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教训
初到悉尼,每次驾车出门,小孙女一般都是由我抱着,或把她放在婴儿专座上,我在一旁扶着。也试着给她系过安全带,她不受约束,又哭又闹。大人心疼孩子,也就随她去了。有一次,带她打完预防针,抱进车内,她一直在哭。汽车开动后,她从婴儿座位上站起来抓着扶手,越发哭得委屈,怎么哄都无济于事。
此时,我发现车窗外的马路上有个中年男士,在急急追赶着我们的汽车,眼睛专注地盯着孩子,指指点点叽里呱啦说着什么。我听不懂英语,但从他的表情上看,似乎是在质问孩子为什么哭。我立刻意识到,莫非他怀疑孩子不是我们的?是捡来的?偷来的?或认为我们打了孩子?红灯阻止了汽车的前行,中年男子举起手机,冲着哇哇大哭的孩子一通拍照。搞得我莫名其妙,又不知所措。还是儿媳反应快,把车停在路边,跳下去追上了拍照的男人。他们一边比划一边说着,大概还是讲不清楚。我看见儿媳急急拨通正在单位上班的儿子的电话,然后把手机递给了中年男人。
原来那中年男人指责我们,为什么不给孩子系好安全带?既然这样对孩子的生命不负责任,尽不到家长的义务,他当然要报警,要让有关部门把孩子带走。儿子接过电话,首先向中年男人道歉,说明自己一家初来乍到,很多规矩还不太懂。对他的关心表示感谢。并保证,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再发生。孩子才几个月,不会走,也不会说话,恳请他不要报告,不要把那么小的孩子带走。最后,中年男人答应了。
那日回到家,我一直处在诚惶诚恐中,后怕极了。以前曾经听说,有位家长打孩子,被有关人员把孩子领走,家长多日见不到自己的孩子。假如小孙女被领走,面对陌生的面孔,面对哇哩哇啦听不懂的英语,孩子会哭成什么样子,我们定会焦躁不安,度日如年。
那一次虽然有惊无险,但对我们的触动太大了,教训也极为深刻。再一次出门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系好安全带。当然,她依然闹着不系。我们就耐心告诉她坐车必须系好安全带。她虽然不会说话,但有些话肯定听懂了。例如,如果不系安全带,警察就会把你领走,那样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于是,她乖乖地让系上了。没过几日,已经养成习惯。后来她会说话了,不论坐汽车,还是坐推车,只要一坐上去,立刻会说:“系上安全带。”我留意了一下,经常目睹几个月的婴儿在汽车里,规规矩矩系着安全带。
在悉尼,只要坐进汽车,顺手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系好安全带,习惯成自然。
深夜上医院
孩子生病,最揪心最难受的莫过于大人了。夜里12点半了,我们愁眉不展地守护在小孙女身边。体温表从孩子腋下轻轻抽出,显示数字让人惊恐万状。40.1度。我们立刻为孩子穿衣,拿上水瓶、尿不湿等东西,开着车直奔悉尼儿童医院。
挂了号等候在候诊室,按照医院吩咐,定时定量用针管给孩子喂一种黄色液体。甜甜的类似果汁,据说含有多种营养。需要做好记录,包括什么时间排尿,也都如实记在一张表格上。
医院里很安静,前来看病的孩子并不多,宽敞的候诊室里只有几个人。有的家长陪着孩子在那里躺着睡大觉。大夫看病的速度慢得出奇,等得人焦躁不安。
终于轮到我们了,儿子儿媳带着孩子进去了,我在外面等候。时间好似定格了,真是分秒如年。轮到看了,也依然坐立不安,一阵阵儿起急。不知孩子得的什么病?在里面看的怎么样了?过了许久,儿媳出来拿东西,告诉我,已经看过,正在等待孩子尿尿,需要做个尿化验。这泡尿等了很长时间了。大夫说,等着吧,能验尿说明的问题,决不采取验血。因为化验血,要疼痛,这对小孩很不公平。我们要尽量减少她的痛苦。还告诉我,里边有很多玩具,孩子玩得很开心。
大夫有着惊人的耐心,又等了许久,孩子在天亮以后终于尿尿了。通过化验,告知没什么毛病,属于病毒性感冒。在医院耗了一夜,没打针,也没开药。叮嘱我们,要多给孩子喝水,物理降温。
就这样,我们回家了。没吃什么药,孩子也逐渐好了。但是,心里着急,不踏实啊。
类似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几次,大夫既不给打针也不让吃药。一次,孩子咳嗽,大夫仔细听后,告诉家长肺部没有问题,依然一点药没给开。我还特意问了一句,大夫果断地回答,不用吃药。在悉尼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去社区医院,还是去市医院,大夫都是这样处理的。他们认为不需要打针吃药,就一定坚持那样做。
在悉尼看病,和在国内大不相同。在北京,如果一个孩子发烧40多度,不输液不打针不吃药,好像是件很不正常的事情。
究竟哪种做法更科学?对孩子更有好处呢?
