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49400000017

第17章 服务社会的第三产业兴起

产业结构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对于这种规律,无论是西方经济学家,还是我国的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Primary Industry,应译为第一次产业)、第二产业(Secondary Industry,应译为第二次产业)、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应译为第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概念早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特别是第三产业作为产业划分的一个专用名词,则是由一位英国经济学家阿·格·费希尔教授(A。G。B。Fissher)于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次提出的。1957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Grant Clark, 1905~)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把产业部门划分为农牧渔林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部门。此后,西方经济学界开始普遍使用三次产业的概念,并一致认为费希尔和克拉克为这种理论与划分方法的创始人。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基本与此相同,有不同的也只是“大同小异”罢了。把产业划分为三次产业理论,它是现代许多国家对产业结构的一种划分方法,旨在研究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我国为了与世界经济接轨,让世界各国在统计上有共同语言,也引进三次产业划分的方法,并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国家统计局1985年4月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第三产业又分两大部分: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计算第三产业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只包括上述(1)(2)(3)层次。从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来看,第三产业是一个服务社会的产业。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走过了曲折的发展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随着工农业等各项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服务社会的第三产业迅速兴起,对振兴国民经济,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发展,以及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21097亿元,从业人员17901万人,分别比1952年的194.3亿元和1885万人增长了107.6倍和8.5倍;比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824.5亿元和4869万人分别增长了24.6倍和2.7倍。1997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4328亿元,已占国内总产值的32.53%。到1997年末,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28.4%、48.6%、23.0%改变为18.3%、49.2%、32.5%。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与成就

我国的第三产业,自新中国建立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相比,显得非常不适应。一是少。1983年第三产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从业人员只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5%,而国外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其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30%~35%左右。二是比例下降。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52年是28%,1957年是29%,1983年降到20%以内。三是发展极不平衡。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上海为24%,四川只有7.6%。差距最大的是传统的服务业、公用事业和饮食业,它们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83年只有1.8%,其中服务业只占0.6%。第三产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第三产业是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为第一、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要产业化、工业要现代化、服务要社会化、经济要信息化,都需要第三产业的配套发展。没有发达的第三产业,就不可能有高效、优质、价廉的第一、第二产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上存在着互相适应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尽快改变第三产业的落后状况,要进一步搞活经济是不可能的,更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以进一步理顺国民经注比例关系,成为贯彻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民国经济的一个战略性的课题。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以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0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受“文化大革命”历史因素的影响。在“文革”期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关系严重失调,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急剧下滑,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也严重下滑,只有第二产业的比重急剧上升,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受这一历史因素的影响,尽管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了起步阶段,第一产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第三产业没有改变下滑的趋势。197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值分别为1018.4亿元、1745.2亿元、824.5亿元,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8.4%、48.6%、2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关系为1:1.7:0.81.从业人员分别为28313万人,6970万人和4869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70.5%、17.4%和12.1%,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关系为1:0.25:0.17.到198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359亿元、2192亿元、996亿元,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4%、49.0%、20.3%,第三产业的比重下降了27个百分占。

第二阶段:从1981年至1990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2.3%,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3%的速度,这是第三产业的第一个高潮。

自1981年以来,我国的第三产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开始上升,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逐步得到调整。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在1985年高达18.3%,也就在这一年,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由原先的“2-1-3”结构第一次转变为“2-3-1”结构。1985年,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28.5%,第一产业的比重为28.4%,第三产业第一次超过了第一产业。到1990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5017亿元、7929.4亿元、4946.9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7.1%、41.6%、31.3%,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关系为1:1.54:1.15.从业人员分别为34049万人、12158万人和10533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劳动者总数的60.0%、21.4%和18.6%,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关系为1:0.36:0.31.从业人员的人数大大增加,比1978年增加了0.14个百分点。正是由于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整个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

第三阶段:从1991年至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年均增长9.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的速度,这是第三产业的持续、稳定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我国的“八五”时期。“八五”期间,我国加大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与1990年相比,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了7.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仍保持在31.3%个百分点,但是,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则一直稳定增长。在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7.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了6.2个百分点。

