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帝辛葬父
帝辛在其父帝乙去世后,便以其才力继承了王位,史称商纣王。
帝辛继承王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父亲安葬好。帝辛将父王帝乙安葬在侯家邑,他要在那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一个供死去的父王享用的地下宫殿。
于是,帝辛传旨:“为先王帝乙造地下宫殿。”大宗伯监工督造,征发三千奴隶,在侯家邑挖地十余米深,在地下造成一个“亚”字形的墓室,共挖九个长方形的小坑,四隅分别挖两个小坑。每个坑中安排一名执戈的奴隶和一条狗,作为武装侍从。
墓穴挖好了,命贞人占得吉日,帝辛率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为帝乙送葬。后面跟随着帝乙生前的姬妾奴仆、卫队侍从,还有奴隶千人。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从大邑商出发,一路上哭号声、钟鼓声不绝于耳。64个佩戴骨饰的奴隶,抬着巨大的棺木走在中间,两名未成年的金童玉女在前面引路,来到了墓地。
大宗伯宣布:“先王帝乙安葬仪式开始!”先是让帝乙生前的侍从下到墓穴站好,然后64个奴隶抬着帝乙的棺木走到墓穴中央。在棺外,大宗伯督工,用木板构成巨大的椁室。然后,在棺椁之间,填满了各种精美贵重的殉葬物。有璜、璧、玦、琮、圭,玉石斧、钺、戈、矛,豆、盘、尊等,应有尽有。
帝辛站起身来,表情严峻地对帝乙生前的姬妾奴仆们说:“先王不能没有你们,你们生前是先王的人,死后也是先王的人,你们一起跟先王去吧!”说完,命武士将帝乙生前的姬妾奴仆一起赶入墓中。顿时,哭号怨骂之声乱成一片,墓中的奴隶们也蠢蠢欲动了。
大宗伯见势不妙,下令填土,顿时土石齐下,墓中之人全被活埋,并将土夯实。接下来便开始杀殉,奴隶们10人或20人一排,反绑着双手牵进墓道,东西相对,跪着被砍头。砍下的头另行安置,头顶向上,面向墓坑。无头尸体埋入土中,然后夯实,如此每筑一层夯土便杀一批奴隶殉葬,最后埋入金童玉女,封死帝乙的大墓。
帝辛掩埋了父王,手持青铜刀来到了祭坑前。这时大宗伯早已安排人将“人牲”推到祭坑边跪下。只见帝辛手起刀落,一排10个“人牲”的头便滚入祭坑里了。一排祭坑10人,5排为一组。帝辛挥刀砍完5组“人牲”,站到一旁,武士们一起动手将尸体扔入祭坑内,然后填土。
至此,帝乙的葬礼以杀戮大批奴隶为牺牲方告结束。
(二)为政之初
纣王元年(公元前l080年)正月初五,身强力壮、高大英武、身着白色王服的纣王,正召集王公贵族,宣布他对朝廷大臣的重新任命。纣王的任命如下:以王叔比干为太宰(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总揽朝中内外政务;费仲为卿事,协理军国大事;微子为宗伯,掌王族谱牒和宗族内务;箕子为乍册,负责起草文件记录;梅伯为司马,主管军政;飞廉任内务大臣兼司空,负责宫廷内务兼土木工程;恶来任司徒,总管天下财政赋税;老将军祖伊为多射,掌管王族军队;九侯为多亚,掌管王族军队;鄂侯为司寇,管理天下刑狱;居情、郑季仍任巫、史……
纣王意气风发,他环视着他的臣仆们。不管是足智多谋、万民景仰的王叔,还是威风凛凛的将军,现在全都服服帖帖地处在自己的控制之下,为自己效力,纣王心中真是十分畅快。听着一个个大臣的谢恩之辞,纣王心中更是充斥着对大臣们的蔑视。当然,这种蔑视很快又被一种治理国家的需要所取代。
纣王封自己的叔叔比干为太宰,名列群臣之首,主要是因为比干忠心耿耿、足智多谋。作为叔父,比干在帝乙决定立太子的过程中始终持支持帝辛的态度,使纣王对比干颇有好感。虽然比干曾与帝乙、与自己多次发生过争执,但纣王仍觉得叔父即使耿直得稍微有些过分,仍是可以信赖的。何况自己更是盼望着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而比干这样的人才是少不了的。
虽受到重用,但比干自己却不敢确定当初拥立帝辛为储君的选择是否正确。纣王从幼年到童年、少年乃至青年时代的整个成长过程,自己一清二楚。刚开始时,比干欣赏帝辛的天资聪颖;但逐渐地,比干又开始担心帝辛的过于刚猛,因为像帝辛这样的人是难以猜测其所作所为的。
纣王任命微子为宗伯,是经过仔细考虑的。这个兄长仅仅因为母亲不是王后而失去了继承王位的资格。但实际上,朝廷上下还是有不少人拥立他的,也就是说,一旦自己为政失误,微子推翻自己登上皇位也是可能的。所以纣王在继位之初决定要安抚好他。
