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68500000003

第3章 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社会主义运动在19世纪的发展

19世纪30—70年代,在西欧的先进国家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占据统治地位,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把它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检验、丰富和发展。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经历了一个政治反动时期。到60年代,工人运动又重新高涨。1864年,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组织——第一国际诞生。在第一国际精神的影响下,1871年3月,巴黎无产阶级进行了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尝试,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

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也是无产阶级为未来的战斗准备力量的时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向横广方面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得到了广泛传播,欧美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此基础上,1889年成立了第二国际。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越出欧美的范围,向亚洲、美洲国家扩展。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

一、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它是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充分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暴露,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在前人提供的科学文化基础上产生的。

19世纪30—40年代,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产业革命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发展并日益明朗。从18世纪开始,英国爆发了一系列生产过剩的危机。1825年,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并迅速波及世界各地。此后,几乎每隔10年左右爆发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和浪费。危机的爆发要求人们探讨其产生的根源,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找出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因此,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出现,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产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随着现代工业资产阶级的形成,一个人数众多的现代工业无产阶级也出现了。资本家财富的日益集中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日益加剧,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自发地展开了。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独立的政治运动时期,其标志就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这是欧洲工人最早的武装暴动。1831年11月21日,两千多名纺织工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遭到资本家的拒绝。于是工人夺取武器,构筑街垒,爆发了第一次起义。他们提出“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经过三天浴血奋战,控制了整个里昂市。起义工人成立了临时委员会领导和指挥战斗,并宣布将成立普选的初级代表大会和组织一个新的公民保安团。这是无产阶级对政权问题第一次不十分明确的表示。后来,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被反动政府镇压下去。1834年4月9日,里昂工人再次揭竿而起,反对政府禁止工人集会、结社的反动法令,要求释放被捕的罢工领袖,并明确提出了争取民主共和国的要求。经过六天苦战,起义被残酷镇压下去。两次里昂工人起义揭开了工人运动史上新的一页,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独立走上政治舞台。

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这次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争取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只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广大工人仍处于没有选举权的地位。于是他们决定用自己的独立行动来争取。1836年6月成立了伦敦工人协会。1837年5月,伦敦工人协会拟定了以争取普选权为中心内容的请愿书(后来称之为《人民宪章》),号召人民签名,从此开始了著名的宪章运动。这次运动持续十几年,采取了多种斗争形式,出现过1839、1842、1848年三次高潮,但最终由于无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和领导人的错误,在1848年欧洲革命受挫时遭到失败。它是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独立的政治斗争,具有伟大的政治意义。后来列宁赞扬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①(①《列宁全集》第29卷第276页。)。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4年6月4日,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而举行了起义。这次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及里昂起义和宪章运动,但它是德国无产阶级觉醒的重要标志。它十分明确地反对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对此评价很高,认为“法国和英国的工人起义没有一次像西里西亚织工起义那样具有如此的理论性和自觉性”,“西里西亚起义一开始就恰好做到了法国和英国工人在起义结束时才做到的事,那就是意识到无产阶级的本质”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83页。)。

英、法、德三国工人运动表明,西欧各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再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附庸,而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上述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当时流行于西欧各国的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学说,不但不能给各国无产阶级指出一条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反而把工人运动引入歧途。已经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无产阶级独立政治运动的开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产生的政治条件。

19世纪上半叶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成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学、文化条件。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吸收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6世纪以来、尤其是19世纪英法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19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转化学说、细胞学说和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这些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马克思、恩格斯清理社会科学遗产、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基础上形成的。①(①见《列宁选集》第4卷第362页。)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及其“两个转变”

19世纪的客观现实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实际可能性,但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人的主观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从各自所处的环境出发,一方面,不断地追求进步,参加反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另一方面,又通过严谨的理论探讨,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断地完善自己,从而最终实现了由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主观条件。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在家庭和学校里,马克思受到了自由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等思想的教育和薰陶,形成了最初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他在1835年中学毕业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中,表达了为人类幸福献身的思想。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柏林大学是黑格尔思想的中心。当时黑格尔的门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派:坚持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支持普鲁士反动统治的老年黑格尔派和注重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在政治上,马克思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联系实际进行革命的改革,这与青年黑格尔派有着明显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最终导致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决裂。

