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又下了一道《爵封田畴令》,认为“出入三载,历年未赐,此为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仍要田畴接受原来的封爵。但田畴仍然坚决辞让。甚至表示宁死也不接受。曹操也不肯让步,再三再四要田畴接受,田畴还是不答应。这样一来,引起朝中主管官员的不满,上表弹劾田畴,说他狭隘自守,不明大道,只要小节,不顾大局,应当将其撤职,给予法律制裁。曹操倒还冷静,他考虑了很久,最后让其子曹丕和众大臣去讨论这件事。曹丕认为田畴这样做,同春秋时子文辞让爵禄和申包胥逃避赏赐是一样的行为,不应当强夺其志,相反对其节操还应予以表彰。荀或、钟繇赞同曹丕的意见。但曹操还是不死心。他知道夏侯悖同田畴要好,于是让夏侯悖去做田畴的工作,嘱咐说:
“你去找田畴聊聊,注意用情去感化他,同时也要说清道理。你只说是你的意思,不要说是我让你去的。”
夏侯悖遵命前往,晚上就在田畴那里住了下来。当田畴明白了夏侯悖的来意后,就不再开口说话。夏侯悖临别,拍着田畴的背说:
“田君,主上情意这么深厚,你就不能考虑一下吗?”
田畴听了,立即正色说道:
“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不过是一个负义逃窜的人而已,能够蒙受朝廷恩典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难道我能卖掉卢龙塞来换取赏赐爵禄吗?即使国家对我独加恩宠,难道我内心就不感到惭愧吗?将军你是了解我的,尚且如此,如果一定要逼我接受,我就只有死在将军面前了!”
还没说完,眼泪就流了满脸。夏侯悖赶紧去向曹操作了报告。曹操听完报告,知道田畴不可能再改变主意,只得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将田畴任命为议郎了事。
曹操封赏田畴,可以说是表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这表明,曹操对论功行赏是抱了极为严肃的态度的,这一制度无疑是得到了认真的贯彻执行的。
[今用]:同理而论,在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生活在不同职位上的人,对于自己事业的标准不一样,将军就是用武力克制对方,谋士就是用计谋战胜对手,元帅就是统领大家取得全面胜利,因此,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常常会看到因标准不同而引发的是非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领导者必须根据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最后达到团结大家,激发斗志的目的。精明的领导善用人才,激励人才,从而创造更大的效益。所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适时地用利益刺激一下,施之以恩惠,对于事情的成功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海盐衬衫厂每年的11月6日举行厂庆,全厂职工高唱厂歌,举行联欢,使广大职工激起当一名该厂职工的光荣感、自豪感。春节放假,用车亲送职工回家,开工时,厂长、副厂长亲临门口等,这些活动体现了“爱兵附众”的带兵思想,使职工在厂里有温暖感,爱厂如家,增强了职工以厂为家的思想和观念。
5.崇尚节俭,不好华丽
奢侈的生活,华丽的生活环境会使人沉迷于享受之中,从而忘却了奋斗,忘却了除此之外其它的东西,日渐长久,这种人再也没有了斗志,等到日子再发生变化,回归困难时,他便只有唉声叹气地离去。所以我们视奢侈为极大的罪恶,要注重俭朴,勿只讲究华丽而要注重充实自己的内心思想。
曹操在《度关山》诗中说:“侈恶之大,俭为共德。”认为奢侈是最大的罪恶,俭朴是公认的美德。这决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曹操一生所奉行的准则。在历代著名政治家中,在履行节俭方面,曹操是做得最为出色的人物之一。