纣王心中对比干多少有些敬畏,因此特意安排了素与比干不和的费仲为卿事,以挟制比干。费仲深知纣王用意,非常留意比干的活动,经常密告纣王。费仲早就私下接受官吏贿赂,甚至连方国进献之物他也要中饱私囊。做了卿事后,费仲接近纣王的机会更多了,他还拿出了不少钱与飞廉结交,以掌握纣王意图。所以,日子过得十分舒心。
纣王让恶来担任司徒,是因为他早想好了,这辈子非要轰轰烈烈大干一场不可,因此必须有一个听话的人替自己准备大干的本钱。恶来从来就不会说“不”字,这一点纣王尤为满意。
纣王执政之初所册封的大臣,绝大多数都是贤能之人,这使商朝上下为之喜悦,群臣都认为纣王是个明君,他们认为只有明君才能正确选用人才,这让人们对这个年轻的帝王充满了期待。
(三)远征东夷
纣王在统治稳定以后,有些骄傲自满了。他认为自己有能力比得上以前的所有帝王了,自己是大商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帝王。而作为一个杰出的帝王,一个最重要的标准就是能够征服天下。
为了达成自己卓越武功的目标,纣王决定东征东夷。可是纣王的父亲帝乙临死之前已与夷人达成了和平协议,夷人们也没有公开对朝廷挑衅,怎样才能找到一个讨伐东夷的借口呢?
纣王不愿意,甚至不敢与朝廷大臣们商议。因为首先,比干、箕子这伙人肯定会阻挠自己无理挑起战端;其次,这样一来,还未出兵就会闹得满城风雨,路人尽知,夷人定会有所防范。另外,击败夷人非举倾国之兵不可,四方小国,特别是那个许多大臣、甚至先王都曾挂在嘴边的周国,这些年虽然一直甚为恭顺,但也不得不防。
由于自幼博闻强识,纣王对自己的智慧是充满信心的,而且,纣王喜欢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办事。他把出人意料地驾驭臣民视为一种乐趣,尤为乐于看到群臣在自己面前惶恐不安、大惑不解,而最后又能证明自己高人一着。纣王不相信什么资历、经验之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作为英明的君主,岂能因为年龄关系,受制于那些自恃年长有功的臣下?天子就是天子,必须使臣下敬畏服从。当然,大臣们若没有一点能力,难以贯彻君主待这两位与比干一心、又自恃功高的家伙一走,纣王立即派了两个年轻的贵族接过大权,并星夜派人将早已拟好的作战计划交给两位贵族,叫他们于当夜将两万大军分成三路推进,同时火速派人驰报朝廷,说:“夷人犯边,奉命讨伐。”大约在祖伊等人到达朝歌之前半天,纣王的大军已如暴风骤雨般攻入夷的意图,在纣王看来也不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大臣们谁也别自以为是,谁也别想操纵、左右他。经过多日思索,纣王决定乾纲独断,直接率军攻打东夷,打它个措手不及,等到比干等人争论一番、上书谏阻的时候,我帝辛早已凯旋班师,宗庙献俘了。那时候,这帮大臣面对自己那些慷慨激昂的反对讨夷的奏折,该是多么尴尬啊!看谁以后还会那么顽固地与我作对。
想好了这一招,纣王感到热血在沸腾。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甚至可以使武丁自愧不如。
纣王三年三月初,祖伊、九侯等人被召到王宫,纣王要与他们讨论如何裁汰军中老弱,强化王朝军队。二人欣然上路,一路上还不停地商议如何向大王出谋划策。人腹地,并于10天后渡过了帝乙始终未能渡过的淮河,二十多个酋长被击溃,其中5人战死,10余人逃走,5人被俘。大军又沿颍水、淮河迅速东进。东夷族首领后昆临时拼凑了十余个酋长的武装力量约八千人,在东谷山以西进行了一次顽强的抵抗,杀死商军三千多人,终因寡不敌众,被纣王的军队击溃。后昆向东逃窜,商军穷追不舍,后昆最后遁入海中才没有被俘。
当“夷人犯边,奉命讨伐”的消息传入首都,朝野上下目瞪口呆。比干来见纣王,纣王推说情况尚不清楚,鄂侯来见,亦以此话将老臣打发走。纣王内心十分喜悦,心想:快见分晓了。
这天上午,阳光灿烂,纣王满面春风,迈着刚劲有力的步伐,走入崇天殿。大军班师已三天了,我已建立了显赫武功,而这一切,是谁也未曾料到的。当年高祖朝诸侯、王天下,犹如运之掌上,靠的是鼎盛的国力,而我帝辛全靠智慧。
大军班师回到首都,祖伊、九侯立即赴军中了解情况,但两位年轻将领早已经接受了纣王的密令,一口咬定是夷人先犯边,大军才发动进攻的。不过,祖伊、九侯毕竟是久经战阵,通晓军事的人,他们估计,这场战争不管是否由夷人犯边引起,都是蓄谋已久的,而主谋者正是当今大王,比干等人均同意这一看法。他们知道,他们被年轻的国王给蒙在鼓里了!
