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月里等你
陪我看一场春暖花开
在阳光下,给自己找一个位置
这个世界有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个人都在这张铺天盖地的罗网中各行其是。你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命运的主宰,你将支配自己的一切行为,并将为所有可能的后果承担责任。
你像是一颗棋子,身处人生的棋局中。只要你还能够与这个即便是你所深恶痛绝的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只要你还需要从中得到或者获取,那么就必须遵守从你出生开始,上帝就已经为你设置的人生守则,这样才不至于让自己淘汰出局。
当你的行为逾越了世俗的沟壑,那么除了接受来自法律、道德舆论、世俗的审判之外,你还必将承受来自自己内心的评判。你要知道,在这个你所看得到听得见的世界上,没有什么会比无法原谅、无法饶恕自己更加残忍。
所以,所谓的爱自己,不光是要善良地对待自己的肉体,更要上升到精神的高度,让自己尽量周全,不必因为过失的伤疤而疼痛。否则,当你每日惶恐度日、惴惴不安之时,即便是身体上得到一切你所需的满足,你也将永远无法实现爱自己的可能。
每个人都像小鸡啄食一般,从资源共享的社会,去寻觅供自己生存的“米粒”。在告别大锅饭的时代,有的人一无所有,有的人却得到太多。
于是,这让你感觉不满,渐渐在心中开始有了起伏,有了沟壑。内敛的人,容易走进消极自闭的牢笼,在自己“占山为王”的领地里,与世界保持老死不相往来的对立。贪婪的人,容易走进不择手段的误区,挖空心思地与这个世界展开“掠夺战”,他的道德防线接二连三地瓦解溃败,直至成为不能容忍的公敌。如果你依然在意自己于社会的位置,那么就不要鲁莽行事,做出冲动的选择。
我所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你的行为与大众的眼光和心理所匹配,在各行其是的轨道上,你才不至于走错。在这一点上,你需要从众,需要随波逐流,需要与世俗的脚步、节拍保持一致。除非你有自己固若金汤的退路,有世人无法攀登的高度。
作为一个生来普通,活着窝囊的人,我没有资格为你的人生下任何定义,没有能耐给你指一条光明大道;但是只希望,你在人生经营的过程中,在生命行进的轨道上,能够张弛有度,取舍自如。
记得上高中那会儿,我曾有过一次离家出走的经历。具体的原因,现在早已记不太清了,但这也并不重要。
我给自己买了一张车票,径直去了一座三百公里外的省会城市。那座城市是陌生的,在那里,没有一个我认识的人,也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人。
我住在一个繁华街道里的公寓式的小旅馆里,并先给自己缴纳了一个星期的房租。
我的房间有一面朝阳并且向着沿街路上开的窗户,没事的时候——确实一整天也没什么事,我就打开这小小的窗,通过这个一米见方的洞口观察世界。
我离家出走的时间选择在周六,因为这样,我还可以给自己一条迷途知返的后路。我把自己困在房间里,靠白开水和泡面充饥。
出走的第一天,在这个只有一张床、一台电视、一面镜子的房间里,我没有丝毫顾虑,以为这就是自己理所当然的生活。即便只剩下泡面和白开水的味道,也不觉得平淡。
到了第二天,感觉有些闷了,想要出去走走。我站在城市的中央,看车来车往,人潮涌动,只是没有一个与我相关,我便开始迷茫,但还不至于改变初衷。
但是到了第三天,也就是礼拜一,我的内心便开始翻江倒海般闹腾。
因为就在我的楼下,是一所中心小学。结束了周末的假期,迎来了孩子们的回归。一大清早,便能够听见琅琅的读书声。我突然有些烦躁。我躲在房间里,试图将电视的音量开到最大,把大脑和耳朵藏在被窝里,意图掩盖外界的侵扰。但是内心世界的嘈杂,却是欲盖弥彰,隐隐地,我觉得自己好像丢失了什么。
后来,有一阵清脆的铃声,叫停了震耳欲聋的读书声。在下课的间隙,孩子们身着校服,秩序井然地列队走入操场,在一声“立正——稍息——”的口号中,有规律地散开。我不觉然地抬头望着时钟,这是课间操的时间。或许我所在的学校也将同步展开这种锻炼,孩子们舒展筋骨,做着相同的早操。只是这一刻,我的心像是坠落到了地上。
