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73800000009

第9章 瘀血证治疗方法和处方用药

一、治疗方法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是复杂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变化和表现。因此,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的力量强弱,病情的轻重缓急,主证与兼证的关系,以及病证的寒热虚实之不同,本着辨证论治的原则,恰当地选方用药是十分重要的。方药是理法的具体运用,同时其选用又是以理法为依据的。其中,法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环节。“方从法立,法随证出,辨证立法,以法统方”,故辨证明晰,立法正确,选方用药精当,方能药证合拍,施治取效。活血化瘀法的具体运用亦是本着这个精神,在临床上常用的治法方药,有如下几个方面:

1.理气祛瘀法为临床常用的治法,适用于气机郁结,脉络瘀滞的瘀血证。“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故血瘀多先有气郁,“疏其气血,令其调达”为治疗法则。治法以理气祛瘀为主,血府逐瘀汤为代表方剂。用药则选用活血化瘀兼有理气作用的药物,如川芎、郁金、元胡、姜黄、三棱、莪术、乳香、刘寄奴、泽兰、降香、香附、月季花、玫瑰花、紫荆皮、夏天无等,同时佐以理气的药物,如柴胡、木香、乌药、青皮、枳壳、枳实、川楝子、沉香等,以宣通气机,破除结滞,推动血行。

代表方为血府逐瘀汤,由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川牛膝、枳壳、柴胡、桔梗、甘草组成,功用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瘀血内阻,头痛,胸痛日久,痛如针刺不移,心悸怔忡,失眠烦闷,呃逆干呕,面目黧黑不华,舌质暗红或见瘀点,舌下脉络粗(曲)张,或瘀点、瘀丝。

本方证系瘀血内阻胸胁、气机不畅所致。方中当归、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川芎行气活血;柴胡疏达肝气;桔梗、枳壳开胸行气;川牛膝引血下行;生地凉血清热,配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赤芍又能缓急止痛。全方祛瘀止痛,开胸行气,通治气血瘀滞作痛之证。本方也是治疗瘀血内阻(偏于胸胁部),气机不畅而致胸痛、烦闷等证的主要方剂。

我们临床运用本方稍事加减,还用于治疗其他属于心血瘀滞者,如见失眠或夜睡不宁,加炒枣仁以养心安神。气虚加黄芪、党参补中益气。阳虚者去柴胡再加制附子、桂枝以温壮心阳。胁下有痞块者,加郁金、丹参、三棱以活血祛瘀,消化积。用治“胸痹”“心绞痛”,可加丹参、绛香、元胡、三七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作用;也适用于外伤后头痛、心悸、怔忡属于瘀血内阻者。

2.温经化瘀法寒凝可引起气滞血瘀,前人认为血有“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的性质。由于风寒外邪侵袭机体,肌表经脉受阻,气血凝滞而发生疼痛或瘀肿。或由于素体阳虚,久病体弱,寒从内生,导致气血受阳气温煦不够而寒凝。寒凝血瘀,在治疗上采用温经化瘀法,少腹逐瘀汤等是其代表方剂。常选用活血化瘀并有温经作用的药,如红花、鹿角霜、独活、威灵仙、穿山甲等药物,且配以温经散寒之品,如桂枝、附子、细辛、川乌、吴茱萸等。

代表方为少腹逐瘀汤,由当归、川芎、赤芍、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没药、干姜、小茴香、官桂组成。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服次。

功用为活血化瘀,温经祛寒。主治:下焦虚寒,血瘀少腹,气机不舒,少腹积块疼痛,或疼痛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月经不调,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块,或经期腰酸,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赤白带下,宫寒不孕等。

上述诸证都是少腹瘀血所致,故方中以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为主要药物,配合延胡索、没药活血止痛。又本证瘀血由下焦虚寒导致,所以又用官桂、干姜温经散寒,小茴香祛寒理气,既引药下行,又能行气以活血,共使血得温而行,瘀血消除,下焦得温,气机畅达,诸证亦随之消散。本方适用于瘀血内阻位于少腹部者,且见有下焦虚寒之证。临床多用于妇科病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症,属于冲任虚寒而有瘀阻者。用本方治疗崩漏,是根据“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的临床经验总结的一种治法,其实为瘀血阻络,使新血不能归经所致的崩漏,俟瘀血去,血络通,新血循经而行,其崩漏自止。但引起崩漏的原因很多,临证要详加辨析,必须确认是少腹有瘀血的才能使用本方。

3.清热解毒化瘀法用于热灼伤络,或热盛迫血妄行等证,症见衄血、呕血、便血、尿血、皮肤粘膜出血等。此外热毒内蕴引起局部气血运行失畅致成疮疡、红肿、疼痛等。治宜活血化瘀,配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药物,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大黄牡丹皮汤等可作为代表方剂。其清热化瘀药常选丹参、丹皮、栀子、赤芍、凌霄花、地龙、紫草、鱼腥草、鬼针草、败酱草、地耳草、人中白、山慈菇、七叶一枝花、漏芦、白花蛇舌草等,亦可配用生地、玄参、犀角、银花、连翘、黄芩、黄连、大小蓟等。

代表方为犀角地黄汤,方由犀角(水牛角代)、生地黄、赤芍、丹皮组成,功用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①温热之邪深入血分,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等多种出血。②小儿痘疮、麻疹以及喉痧重证,热入营血,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象细数。

本方重在清热凉血,解毒化瘀,为清热凉血的主方。温热之邪深入血分,易耗血动血,出现吐衄发斑,神昏谵语或蓄血发狂等证。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滋其阴则火不熄,不祛其瘀则斑不消,所以叶天士说:“入血尤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本方犀角清热凉血兼以解毒,生地养阴清热,配赤芍和营泄热,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共奏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功。

本方为凉血解毒散瘀的代表方剂,许多清营凉血解毒的方剂多从此方衍化而来。临床可用于治疗高热、神昏、多种出血、紫癜、急黄、瘕积聚,以及慢性浮肿合并出现伏热内燔、神志不清等证。临证应用时,由于犀角属禁用药品,可用水牛角30~60g代替(我们曾试用黄牛角代替犀角治疗温病血分证患者两例,亦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如热入心包,神志昏迷,可同时服用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或在本方中加入菖蒲、胆南星、天竺黄等。如热邪炽盛,可加黄连、栀子清热解毒。斑疹重者,可加轻清之品如连翘、银花、大青叶以透热转气,疏透斑疹。蓄血发狂者,酌加桃仁、丹参、琥珀、大黄以下其蓄血,安神宁志。

4.祛风化瘀法“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在临床治疗某些“风证”,如因风中脏腑经络,引起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肢体麻木不仁,或皮肤奇痒不止等血虚生风证,常以活血化瘀配合祛风通络药物。方剂如大秦艽汤、蠲痹汤、当归饮子等。祛风化瘀药如凌霄花、白芷、白藓皮、络石藤、海风藤、桑枝、透骨草、白花蛇、乌梢蛇、僵虫,或加用地肤子、防风等。

代表方蠲痹汤由羌活、防风、姜黄、当归、赤芍、炙黄芪、炙甘草组成,功用为益气活血,祛风除湿,宣畅营卫。主治:营卫两亏,风寒湿邪乘袭,遂成风痹,项背拘急,肩肘痹痛,手足拘挛,举动艰难,脉象缓弱且涩等症。

风痹为患,本由营卫两亏,外邪乘袭,气血滞流,络脉不通。故以归芪益气养血,配姜黄、赤芍活血通络以宣畅营卫,再用羌活、防风祛风除湿而里外兼治,是谓蠲痹汤之故,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本方以治风寒湿邪侵体为痹之患,但以风邪偏重者。临证时,若风痹冷痛日久,还可加入白花蛇、乌梢蛇、全蝎、川乌、千年健、路路通等,以增强通经络、逐寒湿之功效。

代表方当归饮子由当归、川芎、赤白芍、生地、防风、白蒺藜、荆芥、何首乌、黄芪、甘草组成,功用为活血祛风,解毒止痒。主治:慢性浸淫疮、风块疹、牛皮癣,以及老年瘙痒症等,病程较长,皮损肥厚,粗糙干燥,色素沉着,上覆痂皮或鳞屑,自发阵阵奇痒,尤以夜间为甚。舌质淡红或暗红,舌下见瘀丝、瘀点,脉弦缓或濡细。

本方所治各证,是因风毒之邪侵袭人体,初患时湿热相搏于肌肤腠理,日久而耗血阻络,以致血虚血瘀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所致。故用当归、川芎、赤芍、生地、白芍、首乌以活血养血,用防风、白蒺藜、荆芥以祛风解毒止痒。黄芪配当归以化生气血,以促风毒外泄,甘草调和诸药又可解毒,共奏活血养血,祛风解毒止痒之效。本方临床用治慢性浸淫疮、风块疹、牛皮癣、瘾疹等皮肤病和老年性瘙痒症,属于血虚血瘀而生风化燥者疗效较好。若属风毒初侵,且与湿热相搏,皮损红肿、糜烂、渗出毒水者,就要酌加清热解毒利湿的萆、连翘、土茯苓、苦参、苍术等品,以使风湿瘀毒并除。

