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0200000003

第3章 药浴治疗内科疾病

感冒

感冒,又称“伤风”,是感受风邪而引起的外感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两季为多见。临床以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

本病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一是风寒型,其主要症状是恶寒重,发热轻,痰白,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二是风热型,其主要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肿痛,鼻塞,流脓涕,咳嗽,痰黏或黄,口渴欲饮,舌边红,苔薄白微黄,脉象浮数。

方一

“组成”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6克,白酒2盅。

“用法”将葱白、生姜、食盐3味一并捣烂呈糊状,加入白酒调匀,用纱布包紧,涂擦前胸、后背、手心、足心及胭窝处。涂擦后让患者安卧盖被,一般30分钟左右即有汗出,病症减轻。如高热持续不退者,可隔2~3小时再擦1次。

“功用”解散风寒,发汗退热。

“适应证”风寒型感冒。

“说明”方中白酒善通血脉,能促使体表血管扩张,有利于散热。以药物结合推拿“五心”(两手、足心及心窝)等部位,是发汗退热的有效方法。

方二

“组成”浮萍、鲜生姜、葱白各25克,白酒少许。

“用法”将上药共捣烂,煎水半盆,加入白酒少许,待药温适宜,嘱患者洗浴,周身洗透,尤其胸腹部要多洗几遍,每次洗5~10分钟。洗后用柔软毛巾将水擦干,避风,安卧盖被,待其微汗出即可。每日洗1次。

“功用”辛温发汗。

“适应证”伤风、风寒感冒。

“说明”浮萍性寒发散,能入肺经,达皮肤,所以能发汗治伤风。

方三

“组成”紫苏叶、陈艾叶、葱白各9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500毫升,煮沸5分钟。连渣倒入脚盆中,盆中放小木凳,嘱患者脱去鞋袜,将两足踏在小木凳上,并用大围巾将膝部以下及脚盆共围覆盖熏之。待周身有微汗出时,旋即揩干腿足,避风片刻。

“功用”辛温解表。

“适应证”流行性感冒。

“说明”紫苏叶煎剂有解热和抗菌作用。艾叶功能避寒热,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两者配伍,相得益彰,故对风寒型感冒有效。

方四

“组成”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紫苏各20克,带须葱头3根,独活、生姜、羌活各10克,柴胡25克。

“用法”上药水煎沸10~15分钟,熏洗面部;或水煎沸用蒸气浴面部;或加4倍药物,煎汤,浸浴。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退热。

“适应证”风寒感冒。

“说明”本方以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为主,辅以防风、白芷、紫苏、羌活、独活祛风散寒,柴胡解肌;佐以生姜、葱辛温发散。诸药合用,发汗解表作用更强,故适用于风寒型感冒患者。

方五

“组成”薄荷叶6克,大葱白、黄酒各125克。

“用法”将大葱放碗内,加入温开水半茶杯捣汁,再将黄酒炖开,冲薄荷叶1~2分钟后,倒出黄酒(薄荷叶不用),连同葱汁和匀。取毛巾蘸汁,擦两太阳穴、两肘弯、两手心、两腘窝、两脚心、尾间骨两旁及前后胸肋骨间,擦时用力要均匀、轻重适度。

“功用”发散外邪。

“适应证”风热感冒。

“说明”葱茎白专主发散,以通上下阳气,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配伍薄荷,发散外邪之力更强。

方六

“组成”薄荷、竹叶、香薷、藿香各10克,银花2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熏洗头面部或气雾吸入。

“功用”解表祛湿。

“适应证”流感而暑湿明显者。

“说明”薄荷,能疏散在表之邪,清利头目。竹叶、香薷、藿香芳香化湿,解表祛邪。银花、冰片清散风热。诸药合用,功能解表祛湿,故适用于暑湿型流感。

方七

“组成”柳树叶、生石膏各30克,贯众、荆芥、连翘各10克,葱白少许。

“用法”上药加水煎液,全身浸浴。

“功用”清热解毒透邪。

“适应证”各型流感。

“说明”柳树叶能清热透邪,荆芥祛风解毒,再配伍贯众、连翘清热解毒,生石膏辛寒除热,诸药合用,清热解毒透邪,清解之中寓于疏透,故适用于各型感冒。

方八

“组成”茶叶10克,白菜根3个,青萝卜30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蒸口鼻。

“功用”疏风清热。

“适应证”流感轻症。

“说明”茶叶能清利头目,主治风热上攻的头目昏痛。青萝卜,能行风气,去邪热气。

方九

“组成”银花、紫草、板蓝根各20克,连翘、竹叶、荆芥、薄荷、柴胡、黄芩、生甘草、豆豉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洗头面部或气雾吸入。

“功用”辛凉解毒。

“适应证”风热感冒。

“说明”方中银花、连翘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荆芥、薄荷、豆豉疏散风热,竹叶、甘草清热除烦。诸药合用有“轻可去实”之功。

方十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霜、生姜、防风、甘草、荆芥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全身浸浴或淋浴。

“功用”发汗解表。

“适应证”风寒感冒。

“说明”方中以麻黄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桂枝温通经络,助其发汗;佐以杏仁、防风、荆芥等开泄肺气以逐邪。

方十一

“组成”紫苏、荆芥、藿香、佩兰、半夏、陈皮、香薷、银花、薄荷、黄柏、木通各10克,白扁豆20克。

“用法”上药水煎,全身浸浴或淋浴。

“功用”除湿解表。

“适应证”暑湿型感冒。

“说明”方中紫苏外开皮毛,荆芥、薄荷疏散风热,藿香、佩兰、香薷发散表湿,扁豆消暑湿,黄柏燥湿,如此配伍,故能祛除暑湿之邪。

方十二

“组成”生石膏30克,蒲公英20克,麻黄、柴胡、黄连、大葱各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水煎,全身浸浴或淋浴。

“功用”宣肺清热。

“适应证”感冒发热较重者。

“说明”方用麻黄开泄肺气,石膏清泻肺热,蒲公英、柴胡、黄连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宣发表邪,清解肺热,故适用于感冒发热较重者。

外感高热

外感高热是泛指六淫外邪侵入人体,正气奋起与邪抗争的一种表现。

高热可出现外感热病的各个阶段,如按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的高热常伴恶寒,无汗或少汗,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气分证的高热常伴口渴,烦躁,大汗出,或腹满便秘,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沉实;营血分证的高热一般热势以夜间为甚,伴神昏谵妄,发斑,痉厥,舌绛,脉细数。

方一

“组成”葱汁20毫升,香油100毫升。

“用法”将葱汁倒入香油内,搅匀,用手指蘸取摩擦小儿手足心、心窝、头面及项背等处。

“功用”发表散邪,解毒泄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葱汁功同葱白,善于发散表邪,通阳解毒;香油即芝麻油,具有润燥解毒作用。葱、油相配,结合按摩有祛邪泄热作用,尤适宜于小儿高热。

