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的丞相,着名文学家匡衡,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来供他晚上读书。勤奋好学的匡衡不想虚度了晚上的时光。
匡衡的邻居家里日子过得挺好,每天晚上都点起蜡烛,屋里照得通亮。他想到邻居家里去读书,可是遭到了拒绝。后来,匡衡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偷偷地在墙壁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里的亮光就透过来了,他把书本对着这光,读起来也挺方便。
匡衡读的书愈来愈多,可是他没有钱去买书,怎么办呢?有一天,他发现县里有一个财主,家里堆放了许多书,他就去帮助财主家干活,不要工钱。财主很奇怪,问他:“小伙子,你为啥白白给我家干活呀!”匡衡也不隐瞒,就说:“我给你干活,不想得到工钱,只想借你家里的书看看,不知你答应不?”
财主非常高兴,就把家里的书,全都借给他。后来,匡衡终于成就了学业,并被汉文帝拜为丞相。
惩前毖后
【释义】惩:警戒;毖:谨慎。要从以前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谨慎从事,不致再犯类似错误。
【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周颂·小毖》。
周武王登基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纪太小,由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协助处理国家大事。
对此,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很为不满。他们到处造谣,诬蔑周公助理成王是想伺机废除成王,夺取王位。
周公是个待人忠心诚实、豁达大度的人,听了这些谣言后,为了不招惹是非,便离开京都,住到外地去避嫌。
成王年小不懂事,还真的以为周公要抢权,便也不加挽留,让他去了外地。
管叔鲜和蔡叔度见周公离开了成王,便暗中勾结殷纣王的儿子武庚,一起发动叛乱,企图篡夺王位。
周成王得到密告,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可谁也拿不出办法来。成王急得在宫中团团转,不知如何才好。
一个大臣见了,说:“这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
成王听了,眼前一亮:是啊!应该快去把周公请回来。
周公来了,成王马上命令周公带兵东征,讨伐叛贼。
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叛乱终于被周公平息了。
接着,周公又忠心耿耿地替成王料理了几年国家大事,到成王长大成人后,便把政权交还给他,让他自理朝政。
正式接管朝政这一天,成王前往宗庙典祭祀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了以往的历史教训,并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予其惩,而毖后患)
痛心疾首
【释义】痛:怨恨。疾:痛恨。对人或事憎恨到了极点的意思。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
春秋时代,在晋厉公即位以后,秦、晋两国又为边界问题而发生了纠纷。于是两国国君就约好在令狐会面,订立了盟约,解决了边界纠纷。
可是秦桓公回国后,马上就背叛了盟约。他邀楚国一起攻打自己边界上的一个小国白狄。白狄是秦国的敌国,却和晋国有着姻亲关系,楚国畏惧秦国,无可奈何地答应了。
可是这时候秦国却派人去向白狄国说:“晋国要出兵攻打你们!你们应该归附我们秦国!和我们一起对付晋国。”
楚国也派人对晋国说:“秦国背约和楚国合起来对付晋国,但白狄和楚国对秦国的背信弃义痛心疾首。”
晋厉公于是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并对秦桓公说:“现在每个诸侯国都知道你们秦国是一个惟利是图、背信弃义的国家,所以,大家都愿意和晋国维持友好关系,而对秦国痛心疾首。现在,我们和各诸侯国都作好了和秦国交战的准备,你们秦国如果愿意遵守盟约的话,我国便负责劝诸候国退兵,否则,我们只有在战场上见。”
后来晋国率领各诸侯国在麻隧和秦国大战,秦军大败。
颐指气使
【释义】颐:下巴。用下巴和神色来指挥别人,形容盛气凌人。
【出处】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梁史·李振传》。
唐朝汴州节度使朱温因镇压黄巢起义而名闻天下,公元900年,宦官刘季述乘昭宗大醉之时发动政变,立太子李裕为帝而废黜了昭帝。他派人去联络朱温来支持他,以便控制朝局。朱温手下李振建议朱温何不趁机以勤王为名消灭宦官,独揽大权。
朱温采纳了李振的意见,派他去京城长安联络宰相崔胤共谋大事。崔胤答应后便调兵冲进宫中杀了刘季述,恢复了昭宗的帝位。朱温因功被封为梁王,从此更加信任李振。
公元904年,朱温又杀了崔胤并胁迫昭宗迁都洛阳,从此昭宗便成了傀儡天子。李振作为朱温的心腹亲信,常被派去洛阳窥察昭宗和其他大臣的动静。
李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目中无人,颐指气使。每次他到洛阳,总要把自己看不顺眼的人贬掉几个。因此,朝臣们在背后都称他为“鸱枭”(猫头鹰)。
公元905年,朱温指使李振勾结宰相柳璨把30多名大臣降职贬往外地,残暴成性的李振给他们扣上浮薄的罪名,全部投人黄河中淹死。
后来朱温灭掉大唐自立为梁王,封李振为户部尚书。17年后后唐灭掉后梁把李振满门抄斩。
暗渡陈仓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代县名。比喻暗中行事。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实力大增,胜过刘邦,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可刘邦很不客气。
刘邦心里不服气,但又没有办法,只好接受封号。他知道,项羽封他到这样偏远落后的地方去,目的是想扼制他的势力发展。他采纳了谋土萧何、张良的建议,率军到达汉中,并把进入汉中的惟一通道上的几百里栈道也放火烧掉。烧掉栈道的用意是好让项羽放松警惕,觉得刘邦不想再回关中了。