曹操不讲究吃,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尚书卫觊在上表中说过“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这样的话,由此不难推知当时的一般情况。曹操不讲究穿,明令不准家人和宫女穿有刺绣的衣服,侍女下人的鞋子丝料不得用两种颜色。其《内诫令》说:
吏民多制文绣之服,履丝不得过绛紫金黄丝织履。前于江陵得杂彩丝履,以与家,约当著尽此履,不得效作也。
绛(朱红)、紫、金黄在古代是表示尊贵的颜色,曹操规定丝织的鞋子不能用上述几种颜色。在江陵得到的各种花色的丝鞋,大概是南征荆州的战利品,带回北方分给了家人,但约定穿完后不准再仿制。曹操自己则不仅穿朴素的衣服,还常穿有补疤的衣服。他在《内诫令》中说:
吾衣被皆十岁也,岁岁解浣补纳之耳。
衣服和被子都已经使用了十年,年年拆洗缝补一下接着用。汉末王公,多不穿王服,而以头上裹一幅丝巾为高雅。曹操因为丝绸缺乏,便仿照古代一种帽子的样式,用丝绸裁制成一种便帽,以合于简易随时之义,唯以不同的颜色来区别贵贱。被子、床褥这些东西,曹操只讲究暖和,四周没有任何刺绣修饰。帷帐屏风,坏了缝补一下再用,不轻易置换新的。所用的器物也都不讲求华美,不涂彩色油漆。其《内诫令》说:
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遏乱世无韦笥,乃更作方竹严具,以皂韦衣之,粗布作里,此孤之平常所用者也。内中妇曾置严具,于时为之推坏。今方竹严具缘漆甚华好。
“严具”即箱子,主要用来盛放梳篦、毛刷等日常生活用具。曹操明确表示不喜欢装饰鲜艳的箱子,原来所用的是旧皮搀杂新皮以制作的皮箱,用黄皮镶在中间。后来因为碰上乱世,连这样的皮箱也没有了,就改用方形竹箱,用黑皮罩在外面,用粗布衬在里面,同时加上漆,他觉得这样也很漂亮,这大概就是一种“朴素美”吧。《内诫令》又说:
孤有逆气病,常储水卧头。以铜器盛,臭恶。前以银作小方器,人不解,谓孤喜银物,令以木作。
逆气病是一种气往上冲而引起头疼的病,大概就是华佗给他针灸过的头风病。发病时为了缓解病痛,曹操常要准备一盆水浸头。用铜器盛水,水放久了有铜臭气。后改用银制成的小方器,但怕人们不理解说他喜欢银制品,因此干脆改用木器盛水。不难看出曹操在带头俭朴这个问题上是如何处处小心。曹操所用的器物,遗留后世,曾有见之者,确实是相当普通的。西晋陆云曾给其兄陆机写过一封信,信中说:
一日案行,并视曹公器物,床荐席具,有寒夏被七枚,介帻如吴帻,平天冠、远游冠具在。严器方七八寸,高四寸余,中无鬲(隔),如吴小人严具状。刷腻处尚可识。梳枇(篦)剔齿纤绒(线)皆在。拭目黄絮二在,有垢黑,目泪所沾污。手衣卧笼挽蒲棋局书箱亦在。奏案大小五枚,书车又作欹枕,以卧视书。扇如吴扇,要(腰)扇亦在。书箱五枚,想兄识彦高书箱,甚似之。笔亦如吴笔,砚亦尔。书刀五枚,琉璃笔一支,所望闻。景初三年七月七日,刘婕好折之。见此期复使人怅然有感处。器物皆素。
“如吴小人”,即所用同吴国普通人所用的差不多。又说“器物皆素”,即都不华丽,可见曹操所说的,所用的,都并没有欺人耳目,他过的确实是颇为俭朴的日子。
曹操还不准家里薰香。其《内诫令》说: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薰香。后诸女配国家为其香,因此得烧香。吾不好烧香,恨不遂所禁,今复禁不得烧香,其以香藏衣著身亦不得。
房屋不。洁,听得烧枫胶及蕙草。
“天下初定”,当指平定河北之后。从那时起,曹操就不准家中薰香。后因三个女儿嫁给献帝,为她们薰香,因此破了例。曹操于是再次禁止烧香,即使是把香放在衣内或带在身上也不允许。如果房内不清洁,可以烧枫树脂和蕙草。可见曹操为了俭朴,考虑得是非常周到的。
曹操的三个女儿嫁给献帝,这是一件大事,但曹操对嫁娶时的奢侈之风深为不满,因此女儿出嫁时,用的帷帐都是黑色的,随从的婢女不过十人。
曹操认为,厚葬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他为自己预先准备的送终的衣服,不过四箱而已,春夏秋冬一个季节一箱,吩咐临终时给穿上当时季节所穿的衣服。又预先为自己选定了瘠薄的地方作为墓址,要求埋葬后不堆土,不植树,不用金玉珠宝铜铁之类的物品陪葬。曹植在《武帝诔》中说曹操生前“敦俭尚古,不玩珠玉,以身先下,民以纯朴”,又说曹操安葬时“明器无饰,陶素是嘉”,这是反映了实际情况的。