方二

“组成”银花、连翘、知母、板蓝根、竹叶各10克,薄荷粉、檀香粉各20克(后下),地丁草30克,冰片3克。

“用法”将银花、连翘、知母、竹叶、地丁草、板蓝根置于陶器中,煎5分钟,滤出药汁,再煎1次,滤汁。二煎药汁与头煎合并,对入薄荷粉、檀香粉、冰片末,稍加热即可。用时取药汁总量的1/2倒入浴盆,加适量温水,使水温在25℃左右,洗浴患儿全身。每次15分钟,以汗出为佳。每日1剂,日浴2次,连用2日。

“功用”辛凉清热,解毒退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本方由清瘟败毒饮变化而来,方中银花、连翘、知母、板蓝根、地丁草均为清热解毒药,配竹叶、薄荷清气分热,檀香、冰片凉血。诸药合用,清热之功更胜,故适用于小儿外感高热之症。

方三

“组成”冰片适量。

“用法”将冰片研细末,加入3~4倍蒸馏水调匀,再用消毒纱布蘸药液擦浴全身皮肤和颈部、腋部、腹股沟、胭窝、肘窝等部表浅大血管处,以擦至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

“功用”芳香通络,消炎退热。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冰片性凉善走,能解阳气之郁遏,使高热缓解,故用之多效。

方四

“组成”柴胡、防风、紫苏、薄荷各30克。

“用法”上药以热开水2 000毫升浸泡20分钟,或煎煮5’分钟,去渣。将药液用毛巾蘸之反复擦洗全身,每次洗15~20分钟。

“功用”清热散邪。

【适应硼小儿外感高热不退。

“说明”柴胡疏肝清热,再配伍疏风散热的防风、紫苏、薄荷,对小儿外感高热有效。

方五

“组成”秦皮80克。

“用法”将秦皮捣粗末,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去药渣,以药液洗浴患儿。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秦皮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药理学实验证明,本品有较强的消炎、镇痛作用。

方六

“组成”雷丸、苦参、石膏、丹参各60克,大黄100克,黄芩30克。

“用法”上药捣研成粗末,以水煎煮,每次用药末90克,滤取药液,待冷暖适宜时,用药液洗浴患儿。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雷丸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菌核,多寄生于竹根部,性味苦寒,有祛邪气,除热之功。配伍大黄、黄芩、苦参等,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方七

“组成”柴胡、荆芥、紫苏、薄荷、茵陈蒿、白鲜皮各30克。

“用法”将上药捣研成粗末后,入水中煎煮15分钟,去渣,得药液1 000毫升,适温热,以毛巾擦拭患儿;或令患儿坐浴盆中洗浴。每次洗15~20分钟。

“功用”清热散邪。

“适应证”小儿外感高热。

“说明”方中柴胡、茵陈蒿清解郁热,荆芥、紫苏、薄荷疏散风热,白鲜皮清热燥湿,诸药合用,清中有散,使热邪有出路,故退热效果佳。

方八

“组成”葱白30克,白酒250毫升。

“用法”先将葱白放在粗瓷大碗中捣烂,再将白酒倒入大碗内,点火将酒燃着,待火苗烧到碗边时,即吹熄备用。医者用手蘸取带有热气的葱液,在患者头额、胸背及四肢摩擦,以擦至周身皮肤微红为止。

“功用”散热祛邪。

“适应证”外感高热。

“说明”葱白所含的挥发油对白喉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痢疾杆菌等多种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配伍酒之温散,退热作用更为显著。

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由细菌、病毒感染以及某些理化刺激等因素引起的支气管炎症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根据病程之长短,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外感咳嗽”的范畴,多因感受六淫之邪,邪犯肺系,以致肺失宣发和肃降之职,出现咳嗽、气急等证候;慢性支气管炎多由反复感染,或急性期失于及时治疗,致病情缠绵,而演变成慢性。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常伴有气急,病情时轻时重(一般以寒冷季节为重,天气温热有自然缓解趋势),反复发作。本病属中医“痰饮”、“久咳”等病证的范畴。其病因多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支气管炎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常易并发肺气肿,甚至引起肺源性心脏病,预后较差,应积极防治。

方一

“组成”生姜120克。

“用法”取生姜煎汤浴之。

“功用”发表散寒,化痰止咳。

“适应证”慢性支气管炎因外感风寒引发者。

“说明”生姜善于发表散寒,并能祛痰。煎取汁沐浴,能收发散表邪、祛寒止咳之功,适宜于支气管炎宿疾因外感风寒引发者。

方二

“组成”南星、苍术、麻黄各30克,鸡蛋1枚。

“用法”将上述药物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煎沸15分钟,再放入鸡蛋,至药性渗入蛋内后取出鸡蛋备用。将药液熏洗胸背部,再用鸡蛋趁热滚熨背部的心俞、肺俞穴、双侧涌泉穴,每日1次。

“功用”散邪,降逆,止咳。

“适应证”咳嗽。

“说明”方中麻黄有发汗平喘宣肺之功,作用全面而为主药,辅以南星祛痰燥湿,苍术燥湿健脾,使脾健而水湿能化,不致停蓄为痰饮。诸药合用,涤饮解毒,止咳化痰,再加鸡蛋烫熨,其效果更佳。

方三

“组成”款冬花、紫菀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煎水沸后,倒入壶中,盖住壶口,将壶嘴对准口咽熏吸,每次吸3~5分钟,每日1次。

“功用”降逆,化痰,止咳。

“适应证”慢性咳嗽(久咳)。

“说明”款冬花、紫菀为古代医家常用止咳化痰之品,为专治咳嗽之要药。

方四

“组成”鱼腥草100克。

“用法”将鱼腥草放入蒸锅内煮沸后,按全身蒸汽法操作,每次蒸浴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清热解毒。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

“说明”鱼腥草历来被用作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的佳品,其所含的有效成分鱼腥草素对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方五

“组成”胡椒9粒,桃仁12粒,杏仁6粒,栀子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1 500毫升,水温40~50℃为宜,将两足放入药汁中浸泡。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功用”化痰止咳。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

“说明”方中杏仁降泄肺气,栀子宣肺散邪,使邪从外出;配伍胡椒辛散肺邪,桃仁亦有“止咳逆上气”之功,故对急慢性支气管炎有效。

方六

“组成”枇杷叶、杏仁、紫苏叶各30克。

“用法”以上诸药水煎2次,混合,取汁擦浴全身。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每日换药1剂。

“功用”清肺化痰,降气止咳。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

“说明”枇杷叶专治咳逆上气,配伍杏仁、紫苏,其效更佳。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支气管过敏反应性的疾病,临床以气急伴有哮鸣音,并以呼气性困难为主要特征。本病常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好发于秋冬季节。

中医称本病为“哮证”,认为其病因多由于痰饮内蓄,复因感受外邪(包括某种过敏因素)所诱发。临床辨证,当分冷哮、热哮两种证型。

冷哮的主要症状为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多自黏,或稀薄多沫,畏寒怯冷,舌苔白滑,脉多浮紧;热哮的主症为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痰多黄稠,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多滑数。

本病亦缠绵不愈,导致正气损伤,尤以肺、脾、肾功能减退为多见,临床除出现气急痰鸣以外,还伴有眩晕,面色不华,神疲乏力,气息短促,饮食少进,腰脊酸软等虚弱症状。

方一

“组成”生南星、白芥子各等份,生姜汁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5克,用生姜汁调匀涂两足心涌泉穴。