1841年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开始投身于实际的政治斗争。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激进的资产阶级报纸《莱茵报》撰稿,10月成为该报主编。在办报过程中,他深入社会,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写了大量文章反映他们的生活,揭露和批判普鲁士政府的贪婪和专制。在与现实政治问题的接触中,马克思认识到黑格尔的思想同客观现实的矛盾,开始研究社会经济关系,从而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3年3月17日,由于普鲁士政府的迫害,马克思退出《莱茵报》。1843年夏,他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即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表明,他已迈出了转向唯物主义的重要一步。

1843年11月,马克思偕同新婚夫人燕妮迁居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一方面直接与工人接触,出席工人集会,与德法两国秘密团体建立联系,对无产阶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另一方面,马克思又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工作,筹办《德法年鉴》。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阐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根本区别,提出了把人类从一切社会压迫下解放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的原理,并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彻底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工厂主家庭。少年时期受父亲的宗教虔诚主义思想影响。1838年中学尚未毕业就被迫辍学经商。恩格斯从小耳闻目睹了工人的悲惨处境和资本家的奢侈,产生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工厂主的憎恨思想。1839年恩格斯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性文章《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工厂主的虚伪贪婪和宗教的伪善。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的恩格斯,开始对宗教虔诚主义进行清算,转向无神论和革命民主主义。同时,在青年黑格尔派大卫?施特劳斯的《耶稣传》影响下,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

1841年9月,恩格斯到柏林服义务兵役。在柏林期间,他经常抽空到柏林大学旁听。还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写文章批判谢林的唯心主义观,揭露谢林维护基督教和德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本质。此时,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发表,使恩格斯开始关注政治实践,注重对普鲁士国家反动本质的分析,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1842年11月,服完兵役的恩格斯在父亲的安排下到英国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工作。在这期间,恩格斯对英国的经济政治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他亲自观察和体验工人们的苦难,参加宪章派的活动,并和宪章派领袖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了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恩格斯逐渐认识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

与此同时,恩格斯还系统地研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几乎所有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的学说。通过研究,恩格斯迅速抛弃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点,转向了唯物主义。在英国期间,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国内危机》、《大陆上社会改革运动的进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等。其中后两篇文章提出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原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等思想,标志着恩格斯已最终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8月,恩格斯在回国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通过不同途径完成两大转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他们在所有理论观点上完全一致,共同的事业和追求把他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共同参加工人运动、研究理论问题,共同完成了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

三、《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形成

为了把理论创立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起来,1846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赛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通过它与各国工人建立联系。在与各国工人联系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把注意力转移到对正义者同盟的改造上。正义者同盟是一个半宣传、半密谋的团体,它的指导思想是空想的、平均的共产主义;它的口号是阶级观点极为模糊的“人人皆兄弟”,它企图通过密谋的手段和发动少数人起义的方式来达到在德国建立“共产主义”的目的。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同盟内盛行的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克利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帮助同盟领导人提高认识,转变思想。1847年6月,在伦敦举行了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取代“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主要由马克思、恩格斯拟定的新章程规定:“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572页。)这表明以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终于产生了。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开始起草同盟的纲领。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以单行本发表。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形成。

《共产党宣言》“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使命的理论”①(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578页。)。

《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规律,指出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曾发挥过巨大的历史进步作用。然而它本身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表现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扩大和加深,从而使“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组织”③(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17页。)。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出发,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宣言》考察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地位及其斗争的历史,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共产主义这一伟大历史使命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它代表了一切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④(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5页。)而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一定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宣言》还第一次系统地制定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它阐明了共产党的理论纲领和性质特点,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它没有任何与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它是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部队。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4页。)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在运动中,共产党人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原则,要从当时当地的条件出发,根据各国不同的具体情况,把共产党人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同时,以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全局利益为重,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宣言》总结了以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作的批判、斗争,深刻地分析了这些思想的实质、特征和表现,正确地评价了它们的历史地位,从而划清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与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

至于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宣言》只是用非常慎重的文学概括指出:“当阶级差别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了政治性质,国家也就自行消亡。”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

