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27500000044

第44章 洪亮吉母蒋氏家训

“训主简介”

蒋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武进)人,清初学者洪亮吉之母。蒋氏出生于书香世家,五岁就能背诵《毛诗》、《尔雅》等古代文学方面的必读书,稍长熟读汉魏六朝乐府、古词,是一位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其夫病逝后,年轻守寡,精心督教两个儿子读书做人。长子洪亮吉(原名礼吉)是清乾隆年间进士,翰林院编修。嘉庆初年,因直陈朝政得失,被遣戍伊犁,遇赦后,专意著述。于学无所不窥,以诗与黄景仁并称“洪黄”;以经学成就与孙星衍并称“孙洪”。

既应读书识字,更应励志做人

“原文”

楚珩病而归,母闻信,仓卒挈二子舟迎及三十里。遇诸洛社,识仆哭号而投诸水,从妪持之免,数求死不得,为不食者旬日,时礼吉生才六年耳。自是益困。母则无早夜寒暑,凡鍼织组可力以自食者,率三女靡不更习而勤……礼吉初从母受书……凡《尔雅》及诸经难字皆令手习计字,分日以课,未尝出就外傅也。至是始读书蒋氏塾中,已而蒋以塾满辞出,母复归,礼吉乃从里中师,里中师不辨音训,夜分母为是正其误者,日不下数十字。母织子诵,至漏下四五十刻……岁饥,母与诸女糠核而独饭礼吉,礼吉不食,泣,母亦泣,必令礼吉食,或相视哽咽,泪流漓槃案间,则皆罢食起,盖往往然也。母故绝爱怜礼吉,顾训督不少假,时时为陈说祖若父抗节厉志事,以勖其成。虽一衣尺寸,必如先制。礼吉长,出游来归,检衣有非制者,怒曰:“此而从俗迁变,异日何以自立!”赏却贾人金五百而寓书礼吉云:“汝归于岁入,外浮一钱,非吾子矣。”时礼吉客某官所,贾人其所部也。是时,礼吉以文章经术名诸贤豪间,所至咸宾礼之,母则力食如故常,而节其馆谷所入……厚抚从子。

——节录自《碑传集》第一四九卷

“译文”

洪亮吉的父亲洪楚珩在外生病回故乡,他的母亲蒋氏听到这个消息,仓卒带领两个儿子坐船前往三十里以外的地方迎接。在洛社这个地方相遇,听到仆人们哀声哭号,蒋氏深知不妙,于是投水自杀,幸亏随从的老妇人拉住才免于一死。紧接着又数次求死不成,悲伤至极,不进饭食好多天。这时儿子洪亮吉才只有六岁。从此,洪家家境日益困窘。蒋氏不分白天黑夜,寒冬酷夏,凡是有关针线缝纫、纺纱织布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她都干,以此自谋生计,率领三个女儿无时无刻不勤俭从事……洪亮吉最初跟从母亲读书习字……凡是古代重要书籍如《尔雅》及各种经书中的难字都要求手抄认记,定期检查督促,未曾请外边教书先生来施教。学到这个程度后才开始送洪亮吉去娘家蒋氏私塾中读书,而后蒋氏私塾先生以私塾学生已满为由加以拒绝,于是蒋氏又带着儿子回到家乡,送他从乡里的教书先生读书,但乡里这位教书先生不懂得音韵、训诂之学,于是母亲在晚上纠正他不准确的地方,每天不少于几十个字。每天晚上母亲编织,儿子诵读,到深夜才就寝……遇到饥荒的时候,蒋氏与其他几个孩子吃着粗恶的饭食,唯独让洪亮吉吃白米饭。儿子不吃,哭泣不止,母亲也跟着哭泣不止,一定要儿子吃下去,有时两人相对哽咽,泪水渗透在桌上碗里,最后大家都不吃饭而离开,这是经常性的事情。蒋氏因此特别疼爱洪亮吉,对他严格加以训导督促,从不违心地放松一刻,时常对洪亮吉陈说他的祖父和父亲坚守节操、刻苦励志不动摇的往事来勉励他成长。即使是穿衣之类的事,蒋氏也严格要求儿子必须合符先人的规矩。洪亮吉长大以后出外游学回到家里,母亲蒋氏检查他穿的衣服,如果不符合规矩,她就大发脾气教训儿子:“你这个时候就迎合时俗而迁移变化,以后怎么能够自立!”于是,蒋氏以五百两银子赏退做生意的人并写信告诫洪亮吉:

“你只能实拿全年收入回家,如额外多收一分钱,就不是我的儿子。”这时,洪亮吉寄住在一个做官的人的衙门里,那个做生意的人正是这个当官的部下。与此同时,洪亮吉已经以文章和经国济民的才识扬名于著名人物间,每到一地,都受到热情接待。蒋氏却仍然像平常一样自食其力,同时又省吃俭用,不乱花儿子在外的收入……深情抚养侄儿。

“评析”

蒋氏的丈夫病逝时留下五个儿女,其生活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更为值得钦佩的是,她对其子严格进行家教,不仅教之以读书识字,而且教之以从小励志做好人,即使是儿子长大成人,才识扬名于世的时候,仍然对其不良行为予以批评指正。集“慈母之心,严父之威”于一身,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多见的。

同类推荐
  •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

    《荀子学院》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能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那么编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 岁时节俗