5.化痰活血法痰浊瘀阻脉络,以致血瘀痰浊互结,阻于肺络则喘逆唇青,流窜经络则痰核生成,留于脏腑则成积痞块,上蒙清窍则癫痫狂乱。此类病证复杂而难治,常以活血化瘀配伍化痰散结之品,方如千金苇茎汤、小金丹等,药如半夏、南星、贝母、竹沥、昆布、海藻、远志、射干等。

代表方苇茎汤,由苇茎(鲜芦根)、薏苡仁、冬瓜仁、桃仁组成,功用为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主治:肺痈,咳吐臭痰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肌肤甲错,发热或微热,脉滑数。舌黯红苔黄腻。痰热瘀血,互结肺中,酝酿而成肺痈。方用苇茎清肺泄热,薏苡仁清热利湿,桃仁逐瘀行滞,冬瓜仁涤痰排脓。合用能清肺泻热化痰,逐瘀活血排脓。本方是古代治疗肺痈的主方,用于肺痈初期可促使消散,防止化脓,若脓已成,可排脓于外。目前临床上多加味使用,主用于肺痈,其他一些肺热疾患等亦有疗效。毒热盛者,加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黄芩、金荞麦、生甘草,并可加入活血化瘀的赤芍、丹参等。如痰热重,加瓜蒌、贝母、桔梗。若病程日久,气血不足者,可加生黄芪、当归、沙参等补托的药物。

代表方小金丹由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按法泡制)、乳香、没药、归身、麝香、墨炭组成。用法:各研细末,用糯米粉煮糊,和上药捣匀为丸,每丸重0.9g,每次用黄酒送服2~3丸。其功用为化痰活血,通络散结,主治:痰核、瘰疬、流注、贴骨疽等初起肿硬作痛,皮色不变,属于阴证、实证者。

该方采用乳香、没药、五灵脂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配归身养血,地龙通络,墨炭消肿祛瘀。麝香、白胶香调气血,通经络,解毒消肿。草乌祛寒湿,通经络。木鳖子祛痰散结,消肿疗恶疮,全方祛寒通络,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是痰瘀并治的有效方剂。

6.渗湿活血法是以活血药与渗湿药合用,血与水关系至为密切,前人有“血水同源”“血不利则为水”之说。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临床常见水肿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舌质胖大而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张。此种水肿可在产后恶露不行或闭经时发生,亦有水肿日久导致血瘀而病者,单用渗利药不易消肿,单用活血法亦难取效,必须渗湿药与活血药合用方可收功。代表方如调营饮、益肾汤等。具有渗湿活血作用的药物如益母草、川牛膝、王不留行、马鞭草、平地木、琥珀、滑石、商陆、土茯苓、龙葵、薏苡仁、木通、防己、赤小豆、冬葵子、路路通等,常用渗湿利水药有泽泻、茯苓、猪苓等。

代表方益肾汤方(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经验方)由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丹参、益母草、白茅根、银花、板蓝根、紫花地丁组成,功用为活血化瘀解毒,清热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反复发作,腰痛,易感外邪,并见发热咳嗽,头痛咽痛,兼有唇色青紫,面色晦暗,或有出血倾向,苔腻、舌边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淡紫略粗。

中医认为血水同源,二者关系甚为密切。血瘀往往导致停水,水湿停滞亦能引起血瘀,故《金匮要略》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说法。又据现代医学证明慢性肾炎时有肾小球阻塞,肾毛细血管痉挛、凝血、血栓形成,肾组织缺血、缺氧、纤维组织增生等变化。这些和瘀血证甚为符合。据此分析,故用丹参、当归活血祛瘀养血,配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用益母草、白茅根活血利水,且能清热降压;银花、板蓝根、地丁清热解毒驱邪。慢性浮肿腰痛临床表现有多种证型,而本方主要针对其病机有血瘀这个关键所在而遣方用药。所以实际临证时还宜据各位患者病情病势的不同情况,酌情配合健脾益气、温阳利水等法。

7.攻下化瘀法瘀血内结血室,腑实便闭病证,在治疗时运用活血化瘀兼通里攻下之药,如大黄、芒硝、水蛭、虻虫等。方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等,具有化瘀、破结、通腑、清热的作用。近年来对许多外科急腹症如阑尾炎、肠梗阻等病,常用此法治疗,收到了显著效果。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桃仁、当归、芍药、丹皮组成。功用:攻下化瘀,开结通腑;主治:邪热与血搏结的蓄血证,症见少腹坚满硬痛,小便自利,夜热早凉,大便闭结,烦躁谵语,甚则如狂,脉沉实者。

本方证为瘀热互结、腑实便闭的蓄血证。因蓄血偏于下焦,故少腹坚满硬痛;下焦蓄血而非蓄水,故小便自利;瘀热与糟粕互结,遂大便闭而腑气不通;瘀热上扰心神,故烦躁谵语,甚则如狂。方中桃仁破血祛瘀为主,配当归、丹皮以增活血之效,且丹皮又能清热,大黄泻热逐瘀通经,芒硝软坚通便,泻下瘀滞,芍药养阴泻热。合用以攻下化瘀,开结通腑。

8.养阴化瘀法本法主用于热病之后血虚体弱而夹有瘀血之证,多见于肝肾虚损、瘀血阻滞的病证。常见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腰膝酸软,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以及复发性口疮、尿血等症。在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配合补血养阴药物,方如桃红四物汤、养血柔肝丸、青蒿鳖甲汤等。药如当归、白芍、生熟地、首乌、鳖甲、鸡血藤、夜交藤、元参等。

代表方桃红四物汤,由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功用为养血活血。主治:血虚血瘀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以及内伤杂病的头痛、头晕、心悸、目眩等证,脉弦细或涩。

方中熟地滋阴补血,当归养血活血,川芎行气活血,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合用而使阴血得补,瘀滞化除,冲任畅调。本方既可滋养阴血,又可活血祛瘀,可以说是调理一切血瘀证的基础方。我们运用本方时,如无明显虚象,一般将熟地易为生地。芍药多用赤芍,并每加丹参,在细审虚实寒热的不同兼证时,以本方为基础,灵活加减施治于多种血瘀证,往往获得良效。兼有气虚者,加入人参、黄芪;挟寒者可加炮姜、肉桂;有热者加黄芩、黄连、丹皮;伴见气滞胀痛或攻窜作痛可加香附、元胡、木香、郁金。气滞血瘀甚者或见瘕积聚之证,多加用三棱、莪术、乳香、水蛭等破血逐瘀之品。

代表方养血柔肝丸,由丹参、当归、赤芍、生牡蛎、玉竹、水红花籽、郁金组成,功用为养血柔肝,软坚散瘀。主治:胁痛,食纳不佳,脘腹部痞块积聚,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脉沉弦细等。

本方对肝血虚又兼气血瘀滞而设,采用当归、玉竹滋阴补血,丹参、赤芍活血化瘀,牡蛎、水红花籽活血软坚,配郁金解郁止痛。临床多用于慢性肝病之肝脾肿大,胁下隐痛,或用于肝炎恢复期,属于肝血亏虚,瘀血阻滞者。

另外,还可用于热病后遗症伴有血不荣筋、络脉失养、关节屈伸不利者,或癫痫日久,属于肝血亏虚且有瘀阻者。

9.补气化瘀法用于病程日久,阳气不足,血行不畅,气虚血瘀,阻滞脉络。古人认为“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少……”血瘀症伴有头晕、气短、倦怠乏力气虚症者,以及中风后遗症,常以活血通络配合补气助阳药物,方如补阳还五汤等,药如黄芪、党参、白术、附片、桂枝、寄生等。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由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功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主治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大便不爽或溏稀,小便频数,苔白,脉缓。

补阳还五汤所治诸证乃由气虚血滞、瘀阻脉络为患,故重用生芪补气以助行血通络,使祛瘀而不伤正,配合当归尾、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活血通络,用于上证则正气渐复,瘀血遂祛,脉络通利,诸症自可逐渐好转。本方是补气药与活血化瘀药配伍的方剂,临床可用于中风及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多种病症及单瘫、截瘫辨证属于气虚血瘀者。本方用药量祛瘀药不宜重,黄芪量不宜轻。黄芪量可以从30~60g开始,效果不显再加。此方往往初期效果明显,后来进展减慢,仍宜守方继续服用,此时不必再增加黄芪的用量。另外,还要据所兼挟之证化裁用药:肢体偏寒者,可加熟附子以温阳散寒;脾胃虚弱者,可加党参、白术以补气健脾;痰多加制半夏、天竺黄以化痰;若失音可加菖蒲、远志等以开窍化痰;瘀血甚者可酌情加大桃仁、红花、川芎、芍药的分量,并可加入丹参、牛膝等以增活血化瘀之力。我们以此方为基础,稍事加减,制成中药复方静脉滴注剂,每天250ml,并配服辨证施治汤药一剂,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110例患者,按28天统计,有效率为98.2%。

10.祛瘀止血法用于咳血、衄血或尿血、崩漏等出血疾患,而血色紫黯或夹有瘀块,胸脘部或少腹闷胀而痛,潮热心烦,舌质紫黯。常选用活血化瘀且有止血功能的方剂如小蓟饮子、逐瘀止崩汤等。药如花蕊石、鲜藕汁、白茅根、大小蓟、炒蒲黄、茜草炭、琥珀、三七等品。

