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56600000005

第5章 认识论

王夫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系统地介绍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存在方式,那么,人是否可以认识这个客观世界,又该以什么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呢?他从“能”、“所”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格物”与“致知”、“知”与“行”等问题,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把认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能”与“所”

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认识论的首要问题,王夫之通过对“能”、“所”关系的探讨解决了这一问题。“能”与“所”原是佛学的一对范畴,名僧僧肇在《肇论·般若无知论》中说:“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可见,“能”就是能知,是主观认识,“所”就是所知,是认识对象。佛学提出这两个概念来区分主观和客观后,销“所”于“能”之中,让主观吞没了客观。后世的理学和心学受佛教影响,也混淆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以“能”为“所”,甚至把一切事物都看做心的体现。王夫之批驳了上述观点,改造了佛学的“能”、“所”范畴,重新界定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说:“其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所谓‘能’者即思也,所谓‘所’者即位也……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他把能所解释为体用、思位、己物,并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论证了“所”的第一性和“能”的第二性。

首先,“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王夫之把“所”看成是事物的“体”,“能”看成是“用”,他认为,“体”是事物的形体、实体,不从属于主体,而是离开人们的主观意识独立存在的事物;“用”是指功能、属性,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主观表现。他在《周易外传》中用车乘、器贮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关系:“无车何乘?无器何贮?故曰体以致用;不贮非器,不乘非车,故曰用以备体。”车是“体”,有车才有乘的作用,同样,有器才有储存物品的作用,因此,有“体”才能产生“用”;相反,没有乘的作用不是车,没有储藏作用的不是器,“用”是“体”的作用。王夫之用“体”相对于“用”的第一性,形象地比喻了“所”对“能”的决定作用,证明了“所”的第一性和“能”的第二性。

第二,“所谓‘能’者即思也,所谓‘所’者即位也”,王夫之用“思”、“位”来说明“能”、“所”的关系。“思”是思考,“位”是位置或处境,王夫之认为有“位”才有“思”,人之所以认识天地的存在是因为天地有了固定的位置,“故曰‘天地有定位’,谓人之始觉,知有此而定位也,非有所在有所不在者也”(《周易外传》),“人之始觉”是能,它发生在“天地定位”之后,人之所以有认识是因为天地定位的客观存在,而不是什么“有所在有所不在者”的问题。因此,“思”在“位”之后,客体是第一位的。

最后,“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己”当然是指主体,“物”则是自然界的客体,王夫之直接把“能”“所”与主客体联系在一起,认为“物”作为认识对象,必须确实存在,才可以去认识,才能使“己”发挥作用,因“所”以发“能”,证明了“所”的第一性。

如上所述,王夫之从体用、思位、己物等方面证明了“所”决定“能”,客体决定主体,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前提 主观认识是客观对象的反应,摆正了主观与客观的位置。

客体对主体固然有决定作用,但王夫之的认识论不局限于此,他还指出人在客观世界面前具有认识的主动权,并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

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说:“己欲交而后交,则己固有权已。”“交”是指人接触外界事物,“权”是指人的主动性,他认为人对外界事物是有认识的主动权的。“有物于此,过乎吾前,而或见焉,或不见焉。其不见者,非物不来也,己不往也。”(同上),人对外界事物认识不认识,不取决于事物,而取决于主体是否发挥认识的主动性。

王夫之还指出,只有发挥主动性,对事物的认识才能不断深化和发展,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治器”、“用器”(《周易外传》)、“以知能之力推而行之”(《四书笺解》)。关于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王夫之认为并不是无条件的,“能”产生于“所”,就必然不能与“所”分离,因此,王夫之提出“能”必副其“所”,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如实反映的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不能偏离实际,走唯心主义的道路。

(二)知觉的产生与“格物”、“致知”两个阶段

明确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后,王夫之又论证了主观是如何认识客观的,即知觉的产生问题。他认为,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始,知觉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张子正蒙注》)这里涉及知觉和形、神、物几个概念。他对知觉的解释见于《读四书大全说》:“随见别白曰知,触心警醒曰觉。”一看就明白是什么叫“知”,通过思考对事物有所了解的叫“觉”,知相当于感性认识,觉相当于理性认识。“形”是指耳、目、口、体等人的感觉器官,它们的作用是“由目辨色”、“由耳审声”、“由口知味”(《尚书引义》),“视听之明,可以摄物,心知之量,可以受物”(《张子正蒙注》),总之,感官可以反映外界事物,“形”是知觉发生的必要条件。“神”指精神、思维,它们既支配肢体活动,也支配着知觉的发生,王夫之在《尚书引义》中说:“一人之身,居要者心也。而心之神明,散寄于五藏,待感于五官。”可见,感官是理性思维的载体,理性思维靠感官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形”和“神”都是知觉发生的主体条件,“物”则是知觉发生的客观源泉,是认识的对象,它包括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天之风霆雨露亦物也,地之山陵原隰亦物也……凡民之父子兄弟亦物也,往圣之嘉言懿行亦物也……”(《尚书引义》)可见,物是知觉的源泉,形是认识的桥梁,神在知觉中起控制作用,形、神、物这三者相遇,知觉才会产生。