总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初步形成,并为尔后的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侨居伦敦,埋头于不列颠博物馆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后形成。在《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自由资本主义作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剖析,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劳动的二重性。他认为工人在生产商品时所花费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结合:作为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资本与劳动的交换过程,把它分为:“货币一商品”和“商品一货币”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工人作为交换的一方,得到的是自己原有商品的交换价值,即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家作为交换的另一方,得到的是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劳动力。对资本家来说,这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使资本增加,使资本增殖,从而使资本作为资本保存下去的东西”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227页。)。在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第二阶段,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后,得到的仅仅是一个预先确定数量的劳动力的价值。而资本家却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与资本、原料、生产工具相结合,使之成为不断使资本增殖的实际活动,这样劳动力创造的新价值远远超过了他所获得的那部分价值。这二者之间的差额,即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就是依靠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而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就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这就揭示了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对抗性阶级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必然性。

其次,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手段。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他把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通过绝对延长劳动日,使之超过必要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马克思把这种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但资本家拚命延长工人的劳动日,严重摧残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在工人的反抗下,资本家采取了另一种剥削方式,即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取剩余价值。马克思把这种剩余价值称作相对剩余价值。尽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客观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其目的仍是为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往往把这两种手段结合起来,交错使用,以谋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另外,马克思还论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指出资本家借助于吞并科学而吞并了雇佣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最后,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优越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地方,就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社会化生产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的性质要求由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社会实行统一的有计划的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来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人占有方式并没有随着生产社会化的本性而发生相应变革。相反,由于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加剧,使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这样就形成了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其他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生活中,首先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其次表现为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就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不断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容纳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创造了客观历史前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是无产阶级受资产阶级剥削的经济根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前提。随着资产阶级剥削的加重,无产阶级被推到贫困的边缘,因不满于资产阶级的剥削而奋起反抗。因此,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不相容性。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8页。)。资本主义制度最终为它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

在对自由资本主义进行分析批判的基础上,结合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其理论的基本点有:

第一,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建立起本阶级的革命政党,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因为“工人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权力的斗争中,只有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对立的独立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②(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165页。)。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组织、领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实践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的建党原则。首先,他们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制订一个正确的理论纲领。因为党纲“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一些可供人们用以判定党的运动水平的界碑”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页。)。同时,各国党在制定纲领时,又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必须从各国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国工人的觉悟程度和实际认识水平,把理论原则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其次,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坚持民主原则,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才能发挥自己的领导作用。

第二,必须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就必须团结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农民大众,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早在1848年革命前后,马克思恩格斯就全面论述了工农联盟的思想。他们认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并通过它把广大劳动群众和小资产者阶层联合起来,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得到一种合唱,才能有效地抗击反动势力的镇压,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工农联盟的思想适用于一切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而对农民来说,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获得政治上的解放,因为“农村居民由于分散于广大地区,由于极难达到大多数意见的一致,所以他们永远不能胜利地从事独立的运动……他们需要更集中、更开化、更活动的城市居民的引导和推动”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07页。)。

建立工农联盟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因为农民和工业无产阶级一样,都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只有反对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结束农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无权地位。这样,农民就自然而然地“把负有推翻资产阶级制度使命的城市无产阶级看作自己的天然同盟者和领导者”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97页。)。

第三,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为了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领导广大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他们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两大敌对阶级之间的政治斗争空前剧烈的条件下产生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无产阶级认识到,只有炸毁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使自己得到解放。为了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无产阶级必须采用包括暴力革命在内的一切斗争形式。早在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的形势,较多地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例如,恩格斯曾经指出:“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23页。)。它是对付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的有效方式。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处于相对和平的发展时期,工人运动处于低潮。针对这一情况,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用和平的和暴力的两种方式进行斗争。他们指出:“凡是利用和平宣传能更快更可靠地达到这一目的的地方,举行起义就是不明智的。”③(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第683页。)总之,他们既反对不顾主客观条件成熟与否一味热衷于暴力的盲动主义和冒险主义,也反对沉醉于合法斗争的“议会迷”。

无产阶级为了巩固革命成果,在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之后,必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已经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在此以后,他们通过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对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地位作了如下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1页。)马克思还深刻地阐明了,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之所以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就在于:“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本家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还没有消失,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就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634页。)