代表方逐瘀止崩汤,由当归、五灵脂、炒丹皮、炒丹参、阿胶(蒲黄炒)、川芎、艾叶炭、没药、三七(冲服)、乌贼骨、龙骨、牡蛎组成,功用为祛瘀止崩,兼以镇痛。主治:瘀滞崩漏,血色紫黑而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瘀血阻滞,血行失常,故崩漏。离经之血,结成瘀块,故腹痛拒按,时下紫黑血块。本方当归、川芎、丹参、丹皮、没药活血祛瘀,兼以止痛。阿胶、艾叶、三七均能止血,而三七又能祛瘀止痛,配以乌贼骨、龙骨、牡蛎等收涩品,更加强了止血效果。全方祛瘀止崩,兼能镇痛,故可治疗瘀滞崩漏证。

代表方小蓟饮子,由生地黄、小蓟根、滑石、通草、炒蒲黄、淡竹叶、藕节、当归、山栀、炙甘草组成,功用为凉血止血,化瘀通淋,主治:下焦热结,血淋。

本方是治疗血淋的常用方剂。血淋多因热结下焦,迫血渗于尿中所致。方中小蓟、藕节凉血止血。蒲黄祛瘀止血,又用当归补血和血、引血归经;滑石、竹叶、通草利尿通淋,导热外出;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引热下行,利尿而不伤阴,生地凉血养阴;甘草调和诸药,使利而不致太过。故全方可用治血淋证。本方治淋以急证、实证为宜。若血淋日久正虚,则宜辅以扶正之法。张学文教授运用本方治疗血淋、血尿证,一般还加入琥珀、牛膝、旱莲草等,可获良效。

11.开窍活血法是指以通阳开窍或清心开窍而兼活血化瘀的一种治法。前者适用于瘀阻头面诸窍而致的头痛昏晕、脱发、面色青紫、解颅、脑震荡后遗症等,方如通窍活血汤;后者适用于热病内陷心包,邪热煎血成瘀,阻塞清窍所致的躯体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唇爪青紫等证,代表方剂如犀珀至宝丹、犀地清络饮等。具有开窍活血作用的药物如麝香、冰片、郁金、菖蒲等。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老葱、鲜姜、红枣、麝香组成,功用为活血通窍,行瘀疏络。主治:血行不畅,瘀滞内停于头面、上部的血瘀证,以及妇女干血痨等,兼见舌质紫黯,脉涩。

瘀血内阻,经络不通,瘀阻头面而致头痛、昏晕、耳聋、脱发等证。方用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消瘀;麝香开通诸窍,活血通络;姜枣调和营卫;老葱通阳入络;黄酒温经活血以行药力,使瘀化窍通,诸症消除。本方为活血通窍的常用方剂,方中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主药,加上麝香的通窜,其活血祛瘀之力更强,长于通窍活血。临床上还可用治酒糟鼻、紫斑症、顽固性头痛、偏头痛及内伤瘀积等属于血行障碍引起的慢性疾患,并可用治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的干血痨证。我们根据中医“血不利则为水”的学说,以及该方治疗头面诸疾的特点,用此方稍事加减治疗小儿脑积水症,亦取得了显著效果。方中麝香药源不足,价格昂贵,一般疾患有用白芷、冰片、石菖蒲代用的。另外黄酒用量,由于产地不同,浓度有异,加之体质强弱,以及患者平素嗜酒与否之差,故临床尚需灵活掌握。

代表方犀地清络饮,由犀角汁、粉丹皮、青连翘、淡竹沥、生地、赤芍、桃仁、生姜汁二滴(冲)组成,功用为清营泄热,化瘀开窍。用治热闭心包,血络瘀滞,症见发热夜甚,神昏谵语,漱水不欲咽,舌绛无苔,望之若干,扪之尚润,或紫晦而润等。

本证为热炽营中,治当清营泄热,但兼邪闭心包,则应合以清心开窍,且血络瘀滞,又必兼以活血通瘀,故用犀角、生地清热凉血,兼以解毒;配赤芍、丹皮活血祛瘀;更加桃仁、茅根活血凉营,连翘、灯芯清心泄热;佐用菖蒲、竹沥、姜汁以涤痰开窍,共奏清泄包络瘀热之效。犀角为禁用品,可以水牛角加量代之。

12.温阳化瘀法是指回阳救逆兼活血化瘀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急病暴病,或因素体正虚,邪气太盛,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而导致亡阳、气脱、血瘀等特殊变化者。症见神识恍惚,气短息促,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唇爪青紫,脉微细欲绝等症。宜速投活血化瘀配合回阳救逆之品。方如王清任的救急回阳汤,药如人参、附子、肉桂、干姜、龙骨、牡蛎等。

急救回阳汤,由党参、附片、干姜、白术、甘草、桃仁、红花组成,急救时可每6小时一剂,每剂分2~3次服。

功用为回阳救逆,温通气血。主治:外感温病,或内伤杂病因失治误治,导致亡阳、气脱致瘀,症见神识恍惚,气短息促,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唇爪青紫,脉微欲绝等症。

急救回阳汤是回阳救逆与活血化瘀法则的结合运用。方中用大量的党参、附片、干姜、甘草回阳救逆,白术健脾补中,以助回阳之力,因阳气暴脱,血随之而瘀,故佐桃仁、红花以通气血之路,则更易回阳。此方是为阳气骤脱而设的应急之法,因病情重,病势危,临证时应酌情配用作用迅速的针剂,如参附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枳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针灸等积极进行抢救。另外,本方为应急而设,使用时必须适可而止,一旦阳回脱止,即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例证,但在实际临证时,病情往往虚实混杂,寒热并见,急缓交错,这就需要详加辨析病机,分清主次证候。同时还要针对各种瘀证的特异性,变通以上所述的常用治法。通常达变,不拘泥一点,使药证丝丝入扣,步步合拍,以促早日康复。由于患病部位不同,选方用药也应有所选择:如在头部的疾患,像较严重的脱发、脑积水、脑部占位性疾患及一些顽固的头痛、面痛等,则用“开窍活血法”的通窍活血汤之类;在胸部的如心绞痛、厥心痛、胸痹,则用宽胸祛瘀法的“冠心Ⅱ号”、瓜蒌薤白白酒汤之类;如在胁肋部的肝脾肿大,肝胃气痛等症,则用行气活血法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之类;如在下部的像下元虚寒之痛经、宫寒不孕等症,则用“温经活血法”之“少腹逐瘀汤”之类。其他如半身不遂用“益气活血法”之“补阳还五汤”之类;血尿、低热用“养阴活血法”之“六味地黄汤合桃红四物汤”之类;疖肿、肠痈用“清热活血法”之“黄连解毒汤”合“大黄牡丹皮汤”之类等等。总之,我们临床多以丹参桃红四物汤(经验方)为基本方加减。头部注意用川芎、白芷;胁肋多用郁金、元胡、香附、赤芍、三棱;上肢用桂枝;下肢用川牛膝。病久体弱重用黄芪、当归、鸡血藤;血热有瘀多加丹皮、紫草;积聚包块多加三棱、莪术;证情顽固考虑加入虫类药物;神志方面多加琥珀之类;妇科及水肿则加入益母草之类;骨伤加苏木、川断、自然铜等;出血、疼痛明显者加三七之类;食欲不振或防止腻胃则用山楂、鸡内金之类;任何瘀血证都可考虑加入丹参,但本药用量过大可引起便溏,不可不加以注意。

另外,除内治法外,还可以配合有助于活血化瘀的外治法。如治疗多种气滞血瘀偏寒盛的疼痛,特别是胁下痛或兼有食积的胃脘痛及腹泻,不仅内服药物,并可局部贴敷伤湿止痛膏(或撒七厘散),往往收到良好的散瘀止痛效果;治疗脱骨疽等,除内服药物外,还应配合针刺、药洗、艾灸;治疗肝脾肿大,内服药配合外贴阿魏化痞膏及注射丹参注射液;任何此类药物,服后药渣再加陈艾叶、桂枝各15g再熬待温后泡洗双脚等。像这样针药并进,内外合治,有助于气血通畅,从而提高疗效。

活血化瘀药物虽有较为明显的止痛、镇静、疏通经络、破瘀散结、祛瘀生新、解毒消肿、活血祛邪等作用,从而达到改善血液循环,调整机体功能,但久用过用这类方药也能出现伤正耗血现象,不可不加以注意,故必须辨证论治。如果真正有瘀,就是经行期间亦可应用。几位患者在行经期间服用活血化瘀之品后,不但经量未增加,而且色、量、时间较前正常,这正是“邪去正安”“有故无殒”之义。