“功用”化痰止咳。

“适应证”痰喘上气。

“说明”本方导痰气下行,痰气平之,其病自愈。

方二

“组成”新鲜白凤仙花3株。

“用法”将白风仙花连根拔起洗净,全株捣烂榨汁,再将汁入沙锅中加热,趁热用棉球蘸汁擦洗患者背部自第1~第12胸椎上,由上至下频频擦之,以擦至皮肤微红为度,每隔2天擦1次。

“功用”消炎止喘。

“适应证”哮喘。

“说明”民间常以白风仙花治疗哮喘,关节风湿痛,跌打损伤等。

方三

“组成”鱼腥草60克,苏子、地龙各30克,五味子20克,沉香10克,鸡蛋2个。

“用法”上药(沉香后下)与蛋同煎30分钟,去渣,食蛋,以汤浸洗双足。每晚1次,10次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降气平喘。

“适应证”各种类型的哮喘。

“说明”方中鱼腥草清热化痰,苏子降气平喘,五味子、沉香纳气收敛,地龙通络化痰。诸药配伍,功能清热降气平喘,适合于各类哮喘。

方四

“组成”麻黄、半夏各20克,桂枝、细辛、甘草各6克,白芍24克,五味子15克,生姜4片。

“用法”将上药加水浓煎,取汁500毫升,待药汁温后擦洗后背。每次15分钟,每日3次。

“功用”解表化饮,止咳平喘。

“适应证”哮喘实证(症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咳痰稀白、面色晦滞者)。

“说明”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宣肺行水;桂枝温阳化气,助麻黄解表,细辛、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平喘,半夏祛痰降逆。诸药配伍,涤饮解表,止咳平喘。

方五

“组成”麻黄、辛夷各15克,杏仁、苍耳子、黄芩、款冬花各20克,生石膏60克,甘草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500毫升,待药汁温后擦洗后背。每次15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清热宣肺,止咳平喘。

“适应证”哮喘实证(症见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胸膈满闷、呛咳阵作、痰黄黏稠、面赤口渴等症者)。

“说明”方中麻黄、杏仁宣肺疏邪,降逆平喘,生石膏、款冬花、黄芩清泻肺热,苍耳子、辛夷祛痰降逆。诸药合用,清热宣肺,止咳平喘,故可用于哮喘实证。

方六

“组成”射干12克,炙麻黄8克,法半夏、紫菀、款冬花、杏仁、五味子、苏子、橘红各10克,生姜5片,细辛、炙甘草各6克。

“用法”将上药入有嘴壶中,加水煮沸,患者从壶嘴吸入蒸气雾(吸入时不可太近,注意不要灼伤)。每日2~4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适应证”冷哮证。

“说明”方用麻黄、细辛、生姜温肺散邪,开宣肺气,合射干、五味子降逆平喘;紫菀、款冬花止咳平喘,半夏祛痰降逆,有温肺降逆,止咳祛痰功效。

呕吐

呕吐是指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一种症状,常见于西医所说的神经性呕吐、胃炎、幽门痉挛或幽门梗阻、胆囊炎、胰腺炎、梅尼埃病(美尼尔病)、尿毒症以及某些传染病等。

中医认为引起呕吐的原因较多,举凡外邪犯胃,饮食停滞,痰湿中阻,肝气乘胃,尿毒上冲等,均能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发生呕吐。临床辨证当分虚实两证,实证多因邪客胃腑所致,一般起病急骤,病程较短,呕吐物大多秽浊,气味较浓,且伴有发热,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苔浊腻,脉浮或滑等证候;虚证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呕吐物大多清稀,不甚臭秽,常伴有神疲乏力,饮食减少,面色不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虚或细弱等证候。

方一

“组成”胡椒20克,绿豆50克,黄连、干姜各1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0分钟,取药液沐浴胸腹部,冷后加温再浴,并取药汁浸双足。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

“功用”温胃泄热。

“适应证”暴饮暴食后引起的呕吐。

“说明”胡椒、干姜温中散寒,绿豆、黄连泄热和胃,且椒、姜、黄连均为降逆止呕良药,诸药同用,寒热相济,对呕吐由于寒热错杂所致者较为适宜。

方二

“组成”豆蔻、生姜各5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取汁1 500毫升,擦洗腹部及胃脘部,以擦热皮肤为度,每日3次。

“功用”温胃散寒。

“适应证”胃寒呕吐。

“说明”方中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生姜为治呕之“圣药”,两者相伍,温散胃寒,降逆止呕,故适用于胃寒呕吐。

方三

“组成”附子30克,吴茱萸、生姜各15克。

“用法”上药加请水适量煎沸,倒入盆内,待温后洗双脚,并浸泡15~30分钟。

“功用”温经,散寒,止呕。

“适应证”寒性呕吐。

“说明”方中吴茱萸为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要药,生姜、附子助吴茱萸温胃降逆。

方四

“组成”芦根300克。

“用法”将上药装纱布包内,放入热水浴池内,10分钟后进入药池内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清热止呕。

“适应证”胃热呕吐。

“说明”芦根能解火热,开胃,治噎哕不止。但需注意,胃寒呕吐者禁用。

胃痛

胃痛,是泛指胃脘近心窝处的疼痛。本病多因饮食失节,饥饱劳倦,脾胃虚弱,外邪侵入,情志所伤等引起。

本病辨证一般分以下几种:一是寒邪客胃型,主症为胃脘突然冷痛,得温则痛减,伴恶寒肢冷,泛呕清水,舌淡苔白,脉象沉弦或浮紧;二是饮食停滞型,主症为胃脘胀痛,得食则痛剧,伴有嗳气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大便滞下不爽,舌苔厚腻,脉滑等;三是肝气犯胃型,主症为胃脘胀满,连及胸胁,善太息,腹胀,得矢气舒服,恶心,呕吐酸苦水,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沉弦;四是肝胃郁热型,主症为胃脘灼热疼痛,口苦而干,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大便偏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五是胃阴亏虚型,主症为胃脘隐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六是脾胃虚寒型,主症为胃脘隐痛,喜按喜温,得食则痛减,泛呕清水,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象缓弱;七是瘀血停滞型,主症为胃脘胀痛拒按,痛有定处,或痛呈针刺样,得食则痛甚,既往曾见吐血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方一

“组成”鲜生姜25克(或干姜50克),香附15克。

“用法”将生姜捣烂,香附研成细粉,同装暖壶中,冲入沸水,加盖紧闷15分钟。然后用毛巾蘸药液,在胃脘部上下左右轻轻地摩擦20分钟。每日2次,3日为1个疗程。

“功用”疏肝理气,解郁止痛。

“适应证”肝气犯胃型胃痛。

“说明”方以生姜解郁行滞,香附疏肝理气,两物皆含挥发油,有较好的皮透作用,从而发挥良好的止痛效用。

方二

“组成”艾叶1把。

“用法”上药加水300毫升,煮沸20分钟左右,待药液温热时,熏洗胃脘部,直至痛缓为止。

“功用”理气止痛。

“适应证”胃脘冷痛。

“说明”艾叶,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方三

“组成”干姜、肉桂各30克,香附、良姜各50克。

“用法”将上药用开水浸泡,待水温后将双足浸入药液中。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温胃止痛。