从产值结构演变上看,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第一次产业由1991年的27.1%持续下降到1995年的19.6%,而且同时农作物总产量在逐渐扩张,1995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超过9000亿斤,基本体现了经济发展中农业产值比重下降但绝对量增长的趋势。第二次产业比重持续高速上升,从1990年的41.6%逐年上升到期末的49.1%,整个“八五”期间第二次产业增加值达8.5万亿左右,占同期GDP的47%,比“七五”时期上升近4个百分点,体现了工业化加速时期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上主要依靠工业化进展的特征;而且,以第二次产业比重为标志,我国工业化进展到“八五”期末已超过世界中等偏下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30%)。第三次产业稳步增长,整个“八五”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都稳定在33%以上,比“七五”时期上升近3个百分点,“八五”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近6万亿元。上述结构演进比较典型地体现着工业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高度推进的一般规律,是“八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质态演进的重要特征。

1996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0%、48.9%、31.1%。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而第三产业偏低。

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对比,不难看出,发达国家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相似,而中国两者的差别较大。即发达国家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非常接近,而中国差别较大,第一、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1994年,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全部产业的34.6%,比1990年下降10.6个百分点,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全部产业的142.1%,低于1990年的168.3%。“八五”期间,我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是外延的扩大。1990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1:4.3:3.7,1994年变为1:6.2:4.1,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第一、三产业来说,提高较快。

从前三个阶段的发展来看,服务社会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快。从1979年~1996年三次产业产值变化看,第三产业十几年来上升了7.4个百分点,比第一、二产业高出15.5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从就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分别高出第一、二产业43.9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四阶段:从1997年到今后一个时期,第三产业将担当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任。第三产业将迎来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给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我国消费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后,加快结构调整,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消费领域的客观要求,又给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1996年,我国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0.0%、48.9%、31.1%。1997年,三次产业实现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8.2%、49.3%、32.5%。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了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为8.2%,比1996年的7.8%增加了0.4个百分点。

从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趋势来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将逐步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处在继续推进工业化的历史阶段,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将日益突出。

具体分析,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将继续下降。目前,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高于世界上人均收入大体相当的国家,但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不稳,生产率还很低,农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过快是不利的。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增长构成了前一段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内容,我国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但内部结构不合理也日益突出。主要是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增长不协调,加工工业出现结构性的生产能力闲置。这一结构性矛盾不仅限制了工业增长的势头,而且也影响了国民经济整体的持续增长。

一、二产业比重的下降,要求第三产业的发展来给予补充。从这个意义上,第三产业要坦负起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主角的重任。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将有一个大的发展。

从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客观要求来说,开拓第三产业新的发展领域的任务相当迫切。随着社会总供求趋于平衡,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出现,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90年代初,我国把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与建材作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而现在,这些产业基本上都面临供大于求的问题。有的产业如电子、汽车、建筑与建材业的继续发展,要靠政策的进一步扶持和服务的完善、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促进,也就是说要靠第三产业的发展来支撑。另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许多行业市场需求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是有广阔前景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房地产业、电子信息业、旅游业。以旅游业来说,现在国际旅游业年收入已达3.7万亿美元,我国仅刚超过100亿美元,潜力极大。

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种现实选择。今后十几年,我国人口平均每年将增长1200万人,劳动力资源平均每年将增加1000万人左右,农业现有1.2亿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城镇约有2000万~3000万富余职工需再就业。在工业普遍面临减人增效压力的情况下,发展第三产业就成为解决社会就业的重要途径。“八五”期间,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减少2960万人,工业增加就业1974万人,第三产业则增加就业5023万人。199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减少700万人,第二产业增加550万人,第三产业增加1050万。即使如此,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26%,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据计算,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吸纳150多万人就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将迎来第二个发展高潮。根据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三产业办公室提供的一份资料,今后十几年,我国第三产业逐步加快发展,到2010年,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将明显提高。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与贡献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其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发展,我国第三产业逐步扭转了徘徊下降的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与发展,并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形成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我国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决发展。80年代,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9%的速度。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第三产业开始了全面迅速的发展。1997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4328亿元,已占国内总产值的32.53%。到1997年末,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由1978年的28.4%、48.6%、23.0%改变为18.3%、49.2%、32.5%。整个国民经济结构已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总的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行业多,范围广,门类比较齐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仍以传统行业为主。1978年以来,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服务业以及金融、保险等传统行业继续壮大,旅游、文化娱乐、信息、咨询、广告以及房地产等新兴行业方兴未艾,第三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当前仍以传统行业为主。

(2)集体、个体乃至私营兴办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打破了长期以来由全民所有制独家经营所造成的缺乏生机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和私营企业并存发展的新格局。