在其他方面,曹操也是能节约就节约,绝不铺张浪费。曹丕即位后,散骑常侍高堂隆在上表中说曹操在世时“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就表明了这一点。《世说新语·捷悟》所载曹操在官渡之战前为剩下的数斛只有几寸长的竹片考虑用场的故事,也说明他是不肯轻易地浪费掉一点来之不易的物资的。
曹操奉行节俭,因而也就不贪恋财物,不积聚私产。攻城掠地所缴获的财物,全用来赏赐给有功的将士;四方贡献,也都与部属分享。
曹操提倡节俭,先从自己和家人做起,并为此作了不少强制性规定,这些规定是得到了严格执行的。一次,曹植的妻子违令穿了锦绣衣服,恰巧被在铜雀台上的曹操看见了,立即下令让植妻回家自杀,这虽然做得太过分、太残忍,但也可看出曹操提倡节俭的坚决。推而广之,曹操还把是否节俭作为选拔官吏的条件,作为衡量一个官吏品质好坏的标准。毛玠等人认真执行了这一标准,一时间在朝野形成了俭朴节约的风气,并形成了廉政的新风。在这方面甚至还有做得过头的地方,比如只要一穿新衣、坐好车就被说成不廉洁,反之就被说成廉洁,只从表面现象看问题,以致被一些弄虚作假的人钻了空子,但不难看出曹操提倡节俭也收到了切实的效果。对确实不廉洁的人,曹操总是认真作出处理,比如同乡好友丁斐因私自调换官牛一度被撤职,曾为曹操上表捏造孔融罪名的路粹违禁以低价买驴被处死,决不徇私枉法,这反过来又维护了廉政,维护了俭朴节约的良好社会风气。
曹操崇尚节俭,提倡节俭,一方面由于当时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物资匮乏,为了保证军国最基本的物质需要,为了维持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必须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另一面也是将这作为立国之本来考虑的。《度关山》诗说:“舜漆食器,畔者十国。”曹操是将奢侈提到了会导致亡国的高度来认识的。《韩非子·十过》载秦穆公问由余:“愿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回答:“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曹操是认真汲取了这一教诲的。曹操明白,他要统一中国,夺取天下,必须勤俭不可;夺取天下后将来要保住天下,也必须勤俭不可。因此,他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可以说是用心良苦的。这说明,曹操称得上是一个眼光远大、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他奉行节俭,有时甚至到了有些过分的地步,这决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有着长远的战略考虑的。
东汉以来,上层社会盛行奢侈糜费之风。王符在《潜夫论·浮侈篇》中说:
而令京师贵戚,衣服饮食,车舆庐第,奢过王制,固亦甚矣。且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彩牒,锦绣绮纨,葛子升越,犀象珠玉,虎魄璋瑁,石山隐饰,金银错镂,穷极丽靡,转相夸咤。其嫁娶者,缇帷竞道,骑奴侍童,夹毂并行。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其不逮,一飨之所费,破终身之业。
在谈到厚葬之风时,又说:
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按,谓用以制作棺木)。边远下土,亦竞相仿效。夫檽梓豫章,所出殊远,伐之高山,引之穷谷,入海乘淮,逆河溯洛,工匠雕刻,连累日月,会众而后动,多牛而后致,重且千斤,功将万夫,而东至乐浪,西达敦煌,费力伤农于万里之地。古者墓而不坟,中世坟而不崇。……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务崇华侈。
不难看出,当时的侈靡之风已经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到了建安时期,侈靡之风依旧昌行,四世三公的袁氏一家,衣食车马就是非常豪奢的。曹操在这种背景之下提倡节俭,并且身体力行,从而带出一代新风,其意义是重大的。