而费仲等人,并不关心是谁挑起的战争。根据飞廉手下人的报告,他们知道了纣王极想得到的东西——即智慧过人的评价。
所以,早朝一开始,费仲即抢先出班奏道:“自我高祖立国以来,从未有如此之彪炳武功。夷人地广人众,多次抗拒朝廷,善于防御,先王屡起大兵,未竟全功。而大王却旬月之内,大获全胜,献俘宗庙,四夷为之屏气,戎狄为之胆寒。此番征夷,全凭大王一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真是天神下凡,臣等谁堪一比?夷人凶顽,屡抗朝廷,实属罪大恶极。因此,夷俘宜全数罚作奴隶或人牲;而夷方土地,朝廷宜派大军镇守要地,以防夷人再起。臣等见识浅陋,愚钝智拙,还请大王圣断!”
费仲这番话,纣王明知是拍马屁,但心中还是颇为舒服。接下来又有十多名大臣歌功颂德。纣王故作镇静,等着比干等人发言。他非常希望看到老臣们对他流露出心悦诚服的样子。
比干奏道:“此番征夷,朝廷上下均感意外,乃大王独断此事。然大破夷人,大王之智慧,却非臣等所及。”
纣王脸上渐有笑意。然而比干却继续道:“可是,此番大举讨夷,虽大获成功,难免使四方生疑。何况,夷酋后昆漏网,难保不会出现对朝廷不利之流言;这种流言一旦传遍四方,必然使许多方国暗中同情夷人,与朝廷为敌。臣请大王留意此事,免生后患。”
纣王脸上没了笑意。这帮老家伙,居然仍能找到理由来说三道四,好为人师。但他心中明白比干说的“流言”并非虚幻之事,因此,不好争辩。
比干继续上奏:“此番讨夷,俘获极众,臣以为可将其中一部分留作奴仆,其余老弱受伤士卒宜放还,至少5名酋长宜严加教谕后放还。若全数杀掉或作奴仆,可能与夷人结怨太深。且夷地甚是辽阔,短期内难以完全控制,不若趁放还5名酋长之机,与夷人再造和平。以后,可选夷人首领到朝廷为官,令每名酋长送一个儿子在京为人质,防其造反;扶持夷人中与朝廷友善者,以夷制夷。大军则逐渐撤回,以示怀柔天下。那时,即使有什么流言飞语,也不会构成大的威胁。”
纣王的双眉锁紧,他知道,若再不从言辞上予以反击,压倒这帮老家伙的气势,以后不论做出多么惊天动地的事,这伙人也会说三道四的。但是,目前多数大臣都承认我堪称武王再世,不愧为高祖第二。
纣王反应极为敏捷。在比干奏完后,准备退回大臣行列时,他发话了:“王叔所说的流言,是否指我对夷人不宣而战,可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大商立国五百余年,戎狄蛮夷对我之侵扰有多少次?其中有几次宣过战,四方国家哪个又曾为此而亲近过谁?疏远过谁?先王相土远征海外,为我大商取得大量财富,若事先宣战,那海外蛮夷不早就将财富藏起来了吗?先王王亥被害,上甲微为他报仇,靠的不正是突袭仇敌吗?东夷乃我世仇,我大商多少子弟阵亡在淮河颍水之滨,此番孤用计解除其爪牙利齿,一举击败夷人主力,解除我在南方数百年之边危,试看今后各方国异族,谁敢怀贰于我?孤理解王叔对朝廷信誉的关心,但孤认为,当今天下,刀斧要比信誉管用得多。各位大臣,是否如此?赞成我的出班。”
结果,在近百名大臣中,居然有六十多名对纣王刚才的演讲表示赞成。尤其是费仲、恶来、飞廉等人还一阵呼嚷:“大王圣明,无人可比!平定夷人,居功甚伟!”
比干等人没料到,纣王会对其忠心耿耿的建议用如此锋芒毕露的语言来予以“驳斥”!特别是如此多的大臣也站到这个明明失大于得的举动的赞成者行列,使比干突然明白了什么,他只好保持沉默。鄂侯很着急,可不知该说些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