三、对未来社会制度的设想

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理想制度的设想,不是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是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分析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材料入手,来展望未来社会合乎规律的前景,对未来社会理想制度作了科学的预测。

第一,未来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即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敲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而必须由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取而代之。这是“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③(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65页。)。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主人,从而解决了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摆脱了受剥削和奴役的经济地位。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公有制形式是单一的社会所有制,即全部生产资料归整个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使全体劳动者都能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消除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状态。

第二,未来社会没有商品和货币交换,实行有计划的生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未来社会既无商品,也无货币,“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3页。)。在公有制的基础上,生产者将按共同的计划从事社会分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不再通过价值规律、市场机制调节,而是“按照统一的总计划协调地安排自己的生产力”③(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35页。)。社会用劳动时间计量社会的劳动和社会需求量,平衡生产与需求,监督生产和分配。

第三,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因而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旧社会的痕迹。在这一阶段,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只能对社会产品实行按劳分配。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社会分工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分配形式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空前提高的条件下,阶级和国家也将消失。

第四,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将消亡。未来社会由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加上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本质差别最终消失,因而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也将被消灭。而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国家政权对社会关系的干预将先后在各个领域中成为多余的事情而自行停止下来。那时,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0页。)。也就是说,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而“自行消灭”。

第五,未来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中,应该批判地继承资本主义创造的文化和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下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使文化教育达到空前繁荣,使劳动者普遍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从而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②(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这样,公共的政治权力将失去政治意义,社会和生产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过渡到无阶级社会的必由之径和必然归宿。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作的设想,是他们所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给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留下的,不仅在于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预测,更在于他们在进行这种预测中的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马克思鲜明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①(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16页。)。恩格斯后来声明:“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的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②(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不断改革的社会。

实践证明,人们如果不遵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办事,而把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当作教条,生搬硬套,就必然要犯严重错误。

第三节 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一、欧洲1848年革命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总结

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各阶级矛盾激化的程度不一,每个国家革命的具体任务也就有所不同:法国要求铲除封建残余,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德国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现国家统一,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英国要争取普选权,改革选举制度;意大利要求结束国家的分裂状态,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匈牙利、波兰、捷克等国则是反对民族压迫,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各国革命的具体任务虽有所不同,但从革命性质上看,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5—1846年欧洲大陆的农业欠收和1847年蔓延整个欧洲的工商业危机,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这场席卷欧洲的革命风暴中,法德两国的革命影响最大,推动着整个欧洲革命的进程。

1848年2月,巴黎爆发了以工人为主体的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七月王朝,成立了临时政府,革命取得了初步胜利。但二月革命后成立的临时政府,几乎完全为资产阶级共和派所把持。为了打击和孤立无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动措施:解除无产阶级的武装;招募流氓无产者组成别动队,作为其反动支柱;以安排失业工人为由组织所谓的“国家工厂”,向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征收附加税,离间工人与农民的关系,使巴黎工人在未来的战斗中处境孤立。1848年6月,阶级力量对比发生变化,6月21日,资产阶级政府变相地解散“国家工厂”。“工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若不甘愿饿死,就要展开斗争”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15页。)。工人们构筑街垒,开始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并提出了建立“民主的社会的共和国”的要求。这就是著名的巴黎工人六月起义。由于力量对比悬殊,6月26日起义被镇压。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有着深刻的意义。马克思指出,“这是现代社会中两大对立阶级间的第一次伟大战斗。这是为保存或消灭资产阶级制度而进行的战斗”②(②同上。)。这次起义揭穿了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虚伪本质,也证明了小资产阶级社会改良主义的破产。

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德国爆发了三月革命。1848年2月底3月初,在邻近法国的南部诸邦首先爆发了人民革命运动。3月13日,奥地利首府维也纳爆发武装起义,推翻了反动政府。在维也纳起义的推动下,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学生举行了示威游行,并与政府军展开激战。最后,普鲁士国王被迫让步,答应立即召开国民议会,同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允诺改革。5月,全德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尔后,便进行了马拉松式的宪法条文讨论。这样,封建势力在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的掩护下,重整旗鼓,转入反攻,并于11月先后占领维也纳和柏林,重新恢复了君主专制统治。1849年3月,解散法兰克福议会,各邦又恢复了封建的反动统治,德国革命遂告结束。