[今用]:今日,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优良传统,只有坚持并将其发扬光大,我们的祖国才有可能更富强。从古到今,有多少的人并没将其坚守,等到他们有了金银之日,就沉缅于靡烂的花天酒地、霓灯异彩之中,从而功亏一馈。自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伴随先进文化的交流也引来了许多不良风气,对此我们一定要“取其精华、去之糟粕”,一定要坚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马来西亚商界巨子郭鹤年,创业之初,就立下“勤俭创业的教训,在以后的经营中,大力提倡节俭,鼓励工人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成为马来西亚的龙头产业集团,从而也奠定了他商界巨子的地位。
6.分化瓦解。声东击西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审时度势,发展利我势力为我所用,离间中间势力,智取敌对势力,出兵关中,巧妙周旋,一路凯歌。
曹操在赤壁战败,遭受严重挫折后,但却使其头脑清醒了过来。他认识到,自己暂时还不具备吞并孙权、刘备的条件,在后方尚欠巩固、经济军事实力不占据明显优势、还须进一步争取民心、提高士气,不仅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行动不现实,就是孤军突进防守也是靠不住的。因此,他主动放弃了江陵,退守襄樊,在西起襄樊、东至合肥一线对刘备、孙权采取了全面防御的态势,有时虽在局部有所进攻,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防御。在此同时,他致力于整饬内部,增强实力,巩固后方。作为巩固后方战略方针的重要一环,平定关陇,然后寻机夺取汉中、进图巴蜀就自然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夺取关中是实施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当时关中还处在割据分裂的状态中,其中最大的割据势力是马超和韩遂。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马腾之子。韩遂字文约,金城人。灵帝末年,马腾同边章、韩遂在凉州起兵反抗朝廷。初平三年(公元192年),马腾、韩遂表示归附朝廷,带兵到长安勤王,献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驻郿,封韩遂为镇西将军,回驻金城。后马腾想发兵偷袭长安,杀李催等,事泄败走,退回凉州。曹操迎献帝后,对马腾、韩遂采取了笼络、争取和利用的策略,并尽力在关中安插自己势力,扩大自己影响,控制关中局势。官渡之战前,曹操为了集中精力对付袁绍,派治书侍御中卫凯镇抚关中,又以司隶校尉钟繇督率关中诸军,结果不仅使关中诸军在官渡之战中保持了中立,还通过钟繇从关中得到了二千多匹马的支援。袁绍死后,袁尚派高干、郭援与匈奴南单于联合向河东发展势力,曹操又通过议郎张既说动马腾,让他派马超率兵万余人支援钟繇,从而打败了郭援,迫降了南单于。后来马腾与韩遂不和。曹操又派钟繇和凉州刺史韦端前去和解,封马腾为前将军、槐里侯,让他屯驻槐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前,为免除后顾之忧,又表举马腾为卫尉,到朝廷做官,并将其家属迁到邺城,而以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留在关中统领马腾的部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代表朝廷,因此马超、韩遂在表面上表示服从,但内里不服,各怀异心,曹操对此十分清楚。马超骁勇,拥兵关中。更使曹操寝食难安。因此,曹操早就有了除去这个心腹之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