(3)第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加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中的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和科学教育事业等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如旅游、广告、咨询信息和房地产业等也有了较快的发展。1978~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平均每年递增16.8%,超过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15.5%的递增速度。1993年,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分别为21.2%、51.8%、27.0%,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的二、三、一格局。

(4)第三产业地区发展差异明显。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工业化进程不一,社会劳动力分布不均匀,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导向和重点不同,因而第三产业发展有明显的差异。总体说来,从沿海到内地呈明显的层次性。

对各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的衡量,除了观察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外,还应该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速度来综合分析。从第三产业人均增加值、第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及其比重可看出:东部地区具有绝对的优势,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造成这种层次性的主要原因有:(a)第三产业的主体是商业运输、邮电通讯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而沿海地带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劳动力众多,条件优越,给第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b)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紧密的联系。东部城市化程度高,因而服务业发展势头猛,要求高。我国主要发达的大都市集中在沿海和对外开放地带,这些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和城市化。我国在政策上采取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梯度推移战略,从东到西分为三级梯度,分别实行不同的发展战略,因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5)第三产业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1993年,我国第三产业社会劳动者人数为12737万人,占全国总数的21.2%。从发展速度而言,1978~1993年平均每年递增6.6%。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到本世纪末,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将超过第二产业,构成三次产业劳力布局的一、三、二格局。从劳动者人数对各产业产值影响来分析劳动力转移情况,根据1978~1992年资料,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拟三次产业的生产函数,得出三次产业的劳力弹性分别为-1.0383、0.0253、1.1722、即第一产业劳力弹性为负,说明第一产业过多的剩余劳动力对第一产业的产出存在较明显的反作用;第三产业的劳力弹性大于第二产业,这与第三产业大部分行业如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商业、饮食业、居民服务业等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致。因此,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整体产业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6)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有所变化,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从整体来看,传统的“商业、餐饮业”和“交通、运输、邮电业”仍是第三产业的主体。主体行业的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多方式经营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这与我国第三产业目标之一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大商业、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相适应。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业、信息咨询业、计算机应用业、租赁业、娱乐服务业等发展较快,人均收入较高,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由于新兴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因而其产出率较高,效益显著。比较1990~1993年九大行业分行业人均职工工资得出结论: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咨询、科研技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人均工资水平,基本上反映了新兴行业的收入水平。

(7)国民经济各行业基本投资额的长期趋势是:第三产业基本建设投资额逐年增加,增幅较大,但占整个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有所下降,“六五时期”,第三产业投资额为1610.16亿元,占47.3%;“七五时期”为3294.48亿元,占43.6%。同时,第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投资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基础性行业投资增长率较小,新兴行业投资增幅较大。

(8)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许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新兴行业起点低。如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发展,商业化程度低,商品流通不活跃,信息落后,教育科技不发达,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9)旅游业发展最快。由于实行了对外开放,所以,作为第三产业重要行业的旅游业,在20年的改革开放中发展最快,取得的成就最大。尤其在“八五”期间,发展速度比以前更快。“八五”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八五”计划指标全面超额完成,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旅游业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旅游业的产业形象已经鲜明地树立了起来。

国际旅游业登上了新台阶。1995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达4638.7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7.3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5.9%。中国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收入的2.3%。外国旅游者人数达588.7万人次,比1994年增长13.6%。“八五”期间,全国有组织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达800万人次,增长到1.88倍,比“八五”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600万人次)高出33.3%;五年累计数为3394万人次,比“七五”累计数增长80%,比“八五”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2605万人次)高出30.3%;每年平均增长13.5%,比“八五”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7.1%)高出6.4个百分点。全国旅游外汇收入达80亿美元,增长到3.61倍,比“八五”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40亿美元)高出1倍;五年累计数为268亿美元,比“七五”累计数增长176%,比“八五”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162亿美元)高出65.4%;每年平均增长29.2%,比“八五”计划确定的上限指标(12.5%)高出17个百分点。

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产出效益已超过国际旅游业。199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1376亿元人民币,比1994年分别增长24%和34.4%,五年累计数为3020亿元,比“八五”计划确定的指标(1345亿元)高出1.25倍。1995年国内旅游业的产出水平,已达到国际旅游业产出水平的1.68倍。

1997年,我国旅游业各项指标均以大幅度超过1996年,其中国际旅游入境过夜人数达2377万人次,居世界第六位。1997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121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18%,位居美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八位,比1996年提升一位。