二、常用药物简介

1.山楂活血又消积,兼顾用之效果奇山楂是常用消食药,传统认为其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但经多年临床实践及药理研究,发现其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强心及收缩子宫等,对心脑血管病作用广泛,疗效显著,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1)疑难病擅用活血化瘀,山楂可当重任。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久病顽疾等疑难病多有瘀血阻滞之势,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结等病理。在精细辨证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和应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可收较好疗效。活血化瘀药甚多,药力强弱差异很大,力猛而峻者固可破久瘀之顽证,荡难治之痼疾,但也有伤血耗正之弊端。而疑难之病,常是几年或数十年长期演变、日积月累而成。对此等疑难之病,欲求速效或遍求奇方绝招,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欲速而不达。因此,必顺应持久之战略,建稳中求效之法,方为上策。

活血化瘀药中,其力峻较猛者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之辈,久用易耗气伤血,对疑难病久病,邪盛正衰者,可暂用而不可久服。桃仁、红花、川芎之属,活血虽为常用,其力亦稍嫌峻,年老体弱者,若搭配不当有一定弊端。而丹参、生山楂等,药性平和,作用广泛,一药多能,活血化瘀功效确切,久用或较大剂量应用,亦未见副作用。久病顽疾属瘀血所致者可首选之。我们用其治疗中风、胸痹、高心压、高血脂等,多收良效。

(2)活血祛瘀当防耗血伤血,山楂可防其弊。瘀血现象存在于多种疾病多种证候之中,活血化瘀确能解决不少疑难之症。但若对活血化瘀药力量之强弱、利弊之多寡认识不足,往往也不易取得理想的疗效。凡药皆有其偏性,中药治病就是用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活血药固为祛邪之必须,但耗血伤血也寓其中,特别是对疑难杂病需久用者,对其每味药的弊端、偏性必须有所了解,尽可能想办法避害而趋利。一般在活血剂中佐以补血养血或缓和药性之品,如鸡血藤、当归、白芍、地黄之辈,人皆熟知,的确有防止其耗血伤血作用,而选择既可活血化瘀,又可养血滋阴之品的恰当药物,也属于临床必须掌握的技巧。李东垣在《珍珠囊》中所谓的“山楂之甘,宜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克,行气血而不伤于荡”,是对山楂的药力有深刻见解的评语。张锡纯谓: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是对其进一步解释。两位先辈明确地指出了山楂消食活血、药性平和的特点。

在治疗疑难病(如老年人血管硬化、高血脂所致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缺血性中风等)的疗程中运用山楂一药,既可以活血化瘀,又可以防止伤血,还有消食降血脂之功,故皆常用之。肝阳上亢者,可配夏枯草、菊花、川牛膝;冠心病属胸阳不振,痰浊内阻者,可配伍瓜蒌、薤白、姜半夏、丹参等;妇女痛经,产后下腹瘀阻疼痛者,常配当归、川芎、延胡索、益母草等。

2.丹参活血用途广,价廉易得宜发扬丹参是常用活血药,其用途广,疗效卓,性平无毒,药源广而价廉易得,是一味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的药物。

(1)化瘀活血疗诸疾,上下虚实皆适宜:第一,治疗上部疾病,如突发性耳聋因肝肾不足,血行不畅,耳窍失聪,经中西药物治疗久治难愈者,治用知柏地黄汤加丹参、磁石、蝉蜕、川牛膝,临证屡验。治肝热上犯耳热怪症,则以丹参与磁石、菊花、夏枯草、生地、龙胆草、川牛膝等为伍,清肝火,化瘀滞,通窍络,临证用之,其效甚佳。治疗高血压者,多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配丹参、磁石,效果卓著。动物实验表明,丹参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作用。对肺气不宣、血行不畅之咳嗽,常用丹参配杏仁、桔梗、川贝母等,宣肺活血,降气止咳。第二,治下部疾病,丹参通血脉,活血通痹,苦降下行,故对下部经脉久病用之尤验。如治下肢风湿痹痛,常以丹参配川续断、独活、川牛膝、桑寄生之属;若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者,则以丹参配银花藤、苍术、川牛膝、黄柏、赤芍、丹皮、松节等;治下肢脉管炎常以丹参配当归、鸡血藤、玄参、生草、银花、桂枝、穿山甲等;对月经不调、经闭或产后血瘀腹痛者,丹参配当归、香附、益母草之类或丹参一味为末白酒送服,皆有效。治疗肝肾阴虚或兼郁(瘀)热之阳痿、早泄,则以丹参配生地、熟地、知母、川牛膝、黄柏、莲须、阳起石、山萸肉、郁金、羌活、白芍等,名曰固精启阳汤,疗效明显。第三,治疗虚证,久病正虚,血行无力,久虚多瘀。丹参祛瘀生新,行而不破,前人有“丹参一药,功同四物”之说,尽管对其效用有所夸大,但活血化瘀之功不可没。《本草纲目》谓之“养血”。用之治疗虚证眩晕,本杞菊地黄汤之意创益肾定眩汤(杞菊地黄汤加丹参、磁石、川芎、天麻),对头晕,腰脊酸软,舌暗淡,脉沉细而涩等肾虚挟瘀者甚效。对血虚心悸失眠者,又常以丹参配炒枣仁、当归、生地、五味子等治之,此即《大明本草》所谓“养神定志”之意也。治气血大虚,肾气亏耗,瘀血不行之虚劳证,又惯以丹参配炙黄芪、当归、首乌、巴戟天之属取效。第四,治疗实证,无论六淫七情,伤及机体日久,终可导致气血不畅,从而发生气滞血瘀之证。丹参活血行瘀,化滞破宿,临床用于实证治疗也多有效验。如肝胃气痛者,常以丹参配檀香、砂仁、郁金取效,此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故理气活血,相得益彰。以丹参、茜草根、鸡血藤、紫草、红枣为伍,治疗过敏性紫癜屡效,此即丹参能“破宿血,生新血”,使离经之血归经是也。据报道:动物实验表明丹参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第Ⅲ因子活性,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作用,进一步佐证了其功效。针对狂证病机多火、多瘀、多痰,在辨证遣方基础上,大量配以丹参可取效。动物实验证明:丹参具有抑制环腺磷酸二酯酶的活力,对大脑皮层有抑制作用。对水肿经闭者又常以五苓散配丹参、琥珀、益母草、黄芪等收功。

(2)养心安神除虚热,止忡定悸保安康:丹参味苦性寒,入血归心,能清心火,除血热,安神志,定悸烦,故临证用之得当,则病瘥迅捷。如对血虚心悸失眠者,常用丹参与柏子仁、当归、生地、五味子、炒枣仁等相伍。而对心悸怔忡,属心气不足,气虚血瘀者,常以补阳还五汤加丹参、炙甘草、麦冬等治之。对胸阳不振者,用瓜蒌薤白汤或宽胸通痹汤(丹参、瓜蒌、薤白、檀香、绛香、桂枝、鹿寿草、山楂、川芎、麦冬、田三七、赤芍)。对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益脉通痹汤(丹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炙甘草、炒枣仁、绛香、山楂、鹿寿草)。治胸痹胸痛、失眠惊悸、脉律不齐等症,据炙甘草汤之义创四参安心汤(丹参、西洋参、苦参、玄参、炒枣仁、麦冬、炙甘草、桂枝、山楂、鹿寿草),临床运用皆获良效。对长期服其他方药治疗无效者,予以辨证处方,也可使心电图等检查较快好转或复常。细细推敲,无论胸阳不振或气阴两虚等,皆可致血行不畅瘀血阻滞而病,故宗“不通则痛”之理,运用丹参寓化瘀于辨证方药之中,可增其效也。《本草纲目》谓之“活血,通心包络,……去心腹痼疾结气”。《滇南本草》云:“补心定志,安神宁志,治健忘、怔仲、惊悸、不寐”,可见丹参之功不少。

(3)祛瘀生新通百脉,危笃痼疾显奇功:丹参活血化瘀,通利窍络,调和气血,故治疗危笃痼疾时合理用之,则功效倍增。如治中风,宗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之意创通脉舒络注射液(主要成分:黄芪、丹参、川芎等);治中风、脑肿瘤、脑积水等属颅脑水瘀证者,宗王清任通窍活血汤之意创脑窍通口服液(主要成分:丹参、桃仁、麝香、白茅根等);治中风先兆、预防中风发作,创清脑通络片(主要成分:丹参、菊花等),其动物实验和临床治疗疗效卓著,目前为止均未发现毒副作用。治疗昏迷闭证病人,属热闭者,可用安宫牛黄丸与丹参同煎灌服或鼻饲;对寒闭者,用苏合香丸与丹参同煎灌服或鼻饲;而无论寒热闭证皆常以丹参注射液兑入液体中静滴。治脱证,常以参附汤加丹参之属煎服或丹参注射液兑入液体中静滴,而昏迷凡属痰湿郁闭者又皆配以蒲金丹注射液(石菖蒲、郁金、丹参)(医院内部制剂)肌注,每日2~4ml,同时可用丹参注射液4~20ml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常可使病人症状减轻或转危为安。实践证明,丹参之功,在借其活血通络达四末,去瘀生新利窍闭。对出血性和缺血性中风常常配伍丹参以活血化瘀而均能获效,其理何在?确系祛瘀生新之故。药理研究证明,丹参可抑制凝血功能和增强纤溶活力。又据中医理论“宜行血,不宜止血”和“消瘀止血”,从丹参改善微循环血流和增加毛细血管网,致使出血部位血管压力下降,可解释其止血作用。因此,活血化瘀对出血性中风有其特殊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此乃知常达变,用药之妙也。对癫痫的治疗,则常用丹参配石菖蒲、远志、白茯苓、僵蚕、南星之属治之。治肝肾阴虚阳亢,痰瘀深伏血络之惊叫症,又以丹参配龙齿、川牛膝、琥珀、女贞子、丹皮、羚羊角粉等,且对此等疑难怪症又常用辨证口服汤药另配丹参注射液4m1/日分两次肌注,常使长期治疗无效者病情转轻。总之,怪病多瘀,久病挟痰,此乃治疑难杂病之要也。正如《本草求真》所言:“丹参…总皆由其瘀去,以见病无不除。”