王夫之还认为,在知觉产生过程中,有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即“格物”和“致知”两个阶段。

“格物致知”是《礼记·大学》中首先提出的思想,因其意义不明,后世对此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主要的是理学和心学两派的解释。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认为,“格物”和“致知”是认识“理”的两种途径,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家认为“格物致知”就是获得心中的道理。王夫之则对格物致知作了全新的解释。

王夫之认为,“格物”和“致知”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格物”阶段是认识的前一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他在《读四书大全说》中讲:“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可见,在格物阶段,以感觉器官为主,思维器官为辅,主要任务是广泛地认识事物的现象,获得学问,这是认识的第一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但是,人们不能只停留在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格物阶段还有待升华为理性认识,即认识的后一阶段致知。在致知阶段,“其功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同上),以思维器官为主,感觉器官为辅,主要任务是对感性认识提供的材料进行理性思辨,即通过思维的归纳总结,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由此,王夫之明确了知觉的过程分为“格物”与“致知”前后两个阶段,格物才能致知,二者的顺序不可颠倒。与此同时,他还提出“格物”与“致知”不能偏废,“格物”是“致知”的前提,“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至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夫之对知觉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三)“知”于“行”

除了对主客体关系的阐述和对知觉的认识,王夫之还把实践引入到认识论中来,探讨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知行这对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提出,讲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之前的学者对知行的探讨多是围绕二者的主从关系、地位轻重等问题,王夫之创造性地继承了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全新的知行观。

在知行关系中,王夫之明确指出“行乃以为知之实”(《四书训义》),有行之实才有知,只有在实践中能产生正确的认识。在知行关系中,他认为行是知的基础,并从三个方面论证了行对知的决定作用。首先,王夫之认为行高于知,他认为在知行二者中,思维认识不如身体力行,提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同上),行可以有知的功用,知却不能有行的功用;“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同上),行可以得到知的效果,反过来却不可以,他的很多论断都说明行高于知。其次,王夫之还认识到行是检验知的标准,“求知之者,固将以力行之。能力行焉,而后见闻讲习之非虚,乃学之实也”(同上),只有身体力行后才知道所知是真是假;又有“听其言,勿能信也,必观其行之勤,而后许其上达”(同上),在儒学中,“上达”是达仁,这句话表明,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上达的君子并不是靠他的言行,而是靠他的“行”,表明应以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此外,他还有“力行而后知之真也”(同上)等论断,阐述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最后,王夫之指出,行贯穿知的整个过程,不仅是检验知的标准,也是知的最终目的,“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张子正蒙注》)。可见,王夫之不仅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还肯定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客观标准和最终目的,“行”决定“知”,在认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强调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的同时,王夫之也充分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他在《周易外传》中指出:“知之不彻者不可以行”,知对行有指导作用,认识不清楚而行就是盲目行动。《四书训义》中又有:“非知之明,而何以行之至?”实践应以正确的认识为前提,认识不明确,又怎么能实行到位呢?《读四书大全说》中概括了知与行的辩证关系:“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通过“知”才知道“所行”,知的作用是指导如何去行,“由行而行则知之”,行的作用是检验知,二者各有功效,互相促进。

王夫之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述了很多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他不仅明确提出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还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仅深刻地阐述了知觉的发生与发展,还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了区分;不仅把实践引进认识当中来,还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王夫之的认识论已经接近了能动反映论的水平,为后世的哲学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同类推荐
  • 麦克斯韦 罗蒙诺索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麦克斯韦 罗蒙诺索夫(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

    李平、翁有利编著的《麦克斯韦 罗蒙诺索夫》是《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麦克斯韦 罗蒙诺索夫》对麦克斯韦、罗蒙诺索夫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等着墨颇多,尤其探究了本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希望可以对成长中、探索中的青少年会有所裨益。
  • 张学良身影集

    张学良身影集

    本书图文并茂,真实记录了张学良将军的世纪人生。全书在颂扬张学良将军丰功伟绩的同时,对其坎坷、曲折而又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爱国人生、家庭生活、人格魅力、兴趣爱好、与祖国大陆亲人朋友的交往、长寿原因、定居夏威夷原因、未回大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均有详尽的阐述。
  • 刘大响自传

    刘大响自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刘大响自传》是作者刘大响院士的回忆录。作者在书中叙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学生涯以及为我国航空动力事业奋斗的历程,尤其是以亲身经历讲述了高空模拟试验台、高推预研、中推核心机和先进高性能发动机的预研和研制过程,以及呼吁国家重视航空发动机、国产大飞机和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经历。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2)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大医精诚:孙思邈传

