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子虚:不真实的事;乌有:哪有。原为假设的人名。后用来比喻假设的或不存在的人、事。
【出处】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梁孝王有一座“梁园”,方圆三百余里,圆内美景数不胜数,着名词赋家司马相如在为梁孝王供职时,曾在此居住了三年,并写下了名作《子虚赋》。
《子虚赋》的内容是:楚王派一个叫子虚的人拜访齐王,齐王率领全国狩猎能手,陪同子虚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猎活动。过后齐国乌有先生询问子虚对这次游猎活动的感受,期望得到赞扬。可是,子虚却大谈楚王的游猎活动是如何壮观,目的是贬低齐王的游猎活动。乌有先生竭力为齐王辩护,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此文写得词藻华丽,场面宏伟。汉武帝读了之后大为赞叹,下令召见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说:“《子虚赋》写的是诸侯游猎的场面,如果是天子的游猎,那场面一定还要壮观宏大。”汉武帝大喜,请司马相如再写。这样,司马相如就又写下了《上林赋》。
《上林赋》写的是亡是公听了子虚、乌有先生各自夸耀本国君主游猎盛况的对话后,认为齐、楚之事都不足道。于是,他介绍了天子游猎活动的气魄和天子花园上林苑的壮丽。文章末尾,司马相如对诸侯、天子贪恋游猎、荒废政务的行为作了讽谏,主张修明政治,提倡节俭。
马革裹尸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战死沙场,无棺盛殓。一般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牺牲在战场上。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汉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新息侯”马援是当时一员名将,他骁勇善战,为东汉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后来又曾多次率军抵抗外患,平定边疆。
有一次,马援凯旋回朝,快到京城洛阳时,便见大路两旁密密麻麻,站满了前来迎接的人群。其中有个叫孟冀的名士,也向马援表示恭贺,但无非是些此番得胜还朝,皇上定有封赏,从此高官厚禄、衣食不愁的恭维话。马援沉下脸来对他说:“我很希望先生能诚心地指教我,先生怎么也和一般人一样,尽说些恭维我的话呢?”
孟冀听了,感到有些惭愧,“嘿嘿”地笑了两声。马援接着说:“以前武帝的时候,有个伏波将军路博德,为汉朝开拓了七个郡的疆土,武帝才封给他几百户的封地。现在我的功劳比路博德的功劳小得多,也被拜为伏波将军,得到了一个大县的封地,赏大于功,受之有愧啊!这样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怎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我呢?”
孟冀说:“我还真的没有想到这么多。”马援说:“现在,北方边境还不安定,匈奴和乌桓不时要来侵扰我国边疆,我将带兵前去抗击敌寇。男子汉应该为国捐躯,战死在边疆,即使用马皮包裹着尸体回来,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够躺在床上,守着妻子儿女度过一生呢?”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十分敬佩,赞叹说:“真正的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飞扬跋扈
【释义】飞扬:放纵,高傲;跋扈:蛮横,肆意妄为。原指意态举动超越常轨不受约束。后形容骄横放肆,不受法度制约。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梁记》。
侯景原是北魏时定州刺史,后高欢篡权后,他又依附高欢做了大丞相府长史兼定州刺史,侯景为人极其残暴,又依仗手下有10万精兵,在河南13州霸道了14年。
高欢死后,高澄执政,要剥夺侯景的兵权,侯景便率兵归降南朝梁武帝萧衍。萧衍任命他为豫州刺史,坐镇寿阳。
但不久侯景发动叛乱,攻陷了梁都建康,改国号为汉。
每逢出兵作战,侯景总嘱咐领兵的将领攻破城池后,把城里的无辜百姓杀光,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厉害。他又禁止两人以上交谈,如有人违犯,株连九族。他建立了一个大舂碓,把对他不满的人都投入碓内捣死。但是梁朝的老百姓支持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不久湘东王击败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杀,结束了他飞扬跋扈的一生。
小心翼翼
【释义】翼翼:恭敬的样子。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大雅·大明》。
在陕西渭河以北、岐山脚下,是一片黄土高原。三四千年以前,这里是周国的发祥地。周国人热爱这片国土,在这里划土田,设官吏,筑城邑,营宗室,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国家,姬昌在周国的历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君,很有作为。《诗经》上说他做事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完全按照上天的旨意去治理国家,因而上天也格外保佑他。他改革周国的内政,努力发展生产,励精图治。几十年过去了,周国终于繁荣兴盛起来,邻国老百姓见到周国富庶,纷纷携儿带女来到周国。
周国的富强使姬昌理所当然地成为西方诸侯各国的盟主,商朝只好封他为西伯,统一北方。后来商王对周国势力的扩大感到非常不安,一度把姬昌抓起来,囚禁在駃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境内)。由于其他诸侯和商朝的一些大臣说情和搭救,商王又不得不释放了他。
由于纣王荒淫无道,杀戮功臣元老,欺压百姓,引起朝野一致反对。姬昌积极争取奴隶主贵族的广泛支持,积蓄力量,准备讨伐纣王,可惜尚未发兵,就去世了,周国尊称他为周文王。
他的儿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率领军队灭掉商朝。
不自量力
【释义】量:估量。本义指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的实力。后指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
息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土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与旁边的郑国相比,就像是把一个小鸡蛋放到一块大岩石上,相差十分明显。
有一次,息国和郑国之间产生了冲突,双方互不相让,于是矛盾便激化起来。息国国君脾气十分暴躁,他怒气冲冲地拍着桌案,高声叫道:“哼,郑国虽是大国,我也不会怕它,我要调集人马,打到郑国国境去,看他能把我怎么样!”这时,一个臣子上前对他进行劝说。
“好了,不要说了,”息国国君没等大臣说完,就大发雷霆,“不管谁对谁错,这兵我是一定要出!”