(4)清肝利胆畅郁滞,瘕积聚效堪赏:瘕积聚诸证,初多由肝胆湿热,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或脾虚湿阻,致肝脾失调,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久而导致气滞、血瘀、水停,积于腹中,形成瘕积聚之证。而丹参归肝经人血分,善行血中气滞,祛瘀行水,活络消肿,故可常用之。如乙型肝炎属肝肾阴虚者,以一贯煎加味必配丹参;黄疸各期,辨证用药也每配丹参;对臌胀水湿瘀阻者,也常以丹参、柴胡、当归、鳖甲、牡蛎、鸡内金、大腹皮、云茯苓、三棱、莪术等相伍;治胆结石,则丹参配大黄、鸡内金、金钱草、柴胡、枳实等。如此处方,对改善肝功能、软化肝脾、缩小肿块、化瘀排石等皆疗效可靠。丹参的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降低SGPT,保护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抗纤维化等作用。此正乃《本经》所云之丹参祛“寒热积聚,破除瘕”也。

(5)化瘀利湿达三焦,阴水阳水咸可消:丹参通血脉,利水道,消水肿,故可治水停血瘀之水肿。动物实验证明,丹参有改善肾功能,降低氮质血症和消肿增加尿量作用。水肿层阴水下肢及全身浮肿;腰酸乏力,属肾虚血瘀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用益肾化瘀利水汤(五苓散加丹参、黄芪、桑寄生、益母草、川牛膝、山楂、白茅根、通草);治下肢浮肿、困倦乏力、脘腹胀闷疼痛,舌瘀暗、脉结代等,系心阳虚弱,水湿血瘀所致者,常用真武汤合丹参、桃仁、黄芪、白茅根;肾阳不足者投以金匮肾气汤加丹参、白茅根、杜仲等;气滞水停者以柴胡疏肝散合五苓散加丹参等;阳水面目浮肿(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属风邪遏肺、三焦气机不利者,越婢加术汤加丹参、云茯苓、车前子、连翘等;属肺气虚寒,水道不利者,苓甘五味姜辛汤加丹参等,皆可增强疗效。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方药合理,佐用丹参,常可有利于消除尿中化验之异常。人体水液的运行,赖肺气之通调,脾气之转输,肾气之蒸腾。若外邪侵袭或脏腑功能失调,或脏气亏虚,皆可使三焦决渎失职,水道不利,外溢肌肤,水肿乃成。水血同源,《血证论》曰:“水与血相互倚伏……互相维系。”故水停血瘀相互影响,因而不论阴水阳水,水瘀并存其理同矣,唯轻重缓急侧重有别也,即所谓“血不利则为水……水阻则血不行”矣。

(6)凉血解毒消肿痛,痈毒疮疥皆可用:丹参尚有消肿止痛、凉血解毒、排脓生肌之功。如丹参配连翘、天花粉、蒲公英、瓜蒌等药消乳痈;配银花、连翘、乳香、没药治痈肿疮毒;急性腹痛(急性阑尾炎等)以大黄牡丹汤加丹参、红藤等药效果甚好;慢性阑尾炎又常以丹参配柴胡、云茯苓、黄连、木香、延胡索、香附、蒲公英、神曲等;由于丹参还具有凉血解毒之性,故用绿豆甘草解毒汤(绿豆、甘草、连翘、石斛、丹参、大黄、白茅根),临证治疗多种中毒每可获良效。对湿热毒瘀阴痒带下者(如尖锐湿疣、宫颈糜烂等),常以丹参配黄柏、苦参、生甘草、白术、苍术、淮山药、土茯苓、地肤子、野菊花、白果等内服外洗,疗效明显;对湿热瘀毒热痢者,又常以白头翁汤加丹参;兼高热神昏者另配安宫牛黄丸用丹参煎汤冲服,皆可使疗效提高,疗程缩短;对湿热疥疮,则以丹参、苦参、蛇床子等煎水熏洗患处。《大明本草》有丹参治“恶疮痈癖、瘿赘肿毒、丹毒,排脓止痛,生肌长肉”之说,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丹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有强有力的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综上所述,药无贵贱尊卑之分,而皆贵在应用之法。丹参性寒味苦,可活血祛瘀,活络通痹,推陈生新,行而不破,达脏腑百骸,安神除烦,解毒凉血,消肿止痛,排腐生肌,治痈疮疥痢,若辨证施方,灵活多变,妙用丹参,每获效验。但需注意凡脾虚便溏者、妊娠者均宜慎用,因量大则有腹泻之弊。另外,丹参之用量,古今差别很大,据我们应用体会,一般成人常用量在10~30g之间,个别可用至60g,且先从较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3.水蛭破血又止血,祛瘀生新功不灭水蛭,咸苦平,有小毒,归肝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谓其“治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瘕积聚……利水道”。张仲景的大黄虫丸,以水蛭与大黄、虫、桃仁、虻虫等药配伍,治五劳虚极羸瘦,干血内结,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妇女经闭不通等症。现用此方治肝硬化,亦有很好的疗效。在鳖甲煎丸、抵当汤、抵当丸中,均配有水蛭一药,以治疟母、蓄血证。细审仲景用水蛭所治之证,多为瘀血日久成积聚或瘕,需缓消渐化者,且多入丸散剂。查古代文献,水蛭所治之症虽较广,均言有破血逐瘀通经之功效,用于蓄血、瘕、积聚、妇女经闭、干血成痨、跌仆损伤、目赤痛、云翳等症。

由于前人记载中有力峻、有毒、破血等论述,故后人有畏其药力,而不敢大胆应用。我们在临床中遇到一些疑难久病属瘀血所致,久用活血通经药,如桃仁、红花、川芎等,力不足或久不收功者,便于方中加用水蛭一药,久而久之,发现其效果甚佳,且未见其毒副作用,故引起我们注意,专门进行理论和临床探讨,体会到水蛭治中风等脑部瘀血疾病,应为重要药物。

如治石某,男,57岁,甘肃省西峰市农民。该患者从1990年5月6日半夜起,突然右侧肢体瘫痪、麻木,昏迷5天,在当地以脑血栓住院4个月,除右肢功能稍有改善外,症状依旧,已有8个月之久。查其脉左侧弦缓,右缓弱,上肢强直,右下肢稍能迈步,神志清,纳食可,二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舌质不偏歪。观其病历,已久用活血祛瘀中药效不著。病程较久,从其发病症状看,属中风证,风中经络波及脏腑,按气虚血瘀论治。处方:炙黄芪30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8g,地龙10g,路路通15g,水蛭6g,川断12g,桂枝6g,莶草30g,生山楂15g,6剂,清水煎服,并嘱其用煎过的药渣加花椒10g,艾叶30g,煎水外洗。上方连服12剂,右手已能自主活动,麻木减轻,右下肢步履稍有力,自觉效果明显。嘱其携方回家长期服用,3个月后来诉,瘫痪已大为改善,已不麻木,生活能自理。此病人原已用过补阳还五汤之类的益气活血方药而未能收功,辨证时其证情未变,考虑到祛瘀方药力量不足,故加水蛭、路路通、桂枝、生山楂、莶草等祛瘀通络药物,加强其入络剔邪之力,而收效显著。后遇数十例此类病人,用一般药物效力不足时,均加水蛭,效果明显增强。

《本草经百种录》记载:“凡人身瘀血方阻,尚有生气者易治,阻之久,则无生气而难治。盖血既离经,与正气全不相属,投之轻药则拒而不纳,药过峻,又反能伤未败之血,故治之极难。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而无害也。”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水蛭主要含蛋白质,新鲜水蛭唾液中含有一种抗凝血物质水蛭素,水蛭素不受热或乙醇之破坏,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之作用,阻碍血液凝固,其醇提取物抑制血液凝固的作用,强于虻虫、虫、桃仁等。

古今论述均说明,水蛭是一种较好的活血祛瘀药,其力较强,善缓化慢消人体之瘀血,而又不伤新血,故对疑难病中瘀阻较久,难以化除消散者,加用水蛭可以提高疗效,尤其是中风、心痛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顽病痼疾,水蛭不失为一种最重要的选择,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水蛭总归属于力量比较强的化瘀消药,一般活血祛瘀药可以奏效的,不一定要首先用水蛭,一些易出血的病人也不宜久用、多用。前人所谓水蛭有“小毒”的结论,我们体会即指水蛭活血化瘀之力较猛,用之不当可以产生出血等毒副作用而言。另外,水蛭用法有主张焙干研粉冲服者,也有水煎内服者,当视其病情而论。我们一般水煎用3~6g,焙干冲服者1~3g即可,丸散剂也用1~3g,未见毒副作用。