“适应证”虚寒型胃痛。

“说明”方中干姜、肉桂温中补虚,香附理气止痛,良姜温胃理气。诸药合用,温胃止痛,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脘冷痛。

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其疼痛部位可见于整个头部或头顶、前额、偏侧、后脑。究其病因病机,举凡六淫之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外邪客于清窍,或肝风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或肾精亏虚,脑髓不足,或气血虚衰,清窍失养,或瘀血阻滞,络脉不通,皆可引起头痛。

临床辨证应当掌握以下几点:一是辨属外感抑或内伤: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畏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内伤头痛,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且反复发作,病情时轻时重等特征。二是辨头痛的部位: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项背;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厥阴头痛,多在巅顶部位。

从现代医学来说,急性头痛多见于感染性、发热性疾病;慢性头痛则见于血管性头痛、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颈椎病等疾患。

方一

“组成”淡豆豉适量。

“用法”将豆豉置锅中,加水煎取汁,以之洗头。

“功用”散郁滞,祛风寒。

“适应证”头风疼痛。

“说明”淡豆豉有宣散表邪,祛头痛的作用。洗时应避风。

方二

“组成”薄荷5克,防风、苏叶、菊花、桑叶各10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薄荷后下),取汁洗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清热,止痛。

“适应证”风热型头痛。

“说明”方以桑叶、菊花、薄荷散风宣肺,防风、苏叶清利头目。诸药合用,清热疏风,对风热上攻,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痛疗效较好。

方三

“组成”藁本、羌活、白芷、川芎各10克,红花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每日1次。

“功用”疏风,散寒,止痛。

“适应证”风寒型头痛。

“说明”方中羌活、白芷、川芎疏风散寒,藁本清利头目。诸药合用,疏风散寒,适用于因风寒外袭所致的头痛。

方四

“组成”全虫、羌活、蜈蚣、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酒浸,擦浴患部。

“功用”温经通络止痛。

“适应证”头痛剧烈、久痛等。

“说明”方中全虫、蜈蚣祛风通络,羌活、细辛疏风散寒,红花活血止痛。诸药合用,温经通络,适用于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头痛。

方五

“组成”天麻、白僵蚕、菊花、黄芩、钩藤、决明子、柴胡、青皮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或沐浴,每日1次。

“功用”平肝潜阳。

“适应证”高血压头痛。

“说明”方以天麻、菊花、决明子、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热,柴胡、青皮疏肝理气,僵蚕祛风止痛。

方六

“组成”葛根、川芎、桑叶、木瓜、半夏、赤芍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洗头,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活血止痛。

“适应证”风湿型头痛。

“说明”方中川芎、葛根、桑叶祛风胜湿,木瓜、半夏燥湿化痰,赤芍活血止痛。诸药合用,祛风胜湿,活血止痛,故适用于风湿型头痛。

方七

“组成”地龙5条,全虫10条,路路通、生南星、白附子、生半夏各1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加酒适量,局部擦浴,每日1次。

“功用”涤痰化浊,开窍止痛。

“适应证”痰浊型头痛。

“说明”方中地龙、全虫、路路通等通络止痛,生南星、白附子、半夏化痰浊,细辛通窍。诸药合用,涤痰化浊,开窍止痛。

方八

“组成”冬桑叶30克,黄菊花15克,黑山栀10克,独活、天麻各6克,薄荷25克。

“用法”上药水煎,待温,取药液洗头,反复擦洗。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祛风,泄热,止痛。

“适应证”偏头痛。

“说明”方中天麻、桑叶、菊花平肝熄风,山栀、薄荷清肝泻火,再加独活祛风。诸药合用,祛风泄热,故适用于偏头痛。

方九

“组成”川芎、白芷各15克,晚蚕砂30克,僵蚕25条。

“用法”上药共放入沙锅内加清水5碗,煎至3碗,用牛皮纸将沙锅口盖住,视疼痛部位大小,在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将痛处对准纸孔熏蒸;全头痛则对准沙锅口(患者两目紧闭或用手帕包住),上面覆盖1块大方巾罩住头部和沙锅口,趁药气热时熏蒸痛处。每日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蒸10~15分钟,至愈为止。

“功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适应证”头痛。

“说明”方中川芎、白芷疏风散寒,蚕砂、僵蚕化湿祛痰。诸药合用,疏风散寒,化湿祛痰,故适用于因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头痛。

方十

“组成”川芎、冰片、蔓荆子各15克,防风、白芷、僵蚕、菊花、藁本、独活各20克,蚕砂25克。

“用法”上药除冰片另包外,其余药物共研为粗末,加清水6碗,武火煮沸10分钟即可。熬药时用小口容器,并用牛皮纸密封。熏时将纸开一孔投入冰片,煮沸后停火熏蒸痛处。如前额痛,先将毛巾打湿包住眼睛,并上盖方巾罩住,防止眼受刺激。如温度降低可加热再熏。熏后将纸口密封,待用。每次熏10~15分钟,每日3次,每次1剂。

“功用”祛风清邪,通络止痛。

“适应证”头痛。

“说明”方中川芎、防风、白芷疏风散寒,菊花疏风透邪,藁本、蔓荆子、独活祛风止痛,僵蚕、蚕砂除湿通络,冰片开窍通络。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止痛,故适用于因风寒湿邪蒙闭清窍而头痛者。

方十一

“组成”川芎、当归各30克,荆芥60克,白芷、细辛各1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煮沸取汁,趁热熏蒸头面部,待药温适度时再洗头部。每日1剂,熏洗2或3次。

“功用”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适应证”血虚头痛。

“说明”方中荆芥、白芷、细辛疏风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化瘀。诸药合用,养血活血,祛风止痛,适用于血虚头痛。

方十二

“组成”生姜50克。

“用法”将生姜切片,放入盆中,加热水1 000毫升浸泡,15分钟后擦洗前额及太阳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3~5日为1疗程。

“功用”发散风寒。

“适应证”风寒头痛。

“说明”生姜能治风寒头痛鼻塞,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风寒头痛。

方十三

“组成”吴茱萸50克,醋100毫升。

“用法”将吴茱萸煎汤取汁,放入盆中,再加醋100毫升,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祛风止痛。

“适应证”肝阳头痛。

“说明”吴茱萸有温中下气,止痛之功效。其中镇痛效果较好。

胁痛

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部发生疼痛、胀痛、刺痛的一种症状,多见于肝胆系统疾患或肋间神经痛、局部外伤等病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肝气郁滞,瘀血内阻,或湿热蕴结所致。临床辨证可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肝气郁结型,其主要症状为两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善太息,暖气腹胀,苔薄,脉弦或涩;二是瘀血内阻型,其主症为胁肋胀痛或刺痛,痛处不移,腹诊可触及胁下痞块,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沉涩;三是肝胆湿热型,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胁痛口苦,或身目发黄,小便黄赤,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带数;四是肝阴亏虚型,其主症为胁肋隐痛,头晕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脉象弦细。

