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季节,有人来了,就会有人离开,所以人们更愿意把这个季节称为毕业季。
同大家一样,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了四年青春年华的蒋方舟也要离开她昔日的同学,熟悉的校园小径,曾一度开的无比绚烂的紫荆花了。
四年前的这一天,她还是个懵懂少女,带着人们的期望与非议,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园里,四年后的今天,我们的蒋方舟她长大了吗?
尽管蒋方舟一直被称为“早熟女”,但是,经历了四年成长的蒋方舟给人的感觉是她比以前成熟多了。无论是人生观,还是爱情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四年前的蒋方舟需要的是潇洒如马哥,要富贵如比哥,浪漫如李哥,在大学校园里,一定要谈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四年后的今天,蒋方舟说,我觉得不过三十岁,应该不是适婚年龄。我觉得好的爱情,双方应该都很强大,对自身高要求,对伴侣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频率和谐,温暖有爱就可以了。
今天,带着22岁青春的她将与所有的毕业生走出大学校园了,这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年龄呀?在大家普遍对未来面临着茫然的时候,蒋方舟又何去何从呢?
这也成了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很幸运的是,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句话还是有他一定的道理的。蒋方舟被《新周刊》聘请为副主编了,这让今年刚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情何以堪的同时,又引来人们的围观,祝贺,嘲讽,各种非议不比四年前被清华特取遭受的非议差。
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在蒋方舟眼里,那些都将会是远去的风景,她很少会出来为这些非议解释,抗议,她一直坚持一贯的作风选择沉默。
7岁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12岁时开始成为多家报刊的专栏作家。可谓年少成名,也印证了张爱玲的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
蒋方舟的写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的,被人质疑她会不会像伤仲永那个失败的神童一样走向平庸,在谈其作品时,文笔的辛辣,是不是母亲背后捉刀?经历过这么长时间非议的蒋方舟,似乎在用行动向人们展示她不会成为伤仲永。
写作这条路,被人们习惯称为漫长而孤独的,成大气候者,必先忍受的住寂寞,往往有成就的作家,大部分都是大器晚成。当然年少成名者历史上不乏之人。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的初唐四杰之冠王勃。同样和蒋方舟同为80后的青年作家的韩寒18岁写下了轰动整个社会的小说《三重门》一举成名。
但是人们在非议的同时,似乎都忘记了,别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蒋方舟基本上没有童年,她的世界童年全是书,笔,本子,所以没有什么天才,天才都是把别人不想丢弃的东西丢弃了,把别人想丢弃的东西也丢了而已。尽管蒋方舟说:“童年是一个迷宫,我庆幸自己没有进去”,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想象到,那个少年不希望自己有个玩的非常开心的童年呢?蒋方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自己这些年所做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都是别人的二倍,本来是打算先“荒废”一年的时间行走中国,多走一些省市。后来偶然有了一些出国的机会,就变成多走一些国家了,这个夏天去伦敦看奥运会,可是现实又剥夺了她这些想法。
在人们提起蒋方舟的成功的时候,总是会提起她母亲,蒋方舟的母亲尚爱兰,也是位颇有名气的女作家。方舟在写作方面发展到今天,母亲所起的关键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尚爱兰提及她曾特意找来一篇叫《大海》的文章给方舟,通过这篇反面教材,让蒋方舟懂得了滥用成语,其实是妨害表达的,越是成熟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中越少成语。所以尽管蒋方舟知道的成语很多,但是文章中用得极少极少,往往有意回避。
当然蒋方舟的成功不光是文风的娴熟,良好的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她像韩寒一样,在对待生活的时候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生于1989年的她年少的时候标榜自己我是“泛90年代”,但是随着长大后的蒋方舟对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又有了新的想法,出生于1989年的她要和“80后”划清界限。这些在人们眼里看似像炒作一样的想法,是不是更容易反映出蒋方舟渐渐长大的一个历程呢?
让我们一起关注一个人的成长,关注她的未来,关注她的生活,用期待的心情,看她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吧!
蒋方舟22岁的青春,多么美丽的青春呵!就好像清华园里盛开的紫荆花,朵朵都写意着九月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