4.三棱三棱,首载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其性苦、平,归肝脾两经。历代本草记载其能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可治瘕积聚、气血凝滞、心腹疼痛、胁下胀痛、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疮肿坚硬等。习惯看法认为其为破血之品,或认为其攻破之力甚强,久服易伤正气,故临床多畏其力而少用。

我们临床治疗一些疑难重症或久病属气滞瘀血所致者,如萎缩性胃炎、肝硬化、经闭日久等,用一般活血化瘀药而力嫌不足者,用三棱后往往收到较好疗效。如一李姓老翁,65岁,因口干口苦、纳差、胃脘部疼痛十余年而就诊,口中无味,脉弦缓,苔薄黄。视其病历,曾在许多医院求治效不著,胃镜示萎缩性胃炎,并有气管炎、尿路感染、增生性脊柱炎等病史。先以肝胃不和论治,继服六君子汤加白芍、乌梅、山楂、石斛、丹参而诸症减,久服则力不足,效力差。于是上两方不变,均加三棱10g,服后胃脘疼痛锐减。此后则以柴胡疏肝散与香砂六君子汤两方为基础,交替加减,但每次均用三棱,调治三月而愈。于是,以后每遇顽固之胃脘痛,时间经久不愈,有瘀血形症,用一般化瘀止痛药香附、丹参、玄胡作用不佳者,均加三棱,收效较为理想,且未见不良反应,于是对此药的化瘀止痛之力印象颇深。

查《医学切问》载其“破一切血,下一切气”,王好古认为其“破血中之气”,《本草纲目》认为其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古今医家皆言其“破气破血,久服损真”的认识是一致的。然其力究竟峻焉缓焉?损伤正气强焉弱焉?还需临床验证。从李时珍所论,其功近香附而力峻之语可知其力并非十分峻猛,而近人有畏其破血破气,害怕一个“破”字,而不敢用。近览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三棱条下,谓其“气味俱淡,微有辛意,性微温,为化瘀之要药,以治男子痃癖、女子瘕、月经不通,性非猛烈而建功甚速,其行气之力,又能治心腹疼痛、胁下胀痛、一切血凝气滞之证。”我们认为前人所谓“破气破血”之说,无非说明力强而已,而临床一些疑难久病,气滞血瘀顽痼不化者,三棱又为其首选之品。我们体会,凡临证如萎缩性胃炎迁延日久,症见痛处不移,痛时拒按,夜晚较甚,舌下络脉曲迂或怒张,舌质淡紫等,常以香砂六君子汤加焦三仙、丹参、三棱等,收效甚捷。尤其对一般化瘀止痛药不效,或初用有效久用无效者,加用三棱或莪术后,每见止痛之效甚显。观朱良春治此病,每用黄芪30~60g,莪术6~15g之论,我们想法与朱老不谋而合。

5.三七三七是常用的化瘀止血药,其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破血,在瘀血与出血单独或同时出现之时,具有其他单味药不可比拟的优势。《本草纲目》首载其药,谓其有“止血、散血、定痛”的功效,可治金刃箭伤,跌仆杖疮血出不止者,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晕腹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三七药力甚强,疗效显著,古代多作止血药应用,其主治无论跌打损伤,瘀肿疼痛,还是各种出血,皆以化瘀止血为主效,临床运用十分广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三七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且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有明显、迅速的降压作用等等,经多年临床应用,体会到可用于下列病证:

(1)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用三七粉3g(冲服)配合瓜蒌、薤白、绛香、丹参、桂枝、杜仲、鹿衔草、生山楂等,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交阻者,有明显的缓解减轻疼痛、减少发作的效果。而且用一般化瘀止痛药效果不明显或作用不佳者,加用三七后其效果明显增强。有的服用心痛定、心得安或硝酸甘油片不能控制心绞痛发作,或效果不满意者,加用三七后,均取得明显的缓解疼痛、减少发作的效果,证明其确有良好的化瘀止痛的作用。

(2)用于乙型肝炎:乙型肝炎气滞血瘀者,可用三七加入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元胡、川楝子、鳖甲、三棱、女贞子、焦三仙等,有活血止痛、改善肝血瘀滞症状的作用。一女性病人,患乙肝三年,经常胁肋、胃脘部胀满不适,嗳气,泛酸,纳差,大便不调,眼干涩,脉弦细,多方治疗,效果不显,辨为肝气郁滞,肝胃不和,用柴胡舒肝散加三七,6服后症状明显减轻,坚持用药一月余,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后遇到“乙肝”病人,凡属气滞血瘀,或肝气犯胃,致胸胁胀满疼痛或胃痛者,均适量加入三七3g,止痛作用明显增强。

(3)用于风湿痹痛:常用三七配入黄芪、当归、威灵仙、独活、羌活、细辛、川牛膝、桂枝、淫羊藿等方中,发现其能缓解疼痛,可能与其增强化瘀止痛作用有关。

(4)用于慢性结肠炎:一女性病人,61岁,左侧小腹隐痛7个月,有时大便脓血,镜检示慢性结肠炎。头晕,消瘦,舌质红,苔黄稍厚。诊为下焦湿热,用白头翁汤加茯苓、地榆炭、猪苓、焦山楂、三七粉、白花蛇舌草。7服显效,10余服腹痛全除,他症锐减。三七对此例的主要作用是:一活血止血,二散瘀止痛。

(5)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三七配伍丹参、炙甘草、苦参、桂枝、川芎、赤芍、当归、山楂等或加入桃红四物汤中应用。曾治一例16岁少女,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胸闷心慌,左胸部有时刺痛,关节疼痛,头晕,月经量多。以上方加减化裁,诊治6次,服药30余剂,两次心脏拍片对比,心界明显缩小,症状明显减轻,心慌心悸大减。

(6)咳血:一病人因肝火灼肺咳血,痰中带血两月余,伴乏力、失眠、大便干,舌质淡红、苔黄腻,脉弦滑。用龙胆泻肝汤加三七粉3g(冲服),大小蓟各10g,大黄10g,6剂而主症皆除。

(7)高血压病:三七可配合菊花、生地、草决明、葛根、地龙、川牛膝、莶草、路路通等应用,有明显清脑降压通络作用,尤适用于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等心脑病变同时存在者,效果甚为明显,曾多次应用,均取得较理想疗效。

(8)可用于中风:三七治中风,应用较广,无论是对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皆为首选药物。脑血栓形成之中经络者,常以补阳还五汤加三七粉3g冲服,具有良好的益气活血化瘀之功;脑溢血者出血期,可单用三七粉化瘀止血;后遗症期,三七可配伍黄芪、当归、川芎、路路通、菖蒲、桑寄生等物,以消散瘀血。

(9)治瘀血头痛:可配伍川芎、地龙、蔓荆子、白芷、桃仁、红花等。对顽固性头痛,刺痛久治不愈者,用后可收化瘀止痛之效。

(10)可用于胃痛出血:三七对消化系统的肠胃出血有止血之功,特别是对胃脘痛(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或伴有黑便者,尤为适宜,它既可以化瘀止血,又可以化瘀止痛。可配伍蒲黄、五灵脂、丹参、元胡等应用。临床如此治疗多例,均有很好疗效。

至于古今之用于妇科崩漏、产后出血、刀伤、痈肿、跌打损伤、骨折等症,人皆尽知,此不赘述。三七之用量,我们一般多用三七粉冲服,每天3g。此种用法剂量较小,节省药材,吸收较好,值得提倡。汤剂煎服,用量需大一些,一般6~10g为宜。曾有文章报道用三七粉一次冲服6g引起房室传导阻滞者。我们1993年曾治一例严重肝硬化腹水男患者,病人曾误将每日3g三七粉服为每日30g,连服7日,不但未见毒副作用,反而诸症减轻,效果明显,故三七的标准用量尚需继续观察研究。

总之,三七化瘀、止血、止痛,内外上下疾患皆宜,内服外用皆可,既止血又化瘀,一药二用,对于出血兼瘀滞疼痛者尤宜。

6.牛膝牛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平,其味甘苦酸,临床用途甚广。《本经》载其“主寒湿痹痿,四肢拘挛,膝痛不可曲,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现代药理研究已知其对子宫和肠胃有收缩作用,并能扩张心脑血管、降压、利尿等。此药性平,无寒热燥腻之弊,补消兼长,临床常用,每收较理想疗效,故作探讨。