刘邦到了汉中以后,任用善于指挥兵马作战的韩信为大将,加强训练,筹备粮草,为打回关中作准备。他又采取韩信的计策,派了几百人去修复栈道,装出还要从栈道出兵的样子。其实,那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上搭架木板修成的,修建非常困难。受项羽指派驻守关中的是雍王章邯,他了解到刘邦在派人修栈道,冷笑着说:“修栈道有那么容易?不知要修到那一年才修得好!”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实际上,刘邦明里修栈道,正是为了麻痹对方。他暗中派韩信率领大军绕道进发,到达了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章邯得知韩信攻占陈仓的消息,大吃一惊,才知道自己上了大当,急忙领兵去救。这时韩信早已占据有利地形,双方交战,章邯打了大败仗,逃回自己的都城废邱(今陕西兴平县)。
刘邦也正是在这一战的基础上,才打败项羽,统一天下的。
暗渡陈仓也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觥筹交错
【释义】觥:盛酒的器具。筹:行酒令时使用的码子。形容众人聚饮场面喧杂和热闹的情景。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琅琊山上有“酿泉”,泉旁有亭。欧阳修常与宾客在此亭中饮酒,经常喝得酩酊大醉。因此把它叫做“醉翁亭”。
《醉翁亭记》描写宾客们游宴的欢乐情景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觥筹交错”和“杯盘狼藉”的意思相仿。
滥竽充数
【释义】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滥: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寻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吹竽队伍,便设法来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
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他自己也很得意,以为真的可以混在里面充个数了。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駂王继位。駂王同样爱听吹竽,不过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们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駂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快逃之夭夭了。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得出“滥竽充数”这则成语。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释义】暂时的损失,说不定还会带来好处。祸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出处】汉·刘安等《淮南子·人间圳》。
古时候,有一个老头,因为他住在边塞上,人们都叫他塞翁。
有一天,塞翁家的马忽然跑到塞外去了。邻居们都来安慰他。可是塞翁一点也不着急,反而高兴地说:“丢失了一匹马没有关系,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自己跑了回来,并且还带来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赶来向他庆贺,可是塞翁并不为此感到高兴,说:“虽然白白得到一匹好马,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塞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一天,他骑上那匹骏马出去游玩,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腿摔断了。邻居们又来安慰,可是塞翁并不难过,他说:“这没什么,孩子的腿虽然摔断了,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边塞上的青壮年都被征去当兵,大部分人死在战场上。塞翁的儿子却因为伤了腿,不能去当兵打仗,保全了性命。塞翁的故事后来引申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成语。
赫赫有名
【释义】赫赫:盛大显着的样子。形容名声非常显着。
【出处】汉·班固《汉书·何武传》。
西汉时的大臣何武,刚直严正,尤其瞧不起那些结党营私、任人惟亲之辈。他经常拟好条例来考核下面的官吏。只看才能、不徇私情。所以由他提拔起来的都不是“赫赫有名”之辈。
当时有个大臣叫何寿,曾是何武的上司。何寿看出何武是宰相之才,又是同姓,就和他结交,所以在太守任期内对何武很好。后来何寿当了大司农,他的侄子在任扬州刺史的何武手下当长史。
一次,何武朝见天子,住在京师,正好何寿的侄子也到了长安,何寿就邀请了何武的弟弟何显等人一起饮酒,借着酒意,何寿让自己的侄子出来和大家见面,故意说:“这是扬州长史,才能低下,所以没有被提拔。”
何显听了,觉得很尴尬,回去后,要何武举荐何寿的侄子。何武不听,说:“刺史是全州的长官,有责任举荐贤良,惩治恶人,决不能有所偏私。”
疑邻盗斧
【释义】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比喻没有根据地胡乱猜疑。
【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说符》。
从前有个砍柴的人,他特别珍爱自己的斧子。
有一天,他突然发现斧子不见了,就急忙在家里找起来,可是翻遍了整个屋子,也不见斧头的踪影。第二天,他到井边挑水,碰到邻居小二,见他行色匆匆,似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就琢磨开了:平时小二跟我有说有笑,今天是怎么啦,连头也不抬一下,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莫不是他偷了我的斧子?这小子前几天在我磨斧子的时候,不是还夸过我的斧子吗?