在高尔夫球场
随着双臂抡起,身体扭转,一个个高尔夫球腾空而起,划出优美的弧线。碧绿宽阔的草坪上,不时飞舞着一只只欢快的小鸟。落地变成白点儿,密密麻麻,鸡蛋似的。工作人员开着车,在草坪上来回溜达着。只见众多的球滚动着,堆积在一起,然后收进车里。
在悉尼,打高尔夫球是一项普及性的群众体育运动。我们经常驱车光顾高尔夫球场。付完钱,提一只塑料篓子来到一个机器旁,把卡塞进去,机器就会自动吐出七十个球。然后拎着篓子寻找一个空位置。热热身,就可以操练了。
头顶上方,有场馆的顶子遮挡着阳光,眼前是大片的草坪。眼皮底下的场地上铺有一层毡子似的东西,上面有一个托儿,稍微高出毡面,把球放在上面,身体下蹲,挥动球杆,球就像一只离弦的箭飞出去,在空中舞出一道拱桥状,然后落入草坪。假如飞出去的球又高又远,心中自然很爽快。初学时,经常运足了劲儿用力一挥,没打中,球纹丝不动。有时候击中了,球飞得很低很近。这个时候,不免自己嘲笑自己。于是,更加用心用力。如此这般,把满篓子的球一个接一个挥臂抛向空中,射到远方。玩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儿子和他们单位几个同事约好一起去打高尔夫球,我和儿媳带着孩子也去了。我们在球馆的另一侧草坪上玩,是那种近距离往坑里进球的打法。孩子太小,不乐意用球杆,不停地用手把球塞进坑里,然后再掏出来。玩了许久,孩子要找爸爸。儿子的两个领导见到我们走过来,很热情地打着招呼,然后兴致勃勃陪同孩子一起玩。有一位头儿,为了哄孩子开心,居然趴在地上,把高尔夫球当台球,在地上推来推去,逗得孩子咯咯直乐。
我在一旁跟儿子说,你们的头儿真随和,一点架子没有,那么大的肚子,居然吃力地趴在地上逗孩子玩。儿子告知我,他们不仅在娱乐休闲场合亲切随和,在工作中也同样,没有丝毫架子,头儿与员工之间,都直呼其名,没有称呼头衔儿的。
在高尔夫球场,玩得很开心。看到儿子的同事,感觉很亲切。听说这几个同事,一个赛一个有本事,都具有高超的技术和非凡的业务能力,却又是那么平易近人。
眼前所见,又一次验证了那句俗语:谷穗越饱满越是低着头,人越有真才实学越是谦和尊重人。
公园里的活动
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内,社区都会有两辆载满各种玩具的汽车开进公园。然后,在草坪上铺好毯子,把各式各样的玩具摆放好,供各种肤色的孩子们玩耍。我带着轩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橡皮泥制作成各种形状;把珠子穿成手链项链;给纸上的小动物涂上颜色;攀援平衡木;穿上绘画的外衣,挥动彩笔在纸上尽情发挥创意……轩轩总爱把一个个大娃娃抱起来,给他们喂水,打针,然后放进摇篮里,盖上被,哄他们睡觉。或把他们放进小车儿,推着在草坪上猛跑。她在众多的玩具中穿梭,玩得兴致勃勃。
每当活动接近尾声,工作人员开始收拢草坪上的玩具。其中一位阿姨在旁边的空场地,抖开一块儿硕大的圆形彩色铺布,让孩子们坐在上面,开始讲故事、教唱歌。轩轩模仿着阿姨,一边做手势一边唱着英文歌,认真极了。最后,阿姨和家长站在圆布四周围成一圈,将彩布高高举起,缓缓放下,一遍又一遍。为的是让孩子们钻到彩布下开心地蹦跳玩耍。整个活动在一群孩子们的嘻笑蹦跳中结束。