方一

“组成”鸡血藤30克,牛膝、香附各20克,细辛10克,花椒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局部浸浴,熏熨,每日2次。

“功用”活血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鸡血藤功能活血舒筋,牛膝益阴活血,细辛、花椒、香附理气止痛。诸药合用,活血祛瘀,理气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胁痛。

方二

“组成”胆南星、姜半夏各5克,全虫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化痰,通络,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方中胆南星、姜半夏化痰湿,全虫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化痰通络止痛,适用于痰浊阻络、肝胆气滞所致的胁痛。

方三

“组成”制川乌、延胡索、徐长卿各10克,冰片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煮(冰片后下),温洗局部。

“功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本方适用于肝气郁结引起的胁痛,方中川乌、延胡索理气疏肝,徐长卿理气止痛,冰片通络,有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功效。

方四

“组成”桑枝、桂枝、伸筋草、补骨脂、透骨草、红花、木瓜、两面针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舒筋,活络,止痛。

“适应证”胁痛。

“说明”桑枝、桂枝功能通络止痛,伸筋草、透骨草舒筋活络,木瓜、两面针祛湿,红花活血化瘀,补骨脂养肝补筋。诸药合用,舒筋活络止痛,故适用于瘀血阻滞肝络,症见胁痛如刺,固定不移,痛处拒按,日轻夜重,病程日久者。

腹胀

腹胀是常见的一种症状,多由于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原因,使脏腑特别是肝、脾、胃、肠功能失调,气机郁结,升降失常所致。

本症多见于西医所说的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消化道梗阻、肠麻痹、胃下垂、胃扩张、习惯性便秘等)、肝胆与胰腺疾病、腹膜疾病、腹腔手术后等。中医辨证一般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气滞型,主症为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胸闷腹胀,得矢气舒服,两胁胀痛,善太息,舌黯红苔薄,脉弦或涩;二是食积型,主症为脘腹胀闷,食欲不振,吞酸嗳气,恶心呕吐,大便不畅,舌苔浊腻,脉象弦滑或沉迟有力;三是脾虚型,主症为脘腹胀满,时轻时重,神疲食少,面色萎黄,大便偏溏,舌淡苔白,脉虚大或濡缓;四是痰湿型,主症为胸闷不舒,脘腹胀满,泛呕痰涎,或咳嗽有痰,头晕目眩,舌苔白腻,脉滑;五是瘀阻型,主症为腹胀,甚或腹部膨隆,触之腹内或有肿块,舌质紫黯,脉涩。

方一

“组成”乌药、荆芥、苍术、茜草、茵陈、蚕砂、松叶、樟树叶、大蒜、橘叶、椒目、乌豆、赤小豆各等份。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和匀,每取本散200克,分二包炒热,以布袋盛之,趁热熨肿胀处,冷则再炒再熨,交替取包熨之,熨三四十遍后,再合之煎水熏洗患处,先熏后洗,每日熨熏各1次。

“功用”温经散邪,理气消胀。

“适应证”腹胀。

“说明”方中乌药调肝理气,苍术健脾化湿,茵陈、蚕砂祛湿,松叶、樟叶、橘叶理气除满,椒目、荆芥温经散寒,乌豆、赤小豆利水消胀。诸药合用,温经散邪,理气消胀,适用于肝气郁滞,脾湿不运之腹胀。

方二

“组成”大黄、檀香、乌药各10克,槟榔、青皮各6克。枳实12克,沉香3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2次,趁热熏洗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导滞通腑,理气化痰。

“适应证”食积痰涎所致的腹胀。

“说明”方中大黄、枳实、槟榔导滞通腑;沉香、檀香、乌药理气宽中;青皮和中化痰。

方三

“组成”槟榔、白术各10克,陈皮、川朴、木香各12克,沉香3克,枳实、乌药、桂枝各6克,茯苓、猪苓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趁热熏洗腹部,每日二次,每次20分钟。

“功用”疏肝理气,和中化湿。

“适应证”气滞腹胀。

“说明”肝脾不和,气滞湿阻,故腹胀。方用槟榔破滞消胀,白术、陈皮健脾化湿,川朴、木香宽中除满,沉香、枳实、乌药调肝顺气,桂枝、茯苓、猪苓温阳利水。

腹痛

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范围内发生的疼痛而言,其症可见于多种疾患,如西医所说的急性肠炎、痢疾、蛔虫病、肠梗阻、阑尾炎、腹膜炎,以及妇科痛经、宫外孕等,均可出现。

本病的辨证,须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以及伴见症状,进行全面分析,辨别其寒热虚实,在气在血,在脏在腑。总而言之,热痛以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为主症;寒痛以腹部冷痛,得温则痛减,或泛呕清水,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脉象弦紧为主症;虚痛以腹痛绵绵,喜按喜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舌淡边有齿印,脉细为主症;实痛以腹部胀痛拒按,大便秘结,面赤气粗,舌苔浊腻,脉象弦滑或沉实为主症。此外,还须细辨气滞、血瘀、食积、虫阻等不同情况,分别施治。

鉴于腹痛常是某种疾病所出现的一种症状,故治疗还须参考有关病症。

方一

“组成”吴茱萸、小茴香各等量。

“用法”将上药用水煎,取汁1 500毫升,待水温后用毛巾蘸药液擦洗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5天为1个疗程。

“功用”温中止痛。

“适应证”虚寒性腹痛。

“说明”吴茱萸,辛温暖脾胃而散寒邪,能治腹部绞痛。小茴香亦有温中止痛之功。

方二

“组成”吴茱萸、杜仲、蛇床子、五味子、陈皮各50克,木香、丁香各2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取药末25克,用纱布袋盛,以水3大碗煎数沸,趁热熏下部,通身沐浴。每日早晚2次熏洗。

“功用”理气温中,散寒止痛。

“适应证”腹痛。

“说明”方中吴茱萸温中散寒,木香、丁香理气温阳,杜仲壮腰健肾,五味子温补脾阳,陈皮健脾疏肝。诸药合用,理气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虚寒腹痛。

方三

“组成”莱菔子120克,生姜60克,葱150克(连须根),白酒1杯。

“用法”将上方前三味药水煎,取汁1000毫升,然后加白酒1杯,待水温后由上而下,由右至左擦洗腹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功用”和中消食,理气止痛。

“适应证”食积腹痛。

“说明”方中莱菔子消食下气,生姜、葱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和中消食,理气止痛,故适用于因宿食停滞肠胃而致的腹痛。

方四

“组成”陈皮、枳实、木香各适量。

“用法”将上三味药装纱布包内,放进热水浴池半小时后,可进入池内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理气止痛。

“适应证”气滞腹痛。

“说明”方中陈皮和胃利湿,枳实攻下通腑,木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理气止痛,适用于因气机升降失调所致的气滞腹痛。

方五

“组成”皂角、莱菔子、韭菜根、生姜、葱白各适量。

“用法”上药煎汤,熏洗腹部,待药液温和时用毛巾蘸之洗浴腹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散寒行气,消积止痛。