他越想越觉得自己的判断有道理,便处处留意起小二的言行、举止来。他发现:过去爱串门的小二,现在不来了。过去爱闹爱笑的小二,现在沉默寡言了……这不正说明他心中有鬼吗?这时,他几乎完全肯定是小二偷了自己心爱的斧子了。
又过了些日子,乡下人到山里去转游,竟然发现自己的斧子好好地躺在草丛里。原来,是他上次砍柴时,不小心落下的。他又喜又愧,觉得对不起小二,庆幸自己到底没有同小二争吵。他兴冲冲地赶回家去,迎面撞见小二,发现小二一点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察言观色
【释义】行事要观察和辨别他人的脸色和语言。
【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颜渊》。
子张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子张问孔子:“读书的人怎样做才可以叫做通达呢?”
孔子反问他:“你所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呢?”
子张回答说:“通达就是做官的时候一定要有名望,在家里的时候也要有名望。”
孔子说:“这仅仅是有名声,怎样才算通达呢?品质应该是正直的,遇事讲道理,而且会察言观色,懂得如何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当官的时候必然事事通达,在家里的时候也必然事事通达。如果局限于名声,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的行为却并非如此,这样的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声,在家里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声。”
孔子与学生的这一段对话,提出了察言观色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察言观色”是褒义的。
精卫填海
【释义】精卫:古代神话中的小鸟。传说炎帝之女被海水淹死,变为精卫鸟,衔树枝、石子,想填平东海。后比喻意志坚强,奋斗不止。
【出处】佚名《山海经·北山经》。
传说在上古时代的发鸠山上有许多拓树(桑树)。树上有只小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有花纹,白色的嘴巴,红色的脚爪。它的啼叫声像“精卫!精卫!”所以人们便称它为“精卫鸟”。
精卫鸟本是炎帝(即神农氏,传说中我国农业和医药的始祖)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很喜欢玩水,一天到东海去游泳,不幸遇到巨浪,被海水吞没。
女娃死后变成精卫鸟。她从不闲着,每天从西山衔着树枝、石子飞到东海上空,将它们投下去。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坚持不懈。原来,它决心要把东海填平,免得别人也淹死在大海里。
“精卫填海”的故事,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同大自然艰难的斗争。由于当时人们抵御大自然的能力还非常低下,大海经常吞没人的生命财产,于是产生了填平大海的愿望,精卫鸟正是当时人们征服大海的希望的象征。
晋·陶潜在《读山海经》中诗曰:“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疲力尽
【释义】尽:完。形容极度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出处】宋·李纲《病牛》。
李纲,字伯纪,是宋高宗时宰相,但由于他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所以只做了七十天便被贬职,他在宋徽宗时任太常少卿,力主抗金。后来金兵围困开封。有人建议割地求和,并劝皇帝逃跑。
李纲坚决反对,并慷慨陈词地说:“祖宗疆土,应当死守,一尺一寸都不能让给敌人!”
敌兵攻城时,李纲亲自上战场督战,士气大振,军民们一鼓作气,杀退了敌人。可是,昏庸的皇帝还是听信投降派的谗言,以至李纲多次被贬。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的李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是在位时,还是被贬时,他总是一再上书,陈说抗金大计,尽管都没有被采用,但他毫不气馁。他的凛然正气,使得敌人也很敬畏他。以至宋朝的使者一到金人处,他们总要问李纲是否安好。
李纲曾写下《病牛》一诗,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病牛”,实际上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心情。
全诗共四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的大意是:牛为主人辛勤耕耘了千百亩田地,主人粮谷满仓,可是又有谁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的牛表示同情和哀怜呢?只要大众百姓都能吃饱饭,哪怕累得爬不起来也心甘情愿。
后来,人们就用“力尽筋疲”或“精疲力尽”来形容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墨守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