我感觉得到,自己像是美丽世界的旁观者,或是这个嘈杂社会中的漏网之鱼,内心里充斥着惶恐和不安。那种不安,像是有千百双眼睛瞪着自己,又如无数双手指责自己。我自恋地觉得,我这离经叛道的出逃,伟大得像是得罪了全世界,将会接受世人的审判。我忽然意识到,其实,这确实也只是一场自恋的表演而已。演员是我,观众还是我。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规定的时间,就该做规律的事情。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定理。比如夜晚是用来休息的,你守着黑夜,就注定要感受寂寞。
比如,在读书的时候,你就该用心地为自己奋斗一个未来。早恋是学校明令禁止的事情,更是盼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们的眼中无法容忍的离经叛道之事。尽管你无法控制自己青春激素的涌溢,你可以作为成人爱情世界里的“地下党”,但你永远都无法名正言顺地获得祝福。
于是,在不安中,我从床榻上爬起,径直跑到镜子前打量自己。此时,我不敢相信,镜子里的这个目光游离、表情僵硬的少年便是自己。有丝丝缕缕的阳光顺着窗帘的缝隙,溜了进来,折射到我的脸上,眼睛隐隐作痛。
阳光是一个很好的东西,既能够带给人温暖,更能够驱除内心的阴暗,让一切内心的细菌,都能现出原形、无地自容。于是,我很快收拾好行李,退了房,于孩子们放学之前,趁着阳光上路。
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
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
所有失去的
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不管昨夜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
清晨醒来这座城市依旧是车水马龙
20
遗憾就是
我在描绘我们美好的未来
却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在努力完成
终于明白我的青春不会
因为你的缺席而剧终
早知道是这样,但你还是会这样
我有一个朋友,因性格与经历的驱使,对于既定的结果长期处于质疑和抱怨中,我们称他为“马后炮”。
有一次我们结伴到厦门旅游,轮渡出了鼓浪屿,我们准备前往厦大游玩。酷暑天,我们携带着大包小包,守在站台等公交。赶在旅游旺季,出行的人很多,左等右盼好不容易挤进了车厢,却只能靠着车门喘息。
车厢里的乘客肩并着肩,脚尖踩着脚跟,我们周身的行李在公交渐进的过程中像是拨浪鼓般摇摆,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流到T恤里。这实在让人感到窒息,沿途的美景也无心观赏。
公交慢悠悠地驶过跨海大桥,经过两三站,报站的广播便开始响起。眼前出现一座美丽的校园,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刚一下车,“马后炮”便开始发牢骚,原来这两点之间相隔这么近,倘若打出租车的话,也最多是起步价,这比我们四个人坐公交也贵不了多少,关键是还不那么受罪。
我们大家笑而不语,知道这哥们又开始变身成“事后诸葛亮”了。晚上,我们在厦大的芙蓉食堂吃饭,在窗口排队点单的时候,“马后炮”又陷入了茫然的纠结中。我要的主食是一份海鲜炒面,“马后炮”点的则是炒河粉。在吃饭的过程中,“马后炮”又止不住嘟囔着:第一次吃河粉,原来是这个味道,早知道我也吃炒面了,真后悔……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身边这个可爱的伙伴总能一次又一次把我雷倒,还好我已经产生了抗体,只把这些牢骚当作调剂生活的佐料。
“早知道火车这么慢,还不如直接乘飞机呢!”
“早知道这所大学这么烂,还不如当初选择复读,来年直奔一流的X学校呢!”
“早知道隔壁名品店在搞店庆做活动,档次那么高,还不如去那里选购呢!”