在东南欧国家,长期分别受着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统治的意大利人、匈牙利人、波兰人、捷克人和南方斯拉夫人,也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成为1848年欧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848年革命的积极参加者。革命失败后,他们及时地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如《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在这些著作中,他们着重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基本理论和策略,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暴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道路。马克思通过考察资产阶级国家产生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从法国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848年革命所经历的一切反复更替,都没有动摇和削弱作为压迫工具的国家机器,反而使其更加完备,并在无产阶级要求解放的斗争威胁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时,毫不犹豫地动用整个国家机器,对无产阶级进行残酷镇压。这是1848年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据此,马克思得出结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工人阶级专政。同时马克思还科学地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进程,指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历史任务。

第二,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基本阶级力量。通过法德两国革命的失败,马克思、恩格斯深切地感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他们指出,在一切农民国度中没有工农的“合唱”,工人阶级将是“孤鸿哀鸣”,难以取得胜利。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民日益破产,从而使农民群众认识到工农利益的一致性,思想将逐步革命化。因而农民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变化,使工农联盟的建立成为可能。

第三,“不断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无产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的革命不彻底性和软弱性,是1848年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对无产阶级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矛盾,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85页。)。因此,“他们的战斗口号应该是:‘不断革命’”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2页。)。

“不断革命”作为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它首先要求把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有利条件;其次,无产阶级在彻底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要不失时机地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第四,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在1848年革命中,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心、支持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把它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他们十分重视匈牙利革命战争所起的同盟军作用,认为在革命浪潮日益低落的时刻,能够从外面给德国革命以支持的大事件是匈牙利和法国的革命。匈牙利革命后来虽然失败了,但把民族解放运动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同盟军的思想,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重要策略原则。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革命风暴中,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学说得到运用、检验和发展。革命风暴过去之后,他们又以严肃的态度,认真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为无产阶级准备更加锐利的思想武器。

二、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迅速发展,工人运动转入低潮。1857年爆发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促使相对沉寂的工人运动开始出现新的高涨。英、法、德、意等国的工人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工人阶级在斗争中愈来愈认识到建立自己的独立组织、加强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因此,以声援1863—1864年波兰人民起义为契机,1864年9月28日,英、法、德、意、波兰、爱尔兰等国的工人代表在英国伦敦圣马丁堂集会,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诞生。

鉴于工人运动中存在的不同流派,为了争取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马克思把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极其出色地完成了起草《成立宣言》和《共同章程》的工作,为国际规划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路线。同时,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在这一号召下,国际团结了欧美及拉美许多国家的大多数工人,赢得了世界“第七强国”的美誉。

第一国际把追求工人阶级的保护、发展和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目标,把分散的各国工人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剥削压迫。国际历次代表大会讨论了关于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各种最迫切的问题,制定了工人运动的行动纲领;国际坚决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打击了资产阶级的专横气焰;国际引导各国工人阶级参加群众性的民主运动,指导英国选举改革运动的进行,关心德国民族统一运动的发展,支持美国人民反对奴隶制的战斗和法国人民反对专制主义的斗争;国际声援波兰、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还直接与来自各国反动政府的攻击和迫害作了不懈的斗争。第一国际最光辉的一页是坚决捍卫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正义事业。

第一国际成立时,各种非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在各国工人中有着很大的影响。为此,马克思主义者与不利于工人运动健康发展的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其他派别。

在第一国际后期,1871年3月,巴黎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是巴黎工人运动长期发展的结果。法兰西帝国时期,由于路易·波拿巴对内实行军事独裁,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法军在色当投降,波拿巴被俘。巴黎群情激愤,9月4日爆发了人民起义。但新建立的“国防政府”对外实行投降卖国政策。1870年10月31日和1871年1月22日,工人群众两次发动起义,锻炼了工人阶级,并保存了一部分武装力量。工人武装的存在对继任的梯也尔政府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因此梯也尔政府加紧策划解除巴黎工人武装,巴黎工人面临的形势十分危险。3月18日凌晨,梯也尔出动军队抢夺国民自卫军的大炮,工人发觉后坚决阻截。于是,蒙马特尔高地的枪声终于触发了巴黎革命的爆发。

