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砰然心动
“兽哥,你怎么了?”李非凡明显感觉到秦寿的表情有些牵强,似乎有什么心事埋在心底,毕竟两人是形影不离的好友,都太了解对方了,彼此可以从对方的一言一行中读到对方的情感与真实想法。
“算了!一点心事,还得自己解决!”秦寿摆了摆手,“我们赶紧出发吧!”
“嗯!好的!”李非凡点了点头,既然秦寿说这是心事,不需要帮助,那他也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很快,他们出了基地,就有直升机来接应他们,这次他们稍稍留心了一下,记住基地周围的外景,甚至还在某些地方偷偷做了标记,不过,当直升飞机飞在天空时,他们立刻傻眼了,两人相视一眼,都不可否认,自己想多了,他们的脚下是千篇一律的景色,放眼望去,几乎就是同样的山,同样的景色,如果没有这些直升机的引领,想要凭借自己在这茫茫大山里,找到古墓基地,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是中国西北的某座大山脉,但是究竟是哪座山脉,可能使秦岭山脉,也可能是昆仑山脉,因为没有具体的地理标志,他们不曾得知,算了,一直纠结这个问题干嘛,反正是在中国,在地球。
飞机最后在咸阳机场停了下来,他们按照提示,与那位日本皇室人物在附近的骊山西绣岭烽火台上会面,当然,这些算不上正式的官方事件,完全是那位日本重要的皇室人物一时兴起,定的这个地方,据徐老透露,这位日本皇室似乎对中国的大好河山很感兴趣,当然,仅仅停留在欣赏景色这一方面,没有其它过深的寓意。
秦寿与李非凡两人舟车劳顿,终于在规定的时间到达了骊山景区。望着眼前苍翠碧绿如骏马般跃跃欲飞的骊山,两人心情大好,之前的疲惫一扫而光,在古墓基地的这段日子,虽然也相对自由,但是毕竟是在山体里面,总有种莫名的压抑,尤其是秦寿,对他来说古墓基地的生活如同牢狱般,如今真是难得的放松。
骊山山峦起伏,风景秀丽,山上松柏四时不凋,常年青翠,虽然崇峻不如太华山,绵亘不如终南山,幽异不如太白山,奇险不如龙门山,然而旧传三皇五帝,女娲,周幽王,唐玄宗等人都曾幸临过此地,并建立别宫,留下太多的历史名迹。
虽然山顶已经通了缆车,但是两人却还是打算徒步爬行,因为中国千年文化都在骊山留下烙印,古遗址星棋罗布,他们可不想因为偷懒而错过某个景点,毕竟来一次很不容易,可不能草草了事随意大发自己。两人沿着绵延直上的的台阶徐徐前行,山势不是很陡峭,两人爬的很轻松,沿途还有幸观赏了兵谏亭,华清池,等闻名遐迩的历史名迹。
两人的体力都很好,没过多久,就来到了西绣岭,此刻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高大雄伟的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的设施。但是面前这个烽火台可不仅仅是那么简单,因为数千年前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故事便是在这里发生的,当然数千年过去了,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无常,当年的那个享誉天下的烽火台早已灰飞烟灭,面前的烽火台则是现代人重建,只为纪念西周末年的那个典故,相传周幽王迎娶了一位貌若天仙,闭花羞月的女子名为褒姒,可让人遗憾的是褒姒自进宫以来,从未开言一笑,于是周幽王采纳了奸臣虢石父的计策,在并无敌情的情况下,无故点燃狼烟,引来四方诸侯前来救驾,正当众诸侯汗流浃背赶来时,见到的却是烽火台上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的场景,于是愤然离去。然而此刻,褒姒看见众臣的狼狈样,果真“扑哧”一声笑了。为此昏庸的周幽王还大大奖励了虢石父。然而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当周幽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西周至此灭亡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非凡,如果你是周幽王,要江山,还是要美人?”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让秦寿心血来潮,忍不住调侃道。
“那当然要看美人是谁了?”李非凡认真思索了一会儿,轻松反击道“兽哥,你呢?”
“我和周幽王是同一种性质的人,江山算什么?有毛用!美人才是王道,”秦寿不假思索。
“那你看看那个怎么样?”李非凡顺手指了指烽火台上一个身穿白裙的女子。
“哎呦,不错,正合我意!”秦寿顺着李非凡所指的方向看去,顿时两眼放光,当下咽了咽口水。只见巍峨的烽火台上,一袭白裙,清丽脱俗,格外引人注目。
远远看去,烽火台之上,那位居高临下的女子,就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茕茕孑立,遗世独立。世界那么大,但秦寿的眼中只有一山,一烽火台,一女子,这是一副惊艳绝伦的人间仙女画。
微风吹来,白裙轻微拂动,更将其玲珑有致的身材衬托的淋漓尽致,让人遐想无限。
秦寿砰然心动,呆呆看着,竟是没有注意到身旁的李非凡正大声向他喊话。
直到李非凡狠狠在他后脑勺狠狠拍了一下,他才反应过来,尴尬地挠了挠头,朝李非凡笑了笑。
当然,这一切李非凡看在眼底,立刻露出一副少见多怪的表情,嘲讽道“怎么?兽哥,动心了?”
秦寿脸一红,但依旧装着一副大言不惭的样子“老子我阅女无数,什么没见过?动心?哈哈!开玩笑!”
李非凡唏嘘了一声“得了,别装了,我还不了解你,那点出息,我敢肯定,那个女的,只是穿的好看,脸肯定一般般。”
“她肯定是个美女,不信我们上去看看!”秦寿一听,立马就不乐意了,长这么大,第一次有人怀疑他的审美,大声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