大臣一听,没有办法,只好磕头告罪而去。
结果,息国出兵后不久,就被郑国打得惨败,楚国乘机就把息国给吞并了。后来,有识之士认为息国是自不量力,自讨苦吃,自取灭亡。
不拘小节
【释义】不拘泥于生活小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虞延列传》。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
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魏贵人的家人依仗主人的势力横行不法,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不计后果,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后因为这件事导致他很长时间不得提升。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得以安宁。刘秀称帝时,虞延任细阳县(今安徽阜阳)县令。
古时候,人们特别重视伏天和腊月两个节令,在这期间,人们祭祀祖先,探亲访友。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其中有一个犯人回家期间生了病,为了不误时限,特雇了一辆车赶回监狱,刚回到监狱就咽气死了。虞延认为他很守信用,便亲自带人将他埋葬在城外,这件事使犯人的家属和其他百姓十分感动。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
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廷认为这样干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
“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
宗富听了虞延这番话不但不悔悟,还很不高兴,照样我行我素。虞延见宗富执迷不悟,料到他早晚会出事,便立即辞职回乡。
汉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均是很节俭的皇帝,他们最痛恨官员的奢侈腐化。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临刑前,宗富想起了过去虞延的好言相劝,追悔莫及,叹息道:“真后悔当初没有听虞功曹的话,不然何至有今天的杀身之祸!”
有人将宗富的这些话向刘秀做了汇报,刘秀便对虞延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汉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刘秀东巡时路过昭陵,召见虞延。当时虞延任督邮(此职每郡设1一5人不等,职权是代表太守巡察属县,宣达政令,兼管捕盗及诉讼)。刘秀见虞延进退从容,且仪表堂堂,彬彬有礼,便龙颜大悦。尤其当问起祭祖的事情及昭陵的树木品种和数量时,虞延均对答如流,如数家珍,刘秀更加满意。
可是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虞延也从此贤名远扬。
虞廷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不堪回首
【释义】表示对巨大的人事变迁的感慨。
【出处】南唐·李煜《虞美人》。
赵匡胤在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先后南征北讨,攻灭了南平、后蜀、南汉等。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最后把目标对准了南唐。
当时统治南唐的是李煜,世称李后主。他在政治、军事上昏庸无能,但在文学艺术方面很有才能,诗词、音乐、书画等无所不能。他从小在深宫里长大,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部描写宫廷生活的情景。
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众,擅长书画歌舞,但不幸早逝。后来,李煜又与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爱,在花前月下饮酒作乐,而把国家大事置之脑后。
宋朝的威胁越来越严重,但因李煜迷恋于歌舞升平的奢侈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并不作抵御的准备,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在作战胜利或者有什么喜庆活动时,他就赶紧命人向宋朝进贡财宝。后来,又主动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国号,作为宋朝的附属。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赵匡胤两次派使者通知他到开封朝见。李煜怕赵匡胤杀他,称病不去。于是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十万大军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军抵达长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为宋军无法渡过长江,整天在宫内和一班和尚道士讲经说法。
