连连称:“想不到,想不到!”当先遣队出征时,一般认为,这次北伐战争,最多又是一次湘粤边境小战事而已,不仅吴佩孚等北洋军阀如此看,而且广州国民党方面,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批军政大员,对胜利也觉渺茫 而一再迟延观望。蒋介石在此之前,虽口头上多次提议出师北伐,但喊的多,做的少。
先遣队的胜利坚定了蒋介石等人出师北伐的勇气和行动。在北伐誓师大会前,蒋介石对自己的亲信,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和师长王柏龄、刘峙等人说:“我名字中的介字,其上部,乃是一个正‘人’字,其下边的两竖,一为国民党,一为共产党。而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这三人的佩、作、传三字都是邪‘人’字。自古道:‘邪不压正,以正区邪’,因此,此次北伐定能成功,这是天降大任于我。”蒋介石同时又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注意提了共产党,不要让共产党过多地插手军人,尤其是第一军更不允许有共产党的存在和影响。一旦北伐结束了,共产党将是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你们切不可只顾打仗,而忘了反共这个根本大计。”
此时,吴佩孚任命的湘军总司令叶开鑫,在湘南被北伐军先遣队打败以后,慌忙将其军队撤至渌水、涟水北岸一线,并急电吴佩孚请求迅速调兵支援。
吴佩孚原以为,叶开鑫的10万之众对付唐生智的一个师简直是小菜一碟,没想到湘南一战大败而归的不是唐生智,而是自己的部队。
7月上旬,北伐军抢先发动攻势。北伐军一路猛冲,敌人仓惶逃跑,湘江两岸捷报频2传。不久,北伐军就进逼到长沙城下。这一下可吓坏了坐镇长沙的敌方主帅叶开鑫,他还没等见到北伐军的影子,就慌乱弃城而逃。北伐军第八军李品仙师不战而占领长沙。
北伐军进入长沙后,唐生智当上了湖南省政府主席兼军事厅长,省政府的所有重要职务都被唐生智的亲信占据。同时,唐的第八军实力迅速扩张,已达6个师28个团。随着权势的扩大,唐生智不再满足于称雄湖南,而欲图谋将湖南、湖北均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基于这一考虑,唐生智主张北伐军第二期作战 应鄂、赣不分先后,同时进攻,分道出击。由唐进攻湖北,直捣武汉,进而控制湖北,而由蒋介石去开辟江西战场。
精明的蒋介石早就有提防唐生智之心,看到二期作战意见书后,立即感到,唐生智有与他分庭抗礼的野心,如不迅速加以制止,必将对其今后的统治地位构成极大隐患。
对于时刻梦想着要登上中国最高权力宝座的蒋人石来说,他当然不愿意让唐生智借北伐之机来扩充其实力。蒋介石感到事不宜迟,决定立即亲赴前线,重新研究二期作战计划。
8月12日晨,蒋介石一行抵达长沙。表面上拥护北伐,实则企图利用北伐为自己打天下的蒋介石到长沙后,发现情况比自己预料的要糟得多。湖南的政权、军权已全部落入唐生智之手,而群众运动又全部为共产党人所掌握。
当天,蒋召开军事会议,讨论和决定北伐第二期的作战计工。
蒋介石提示“主力东移,鄂取守势”的方针,与唐生智的“鄂赣并进”的方针恰恰是反其道而行。
“主力东移,鄂取守势”方针的实质,是由蒋介石率北伐军主力东进江西,而让唐生智的第八军在两湖战场孤军作战。北伐军的全部8个军力量总和,尚不及吴佩孚军队人数的一半。以唐生智的一个军与吴佩孚相对抗,这不啻于以卵击石,等于是把肉往狼嘴里送。唐生智在吴佩孚精锐部队的打击下,不被彻底打垮,也难逃九死一伤的下场。
蒋介石的用意,唐生智心里也清楚得很,他决不会白白为蒋介石充当炮灰,为他人火中取栗而伤自己。因此,他继续坚持鄂赣并进的方针,坚决反对蒋介石主力东移的主张。
会议上,各路诸侯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归纳起来有三派。第一派主张湘赣并举,以湘为主;第二派主张湘守赣攻,以赣为主;第三派主张两湖为主,直捣武汉。
一天的会议你争我吵,各不相让,于是吃过晚饭后继续开会。经过反复讨论,互相对立的各方都在作了一些妥协后,决定采取先取武汉的作战方针。
在蒋介石看来,继续以两湖为战场对他并没有什么损失,反正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早晚是他的,不必急着下手。既然唐生智等人要打武汉,就让他先打好了,正好乐得看唐生智和吴佩孚拼个你死我活。等双方精疲力竭之时,再出来收拾残局岂不要容易得多?
蒋介石对唐生智倒不怎么担心,他认为唐生智虽然图谋远大,但本事有限,难成大事。蒋人石十分担心的是李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