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有个人叫崔林,虽然读了一些书,但没做官,加上家里又不富裕,所以很多人看不起他。连他丈人家的一些亲戚也瞧不起他,总觉得他不会有什么出息。
崔林有个堂兄弟叫崔琰(yǎn),既有学问,又身居高位,他却不这么看。他觉得崔林老实肯干,这是很难得的优点,现在年轻时没什么名声,不一定将来就没有出息。他常常对人讲:“具有大本领、大才能的人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磨炼,这样才能担当重任。”他认为崔林就是这样的人,最终会成为了不起的人物。
对崔琰的话,一些人半信半疑,他们觉得崔林要成为了不起的人物,实在是太难了。而崔林对堂兄的鼓励非常感激,也很受鼓舞。从此,他再也不去理睬那些讥讽。他刻苦努力,坚持不懈,终于得到曹操的信任,担任了冀州主簿。到曹丕当上皇帝(魏文帝)时,他担任了尚书、幽州刺史,到了后来,还当上了司空,被封为安阳亭侯。终于像崔琰所预言的那样,成为当时很了不起的人物。
史书在给崔林作传时这样写道:“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崔琰的堂弟崔林年轻时就没有名望,即使是丈人家的族人,也多瞧不起他。
可见,“名望”这个词在三国时期就有了,意思是名誉和声望,一般是指好的名声,是书面语言,是褒义词。如:他的品德高尚,在这一带很有名望。
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1%,成功是99%失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