(1)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善治头部诸疾。牛膝之功,前人多谓其善补肝肾,强筋骨,善治腰膝酸痛和下肢无力,此诚然也。但验之临床,消多于补。其名牛膝,既形容其形状像牛之膝,又善治腰膝部疾病之谓。然而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实属其主要功能。考“引血下行”之语,自《本草衍义补遗》提出以后,遂为后世所重视。《本草经疏》曰其“走而能补,性善下行”。尤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牛膝善引上部之血下行,为治脑充血证之好品”,所以其镇肝熄风汤、建瓴汤中均重用此品至30g,临床收效颇佳。查《名医别录》有牛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之语,根据多年临床体会,认识到牛膝之活血祛瘀、引血下行,尤善治脑部诸疾。比如临床可用治:①肝阳上亢:患者常有血压高,或不稳定头痛,头麻木,四肢困乏等症者,以川牛膝为主,配合菊花、磁石、天麻、川芎、莶草、地龙等,取其既可补益肝肾,又可引血下行,川牛膝常用15~30g左右,疗效较好。②中风证属风中经络者: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偏瘫、语言謇涩、手足痿废不用等,可用川牛膝配合丹参、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兼气虚者可加炙黄芪等,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止痛及引瘀血下行之功。③梅尼尔氏综合征:此证以眩晕、不能站立,甚则呕恶等症为主,用川牛膝配合二陈汤,加磁石、丹参、寄生、钩藤、天麻等,治疗多例,甚为效验。④老年性痴呆症:此病多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明显减退等,若属肾虚血瘀者,可用怀牛膝配合熟地、山萸肉、菟丝子、巴戟、菖蒲、川芎等品。⑤头痛:牛膝性平微苦,凡实火或虚火上冲之头痛,瘀血头痛均可以此作主药,引瘀热下行,而头痛可愈。实火头痛用川牛膝配黄连、石膏、龙胆草、栀子、菊花、川芎等;虚火头痛配生地、玄参、知母、黄柏、蔓荆子等;瘀血头痛可配川芎、白芷、丹参、桃仁、当归、赤芍等。⑥心绞痛、心肌炎、牙痛、龈肿、口舌生疮、吐衄、咽肿者,亦可在辨证方中酌加川牛膝以引血引热下行。总之,牛膝之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在头部及胸部等瘀热所致疑难病症中应用甚广,其证以实证或虚实挟杂证较多,故均用川牛膝为主。

(2)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善治妇产科疑难之证。牛膝的活血化瘀、引血下行对肝肾、冲任、胞宫等下部瘀阻之证也甚为常用,具有引血下行、引药直达病所、化瘀止痛等多种作用。①治经闭、痛经:川牛膝配伍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元胡等,可治妇女经闭、痛经属瘀血阻滞者,有很好的化瘀止痛调经作用。②治产后恶露不行,瘀阻疼痛或倒经吐衄。李时珍曰“牛膝所主之病,大抵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祛恶血。”其“祛恶血”之语,即包括牛膝可治产后恶露不行,瘀阻腹痛在内。张锡纯亦谓:“重用牛膝,佐以凉泻之品,化血室之瘀血以下应月事,此一举两得之法也。”临床若以牛膝配伍生地、当归、白芍、栀子、白茅根之属,治经行吐衄属血热妄行者,用后多有显效。③治瘕积聚:牛膝药性较平和,虽化瘀而不太伤正气故可久服。《日华子本草》及《本草备要》皆记载其“破结”。临床常以川牛膝配丹参、三棱、莪术、虫等品,可治瘕积聚,有缓化慢消之功。

(3)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善治腰膝酸痛,水肿下肢无力等。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功,临床应用甚广。但其补益之功强与弱,《本草正义》明确指出:“其所谓补中续绝、填骨髓、益精、利阴气诸说,皆壅滞既疏,正气自旺,不可误认牛膝为填补之品。”由此看来,牛膝之补肝肾并非填精补髓,结合李时珍所说“得酒则能补肝肾”之语,其补多为以通为补,通滞为主,补为次。我们临床体会,多喜用川牛膝,以其通滞化瘀之力强于怀牛膝故尔。①治腰膝酸软无力,属肝肾不足者,可用怀牛膝,但须配杜仲、桑寄生、续断、木瓜等品;若治痿证可配伍熟地、龟版、锁阳、白芍、豹骨、黄芪等。②治风湿痹痛:常用于腰膝以下之风湿痹痛。此品有较好的通利血脉、破瘀导滞之功,如独活寄生汤中用之即属此意。③治肾炎水肿:牛膝活血化瘀畅行血脉而利水。《本草纲目》载其可治“五淋尿血,茎中痛”。《中药学》也记载其“能利尿,行瘀以通淋。”临床除用于淋证外,笔者常用于慢性肾炎水肿。如治16岁女中学生周某,患肾炎一年多,前后住院一年多,仍离不开激素维持,其形已有满月脸、水牛背,轻度浮肿不退。用牛膝配合萆、白茅根、益母草、桃仁、红花、肾气丸等,6服显效,继服10余服,明显好转,浮肿渐消退,无任何不适。④治颈椎病:常配葛根、当归、赤芍、川芎、桑寄生、路路通、金毛狗脊等品。

总之,牛膝有川牛膝、怀牛膝之分,补消之力各有擅长。川牛膝有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之功,适宜用治头脑部、心胸部瘀阻及下焦、肝肾冲任等处瘀滞之证,故认为其有引血、引热、引水下行之力。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之力稍强,善治腰膝酸软之疾,但多以通为补取效。

7.黑木耳木耳一药,《神农本草经》中就已记载,附于桑根之后,名糯,有“益气不饥,轻身强志”之功。《名医别录》曰:“桑耳一名桑菌,一名木麦,生犍为,六月多雨时采,即暴干。”苏恭曰:“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李时诊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慎。”可见古之木耳早已入药。鉴于生于不同种木材,而具有不同功能。近代随着食用菌科学的发展,人工栽培的木耳之产量质量都大大提高,现今多人工培育菌种植于青冈木之上,已广泛用于各种宴席,多视为食疗保健之佳品,药用则比较少。

木耳之性,多云甘平,入胃、大肠经,古之记载有凉血、止血,治肠风、血痢、血淋、崩漏、痔疮之功。其生于桑树上者名桑耳,色黑,主治女人漏下赤白汁,血病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其白者止久泻,益气不饥。其黄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孟诜认为黑木耳有“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的作用。我们受前贤论述的启发,鉴于黑木耳非常丰富,多年来试用于一些疑难杂病,收到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

(1)降血脂,治血行不利之麻木,有活血通络之功。黑木耳甘平,偏凉质润。据研究每500g木耳含蛋白质53g,脂肪1g,糖35g,粗纤维35g,钙1.785g,磷1.005g,铁0.925g,核黄素2.75g,尼克酸13.5g等物质,具有人体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故凡年老体弱,血脂高,手发麻,头昏,血行不利等,均可在炒菜时加用适量的泡软洗净之木耳,经常食用能明显改善症状,也可煮汤或研粉冲服,但要坚持长期服用。

(2)治误吞金属,以黑木耳30g,温水泡软、洗净除去杂质,与韭菜或其他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同炒或煮后食用,可因缓下作用带出金属物。

(3)治胃结石,黑木耳30g,泡软洗净,加入蜂蜜适量,吃木耳喝蜂蜜水,坚持服用3~4天,能排除胃结石。我们用此法已治愈4人。其机理可能是利用其“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作用,润肠缓下。

(4)治血痢日夜不止。《圣惠方》记载: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疼痛,心神麻闷,取黑木耳一两(30g),水二大盏,煮木耳令熟。先以盐、醋食木耳净,后服其汁,日二服。

(5)治崩漏验方,用木耳250g,炒见烟,为末,每服木耳末6g加头发灰1g,共用好黄酒调服出汗。

现用木耳,多为人工培育的食用菌类,无毒,食用药用均安全。但据报道,木耳采集后必须晒干后贮存备用,新鲜之品不宜食用,防止杂有他菌。

总之,随着老龄人增多,心脑血管疾病显著增加,黑木耳的食用药用价值必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

8.益母草益母草在《神农本草经》即有记载,名曰益母、益明,《本草图经》始称益母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要作为妇科常用药,治疗产后病、痛经、瘕、瘾疹痒等,故有“益母”之称。后世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浮肿和血尿,取其有利尿祛瘀作用,服后水肿消退迅速,食欲增加。我们根据其所具有的活血利水双重作用,治疗脑水肿、小儿解颅,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故有必要作一探讨。苏恭曾曰益母草捣汁服,主浮肿,下水,消恶毒疔肿、乳痈丹游等毒。李时珍认为其“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胎衣不下,血运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故可知益母具有活血、利尿、解毒等多种功能,一药而兼化瘀利水,水瘀互结可用。

《本草汇言》载:“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本草求真》也认为: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产后要剂……味辛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瘀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热可疗,并能临证酌施,则益母自有益耳”。从以上这些论述可知,益母草的作用甚为平和,虽有活血利水解毒之能,而久用重用不伤正气,体虚体弱,对年幼年老之水瘀互结之证,甚为合适。据此,我们临床常用于以下诸症:

(1)治痛经。治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常与元胡、当归、白芍、香附、川牛膝等补血养血行气止痛药物组合成方,益母草剂量要大一些,一般常用30g左右,大多有明显效果。

(2)治产后病。如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腹部胀痛,出血量少,或夹杂血块,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常配合当归、酒芍、艾叶、川芎、焦山楂,偏寒者再加炮姜、台乌等,效果较为理想。现在已经证实益母草具有收缩子宫,显著增加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性的功用,对折伤内有瘀血者也可用,如《外台秘要》记载的益母草膏。