巴黎无产阶级取得武装起义胜利后,立即着手建立新的国家机关。3月26日以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了公社委员会,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为了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公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废除资产阶级常备军和警察,代之以人民武装;废除资产阶级的官僚机构,代之以向人民负责的“社会公仆”;废除资产阶级议会制度,代之以兼管立法和行政的国家机关;摧毁僧侣势力,实行政教分离。为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并采取两项重要措施:公社的主要工作人员由普选产生并可随时撤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薪金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工资。

巴黎公社还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尝试。政治上,镇压反革命,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经济上,接管逃亡业主的企业,由劳工委员会和工人共同管理,废除面包房工人夜工制,禁止对工人无理扣薪和罚金,等等。在文化教育上,宣布学校与教会分离,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提出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

巴黎公社的创举,表明了它的无产阶级性质,引起了世界各国资产阶级的恐惧。4月2日,逃到凡尔赛的梯也尔政府勾结普鲁士政府,发动了对巴黎的武装进攻。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嚣张和巴黎公社某些措施的失当,5月28日,公社的最后一个街垒陷落。巴黎公社革命被镇压了。

巴黎公社革命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它宣告了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破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公社革命中,一直关注、支持并指导着工人的行动,革命失败后,又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重大发展。

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国际进行了疯抂的迫害;在国际内部,巴枯宁的分裂活动也大大削弱了国际的力量。因此,国际的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发展的需要了,1876年7月,第一国际正式解散。第一国际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随之而来的是世界各国工人运动无比壮大的时代,即工人运动广泛发展的时代,各民族国家内相继成立群众性的社会主义工人政党的时代”①(①《列宁选集》第2卷第579页。)。

三、第二国际和社会主义运动向亚洲、美洲的扩展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工人运动在欧美广大地区的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政党的纷纷建立,加强各国无产阶级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协调行动以反对共同的敌人,便成为客观的历史要求。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损失。之后,恩格斯独自担当起了指导工人运动的重任。在恩格斯的指导下,经过法德等国党的努力,1889年7月14日至20日,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在巴黎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没有宣布成立任何国际组织,也没有发表任何宣言和组织章程,但由于它恢复了各国工人之间长期中断的国际联系,并强调了召开下一次代表大会的必要性,因此,人们通常把它看作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

第二国际适应当时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的需要,采取了比较松散的组织形式,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没有建立任何常设机构。它从1889年成立到1914年破产,共存在了25年,以俄国1905年革命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1889—1904年为前期;1905—1914年为后期。在第二国际活动期间,先后召开过九次代表大会,即1889年巴黎代表大会、1891年布鲁赛尔代表大会、1893年苏黎世代表大会、1896年伦敦代表大会、1900年巴黎代表大会、1904年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1907年斯图加特代表大会、1910年哥本哈根代表大会、1912年巴赛尔代表大会。第二国际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在组织和积聚革命力量、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第二国际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

第二国际历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很多捍卫工人切身利益、同资本主义坚决斗争的决议,如争取工人劳动立法和劳动保护的决议、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决议,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决议等。这些决议的通过,使欧美各国工人阶级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时期,如何反对资本主义、捍卫工人利益。在这些决议的指导下,一方面,各国工人不断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资本主义的罢工浪潮,打击了资本主义势力;另一方面,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各种合法权利,展开合法斗争,进行议会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第二,第二国际反对军国主义的斗争。

面对战争威胁日益逼近的形势,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领导工人阶级反对军国主义、帝国主义的斗争策略。针对这一问题,第二国际曾多次讨论并通过了反对军国主义的决议,尤其是后三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对反对军国主义具有重要作用。决议揭露了各帝国主义国家制造战争危险的罪行,指明了即将爆发的战争的非正义性,呼吁各国无产者和社会党人联合起来,利用一切手段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在第二国际的口号下,欧美各国党左派领导和组织人民持续不断地开展了反战罢二运动、游行示威和反战集会等活动。