“适应证”腹痛(受凉停滞)。

“说明”方中皂角通下积滞,莱菔子理气消食,韭菜根温阳散寒,生姜、葱白辛温祛寒。诸药合用,散寒行气,消积止痛,适用于因受凉而致气滞腹痛。

久泻

久泻是指慢性腹泻而言,即长期大便溏稀,症状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西医所说的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的腹泻,皆属本病的范畴。

久泻多因急性泄泻转变而来,其病因是由于外邪久客胃肠,或饮食劳倦内伤,情志失调,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甚则肾阳虚损,命门火衰而引起腹泻久久不止。

据临床所见,久泻一般以虚证居多,尤以脾胃虚弱和肾阳虚衰最为常见。

脾胃虚弱者,其主症为大便溏稀,久久不愈,腹部绵绵作痛,面色萎黄,身形消瘦,倦怠乏力,饮食少进,舌淡苔白,脉象濡缓。

肾阳虚衰者,其主症为大便溏薄,或黎明泄泻,腹痛喜按喜温,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而迟缓。

值得指出,慢性腹泻的病人,虽然正气虚弱是主因,但往往兼夹湿热之邪或食滞,形成正虚邪实的复杂情况,尤其是慢性腹泻急性发作时,常出现大便夹有黏液脓血,腹部胀痛较甚,或伴里急后重。治疗当权衡标本缓急。

方一

“组成”橘子取汁适量。

“用法”以洁净纱布蘸取橘子汁,擦揉后颈部,轻重适度。

“功用”祛除风寒,温中止泻。

“适应证”小儿泄泻。

“说明”橘能止泻痢,用汁擦揉后颈部,还有祛除风寒的作用。

方二

“组成”梧桐叶50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2 000毫升,煎汤去渣,制成药液,洗浴两足部,每日1次,每剂用2~3日。

“功用”利湿止泻,清热解毒。

“适应证”泄泻。

“说明”梧桐叶性味苦寒,功能祛风除湿,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泄泻不止。

方三

“组成”无花果叶70克。

“用法”将无花果叶洗净,煎汁,洗脚,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燥湿。

“适应证”湿热型腹泻。

“说明”无花果叶性味微辛,能祛湿热,解疮毒,适用于湿热下注所致的腹泻。

方四

“组成”胡椒、透骨草各9克,艾叶150克。

“用法”将上药煎汁,洗双足,1次30~60分钟,每日3次,连用数日。

“功用”温脾止泻。

“适应证”泄泻。

“说明”方中胡椒温暖脾胃,艾叶温经散寒,透骨草性味辛温,功能祛风除湿。诸药合用,温脾止泻,适用于脾失温煦所致的腹泻。

水肿

水肿是指头面、眼睑、四肢、腰脊甚至全身水肿为特征的一种病症,多见于西医所说的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中医认为,水肿是由于感受外邪,劳倦内伤,或饮食失调,导致水液的敷布、运化、排泄功能障碍,使水液潴留体内,流溢于肌肤而成。其病变部位,多在肺、脾、肾或三焦。因为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液排泄,三焦主决渎,为水流之通道。凡上述致病因素损伤内脏,引起脾、肺、肾或三焦的功能失常,均可发生水肿。

临床辨证主要应分清寒热虚实,概而言之,病情属实者称为“阳水”,属虚者称为“阴水”。阳水的主症是起病急骤,初起常见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继则头面乃至全身水肿,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或滑数;阴水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或由阳水转变而来。其主症为头面或下肢水肿,甚至全身水肿,小便量少,常伴有面色不华,头晕心悸,咳嗽气喘,口唇发绀,神疲乏力,或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无力。

方一

“组成”赤小豆500克。

“用法”将赤小豆加水4 000毫升,熬煮至极烂,取汁,温渍膝下足部。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从足起,漫及全身。

“说明”赤小豆,有利水消肿之功效,为治水肿之良药。

方二

“组成”葱全株适量。

“用法”加水煎煮取汁,浸渍两足,每日3~5次。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病两足水肿者。

“说明”葱有通阳行水的功效,能治面目水肿。用葱煎汁浸渍两脚,适宜于各种不同类型的水肿患者。

方三

“组成”樟柳、赤小豆、葱白各60克,麻黄(去节)3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汤,沐浴20分钟。轻者隔日1次,重者每日1次。

“功用”发汗解毒,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

“说明”樟柳功能利水消肿,配伍麻黄发汗解表,赤小豆利水,葱白通阳化气,其效更佳。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水肿。

方四

“组成”麻黄、羌活、苍术、柴胡、荆芥、防风、牛蒡子各10克,佩兰、柳枝各15克,葱白6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煮,制成药浴液,待药液温度降至40℃时洗浴。汗出即可,每日1次。

“功用”祛风解表,利水消肿。

“适应证”急性肾炎等风水泛滥型水肿患者。

“说明”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水气内停,故全身水肿,小便不利。方中麻黄散风宣肺,羌活、防风等祛风解表,再加苍术、佩兰等化湿。诸药合用,祛风解表,利水消肿,适用于风水之证。

方五

“组成”楠木、桐木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浸渍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水肿自足起者。

“说明”楠木性味辛温,能治足肿。桐木亦可治肿从脚起。两者配伍,故对水肿以足肿为主者有效。

方六

“组成”黍茎适量。

“用法”将黍茎煎汤取汁,放入浴盆中洗浴。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通身水肿者。

“说明”黍茎即“玉米茎”,性味辛热,能治小便不利、水肿。煮取汁沐浴,能去水肿。

方七

“组成”椒目、苍术、防风、荆芥、桂枝、麻黄、艾叶各25克。

“用法”将上药入水煮沸15分钟后,滤得药液,适其温度,将双足浸入其中,浸泡40分钟,使周身汗出。每日1次,取效为度。

“功用”利水消肿。

“适应证”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水肿。

“说明”方中椒目行水退肿,苍术健脾化湿,防风、荆芥祛风解表,麻黄散风宣肺,桂枝、艾叶通阳利水。诸药合用,利水消肿,适用于水湿浸渍所致的水肿。

方八

“组成”麻黄、桂枝、细辛、羌活、独活、苍术、白术、红花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后,倾药液于大盆中,入盆中浸浴30分钟,应保持水温,使周身汗出,每日洗浴1次。

“功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

“适应证”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水肿。

“说明”方中麻黄散风宣肺,桂枝通阳利水,细辛、羌活、独活祛风解表,苍术、白术健脾化湿,红花通络。诸药合用,发汗解表,利水消肿,适用于风水之证。

急性胃肠炎

急性胃肠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临床以腹痛、呕吐、腹泻为主要特征,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一般起病急骤、病程较短。

中医认为,本病的原因主要由于暴饮暴食,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所引起,也有因六淫外邪侵犯胃肠,使胃失和降,肠失泌别清浊之职所致。多数病人在进食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就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畏寒发热等。临床以腹痛、呕吐为主者,称急性胃炎;以脐周或下腹疼痛、肠鸣、腹泻为主者,称急性肠炎;两者兼有者,则称急性胃肠炎。