类似这样的活动,公园里隔三差五经常有。有的活动规模会更大一些,好似在北京的游乐园。宽阔的草坪上,玩意儿一处接着一处,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孩子们可以排队在服务人员的保护下,骑到小马的背上,在草坪上溜达。可以走进临时圈起的场地观看各种小动物。年轻的服务人员吹起彩色的氢气球,或把长长的气球编制成花环和各种小动物,送到孩子们手里。活动中所有玩的吃的全部是免费的。有各种水果,点心,零食,巧克力,面包,香肠,还有刚出锅的热乎乎软颤颤的小饼。手拉着小孙女,穿梭在不同肤色的大人孩子中间,玩得不亦乐乎。
社区图书馆也经常组织孩子们看动画片,讲故事,做手工。图书馆也有为孩子们准备的各种玩具,可以免费带回家玩几天,到期,像还书一样还回去即可。
在公园的一次文艺演出活动中,我居然看到了两个由中国人表演的节目——民族舞蹈。一个是儿童们的表演,一个由成年人演出。那熟悉的歌曲,那优美的舞姿,看得我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同样的舞蹈,我在北京的公园里随处可以看到。但到了国外,感觉亲切极了,我激动地从坐位上站起来,心里猫儿抓似的痒痒,手脚抑制不住地想伸曲,真想登上舞台,和他们一起舞之蹈之。
走出国门,见到中国人,看到中国的民族舞蹈,我感动得几乎要热泪盈眶了。
让路
在国内,在没有红绿灯的地方过马路,尤其是在车辆不停穿梭的时候过马路,对于我来说,是件很费神的事情。常常和我站在一起的人,穿过马路走出去很远了,我依然站在原地,等了一辆又一辆。瞅准一个空当,刚迈出两步,看见快速行驶的车,又胆怯地退回原地。我不敢和带轮子的车较劲,见了自行车,让,见了摩托车,让,见了汽车,更是必让无疑。
在悉尼居住时,出门就是公园,但必须穿过门前的一条马路,恰好这段马路没有红绿灯,我一天数次来回往返,尤其抱着孩子,必须十分小心地左顾右盼。我时常站在路边欲迈步时,汽车就会在我眼前停下来,司机友好地冲我笑笑,做着手势让我先走。车给人让路的事情习以为常。而且让得真诚,让得友好。那微笑,那手势,让你的心中不由得升腾出一种柔美的情感。
在城市的街道上,行人很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人闯红灯。过马路时,必先按下按钮,等待绿灯亮了,响起了嘟嘟声,才有序地过马路。如果行走中不小心碰了谁一下,还没等道声对不起,就被对方抢先说了。如果等公共汽车,没有人拥挤抢座位,见到推车带孩子的,一准儿让开路,以便带小孩的顺利先上。
走出家,在楼门口,有人用英语一边问候一边让路。过马路,有汽车司机打着手势让路。上车,有乘客微笑着让座。目睹眼前的一切,你不可能无动于衷。
不少人到了国外,不再随地吐痰,不再大声喧哗。开车为行人让路,坐车为他人让座,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也时常挂在嘴边。
美好的行为是颇具感染力的,它在带给你美好享受的同时,也影响着你一同加入美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