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而逐步发展、兴起的。在其兴起的过程中,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指出:“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我国也不例外”。这个论断精辟地阐明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客观趋势,指出了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中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这是顺应人类社会产业结构演进规律,适应第三产业自身发展趋势,迎接21世纪挑战,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再加上内部结构不合理,社会化、商品化、产业化程度低,还不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离现代化经济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已经成为我国实现跨世纪奋斗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完成跨世纪奋斗目标,使现代化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

要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第三产业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因此,必须积极培育、发展、完善各类市场体系,以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的、有序竞争市场,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为市场的运行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这些条件恰恰都包含在第三产业之中。我们所说的市场体系,就是指消费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咨询市场,等等。完善这些市场,既是我国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又是第三产业中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则是形成各类市场和保障其运行的基础,如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及信息业等等。还有一些行业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及内容,如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不重视,或口头上重视,实践上无所作为,这就很难培育市场和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市场体系很不健全,发育程度低,各类生产要素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组织和市场运行的各项法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培育市场的任务就更为迫切。同时,为保证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顺利转换,使企业进入市场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这诸多方面,都迫切呼唤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第三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市场软、硬环境。

其次,市场体系的建立,要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空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这种体制必须建立在统一、完备的市场体系之上。这就要求培育和发展各类市场,形成由不同类型、彼此相互联系的市场体系。这种市场体系必须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是竞争的,而不垄断的;是有序的,而不混乱的;是完善的,而不是残缺不全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并要求与国际市场接轨。只有这种统一、竞争、有序、完善、开放的市场体系,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很难培育和发展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发挥市场机制的有效作用。

深化企业改革,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要求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尚且存在的制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诸多因素,需要通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以解决。

根据三次产业演变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三产业将要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必然会不断增加。这些情况说明,在安排劳动力就业方面,第三产业有巨大的潜力,这就为工业企业富余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同时,随着第三产业中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也为企业在转机建制中劳动力优化组合形成的失业人员及企业破产失业人员提供了社会保险。

此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其他环节,诸如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律体系等大部分属于第三产业本身的组成部分,或与第三产业有密切联系,都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第三产业,不仅有利于促进市场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改善和丰富人民生活,而且可以广开就业门路,为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政府机构改革创造重要条件。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实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第三产业不仅服务于第一、二产业,而且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是起着促进作用。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需要。

为了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的挑战,不仅要求经济总量和规模的扩大,更要求经济质量和效益有显著提高,这就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必要条件。

首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市场经济的高效、有序运行,它离不开第三产业的服务。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市场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中介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交换。市场交换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交换,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的交换;不仅包括国内市场的交换,还包括国际市场的交换。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广泛运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将更加信息化、知识化和国际化,经济的竞争正在演化为教育、科技的竞争,企业的经营由劳动、资金密集型转变为技术、知识密集型,国家实力的内容由财富变为知识,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换内容更加丰富,交换空间不断扩大,交换手段迅速提高,而第三产业以其具有的广泛服务特性,为错综复杂的交换活动提供着完备的服务,为市场多济的高效、有序运行铺路搭桥,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

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结构效益,这就求第三产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在宏观经济层次方面,一、二、三产业覆盖着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三次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中最高层次的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的首要任务是调整好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是由三次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所决定的。第三产业作为人类社会经济文明进步的产物,其发展是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会有力地促进第一、第二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二产业,对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是第三产业,其贡献率为0.7,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目前我国已进入这个阶段,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第三产业能否提供及时的信息、更新的技术、适用的人才和优质的服务。我国现在工业经济效益差、农业商品低、财政困难、流通不畅,已经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固然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所谓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宏观层次上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适应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任务就是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这不仅可以改变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发展不适应的状况,而且由于第三产业的特殊服务功能和渗透功能,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促进社会的生产良性循环,使国经济发展模式由数量型向效益型、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关键在于加速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所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我国经济的增长由主要靠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转变为主要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文化知识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归根到底是要逐步实现从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向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转变。现代社会,农业的现代化,要求改变过多依赖于自然界,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物化劳动消耗,向科学种田发展。而我国目前农业大部分仍然没有超越自然经济状态,与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提高和经济发展要求很不适应,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业要转变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中为农业服务的科研、教育,建立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现代工业日益向高技术、智能化方向发展。据测算,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约有75%是靠科技进步实现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也达到35%左右。我国工业虽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但内部结构不合理,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现代工业领域比较薄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到30%,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由此不难看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产业结构发展日趋高级化和软化,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原来的经济基础差,人口数量多,第三产业中的科研、教育、综合技术服务等相对落后,国民教育总体水平仅为小学偏上;文盲、半文盲有2亿多,占全国人口的1/6,占世界文盲总数约1/4;大学生和科技人员每万人所占比例,在世界属于较低水平。由于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有些周边国家,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我们应该立足现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加快第三产业中科研、教育和文化的发展,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知识、科技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根本上促进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的提高。