本病的辨证主要应分寒、热两种不同属性。属寒者,其主症为腹痛喜按喜温,排泄物清稀,不甚臭秽,畏寒怯冷,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象迟;属热者,其主症为发热较甚,排泄物臭秽,肛门灼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此外,因食滞者,亦常见之,其证常伴有吞酸嗳腐,脘腹痞闷,舌苔厚腻,脉滑等证候。

方一

“组成”白酒适量。

“用法”以纱布蘸白酒摩擦洗浴患处。

“功用”通血脉,止痉挛。

“适应证”水样泻。

“说明”白酒,能祛寒、解郁结、止水样泻。用本方擦洗,能收到通血脉、止痉挛功效。

方二

“组成”生姜、葱白各30克。

“用法”生姜捣拦,葱白切段,加水300毫升,煮沸30~40分钟,趁热用拇指蘸药液在患者的拇指及小指根部的掌面向外推擦12次,再向手臂内侧方向推擦各12次,每日1或2次,连用2~3日或病愈为止。

“功用”温中散寒,祛湿止泻。

“适应证”水泻。

“说明”生姜、葱白均属辛温之品,有温中散寒之功,生姜还兼祛湿,两物配合,并结合推拿法,对水泻有较好的防治效用。

方三

“组成”附子30克,吴茱萸、生姜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倒入盆中,待温后洗双脚,并浸泡15~30分钟。

“功用”温经,散寒,止呕。

“适应证”急性胃炎引起的寒性呕吐。

“说明”方中附子温阳散寒,吴茱萸温中祛寒,生姜为止呕之良药,诸药合用,温经散寒,降逆止呕,故适用于胃中有寒之呕吐。

方四

“组成”陈大蓼1把。

“用法”上药加清水3 000毫升,煎至2 000毫升,倒入盆中,趁热先熏后洗肚腹。每次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舒筋通络。

“适应证”急性胃肠炎。

“说明”陈大蓼,即水蓼的果实,性味辛温,功能温中利水,破瘀散结。民间常用于治疗急性胃肠炎所引起的吐泻、腹痛等症。

细菌性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为临床特征。

临床辨证可分以下几种证型:一是湿热型,其主症为下利赤白脓血,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或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二是寒湿型,其主要症状为下利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色黏冻,伴见腹痛喜温,里急后重,脘腹痞闷,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象濡缓;三是虚寒型,其主症为下利缠绵,大便溏稀,夹有黏液或脓血,伴见腹部隐痛,喜按喜温,肛门重坠,四肢不温,精神萎靡,饮食少进,舌淡苔白,脉象细缓无力;四是休息痢,其主症为下利时发时止,病程旷日已久,发作时便下脓血或黏液,腹痛,里急后重,伴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饮食少进,舌质淡苔腻,脉象濡细。此外,还有一种称“疫毒痢”,其证发病急骤,高热,口渴,或腹痛剧烈,里急后重,下利脓血,并可出现神昏等危重症状。一般说来,急性菌痢多属热证、实证;慢性菌痢以寒证、虚证居多,或寒热错杂、虚实兼夹之证。

方一

“组成”乌梅450克。

“用法”取乌梅,加水煎取汁,倒在脚盆中,趁热熏肛门,待药汁温度下降至可以耐受时,用药汁坐洗肛门。每日1次,连用3~5日。

“功用”收涩止痢。

“适应证”休息痢。

“说明”下利日久,时发时止,甚至经年不愈,中医称“休息痢”。乌梅擅长收涩,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但急性菌痢应慎用或忌用。

方二

“组成”鲜生姜50克。

“用法”将生姜洗净,捣碎煎汤,待温度适宜,用之洗澡,务必周身皆洗,尤其是胸腹部。洗3~5分钟后,用毛巾擦干,覆被使患者出微汗。每日洗1次。

“功用”祛寒湿,泄郁热。

“适应证”慢性细菌性痢疾。

“说明”生姜性温热,善走泄,煎水外洗,既能祛除寒湿,又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抗病力,故适宜于寒湿型慢性菌痢,尤适合小儿患者。

方三

“组成”马齿苋15克(鲜品用30克),玄参、黄芩、乌梅、木香、柏子仁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坐浴,每日1或2次。

“功用”清热解毒,调气止痢。

“适应证”湿热痢。

“说明”方中马齿苋凉血解毒,清热止痢,黄芩清热解毒,玄参凉血解毒,木香理气,乌梅敛肠止泻,柏子仁调中。诸药合用,清热解毒,调气止痢,故适用于湿热痢。

方四

“组成”白头翁30克,黄连、木香、刘寄奴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

“适应证”疫毒痢。

“说明”方中黄连、白头翁清热解毒,加木香调气,刘寄奴活血。诸药合用,清热凉血解毒,故治疗疫毒痢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

“组成”当归、黄连、香附、砂仁各10克,川芎6克,干姜5克,山药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

“功用”温中健脾,活血祛瘀。

“适应证”寒湿痢。

“说明”方中干姜温中祛寒,砂仁、山药健脾化湿,黄连、香附理气,当归活血。诸药合用,温中健脾,理气活血,故适用于寒湿痢。

方六

“组成”黄柏、丹皮、生地、黄连、马齿苋各10克。

“用法”上药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养阴血,清湿热。

“适应证”阴虚痢疾。

“说明”方中黄柏、黄连清热解毒,丹皮、马齿苋凉血解毒,生地养阴。诸药合用,养阴清热,故适用于阴虚痢。

方七

“组成”艾叶200克。

“用法”将艾叶煎煮取汁,趁热擦洗小腹部。每次20分钟,每日3次。

“功用”止痢。

“适应证”各型痢疾。

“说明”艾叶具有较好的止痢作用,临床上可用于各类痢疾。

中风

中风,又称“卒中”,临床以猝然昏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脑卒中)。

本病的辨证,根据病位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神志清楚,仅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骤然昏仆,不省人事,常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又据其临床表现,中脏腑者可分闭证和脱证两种证型:闭证的主症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红息粗,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二便不通,肢体强直痉挛,舌红苔腻,脉象强劲;脱证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开手撒,汗多肢冷,二便失禁,气息低微,肢体软瘫,舌痿,脉微欲绝。

方一

“组成”黄芪45克,赤芍、当归尾、干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丹参15克,僵蚕6克,蜈蚣3条。

“用法”上药放入沙锅内加清水500~600毫升,煮沸5~10分钟,取药液倒入盆内,另取药液50~60毫升,备用。趁热(药温以50~60℃为宜)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次反复擦洗30分钟左右,冷则加热。每日早、晚各擦洗1次,同时加服本汤50~60毫升,每日2次,10天为1个疗程。

“功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熄风止痉。

“适应证”中风后遗症。

“说明”方中黄芪补益正气;当归、川芎养血活络;桃仁、红花、赤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僵蚕、蜈蚣祛风通络。诸药合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方二

“组成”制川乌、吴茱萸、炮山甲、海浮石各10克,葱白适量,石菖蒲200克。

“用法”先将前四味药共研细末,将葱白捣烂绞汁调和药粉,做成1个药饼备用。再将石菖蒲加清水5 000毫升煎沸,倒入木桶中,并放小凳于桶中。先将药饼敷于患侧之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带夹紧,踏在盛石菖蒲水桶中的小凳上,再用厚毛巾覆盖患侧之腿上,并将水桶口围住,勿使热气水外散,熏腿足一会儿,待药水不烫时,取出小木凳,将患足放在热药水中浸泡,待身上有微汗出时,去掉药饼,拭干腿足,避风盖被,高枕静卧。