    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只将孙思邈两部巨著视作记传第一手资料,透过字里行间,探寻著者行踪。再剔出书里透露的点滴行踪,反复甄别,形成缜密完整的一部传记。孙思邈,是京兆东原人(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出生于隋开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活了102岁(也有说他活了141岁),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历史上,被人们尊为“药王”。信史所载孙思邈事迹虽少,各种奇传却多。本传作者从“孙思邈是人不是神”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努力还原先贤真实面貌,既不取野史的荒诞之说,亦剔除“信史”中夸张之辞。
热门推荐
  • 黄昏镶金雨

    黄昏镶金雨

    天黑不怕冷,夜深不孤独,昏黄街灯下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李新皓的欲望很单纯,只想为青睐的她带去欢乐,表达爱慕,牵手远行。
  • 我爱的人在另一个世界

    我爱的人在另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令人......(薰薰也不知道怎么说)的小说。这是薰薰第一次写小说,可能写得不好,但薰薰确实有很用心的在写,也请大家好好看。薰薰保证,永远不会弃文,不过可能会更得比较慢,大家也不要放弃薰薰啊!薰薰是初一党啊,要学习的,更的时间不确定,大家见谅啊!
  • 绝地血蔷薇之天堂有雨

    绝地血蔷薇之天堂有雨

    草根变巨富父亲的抛弃,滋生了她的仇恨。由平凡少女化作复仇天使的韩紫在母亲离世后走向父亲的新家,却被没有血缘的哥哥劫持,成为利益纷争的筹码,又被他看了个精光……是厌恶,是仇恨,还是少女的懵懂?其实,这并不重要。浴火重生后的她更为一段纯白的恋情刻骨铭心,究竟怎样才能抹去心底漆黑的痕迹?而黑的诱惑与白的惬意之间,少女韩紫究竟将走向何方?
  • 大明活财神

    大明活财神

    崇祯年间,大明叛乱时期,民不聊生。徐涅横空出世,以商人的敏锐嗅觉和铁血的施政手腕,一步步让大明从衰弱走向强盛。在徐涅眼中,大明的天下,就没有贫穷的地方!看徐涅给你指出财富之路,造就财富神话!
  • 仙佛世界

    仙佛世界

    一段天帝的传说,一曲仙佛的神话,无穷的奇遇,无尽的法宝,仙佛鬼魔神,爱恨情仇怨,小人物起于微末之间,步步生莲,最终主宰仙佛世界。
  • 诡罪

    诡罪

    诡异离奇的案件接连发生,案中有案,局中有局,让人毛骨悚然的灵异诅咒,神奇恐怖的杀人手法,深邃如冰寒深渊的诡秘,一切都是那么的扑朔迷离,传承神秘的鬼捕,能否一步步揭开其中的真相?
  • 昆仑仙缘传

    昆仑仙缘传

    ps:石壮龙的第一部小说——《昆仑仙缘传》。
  • 文战大陆

    文战大陆

    这是一个文气为兵的世界,文气可以化形为各种兵器,但却需要著文为铸具,文气为基础材料;千古名兵的铸造需要往才气中添加各种珍稀宝材。千年前,天外陨星突降文战大陆,人族因观陨石而知文,经千年积累,终崛起于文战大陆,筑坚城,分诸国,行兵制。唯有文镇人族,诗惊异类,兵兴邦国。华夏宅男杨明三岁熟读四书五经,长大后愤世嫉俗,依照政府救济金生活。因登陆一款游戏来到这个陌生世界的杨明,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面对的是游戏,还是现实;是虚幻,还是真实;是阴谋,还是意外;一切的一切只有活下去,才能揭晓。
  • 阿诺萨的悲歌

    阿诺萨的悲歌

    背负罪恶,祸乱世间,魔王被所有人厌恶。在勇者杀死魔王的那刻整个世界都陷入了狂欢。只是没人知道,这是神交给魔王的使命,这是魔王的命运。都说魔王是神的亵渎者,谁又知道魔王才是神最虔诚的信徒。Standinginhelllookinguptoheaven.(站在地狱仰望天堂。)这是一个故事,结局完美也是悲剧。新人新书,谢谢支持。
  • 凤翔天下:惊世狂妃

    凤翔天下:惊世狂妃

    七年沉睡,世人欺之、辱之、谤之、欲除之……当她强势回归,呵!很好!她不记仇,只报仇!“你若动我世界分毫,我必毁你整个世界!”这就是她!如此霸气,如此不可一世!她要强,她要站在世界顶峰,睥睨天下,俯瞰众生!他为她,手染鲜血,踏万人骸骨亦无怨无悔!护卿之所爱,予她盛世繁华!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