(3)治疗急性肾炎水肿、血尿。用益母草30~60g,生品可以更大一些,单用或加入辨证方剂中用,甚为有效。常配伍猪苓、茯苓、连翘、白茅根、丹参、浮萍、桑白皮、琥珀、仙鹤草之类,现已为临床所常用。肾结石也可配伍冬葵子、石苇、鸡内金、海金砂等同用。

(4)治疗解颅。解颅多为西医之脑积水,病机多为血水互结、颅脑水瘀证。益母草既可活血又可利水,甚合其病机。常配伍当归、赤芍、红花、川芎、葛根、丹参、白茅根、泽泻、琥珀、茯苓、麝香、车前子、山楂等,用后效果明显,已有多例治验病案。

(5)治疗高血压。据报道,益母草水浸剂等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其乙醇制剂对兔心有轻度兴奋作用,还有抗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故用于高血压病,既可以因其利尿作用而降低血容量,又可因其活血、溶栓、强心作用,改善外周血循环。凡高血压病头目眩晕、心慌心悸或有轻度浮肿者,用之有较好效果。常配伍平肝清肝之菊花、天麻、钩藤、石决明、草决明、白芍、牛膝、磁石等应用。

(6)治瘕积聚(慢性附件炎、盆腔炎等)。取本品有活血祛瘀而性平可久服以缓化慢消之特点,常配伍当归、丹参、三棱、赤芍、红花、牛膝、小茴香、台乌等组方,但要久服方有效。

总之,益母草虽曰“益母”,但不止用于妇科,实则对内科水瘀互结之证疗效亦好。中医认为“血不利则为水”,而益母草既可活血消,又可利水消肿,两擅其长,故凡瘀血久留,水瘀互结之脑水肿、颅内压增高、急性肾炎、高血压等,均可以治疗。但此药作用平和而力弱,用量一般需大,30~60g为成人常用量,治肾炎时干品可用至30~90g,鲜品90~150g,方有显效。

9.黄芪黄芪是临床应用最广的一味补气药,几千年来被广泛地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而且其作用不断有新的发现,所治病证越来越多。兹就我们应用此药在活血方面的体会谈几点感想。

(1)补气活血,其功卓越。黄芪之益气作用,世所公认,而对其活血作用,尚认识不一。其实,早在《名医别录》中就有“逐五脏间恶血”的记载,《日华子本草》云能“破癖”;《本经逢源》说可以“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无壅滞也”。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是将气虚血瘀的理论用于临床,治疗气虚血瘀的著名方剂。从临床实践看,瘀血证存在于众多疾病的各种阶段及证候中,而气虚又是造成血瘀证的一种常见病因。因黄芪能补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运无力,必然运行迟滞而瘀,故气壮则血畅行。《本经疏证》说:“黄芪利营卫之气,故凡营卫间阻滞,无不尽通,所谓源清流自洁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有强心、增加心搏出量、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因此,黄芪的补气活血作用,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均是有充分根据的,以此来治疗疑难病证,用途甚广。

(2)补气活血,擅长治气虚血瘀中风。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可用于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常用炙黄芪20~30g,配合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等,如补阳还五汤,用治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周身虚浮、下肢痿废、小便频数等症,经多年临床运用,确有较好疗效。病久气虚甚者,黄芪用量可逐渐加大至60~90g。

(3)补气通滞,可治血痹。黄芪补气,使营卫气足,可推动血运,如配合养血活血药,可治血痹。如黄芪配伍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证之肢体麻木,现代用此方化裁,可用于坐骨神经痛等疑难病证,有较好疗效。若以黄芪配伍姜黄、当归、赤芍、防风、羌活等即蠲痹汤,可用于上肢风湿痹痛。现用于肩周炎等,也取其补气活血通痹之功。故在临床上,凡属气虚血痹证者可大胆用之。

(4)补气活血,可消散瘤。部分积、肿瘤病人,元气虚弱,不但因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而致血滞痰凝,而且因气虚血弱,无力抵抗病邪,驱邪外出,致成积、肿瘤。可用黄芪配伍其他扶正、活血、化痰软坚、消散积之品,用于肿瘤的防治,起到扶正祛邪、补气活血的作用。现代许多肿瘤防治方中均配伍黄芪,其意即在于补气扶正,消散瘤。

(5)补气活血,可治折伤、恶血凝滞肿痛。《普济方》有黄芪散(黄芪、白芍、生地、附子、当归、续断、桂心、干姜、大黄、花椒)可治跌打、骨折所致恶血瘤滞,凝滞疼痛,具有补气活血消肿之功。该书还用黄芪配桔梗治疗胸痹,也是此意。

同类推荐
  • 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

    系统解剖学实验指导

    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的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及毗邻关系,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学习系统解剖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实验教学,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标本、模型、活体观察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这样在学习活动中既有理论知识指导,又能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从而获得完整的解剖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骨科速查手册

    骨科速查手册

    随着人们活动半径的扩大,交通事故频发,骨科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骨科图书的出版也不断丰富。目前,骨科临床用书大多分为两类:一类内容“广而全”,涵盖了骨科各种常见疾病,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内容详尽。
  •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破解中医治病密码:临证辨象

    作者以讲座的形式,从一气周流的角度,运用中医辨象的思维模式,紧密结合临床,通过具体的临床病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一气周流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病证及相应的治疗方案。《破解中医治病秘码:临证辨象》理论与临床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明快,讲解深入浅出,非常便于中医初学者入门学习,也可作为临床中医师的参考用书。
  • 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15种职业精神

    医务工作者不能不看的职业精神准则!服务意识、细节意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感恩心态、执行力,一个都不能少!以病人的生命为重,做医学的仆人;高尚的人文品格和人文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虚怀若谷的胸襟;超越世俗的爱人之心……这是医务工作者修炼自身的超级法宝!
  • 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神奇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主要内容分为绝代医宗、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章节。《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热门推荐
  • 一梦终苍茫

    一梦终苍茫

    她本是将军之女,庆徳三年,大局初定,百废待兴,只因那高坐于朝堂之上的人一句话,便甘愿成为南堂郡主谢子清,千里迢迢去往敌国同太子齐玦成婚,她不甘受限于此,自荐成为他的谋士,在一个又一个陷阱中行走,如履薄冰,而齐玦次次试探,她都次次化解,她就这样谋取他那恐怕根本就不存在的信任,最后终于成为他手底下最为强悍的一名谋士。而什么话又是可信的?什么感情才是安全的?她知道,她所代表的,早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国家。当一切旧情都随着那一声斩字而烟消云散,当昔日故土已被践踏得满目苍夷,当她身着盔甲踏回故国,她知道她已不再是南堂百姓心中的希望,她已成为自己子民唾弃的对象。但即使如此,也要孤独的,守护。
  • 傲世刀魔

    傲世刀魔

    “我只是个普通的猎人,原本只是梦想做个御剑杀魔,以一敌万的修士,是你!让我一步一步走到了这个高度!”
  • 古舰指挥官

    古舰指挥官

    第一人称视角科幻小说,主人公是个深圳失业自动化技术员,饥不择食的签约被派往南极昆仑站工作两年,一颗小行星撞击南极大陆,高温让被冰封几千年的史前飞船重见天日。
  • 开天辟地之武灵圣尊

    开天辟地之武灵圣尊

    怒火燃烧,我敢点燃宇宙!闪电霹雳,我能劈死阴阳!神!神!神!用神的传奇,演绎巅峰决战的故事!杀!杀!杀!用盲目的杀戮盛宴,宴请天下的高手赴约!我即是天,天即为我!仰天狂吼,谁敢杀我?宙斯!盘古!女娲!武神!狂战!我请你们大乱斗,稳坐世界巅峰的宝座,让我独享这茫茫宇宙的皇冠!雷冥!大力!创灵!黑侠!孤天!让我们掌握天下大权,把天下的神能独揽于怀,让九洲闻风丧胆!九龙!幻武!冥毒!用所有的神器,杀死宇宙的黑暗!夺得最炫酷的神异武power!
  • 我的绝美剑侍

    我的绝美剑侍

    因为一滴血,苏源被掏空了。一只比麒麟臂还麒麟臂的罪恶之手就诞生了。面对这强大的左手,他很苦恼!明明有一个娇滴滴的美女剑侍,要这手有何用?废了!呃,还是以备后患吧...恼人的是,单纯校花、傲娇萝莉、冷艳总裁...又纷纷看上了他。咋办?这...当然是办了再说!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步情玄界

    步情玄界

    穿越之后的杨宇,带着前世的感情,今生的诺言一步步走向巅峰!
  • 王者荣耀李白传奇

    王者荣耀李白传奇

    以笔为戟,英雄灵魂指间绽放。(ps:已修复)
  • 我的人生:情窦初开时

    我的人生:情窦初开时

    从现在开始,我不再是当初的我,我会慢慢改变的。或许正因为有了你,我才会改变吧......
  • Twenty Years at Hull House

    Twenty Years at Hull Hous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男神娇宠:爱上国民老公

    男神娇宠:爱上国民老公

    原名《时光不老,嘉年安好》何嘉年是国民男神,顾时光喜欢何嘉年,喜欢了很久,久到把喜欢他这件事当做了信仰。为了他,她成为编剧,只为距他近一点。她喜欢他,是不求回报的。暗恋,是一个人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