第三,第二国际内部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

在第二国际前期,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如法国的无政府工团主义、德国的“青年派”、荷兰的纽文胡斯分子等就是这种思潮的代表。在恩格斯的指导下,第二国际和各国党左派同无政府主义者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批驳了无政府主义者反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主张冒险主义策略,进行个人恐怖活动,否定议会斗争等错误观点和行动,并于1896年伦敦代表大会上将无政府主义者驱逐出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者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与无政府主义者彻底决裂了。

但是,第二国际在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中,却忽视了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致使各国党内右倾机会主义滋长起来。由于各国党议会斗争的胜利,党内出现了崇拜合法斗争、迷恋资产阶级议会的思想,如德国党内的格奥尔格·亨利希?福尔马尔(1850—1922)散布了一系列右倾机会主义观点。恩格斯坚决批判了他的错误思想。而到90年代后期,恩格斯逝世后,以爱德华?伯恩施坦(1850—1932)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开始露骨地宣扬改良主义,并公开要求修正马克思主义。在哲学上,伯恩施坦否定唯物主义,企图以唯心主义代替唯物主义,以庸俗进行论代替革命的辩证法;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剩余价值和经济危机的学说,认为资本主义普遍的经济危机已经不可能了;在科学社会主义方面,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提出“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的错误观点,篡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遭到各国党左派的强烈反对。罗莎?卢森堡、威?李卜克内西、倍倍尔以及盖德?拉法格等左派同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但由于各国左派力量的分散性和不成熟性,以及长期的和平环境,使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不十分得力,最后由于修正主义的泛滥而使第二国际最终于1914年8月破产。

第二国际的破产,给国际无产阶级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它提醒无产阶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原则,维护党的先进性、革命性和纯洁性。尽管第二国际破产了,但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第二国际影响下,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向亚洲、美洲国家扩展。

在东方,社会主义思想开始在亚洲的日本生根、发芽。当时日本正处于迅速进行工业化的过程,现代工人阶级开始形成,各种工会和社会主义小组相继成立。日本无产阶级的先驱片山潜(1858—1933)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推动工人运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01年,在片山潜、安部玑雄等人的组织下,日本社会民主党成立,并创办《平民新闻》日报,首次刊载日译本《共产党宣言》。1903年的党代表大会通过了加入第二国际的决议,并派片山潜为代表出席1904年的阿姆斯特丹代表大会。在第二国际的影响下,工人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在美洲,美国早在1877年就成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使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开始克服宗派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在丹尼尔?德里昂领导下,创办了全国性英文刊物《人民周刊》,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参加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斗争,使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开始在美国工人中间传播。

阿根廷是美洲出席第二国际成立大会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美国)。当时阿根廷已经有了一批工会和两个社会主义小组:一个由巴黎公社流亡者组成的法国小组,一个由德国流亡者组成的德国小组。他们分别出版《未来》和《前进》杂志。1890年“五一”节示威游行使这两个小组同工会联合,建立了阿根廷共和国工人联合会,1891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社会主义联合会”。1896年6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阿根廷社会党。阿根廷社会党的成立对阿根廷工人思想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开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同类推荐
  •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共分为理论篇、实战篇两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评价中心、案例分析概述、公共管理案例、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
  • 走进怀仁堂(下卷)

    走进怀仁堂(下卷)

    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 热土丹青

    热土丹青

    本书围绕“独山子百年发展历程”这一主题,宣传1897年至2011年独山子的发展历程,向人们所讲述的是一百多年来独山子人所进行的开天辟地的事业,惊天动地的事业,翻天覆地的事业。“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让历史忠诚地告诉未来,让未来永远地不忘历史,激励当代人不断开拓创新,让后来者理解创业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
  •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中国国策报告(2013-2014)

    本书记录2013年以来,中央、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力求为读者提供权威、生动、准确、客观、及时的政务决策信息,精彩纷呈的中国时政。书中内容包括:十八大开启中国改革新周期、三中全会与中国新改革经济学、中国新型城镇化、2014全国两会与全面深化改革清单等。
  • 血腥的民主:美国建国真相大揭秘

