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能力及有意愿对社会竭尽一己之责,我们必能创出希望和有效的变革,打造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充满自由动力和快乐和谐的社会。这是我个人的追求,我知道这也是你们的追求,愿与大家共勉。
很多人常常问我,你一生努力建立一个成功的企业,为股东和公司属员创造价值,现在你又为何如此专注贡献于公益事业?处身现今流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的滔滔理论中,我的答案很简单,在我脑海中有连串问题,在一个变幻莫测的社会中,老定律已非必然,那么我们历久常新的价值观在哪里?在一个丰裕和竞争激烈的社会,当争取个人成就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谁又会领会为社会和谐付出心思与诚意的呼吁?在一个官僚和公式化令想象力流于匮乏的世界,多元的科学和哲理经验与情操如何能成为一个人生命的重要元素?
在现实社会中,观念和价值制度充斥着互不融合和相互矛盾,我不认为能有单一的良方,可达至真正的社会和谐,但我深信其中一个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至诚”,当我们在建立自我成功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追求无我,常常抱着为民族和人类做出贡献的良愿,当有能力及有意愿对社会竭尽一己之责,我们必能创出希望和有效的变革,打造一个真正公平、公正,充满自由动力和快乐和谐的社会,这是我个人的追求,我知道这也是你们的追求,愿与大家共勉。
——李嘉诚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十周年颁奖典礼上致辞
背景分析
有人说,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定富足,是李嘉诚最大的心愿。的确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李嘉诚时就盛赞他“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李嘉诚的爱国热忱,使得全球华人都对他表示了无限的钦佩和爱戴。他所取得的成就固然令人惊叹,但是其以一个成功者富不忘本的情怀,更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有资料称,在《大公报》工作了40多年的杭州人韩老先生曾感慨万千地说:“李嘉诚确实是个能人!确实聪明才智过人!潮汕人真了不起。他能吃大苦耐大劳才有了今天。人们不仅佩服他会做生意,会赚钱,更佩服他有独到的眼光,爱国爱乡呀!”
李嘉诚从不忘家、不忘乡,更不忘国,尽可能地对香港及内地保持乐观的态度,并且致力于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内地相连,发展中国中药事业,关注慈善事业,躬亲于公益事业,他的一系列爱国举措无不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筹资,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该计划是一项专项、高层次的人才计划,旨在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该项计划包括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岗位制度和长江学者成就奖3个部分。
1998年起,在整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的第一期,教育部计划在全国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设置300~500个特聘教授岗位,并为这些教授提供优厚的待遇。2004年,国家对这一计划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增加教授的数量,同事扩大奖励的学科领域。2005年6月,教育部与李嘉诚基金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覆盖区域进一步扩大,将港澳地区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机构一并包括在内。1998年至2006年期间,一共有97所高校分八批聘任了799位特聘教授、308位讲座教授,其中有14位优秀学者荣获“长江学者成就奖”,可以说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2011年12月15日,全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细则颁布,使得更多的人文社科专业、中西部高校也纳入了计划之中,进一步增大了计划的影响力。
这样一个对当下的中国仍有深远影响的计划,来自钓鱼台饭桌上的一次谈话。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会议结束之后,李嘉诚来到北京,并且主动提出希望拜访当时的教育部长陈至立。二人见面之后,李嘉诚随即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国家这么重视科教兴国,我李嘉诚要为国家教育的发展做点事。今天拜访部长,想向部长请教。比如捐资设立奖学金,帮助大学生成才,不知这个想法是不是合适?”