……
这一连串不成立的假设,听起来那么熟悉,活跃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末梢。但正是这些司空见惯的选择,说起来轻松,做起来未必从容。
因为,你之所以要选择火车,可能比起飞机而言,它的物价成本相对低廉,想要节省物价成本,那么势必要多投入一些时间成本。
你之所以选择就读眼前的大学,可能是因为复读的代价太高,你要重新走一遍高三,过回紧张忙碌的生活,承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并且也不是特别有把握在来年一定心想事成。
同样,你之所以选择这家商店,可能因为在这里你消费得起,你可以做任意的选择。换了隔壁的名品店,即便在促销中打了折扣,可能排队的人会很多,可能你享受不到任何优待的特权,可能你同样支付不起昂贵的价格,或者在相对低廉的价格中,未必有适合你的东西。
人总是这样,喜欢对既定的结果纸上谈兵,并随意地添加个人主观的色彩。总是在想:如果怎么样就会怎么样,只要怎么样就能怎么样……在逻辑之前,你似乎早已为此设定了理想的结局,所以就只能陷入徒留遗憾的怅然里。
对待一件过往的事,你总喜欢一厢情愿,和马后炮一样,在心里重新导演一场结局,那么结局设置完毕,过程也自然相当精美,一切势必会顺着你的旨意,沿着你的规划发展。
在这场无厘头的戏份中,你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可能发生的成本,完全凭借着自己的剧本演绎。在这里,你是演员,又是导演,一切都是你说了算。就像在一条宽阔平坦的高速公路上,只有你这一辆汽车在奔驰,并且没有限速,你想着你一定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任何目的地。
但是,生活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完美,也不是你一个人的自娱自乐。它势必存在着许多不可预知的变化,以及许多你看不见的风险。正如你在那条无边无际的公路上行驶,遇到前方修路,你要被迫掉头;遇到车辆拥堵,你要放慢速度,或者做暂时性停顿;遇到分岔路口,你还要顺势转弯。
那么,你之所以会遗憾,只是因为你的期望值太高,你所得到的却太少。就是因为你从中得不到满足,所以才会想着对现有的结局进行推翻,按照你的旨意重新布局。
这是一场心理的战争,是你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针锋较量的结果。通常你的感性思维会趋向于你的完美设定,让你不假思索地保持乐观,蛊惑着你成为自己内心里的不败“战神”。但是这些,仅仅只是你的期望,只是你的预谋,只是你的侥幸心理,更是你凭空捏造出来的假象。在现实的发展中,没有人愿意服服帖帖地配合你,超越现实的纠葛,实现这样的自我,演好这出由你一个人导演的戏。
这又是很多人惯用的逻辑,在一切看似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发展状态下,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自欺的表现。说到底,其实是你内心的不平衡在作祟,是你骨子里的那份不甘心的傲气在起义,你是转变了视角之后的眼高手低。
早知道是这样——可能你未必能怎样。在环境既定,风险既定的过程中,该是你无法抗拒的,该是你实现不了的,该是你容易疏忽的,该是你本能的弱项,该是你危险的处境,不可能让你在一个短暂的间隙里,变得无坚不摧,完美无瑕。所以,即便是打乱了人生的剧本,调整了时间的规律,你也未必能够力挽狂澜,你也未必能够改变命运。
早知道是这样——可能你还不如这样。假使时间能够倒退,让你得到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那么在新的过程中,可能你会遇到更加强劲的对手,面临更加凶险的处境,还是发挥不出浑身的解数,挣脱不了现实的桎梏,你的结局同样注定失败,或者不尽如人意,更或者是元气大伤,节节败退。
换个角度思忖。任何事情发展到了最终,都具有它的两面性。比如,你在路上行驶,因判断失误走进了一条陌生的道路,当你犹豫不决,想要即时折返的途中,却发现了新的路牌。路标上赫然标注着你目的地的方向,并且里程数比之前的那条还大大缩短了。
于是,你抱着试试运气的想法继续前行。当你真正走完全程之后,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条新修的道路,路面平坦,车辆稀少,且风景又好。为此你感到很庆幸,本以为自己走进了山重水复的死胡同,却在无意中找到了一条鲜有人知的捷径。
如此看来,你最初的、现有的选择,未必不是一个好的开始。比如乘坐火车,你可能会浏览到更多的风景,领略到更多的见闻,享受到更加精彩的过程。比如读这所大学,你可能会结交到真性情的朋友,可能激发出更多内在的潜能,可能会获得校方更多的重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选择这家商店,你可能找到更加适合你的东西,获得商家更多的尊重,享受到更多贵人圈里没有的优待。
人生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你东张西望,留给你缅怀过往,留给你用来后悔。世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走过那一程山水,你将遇见下一处美不胜收的风景,迎来下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面对下一座难以攀登的高山,遇见下一个布满荆棘的沟壑。对于既定的结局,与其束手无措,嗟叹不已,不如就让自己变得豁达通透,让往事都随风去吧。如果一味地耿耿于怀,抱残守缺,你将无法从容地走向人生下一站未知的旅途,你将只会在风景刺痛的过往里麻木沉沦,就只会继续后悔着你的后悔,遗憾着你的遗憾。
最后,跟你玩一个拆句子的游戏:“早知道”——其实你什么都不知道;“是这样”——或许你并不能怎么样。
没有人可以许给你一个未来
在偌大的上市企业中,他的职位是副董事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看似无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