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特点
CS/LS06冲锋枪采用惯性闭锁的前冲式枪机,把枪机设计成枪管外套式,类似于包络式枪机,但“包”的范围更大,所以从结构图中可看到闭锁后枪管的外露部分并不长,大部分被枪机所包容。枪机与枪管为同心导向运动,通过这样的设计而缩短全枪长度。
该枪采用与56式冲锋枪类似的发射机构,快慢机柄控制单发、连发、保险和拆枪4种状态。准星及准星护圈可通过一个轴进行左右调整,准星可上下调整。照门为觇孔式,只可高低调整,射距分划为50米、100米、150米。枪口部可加消音器,长250mm。全枪共8个部件,62种零件。
该枪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可更换式双路供弹结构,供弹具有55发螺旋弹筒和15发双排双进弹匣两种,并由不同路线供弹。最初的原理样机的螺旋弹筒不是布置在枪管上方,而是在枪身后边作了一个活动枪托,它既是枪托,又是弹筒,是一物多用的,而且还可以取下来。经过几轮样机试制和试验、改进,该9毫米冲锋枪方案获准立项,主要定位为外贸型,并初定名称为QC-9轻型冲锋枪。
不久,QC-9冲锋枪就进行了改进。对于原型方案中的弹筒后置的布置方式,有些专家认为在使用上很不方便,而且取下弹筒以后原位置会出现一个空穴,很难看。经过两轮样枪的改进,弹筒不再作为活动枪托,它的位置由枪身后部改在了枪管上方。瞄准系统分别位于枪管和枪管座两个分离的零件上。
改进后的样枪仍然采用双路供弹结构,55发螺旋弹筒作为主供弹具,手枪式的握把可装15发双排双进弹匣作为辅助供弹具,并将前握把由前倾改为后倾,前后两握把相连。枪托有2个方案:一个是采用回转折叠式枪托,另一个采用折叠固定枪托,枪托折叠后即和前握把重合,同时增设了光学瞄具接口。
QC-9的螺旋弹筒与美国“卡利科”的前端供弹口式弹筒不同,而类似于俄罗斯的“野牛”的后端供弹口式弹筒,但“野牛”是从下往上供弹的,而这种国产冲锋枪则是从上往下供弹。
主要结构是采用有8条螺旋形导槽的输弹滚轮,螺旋形导槽可以减小输弹滚轮槽内的枪弹沿内壁的螺旋导板向前运动时的阻力,提高了供弹可靠性。在弹筒后方还特别增加了一个装弹口,通过装弹口能轻松地直接装弹(装弹方向是弹头向前),这样手指就不必跟弹簧较劲了,装完后把卷簧器逆时针旋转8圈即可供弹射击。
辅助供弹具其实就是QSZ92式手枪的弹匣,装在握把内。双路供弹的设计目的据说是为了让士兵在弹筒打完后,可继续用弹匣保持火力压制以应付紧急情况,然后侍机再更换弹筒。但这两种供弹方式不能同时进行,使用弹筒供弹时,必须使握把弹匣停留在第一个弹匣扣位置,当弹筒打完后,把握把弹匣推至第二个弹匣扣位置才能使用握把弹匣里的枪弹继续射击。
结果这种供弹方式在进行方案评审时被否定了,因为机构会变得复杂,降低了可靠性,而且如果战斗中射手不小心把握把弹匣推到第2个弹匣扣位置,就会发生故障。
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研制人员最终取消了双路供弹结构,并将弹筒容量由55发改为50发,同时取消发射机座,将发射机构装在枪管座内,并将枪管座与枪管通过静配合加联结销铆为一体,以解决枪管座与枪管分离所造成的精度稳定性差等问题。
在这之前的发射机构还增设有三发和双发点射功能,在这一方案中,考虑到该功能的必要性不大,使用人员也不太好控制,就取消了点射限制机构,只保留了单发、连发机构。
在改进中还增设了多种特殊接口,以实现精确射击和夜间射击功能、照准射击和战术干扰功能以及微声功能等。改进后QC-9轻型冲锋枪命名为CF05式9毫米轻型冲锋枪。
在2005年警用装备展上展出的正是CF05式,当时握把顶部已经被封住,但握把仍然保持中空状态。不过当时所公布都是样枪,因此塑料件是机械加工出来的,表面粗糙。
CF05样机在随后的国家靶场摸底试验后,根据高温、低温、扬尘、淋雨、浸河水等特殊试验的要求,对样机及弹筒的可靠性又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例如弹筒的材料由原来的钢制不透明材料改为透明塑料材料,可观察余弹状态,但由于塑料的透明度与强度不容易同时保证,因此弹筒外壁的透明度经过了反复的改进,在不同阶段公布出来的样枪中其透明度都不同。
同时改进的还有一些勤务性能方面的内容,例如根据战士们提出的弹筒扣操作向后推不方便以及快慢机扳把放在右侧转换时不能用握枪拇指操作这两个问题,将样枪的弹筒扣前后移动改为左右移动,便于解脱弹筒快速、便捷,并且把快慢机扳把的位置由右侧改在左侧,右手握枪时用大拇指即可方便、快捷地进行单、连发及保险位置的转换,这样改进既符合我军的操作习惯,又提高了操作的速度。
国家靶场定型试验后,先后有国内国外的众多用户来厂里对9毫米轻型冲锋枪进行了考察和射击体会,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根据他们的建议,研制人员在全枪外形的美观性、人机功效等方面又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前握把与扳机护圈各自独立等等。
2006年5月,9毫米轻型冲锋枪获准设计定型,其正式命名为CS/LS06式9毫米轻型冲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