    血腥的民主:美国建国真相大揭秘

    本书真实再现了美国民主建国200多年过程中的血与火之歌,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大国原生态成长纪实。通过本书,读者将透过历史的层层迷雾,一眼看透美式民主背后的血泪与抗争。美式民主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最初并不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妇女。从这个国度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主人和仆人、地主和佃农、自由民和奴隶之分。富人可以掏钱免除兵役,而穷人只能参军入伍,民众的暴动曾多次让这片饱尝血与火洗礼的土地血流漂杵……当我们重新打量二百多年的美国建国史时,我们会发现,权谋、暴力和抗争不过是民主这一血泪代价付出过程中的附加品而已。
热门推荐
  • 逆命今生

    逆命今生

    唯有或者才有希望,唯有隐忍,终有一天,我必尽数还之。
  • 我的诡异老婆

    我的诡异老婆

    为了给母亲筹钱治病,我成了上门女婿,婚后,我发现妻子许多诡异、恐怖的秘密……
  • 再世傲魂

    再世傲魂

    世人辱我,如何?灭之!神魔欺我,如何?战之!轮回不容我,如何?那我就重塑一个轮回又如何!红颜情,兄弟义,今生必珍之、护之!若是有人来毁之,我必以生死相向之!我之傲魂,必将踏仙屠魔!
  • 东莞丽人

    东莞丽人

    2014年,东莞火了。随着扫黄的深入开展,焦点开始转向性产业后的层层黑幕。这个被许多人称为“性都”的城市,时刻被人们关注着。本小说以这样的一个背景创作。原汁原味呈现东莞的人和事,用唯美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的痛感,对于一座阵痛后美丽着的城市,这是一部奋斗史;对于四个女人,这是一部爱情史,对于每一个打工者,这是一部漂泊史!
  •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

    《解读青少年心理文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团结协作精神》针对青少年朋友当中存在的厌学、耐挫力低、不适应集体生活、处事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青少年朋友走出困惑,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 我要的不仅是橙海

    我要的不仅是橙海

    阳光明媚我却时常悲愁,我喜欢他很喜欢喜欢他,可是他站在巅峰,我却在山脚。我一心想追赶他,可是,我追不上,我们的距离远远不止俩个地区的距离。我只能放弃,可是我不甘心,他是我的一切一切,是我的勇气,是我前进的动力。我怎能放手,不可能,不管怎样,我一定要拼尽最后一点力来追赶他。我要站在他身边。一定要。
  • 王爷快躺好:本妃要吃你

    王爷快躺好:本妃要吃你

    穿越?这样也行?!靠,谁踹老娘屁屁?“不要挡路!”嘿,我的乖乖,又是你?!“怎么又是你?!快说,是不是爱慕本王,不过你爱慕也没什么用,本王是绝不会纳你为妃的!”“爱慕,我呸,滚你奶奶怀里去,老娘岂是你能肖想的?”“哎呦,妞你还挺嘴硬的。”“彼此彼此,不过你这么说了,那我怎能辜负你一番好意?”?!
  • 前方高萌,此物最相思

    前方高萌,此物最相思

    一夜欢爱,让分隔五年的两人重新相遇。一纸契约,把渐行渐远的两人重新绑在一起。五年前,他把她夹持在阴暗的三角区域,把她的手举过头顶。她仰起脸,水眸含泪,问他:“在你心里,我究竟是什么人?”他的目光深邃缱绻,“我若说,是一个让我欲罢不能的人,你信吗?”她冷艳的笑了一声,“不信!”五年后,他抵住她的门,重复的问她:“在你心里,我究竟是什么人?”她短笑一声,嘴角噙着笑,神色晦暗不明,“我若说,是一个让我欲罢不能的人,你信吗?”他一把把门推开,捏住她的下颚,目光依旧是那样的深邃而炙热,“我信!”掐着她的下颚温柔索吻。(大家注意,这是一本集异能玄幻来世的高能言情小说。)
  • 跑到异界当魔神

    跑到异界当魔神

    俯看苍生,执掌轮回,看世间唯一拥有魔神血脉的孙阳如何在异界成就至高无上的魔神
  • 天龙八部后记

    天龙八部后记

    第一次在腾讯上发布小说希望大家喜欢,本人工作QQ304572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