(4)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是为了保证扩大劳动就业,改善人民生活,实现我国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劳动者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是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安定、生产稳定增长的大问题。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小康目标的需要。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0年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是我国跨世纪战略的重要奋斗目标。同温饱型相比,小康生活要求生活资料更加丰裕,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健康水平继续提高,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由此可以看出,小康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所达到的标准,更重要的是看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这说明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小康目标的实现程度。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已经成为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之一。

从小康目标对第三产业的要求来看,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国际小康型为50%,我国1995年仅为31.3%,相差18.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重,国际小康型为40%,我国1995年仅为24.8%,相差15.2个百分点;具体到第三产业内部各个行业,同样存在着较大差别。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奔向现代化,实现小康目标的紧迫任务。

从我国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将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物质领域更多地向精神领域延伸。与这种变化相适应,要求第三产业有更大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以便有效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消费需求。

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向小型化方向发展,工作与家务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居民更多地要求为家庭提供诸如饮食、婴幼托教、残老托管、环境卫生、通讯交通等便民服务。为适应生活服务的社会化,这就要求第三产业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服务项目,充实服务内容,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5)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与世界经济接轨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扩大对开放,就是要扩大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对外经济、对外贸易,参与国际竞争,使我们的企业走向世界。客观形势迫切要求我国建立一种和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改善交通、邮电、通讯手段及旅游设施,以及为这些硬环境服务的金融、信息、会计、法律、咨询等服务行业,一定要改变乘车难、乘机难、行路难、打电话难等情况。而这些都是属于第三产业的行业,只有大力发展这些第三产业,才能构筑起有吸引力的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才能为扩大开放提供良好的条件,才具有吸引外商、外资的力度。

(6)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强调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根据人民的意愿、时代的要求,制定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纲领,并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提高到新水平。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对物质生产的进步、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的发达和公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而第三产业中的公共服务机关、教育、科研、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卫生、体育等部门和行业,有的属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有的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有的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这些部门和行业的发展,可以为教育、影响群众,提高全民族素质,提供最直接、最广泛的服务渠道。可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有利于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从而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既然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意义,那么,为了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并且“鼓励和引导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只要坚持积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据国家计委预测,到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之比将为12:53:35.按比例推算,到下世纪30年代我国将实现工业化,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类推荐
  • 质疑房地产:我们为什么买不起房

    质疑房地产:我们为什么买不起房

    房地产市场近年价格高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般热闹的房市,到底缘起为何?房价真值那么多吗?质疑房地产!也让我们从基本知识和信息知道了解,就是这本书。
  • 现代经济伦理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文化学

    现代经济伦理背景下的企业财务文化学

    本书分为五章,内容包括导言、企业财务精神文化、企业财务制度文化、企业财务行为文化、企业财务物质文化。
  •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无论你是什么样的人,从事着怎样的职业,生活在怎样的人生状态里,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然,也总有针对各种问题总结出的原理或定律。本书介绍了80个神奇的定律,从生活化的场景出发,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类解读,力图为读者呈现浅显易懂的经济学定律。
  • 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

    竞争优势:浙江产业集群演变和发展研究

    本书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淅江经济发展的奇迹。全书运用产业集群及相关理论,对浙江“零资源”的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及台州、温州等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了浙江10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的相关性,揭示了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内在机制。
  •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社会资本与智力资本关系实证研究》对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智力资本相关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总体上把握二者的内涵、特点、分类、测量等,总结以往研究的不足。其次,在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细化Nahapiet Ghoshal理论模型,形成相应的假设。之后,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修订并发放问卷,获得第一手数据。然后,使用统计和结构方程等方法建立理论模型的数学模型,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进行假设检验,验证前面提出的理论模型的正确与否。
热门推荐
  • 定庵诗话续编

