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张良还很年轻,根本不懂兵法。有一次,他一个人出去,走到一座桥边,看到有一个穿着粗布大褂的老人坐在桥头。那老人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丢到桥下去,然后看着张良,用命令的口气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子给我捡上来。”
张良见这个老头这样对自己说话,很不高兴,但看到他是个老人,就忍住怒火到桥下把鞋子捡了上来。
老人又对张良说:“你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又忍住气,跪在地上,替他把鞋子穿好了。
老人穿好鞋,也不向张良道谢,只是笑了笑,就起身走了。张良觉得这老头的行为有点古怪,就站在那里,看老头要往哪儿去。
老人走了很长一段路,忽然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你这小伙子不错,还值得教导。五天以后,天刚亮的时候你到这里来见我。”张良听他的口气,估计他是一位贤人,就赶紧跪下答应了。
过了五天,张良早上起床,就到桥上去见那位老人。没想到老人早已先到了,他见张良来晚了,很生气地对张良说:“你跟老人约会,怎么能迟到,让我等你呢?”张良赶紧认了错,老人说:“再过五天,早点来。”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爬了起来,匆忙地跑到桥上,一看老人又到了。老人气呼呼地瞪了张良一眼,说:“再过五天来见我!”
张良这次吸取了教训,到了第四天的半夜里,他就跑到桥上,站在那里等着。过了一会儿,那老头来了,他看到张良已等在那里,就高兴地说:“这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本书来递给张良,说:“你回去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大有作为。”
老人说完,也不等张良道谢,头也不回就走了。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传说是周朝初期的太公望编的。从那以后,张良勤奋攻读兵书,果然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军事家,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覆水难收
【释义】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出处】宋·王癴《野客丛书》。
姜太公名尚,是商朝末年吕地人,所以又称他为吕尚。他足智多谋,辅佐周文王、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大周,立下卓越功勋。
姜太公曾在商朝当过官,因为不满纣王的残暴统治,弃官而走,隐居在陕西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了取得周族的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小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
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发生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没有出息,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和他离婚。姜太公一再劝说她别这样做,并说有朝一日他定会得到富贵。但马氏认为他在说空话骗她,无论如何不相信,姜太公无可奈何,只好让她离去。
后来,姜太公终于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又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攻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
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
“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
鞭长莫及
【释义】马鞭子虽然长,但是不能打马肚子,即使有力量,也不能用在不应该用的地方。后来比喻虽然愿意去做,但是力量达不到。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
春秋时期楚庄王依仗着楚国强大在派申舟出使齐国的时候,要他经过宋国而不必向宋国借路。
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傲慢地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子上。(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翻然悔悟
【释义】很快地醒悟过来,下决心立即痛改前非。
【出处】清·张廷玉《明史·海瑞传》。
明代海瑞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为官清廉,为人刚直。他在南平任教谕时。看到一般官员见到御史来到学宫时都拜伏相见。他却只是长揖而不拜,并对众人说:“学宫是教诲士人的地方,而并非叫人委屈自己去对他下拜。”
海瑞由教谕转任淳安知县后,仍然秉性不改。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有一次路过淳安,见馆驿官员接待不周,便恼羞成怒,把馆驿的人倒吊起来。海瑞知道后,对人说:“从前胡公(胡宗宪)外出视察,曾有明文规定,不准铺张浪费。现在这个人行装隆盛,一定不是胡公子,否则儿子怎么会不听父亲的教导呢?”
于是他叫人将胡宗宪儿子身上的数千金搜出上缴国库,还报信给胡宗宪说有人冒充他的儿子。胡宗宪真是打掉了牙齿,只好吞进肚里。后来都御史鄢懋卿来视察时,海瑞接待得也极平常,终于得罪了上司,被调职使用。
当时的明朝皇帝是明世宗,20多年来经常不上朝,长年深居西苑,念经求佛,祈求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皇帝手下的督抚大吏们揣透了皇帝心思,就争着上符瑞,讨皇帝的欢心。朝臣中曾有人提出过看法,结果被治了罪,也就无人再敢反对了。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海瑞斗胆上疏给明世宗,批评皇帝一心向往得道成仙,“二十年不视朝”,以致天下很不安宁。海瑞诚恳希望明世宗“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
皇帝读完这篇奏章,勃然大怒,命令立即逮捕海瑞。宦官告诉他,海瑞写此疏时,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料定必死,已买好棺材,诀别了妻子,甚至连僮仆都辞退了,他是绝对不会逃跑的。皇帝听后大为感叹,说海瑞“可以同比干相媲美”了。两个月后,明世宗去世,海瑞才获释出狱。
“翻然悔悟”也可作“幡然悔悟”。
靡靡之音
【释义】靡靡:柔弱,萎靡不振。香艳的或低级趣味的格调。指黄色、低级的音乐。
【出处】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十三下》。
春秋末年,晋平公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在都城郊外,建造了一座奢华的宫殿。他在此赏歌观舞,大宴宾客。并请晋国着名的乐师师旷来演奏和品评。师旷双目失明。但常辨音而断凶吉,并对晋王进行劝戒。
有一回,晋平公大宴群臣,酒酣之际,晋平公得意洋洋地说:“做国君最快活。”
这时,师旷正坐在他身边,就搬起面前的琴朝平公掷过去,晋平公赶紧避让,琴碰在墙上摔坏了。
晋平公就问:“大师,你掷谁呀?”
师旷说:“刚才好像有个无耻小人在我身边说话,所以掷他。”
晋平公说:“刚才是我在说话。”
晋平公手下的人要治师旷的罪,平公说:“放了他,我要把他的话作为警戒。”
还有一次,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快70岁了,想学点什么,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师旷说:“那你把蜡烛点上吧。”
晋平公生气地说:“做臣子的怎么可以跟他的国君寻开心呢?”
师旷说:“我老瞎子怎敢戏弄君王?我听人说,青少年时好学,就像朝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就像中午的阳光;老年好学,就像燃亮的烛光一样。在烛光下行走,跟在黑暗里行走,哪个好呢?晚年学点东西,不是等于增加了夜晚的亮光吗?”晋平公赞叹说:“你说得对极了!”
一天,晋平公设宴款待来拜访的卫灵公。席间,卫灵公让随行的一个名叫涓的乐师为晋平公演奏曲子助兴。晋平公就叫涓乐师坐在师旷身旁演奏。可是,没等音乐奏完,师旷突然用手按住琴,说:“停下来!别演奏了!”
晋平公等人都很惊讶,就问:“为什么?”
师旷说:“这是亡国的乐声,千万不能再演奏了!”
平公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
师旷说:“这首曲子是商朝一位叫延的乐师所作。纣王无道,延就编了许多柔弱、萎靡、颓废的乐曲,供纣王享乐之用。商纣王沉缅于声色犬马,就在这种靡靡之音中亡了国!”
然而,晋平公没有听从师旷的劝阻,仍然热衷于这种靡靡之音,不理朝政。不到三年,他就死了。
攀龙附凤
【释义】龙、凤:传说中的吉祥动物,形容有权势的人。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出处】汉·班固《汉书·叙传下》。
汉高祖刘邦的出身很贫贱,他连自己的父母叫什么都不知道,而他自己小名叫“刘三”,直到后来当上皇帝,回到家乡时,有老人说:“这不是刘三那小子吗?做了皇帝就叫刘邦了。”
刘邦三十岁时,当了秦朝沛县的一个乡村小吏——亭长。他为人豁达大度,胸怀开朗,做事很有气魄,很多人都和他合得来。当地的萧何、樊哙、夏侯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人后来都为刘邦建立汉朝出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