    岁时节俗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且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具有集体性、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规范性等基本特征。民俗文化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每一个人从生前到身后的全过程,包括物质生产民俗、物质生活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岁时节日民俗、社会组织民俗、民间文学艺术等等。这种最日常生活化的图景,体现出绵延不绝的世代传承,唱响起生命热力的动人弦歌。
  • 生肖:猪的民俗与科学文化艺术

    生肖:猪的民俗与科学文化艺术

    本书以生肖猪为中心,从猪的进化过程,不同种类的特性等自然属性。到猪文化在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地位等,以及猪文化与天象星宿的关系。与猪有关的成语,俗语,传说,谜语等,还包括与猪有关的逸闻趣事。最后介绍了历史上属猪的名人,和猪年大事记。内容全面详实。
  • 腊八节

    腊八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

    《日本论日本人》由戴季陶、蒋百里所著,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原始信仰、皇权崇拜、社会阶级的演变、武士和町人的性格、政党的形成、民族主义向军国主义的演变、社会风气、生活习惯、家庭成员的关系等,一一作了分析。《日本论日本人》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代日本的国际局势、经济困境、政党矛盾、阶级隔阂等,综观了日本社会的变迁,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这两部作品被学界视为中国人研究日本的标杆性的著作,其思想价值经久不衰,在今天天对于中国读者了解日本的民族性格仍有重要作用。
热门推荐
  • 神禁之异界归来

    神禁之异界归来

    这是一只穿越者回到现代后的故事。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 骨骑死士

    骨骑死士

    一个没有死士天赋的少年于涛,意外的从“母亲”尸体后背上面的骨纹画中发现了一个自称为骨纹妖的老妖怪。老妖怪的真实身份是【无量星宙】中最强悍的骨纹师,他的躯体就是一架最威猛无比的骨骑!12级冰晶雪为何会死神般的突然降临?从小到大养育于涛的父母并非亲生?于涛喜欢的女孩慕容嫣然一夜之间神秘失踪?骨纹妖究竟是谁?于涛的死士天赋为何会突然消失?一个天大的阴谋,正潜伏在罪恶的灵魂下,缓缓的酝酿着……且看于涛如何成为【无量星宙】史上最强大的骨纹师,驾驭着他的骨骑,以冒牌死士的身份,纵横帝都,狂霸天下!这是一个少年,为了内心中燃烧的炽热梦想,一步一步走上巅峰之路的故事!
  • 龙组绝密档案之雷神降世

    龙组绝密档案之雷神降世

    雷惊天乃是上古雷神“南极长生大帝”的转世,前世带领妻子--炎帝之女“女娃”和部属助大禹治水,降东海龙宫,建裂天剑宗,灭天狼魔君,演泽了一段又一段美丽动人的传说。这一世来到了现代,他们将会有什么惊人传奇呢,欲知他们的故事,请关注本书吧。
  • 二手男人

    二手男人

    这是一部以80后二手男人付艾里为主线,用幽默的语言生动描述二手男人以及择偶众生相的书。
  • 外星人玩地球

    外星人玩地球

    有扇穿越之门,自己却穿越不了,不仅如此,这扇奇葩门里面还总是时不时的往我屋里穿过来一些外星人,圆古隆冬的合金人,满身火焰图案的汽车人,帅的想吐他一脸的星际巨星……你穿越就穿越吧,我不怕,秉承着地球人团结友爱不打人不骂人的原则,我就好心好意的收留你们了,但是咱老老实实的待着可以吗?咱低调点过日子不好吗?你说你们折腾个啥,地球遭殃了,你们以为我这个地球人的代表会饶了你们吗?世上本没有神,信的人多了也就有了外星人——摘自《蝴蝶大兄胡话录》
  • 隋梁枭雄传

    隋梁枭雄传

    仗剑天下,锄强扶弱,舍我而救苍生,那是一个英雄。权谋天下,唯我独尊,唯我而平天下,这是一个枭雄。隋朝末年,英雄辈出,枭雄如云。杨广,李渊,王世充,萧铣,李密,杜伏威,窦建德,梁师都,薛举,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熊阔海……谁是英雄,谁又是枭雄?而落魄贵公子萧铉一心想要成为一个潇洒江湖的英雄,仗剑天下,独善其身,却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一步步走向了一条向往枭雄的道路。
  • 那些消失了的季节

    那些消失了的季节

    青春像一张白纸,对于纸上将会出现的五彩斑斓充满好奇和向往,可是白纸又是那么轻易的就被褶皱,永远回不到最初的模样。我们的青春,都有那么一个爱的人,我们的青春,或许终将被错过!
  • 宋学渊源记

    宋学渊源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身的秘密

    女身的秘密

    作为一名即将踏入大学的高中生,林鹰炎因一次意外的嘴馋改变了性别,面对以后的路,迷茫的她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走出怎样不同寻常的路呢?作者第一次写文,权当练手,写得烂的话,大家笑笑就算了,而且更新也不一定会准时,毕竟作者不是专业的写手,码字的速度也不快,希望大家多多包含!
  • 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

    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

    明朝长达二百七十六年,其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历经多次变革,相关史料浩繁,作者认为,。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宜有学术上的分工。部分学者侧重史料校注的上游工作,部分学者侧重史料分析的下游工作,相辅相成,法史学才能进步成长,有利于中国法制史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