    定庵诗话续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吸血鬼始穿越古代虐恋记

    吸血鬼始穿越古代虐恋记

    她,是现代的冷酷杀手;他,是古代的邪魅王爷。她遭遇搭档背叛,穿越古代,变成了一个毫无灵力的废材小姐,好吧,她这运气,也是醉了。不过,本姑娘可不是你们说是废材就是废材!她华丽逆袭,又废材变成天才。邪魅王爷vs冷酷杀手。邪魅王爷对她深情告白,她摇摇修长精致的手指。冷情皇帝许她盛世江山,她对他说:“我不稀罕!”实力强悍的魔髅骷谷主送她世界珍宝,只为博她一笑。落尘宫主对她念念不忘,一见钟情,她不屑一顾。大陆第一公子为她赴汤蹈火,在所不惜。天下第一神医甘愿做她的小跟班。天哪,这叫什么事吗?
  • 综漫主家教之云雀的契约

    综漫主家教之云雀的契约

    她是狐,亦是仆。但当中二遇上中二,是会变成高二,还是......
  • 卡拉迪亚毁灭纪

    卡拉迪亚毁灭纪

    数百年的战乱,再次唤醒了沉睡的恶魔,或许人们心中的希望已然耗尽,但卡拉迪亚正在等待新英雄的降临。没有人注意到你的出现,你只是禅达酒馆里一个被噩梦惊醒的佣兵,一柄唐刀,一身布衣。路被浓雾遮蔽,雾里似乎有为你而死的朋友,也有等待了数百年的宿敌。期待,恐惧,你仍要继续前行。路的尽头,是卡拉迪亚的未来
  • 原谅我红尘颠倒

    原谅我红尘颠倒

    《原谅我红尘颠倒》是一部关于堕落与救赎的江湖秘史。铁嘴魏达在律师行业一路春风得意,不料祸起萧墙。女友肖丽见魏达无意结婚,便在前男友陈杰的撺掇下,偷了魏达行贿某法官60万的“视听资料”。魏达一边安抚肖丽,假意许诺与她结婚,一边想方设法挖出陈杰,以便拿回自己的行贿证据。与此同时,因为一个几千万标的的大案子,魏达与同事、法官之间,开始上演一出又一出惊心动魄尔虞我诈的好戏,他们是好拍档,却又互相提防;他们是同盟者,却又算计对方。终于,一切按照魏达的精心策划顺利进行,但就在他志得意满之时,一个惊人的意外出现了……
  • 狐妖与公主

    狐妖与公主

    一个是天资聪慧的公主,一个是修行千年的狐妖,相貌相同的她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霸道总裁:模糊小公主

    霸道总裁:模糊小公主

    他对她一见钟情,诱惑着小绵羊进虎穴。"你是谁?"
  • 娇妻撩人:帝少,别闹

    娇妻撩人:帝少,别闹

    辛辛苦苦养了四年的渣男友被洋妞拱了,白苏苏气不过,转身一把拉过一陌生男人来:“要嫁我也是嫁给他!”却不曾想,这一把让她拉了个大靠山来。渣男诋毁:这位先生,她只是看上你的钱!帝少:“是吗?”侧头,对某女说:“亲爱的,你能看上我的钱,我很荣幸!”千金鄙视:白苏苏,你根本配不上他!帝少:“没关系,我配得上你就好!”白苏苏暗道:帝少有N好,财大气粗颜值爆表,可惜,他是弯的!帝少: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你不试试,怎么知道是弯的还是直的?
  • 何处春风斜阳

    何处春风斜阳

    苏暖风第一次见何骁阳的时候就知道这辈子要折在他身上了。何骁阳第二次见苏暖风的时候就知道这辈子这姑娘要折在他身上了。他说“看什么看,我又不是你的护舒宝。你那小葱花般的搓衣板身材配上你诡异的脑电波,再看你刚刚走路的方式,我就敢断定你绝对不是好人。说吧,打什么主意呢?暗恋我已久”他说“姑娘,你的画风如此清奇,我觉着留你单身一个人是在祸害祖国的大好儿郎们。我想着我这么个当兵的无名小卒,也该为了国家为人民鞠躬精粹万死不辞,所以我不能放任你再去祸害别人了,还是祸害我吧。”这是一个大写狗血二字的爱情故事!一对一,纯宠文,双C入坑谨慎,真心狗血!
  • 我的魔法冒险物语果然有问题

    我的魔法冒险物语果然有问题

    除了人物名字和春物差不多,剧情之类的都是原创,看的不爽的读者老爷请点击浏览器右上角的叉叉谢谢,喷子什么的最讨厌了,更新不稳定,毕竟不是专业写手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