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从小我就喜欢读书,遗憾的是由于家里穷,上学的课本钱都要父母省吃俭用才能够勉强支付,哪还有钱为我购买课外书?那个时候,每当我发现谁家有课外书,总要软磨硬泡借来细读。例如《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就是我上小学六年级时读的,我记得那几本书破得不成样子,书皮都掉了,但我依然读得津津有味,还认真做了笔记。
三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是《林海雪原》,我喜欢书中的白茹,还特别欣赏和羡慕白茹和少剑波之间的美好情感。《红旗谱》看得似懂非懂。我最不喜欢《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觉得她怎么见一个爱一个,老更换男朋友呢。这就是当时还不懂事的我读那三本厚书时的感受。
考上省重点中学后,正是如饥似渴学知识的好年龄,却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很多书都成了大毒草,根本看不到读不到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读的唯一的一本也是第一本全须全尾的崭新的长篇小说,是金敬迈写的《欧阳海之歌》。那本新书是当时正在北京人民大学读书的哥哥寄给我的,我如获至宝,细读了三遍,书上被我画满了圈圈道道,那本书让我流下了不少眼泪。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其心是最容易被打动和感染的。那个时候,我如果能读到大量的中外名著,对我今后的一生该有多大的启迪和帮助啊。可惜正是读书的好年龄却没有读到什么书。
之后参加了工作,我是摸到什么看什么,工作之余阅读的是各类杂书报刊,读到让我感动的好文章,边欣赏边记录,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此习惯延续至今。我已经记满了大大小小或薄或厚密密麻麻十几个本子,放在一起,高高的一摞,足有上百万字呢。
记得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有一次翻看一本文学刊物,读到一篇《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作家梁晓声写的。读罢,感觉写得特别好。怎么个好法,我不会言表,反正让我爱不释手。它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学对人的感染力,而且还让我产生了提笔加入到写作行列里的冲动。从那时起,我的有限的业余时间,除了读书就是练笔。如今,发表了百余篇文章,二十余万字,虽不足挂齿,但当我自己在家里熬到深夜,亲手整理打印并把它们装订成册时,捧着这本书名为《爱做梦的女人》,我很是高兴激动了一回。
如今,工作之余,我最喜欢干的事情莫过于读书了。这一爱好使我的业余生活变得充实而愉快。每当干完家务,便会迫不及待地捧起一本书阅读。读一本好书,是学习,是提高,是享受,是陶冶情操。人是需要这种读书、学习、充实、提高和完善自我的。
正如我喜欢物美价廉的衣服却不喜欢逛商店一样,我喜欢书,却没有时间也不常逛书店,有时到了书店,到了书的海洋里,老是有一种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感觉。我读书,经常是听朋友介绍哪本书好,我就直接去购买或借阅哪本书。一次,在鲁迅文学院听课时,得知作家周大新有几篇作品非常值得一读,于是抽空跑到书店,找呀找,终于找到了,没舍得买,蹲在书店一角,不知疲倦地一口气读完了。当我站起来,双腿双脚麻木得好半天迈不开步。走出书店,夜幕已经降临,我居然忘记了吃午饭,丝毫没觉得饿。
一次,西安有位朋友来京出差,分别数年有聊不完的话题。聊到陕西几位作家写的长篇小说,像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等作品,我都认真细读过,非常喜欢。她说看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非常受感动。于是朋友走后,我就到处借,借不到,又去买,买不到,急得什么似的。朋友得知后,在西安借到为我复印了一份寄来了。接到沉甸甸的邮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在山西军工厂工作期间,自从发表了几篇作品后,赵树理文学院通知我去参加学习。在那里,我知道并读了很多书。调回北京后,尤其是后来有幸到中国作家协会资料室待了一年半时间,阅读的视野更开阔了。不过,作为上班族,天天忙工作,晚上下班回来,读书的时间太有限,读到的书依旧是太少太少。不过,对于喜欢读书的我来说,只要生命不息,读书学习就不会停止。
西安作家陈忠实说,与人交友,有忠诚的,也有虚伪的,还有在关键时刻背叛的。而优秀的书籍却对人始终如一地表现着忠诚,永不背叛。与书交朋友吧!书籍的朋友交得越广泛,人的先天性智力越会得到最大的发挥。书给人力量,也给人智慧;书使人变得充实,变得崇高;书使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过去,也使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的现实。
与书交友,开卷受益。
2004年6月13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