李嘉诚的这番诚意让陈部长非常感动。陈部长认为,李嘉诚的提议非常好,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并且继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让我提建议的话,我想,做一个吸引和鼓励优秀中青年大学教师的项目,效果会更好一些。”
听到这里,当时站在一旁的教育部副部长韦钰随即补充道:“国家实施‘211工程’、建设重点实验室等,已经花了几十亿的资金,主要用来买先进的设备,建设图书馆及公共教学科研设施,但是由于国家工资制度的规定,不能用较多的钱来改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生活待遇。吸引优秀人才是个很大的问题,有了先进的设备,没有人来使用,难以创造出高水平的成果。如果李先生把准备投入的资金,对可能作出突出成就的人,给予奖励,会产生更大的作用。”听完两位部长的意见之后,李嘉诚当即点头认可,同时表示:得到教育部领导的支持,我们可以好好地合作了。这样的合作一直持续了下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为李嘉诚自身的形象赢得了不少的加分。
拓展透析
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带领企业创造多少财富,而是要勇于担起社会责任。作为企业管理者,要时刻不忘自己身上承担的社会责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不但是个人高风亮节的展示,也是塑造企业形象的绝佳方式。
如今的中国石油集团已经发展成为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集团在成长,在壮大,同时,也承担起了更多、更重的责任。中国石油也一直将“感恩”作为集团成员的行为准则之一,把关心社会建设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始终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与赈灾救危、捐学资教、支持文化体育等公益事业。中国石油集团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回馈社会,在社会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2005年,中国石油集团为援藏项目捐款1588万元。1月8日,中国石油职工为印度洋海啸灾区捐款1346万元。在为贫困母亲捐款、“博爱在京城”、北京“扶贫济困送温暖”等活动中,中国石油集团无不积极捐款,奉献爱心。2006年,中国石油集团又先后向遭受自然灾害的广东、湖南、重庆等省市捐款3600万元,向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捐款1000万元。并积极参与全国妇联发起的“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公益活动,累计捐款1030万元,可在西部贫困地区修建10000多口水窖。除此以外,在“十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先后向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广西等地区,以及伊朗震灾、印尼海啸灾区等捐款总计超过1亿元,还筹集资金3200万元设立了救济基金,帮助困难学生和教师。
中石油的实践证明,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彰显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而社会责任缺失,则会丑化企业形象,令企业品牌蒙羞。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品牌建设有着直接的、深切的联系,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新的路径依赖。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通过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来再造企业文化,重塑企业形象,并由此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
关键时刻的启示之四: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提升企业形象
2007年,中国民政部揭晓2006年度“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李嘉诚荣获“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中国华人首富也成为中国慈善第一人,这不禁让人们心生赞叹。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大转型,商业浪潮席卷全国,无数人处于迷茫状态:我们追求什么?我们的商业公司追求什么?李嘉诚向人们奉献了他的思考。
企业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创造财富只是作为一个企业生存下去的基本能力,一旦具备这项能力之后,企业就要勇于担起社会责任。很多企业家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王石带领的万科就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慈善氛围的时候,万科率先倡导并提供资金,保护湿地和红嘴鸥;2003—2006年,王石和他领导下的万科救助西藏盲童,并帮助和支持盲童学校的修建。2005年6月,万科深圳公司捐款20万元援建贵州黄平县苗陇乡希望小学;9月1日,在新建的深圳市龙岗区万科城实验学校的开学典礼上,万科深圳公司向该校捐资100万元。2007年5月,万科给龙岗区慈善基金会捐款100万。
作为发起单位之一,万科参与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王石担任该协会的副会长,与郭广昌、刘晓光等知名企业家一起,共同参与中国治理沙尘暴的事业。2006年,王石作为轮值会长,更是对此倾注心力,为推广阿拉善SEE生态模式以及建立“阿拉善生态大奖”做出了贡献。
从2005年开始,万科主动承担起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深两地廉租房在2006年年中规划成型。对于廉租房及低收入人群居住解决方案,王石曾说:“我们这样做解决的范围是很小的,我们只是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关注,来共同解决这样的问题,来关心弱势群体。”2007年10月29日,万科集团新标识正式亮相,万科以四个红色V组合而成的新标志亮相,意为用“感恩”的心关怀生而不同的人。万科的慈善事业已从单纯的人居建筑,逐渐扩展到涉及慈善助学、环境保护、人道主义援助等多方面。
这一切都说明,王石以及他带领下的万科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万科是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
相反,如果不履行社会责任,甚至肆意践踏,那么最终也许会将企业送上毁灭的道路。
“冠生园”是中国的名牌老字号,它一向把质量上乘、诚信经营作为自己的信仰,企业也因此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就是顶着这样响当当的老字号桂冠的一家企业——南京冠生园食品企业,却在新闻媒体的一次“陈馅事件”的曝光中破产倒闭。把过期的食品用料“陈馅”翻炒后,再制成月饼出售,这种行为在冠生园人看来,并不是很严重,但他们没有想到企业会因这样的“小事”而倒闭。在“陈馅事件”被媒体曝光后,企业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媒体害了企业”。即使在企业破产倒闭后,企业依旧对媒体耿耿于怀:“好端端一个企业要不是媒体曝光,怎么会倒?”
一直到企业破产倒闭,冠生园公司的经理仍然将企业破产的原因归咎于媒体曝光,丝毫也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的缺失才是导致企业倒闭的最根本原因。责任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如果企业缺失了对于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基本的责任,就相当于缺失了企业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信仰。那么,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就会毫不留情地抛弃企业。
面对企业所遭遇的信仰危机,南京冠生园依旧陷于对自己行为的辩解中,而没有表现出一丝纠正行为过失应有的诚信。该企业先是辩解称这种做法在行业内“非常普遍”,随后又匆忙发出了一份公开信继续狡辩,在所有的补救措施中,唯独没有向消费者做出任何的道歉。正是这种没有任何忏悔之意的行为,不仅令消费者更加寒心,也进一步使企业自身信誉丧失殆尽。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让企业赢利是最基本的,但在没有能力更好地践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至少也不应该逾越良心的底线。虽然这样一条“良心企业”的发展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但这无疑是最保险、最稳健的发展方式,也是让企业形象阳光、永葆青春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