一天李煜偶尔外出登城,见城外满是宋军的旗帜,才急忙去召援军,但为时已晚。此年冬,宋军消灭了南唐最后一支援军,终于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开封。
李煜穿戴着白衣纱帽,战战兢兢地接受赵匡胤的召见。赵匡胤没有杀他,侮辱性地封他为违命侯,把他安置在城里。他名义上是侯,实际上过着囚犯一样难堪的生活。
李煜是个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后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郁不堪。不久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匡义即位,世称宋太宗。太宗取消了李煜违命侯的封号,封他为陇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爱猜忌。一次,李煜懊悔当时不该杀了两个忠臣,太宗得知后非常恼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为《虞美人》的词。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过去美好的一切不能再回顾,回顾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这首词传到太宗那里,太宗对他至今还在恋念故国非常忌恨。后来,又有一些怀恋故国的词传到太宗那里,于是太宗派人将他毒死。
天之骄子
【释义】汉时指匈奴民族,即匈奴是上天所骄宠的儿子,故极其强盛。后指能力非凡的人。
【出处】汉·班固《汉书·匈奴传》。
匈奴是我国北部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在秦末汉初的半个世纪中,先后征服了我国北部、西北部和东北部许多少数民族,并屡犯汉族地区。公元前200年,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经亲自带领三十万大军和匈奴人作战,结果被围困七天七夜,历经艰难才脱险。此后,汉朝几代皇帝都不敢与匈奴碰硬。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后,下决心解除这一后患。
武帝在位期间,先后派韩安国、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征伐匈奴,屡次取得重大胜利。公元前90年,匈奴单于狐鹿姑再次入侵汉族地区,抢掠百姓财物,杀死汉朝官员。武帝非常愤怒,派大将军李广利领兵七万,御史大夫商丘成领兵三万,重合侯莽通领兵四万,前去反击匈奴。
狐鹿姑得知大批汉军反击,马上丢弃笨重的军事设备,威逼民众迁居。汉军三支队伍进入匈奴控制区后,商丘成的人马与匈奴兵交战九天,互有死伤;莽通的人马因匈奴兵自行退去,未曾交战;李广利的人马则大败匈奴兵,并乘胜向北追赶。
就在这时,京城里传来了李广利的家属因犯罪而被捕入狱的消息。李广利非常担忧,不知如何是好。部下有人建议,索性深入匈奴腹地,建立更大功勋,以此为家属抵罪。李广利采取这一方法,继续北进,结果大获全胜,杀了匈奴的左大将。
狐鹿姑虽然丢弃笨重的军事设备后退,但他的实力没有受到多大损伤。等到李广利消耗了相当的实力后,他亲自率领五万骑兵,袭击李广利的队伍。结果,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狐鹿姑把女儿嫁给他为妻。但一年后,因遭到已投降匈奴的原汉使卫律的嫉妒而被害。
就这样,武帝派出的三支军队都遭到了严重损失,仍没有达到反击匈奴的目的。为此,单于派出使者,致书武帝说:
“南方有大汉,北方有强胡。你们知道我们胡是什么吗?胡,是上天的宠儿啊!”
单于要求武帝开放关口,让匈奴人方便出入;允许他们娶汉女为妻,并每年给匈奴若干美酒、粟米、绸缎布帛。这样,他们就不再在边境骚扰。
汉武帝和匈奴通过这次针锋相对的较量,认识到“上天的宠儿”一时难以消灭,就有了和谈的意思。武帝病死后,汉朝和匈奴仍是时战时和。
天崩地坼
【释义】坼,裂开。比喻发生了像天子死亡等重大的不幸事件。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鲁仲连列传》。
战国时期,秦国攻打越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王表面上派将军晋鄙率军救赵,但却让晋鄙停留在荡阴按兵不动,又派将军辛垣衍潜入邯郸,劝说赵王:
“当今秦国称雄天下,这次不是为了攻占邯郸,而是谋求称帝。赵国如果宣布拥戴秦昭王称帝,秦兵定会撤离赵国。”
赵王和赵国国相平原君一时不知如何决策。
这时,齐国一位很有气节的高士鲁仲连在赵国游历,正在被围困的邯郸城中。他听说魏国想使赵国拥戴秦昭王称帝,便让平原君介绍他会见魏国使者辛垣衍,辛久闻鲁仲连是一位高士,且能言善辩,便不想见他,平原君说:“我已经把您来此的事情给他说了。”辛垣衍只得勉强同意了。
见面后,鲁仲连一声不吭,辛垣衍搭讪着先开了腔:
“我看如今留在这座围城里的人,大多是对平原君有所求的,而据我观察先生您的神色非凡,不像是有所求于平原君的人,干嘛还留在这里不肯离去呢?”鲁仲连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