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人
每次到悉尼歌剧院、跨海大桥、月光公园、皇家植物园一带游玩,途经的路上总会看到不少街头艺人。有杂耍的,有弹唱的,还有一些当地土著人,光着膀子,黑黑的皮肤闪着亮光,十分投入地吹着一种很长的竹筒,听儿子说叫迪吉里杜管。还有一种人,他们穿着雕塑模样的服装,或坐或站,纹丝不动地摆成一种造型,面前放着供人给钱的器具。若不是听儿子介绍,真看不出他们是真人,以为就是一具街边雕塑呢。
那日出门游玩,孩子在小车里睡着了,儿子儿媳去商店购物。我把小车推到路边的树荫下,守护在旁边。不远处,有一位老人,看不出是男是女,有人说是个老头儿。他站在太阳下的一张凳子上,长长的裙摆一直拖到地上,显得出奇地高挑。他上身穿件花衣服,画着浓妆,头戴花环,脖子上也缠绕着很多花环,一串串坠在胸前。不停地扭动着细腰,旋转呼啦圈。人们经过他面前,有的放点钱就离开了,有的站在他跟前合影。每次遇上拍照者,他就停止摇晃,笑容可掬地重复做着同样的准备工作。不管是小姑娘还是半老徐娘,他一律极认真地给她们戴上花环,然后,把自己胸前的一串串花撩起来垂挂在她们胸前,他高高地站在她们身后当背景。我看到老人的手很粗糙,衣服也不怎么干净,那些花虽艳丽却并不怎么好看。但是,依然有不少很体面的姑娘以及姑娘妈妈岁数的女人同他一起照相。还有一位很绅士的中年外国男人,在他转动呼啦圈时,买下一大杯插着吸管的饮料,恭恭敬敬递给他。
因为有的是时间,我就一直站在距离他不远处观看。心想,这位老人大概也算是街头艺人吧。那些同他合影的人,那位送他饮料的男士,看着一个个干净整洁体面,居然兴致勃勃地同这位丑陋的老人合影留念,在烈日下,真诚地为老人送上饮料。这些举止,看来都是出于对街头艺人的尊重吧。
看僵尸行走
2011年10月24日是僵尸行走节。那天,怀着好奇的心情直奔僵尸出发地。他们行走的计划路线始于中央商务区,终点是海德公园。由于出门晚了,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到达出发地点,只好在僵尸经过的街头等待。不大一会儿,成队的僵尸慢慢悠悠走过来了,有男有女,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还有小孩。他们画着鬼脸,穿着故意撕出洞的破衣服,有的眼里出血,有的前胸后背流淌着鲜血,有的身上捆绑着血淋淋的胳膊、手、腿。样子千奇百怪。他们借助衣服、化妆,扮成僵尸。他们或毫无表情,或做出很恐怖的样子,让人看后直起鸡皮疙瘩。天空下着小雨,僵尸的队伍断断续续行走在街头。我们好奇地东瞧瞧西看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成如此丑陋,如此恐怖,如此吓人。
儿子把孩子扛在肩膀上,小孙女也不时东张西望地看热闹。突然,一个中女妇女扮成的僵尸,走近孩子,欲逗她玩耍。女僵尸穿一身红衣,外披一件长长的红色斗篷,画着煞白的脸,两道鲜血从眼睛里一直流到脖子上,胸前挂着半截胳膊连带着手,上面满是血肉糊啦的。我立刻走上前拽住儿子,示意他赶快走开,以免吓着孩子。不料小孙女双手抓着爸爸的头发,淡定地望着眼前的怪物,并没有害怕的意思。
据说,老外对僵尸有着深厚的感情,受这种文化的感染,西方许多国家都有僵尸的节日。马德里的僵尸节还表达着对著名导演乔治·A·罗梅罗的敬意。乔治·A·罗梅罗被誉为世界僵尸电影之父。他于1968年拍摄了影片《活死人之夜》,该片一经上映,便受到了广泛好评。这部影片也使得僵尸成为代表近代恐怖电影的新宠儿。此后,乔治·A·罗梅罗又于1979年推出了他的第二部僵尸电影《僵尸的黎明》,引发了全球僵尸电影风潮。1986年,乔治·A·罗梅罗拍摄了第三部僵尸电影《僵尸出笼》,与前两部影片共同构成了“僵尸三部曲”。
参与庆祝这一项节日的人,或许是游戏玩家,或许只是想把电影、电视剧里的恐怖搬到现实里面来。不管初衷是什么,他们在这一天把自己扮丑、扮恐怖,吸引了无数记者、媒体的镜头。还有人发出感叹,佩服老外的勇气、创意和娱乐精神。
在悉尼,碰上了这种节日,逛街顺便看看热闹,但很难理解,那么多看上去很体面很帅气很漂亮的男女青年,居然敢把自己打扮得那么丑陋恐怖。
写于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