“功用”温经通络。

“适应证”中风半身不遂。

“说明”制川乌功能温经散寒,祛风通络;吴茱萸、葱白通阳祛寒,炮山甲破瘀通络,海浮石、石菖蒲化痰通络。诸药合用,温经通络,适用于中风因痰、寒、瘀等邪阻塞经络者。

方三

“组成”伏龙肝末500克。

“用法”将伏龙肝末加入5 000毫升水中,搅匀,待水澄清浴足,每日1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络。

“适应证”中风口噤不语,心烦恍惚,手足不遂,或腹中痛满。

“说明”伏龙肝又名灶心土,即久经柴草熏烧的灶底中心土块,有调中止血、去湿消肿的作用,故可用于中风之证。

方四

“组成”木瓜、桑枝、当归、黄芪、赤芍、川芎各50克,红花15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擦洗瘫痪侧肢体。每次30分钟,每日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络。

“适应证”中风半身不遂者。

“说明”方中木瓜、桑枝祛风湿,通经络;黄芪益气活血,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活血通络,故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

脚气

脚气,又称脚弱,古名缓风,以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肿胀,或挛急,或枯萎,甚则出现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为主要症状,类似于西医所说的维生素B1缺乏症。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温热风毒之邪侵人,或饮食失调,积湿生热,流注于脚而成。临床有干脚气、湿脚气、脚气冲心等不同类型。干脚气的主症为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下肢日渐枯萎;湿脚气的主症为足胫肿胀,麻木重着,软弱无力,小便不利;脚气冲心的主症为心悸,气喘,呕吐,甚则出现神志恍惚,言语错乱。

民间称脚癣为“脚气”,与本病迥别,不可混同。

方一

“组成”萝卜适量。

“用法”先将萝卜煎汤熏洗,另取萝卜晒干研为末,铺于袜内,穿双脚上。

“功用”行气导滞。

“适应证”脚气走痛。

“说明”萝卜能行风气,去邪热气,故宜于治疗脚气。

方二

“组成”团鱼2条,苍耳、苍术、海风藤各250克。

“用法”将团鱼治如食法,置锅内,加水5000毫升,煮至2500毫升,去鱼取汁,加苍耳、苍术、海风藤,并加水适量,煎至2000毫升,去渣,以盆盛熏蒸,待温浸洗双脚。

“功用”补劳损,祛风湿,通经络。

“适应证”治寒湿脚气,痛不可忍。

“说明”本方以团鱼补益为主,配以祛风湿之苍术、海风藤、苍耳,合之熏蒸浸洗,有且补且攻的作用。

方三

“组成”豌豆1 000克,葱白10根,花椒9克。

“用法”将葱白切碎,和豌豆、花椒同置锅内,加水5 000毫升,煮取汤2 000毫升,倾入两瓷盆中,两脚各浸1只,并时时从膝上淋洗之。

“功用”和中益气,温阳下气。

“适应证”脚气兼抬肩喘急者。

“说明”豌豆功擅和中益气,葱白、花椒有温阳下气之功效,故宜于本证。

方四

“组成”干木瓜1个,明矾30克。

“用法”两物置锅内,加水适量,煎煮取汁,趁热熏洗。

“功用”祛湿舒筋止痛。

“适应证”干脚气,痛不可忍者。

“说明”木瓜有祛湿舒筋之功,擅治脚气;明矾尤长清热化湿,合而用之,对湿热蕴结,筋枯脚弱的干脚气较为有效。

方五

“组成”香附子15克,紫苏7克,陈皮、甘草各6克,苍术5克,香薷、川朴、白扁豆各9克,木瓜、大蓼、橘叶、川椒各10克,葱白1小把。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后,连渣倒入盆内,趁热用衣被覆足熏之,使之汗出。待温时再淋洗患处。

“功用”祛风解毒,韫经消肿止痛。

“适应证”脚气初起,两足伸展不利,或拘挛或酸痛,或有赤肿等证。

“说明”方中香附子理气解郁,陈皮、苍术、川朴、白扁豆燥湿化痰,香薷、木瓜祛风湿,川椒、葱白散寒。诸药合用,祛风解毒,温经消肿,适用于脚气。

方六

“组成”防风、荆芥、苦参、生地榆、青藤、麻黄、苍耳、苍术、生葱、炒食盐、威灵仙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倒入桶内,趁热熏蒸患处,出微汗,待汤少再湿淋(浸)洗患处。每日熏洗2次。

“功用”祛风胜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适应证”脚气。

“说明”方中防风、荆芥、苍耳祛风湿,苦参、青藤、威灵仙祛风通络;麻黄、生葱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适用于脚气较重者。

方七

“组成”真杉木片、蓖麻叶、白杨皮、柳树皮各250克,川椒5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取汁洗脚。

“功用”祛风,除湿,消肿。

“适应证”脚气肿硬疼痛。

“说明”方中杉木去恶气,消胀气,下脚气,配伍蓖麻叶、白杨树皮、柳树皮等皆有祛风除湿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脚气肿硬疼痛者。

虚劳

虚劳又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衰弱证候的总称。

中医一般将本病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类型。气虚者头晕目眩,短气乏力,精神萎靡,饮食少进,声音低微,舌淡脉虚为主要表现;血虚者面色不华,眩晕,心悸寐劣,肢体麻木,舌淡红,脉细等;阴虚者面色淡白,畏寒怯冷,四肢不温,夜尿频多,倦怠,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无力;阳虚者面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值得指出,上述各种证型往往相互兼夹,如气血俱虚,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等。

方一

“组成”葡萄、人参各3克,白酒适量。

“用法”将两物浸在白酒中一宿,次日凌晨取汁涂手心,摩擦腰脊,或临卧时摩擦腰脊。

“功用”益肾补虚,强壮筋骨。

“适应证”气虚、阳虚型虚劳。

“说明”葡萄为补气血、强筋骨的佳果,人参为大补元气、补虚疗损的良药。

方二

“组成”黄芪15克,防风、白术各10克,桑枝12克。

“用法”上药水煎,熏洗全身,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功用”益气固表。

“适应证”肺气虚所致的短气自汗,体质虚而易感冒等症。

“说明”方中黄芪补养肺气,防风、白术健脾益气祛风,桑枝通络,使肺气得固而诸症愈。

腰痛

腰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腰部隐痛、酸痛、胀痛,甚则俯仰不利,难以活动。其病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经络,或作劳过度,损伤腰肾,或外伤瘀血阻滞经络,或肾精内虚,腰失所养而致。临床以腰肌劳损引起的腰痛最为常见。

本病可分几种类型:一是寒湿腰痛,其主症为腰部冷痛重着,遇阴雨或潮湿天气病情增剧;二是湿热腰痛,其主症为腰部疼痛,且有灼热感,小便短赤等;三是血瘀腰痛,其主症为腰部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不移,难以俯仰,既往多有腰部外伤(扭伤、挫伤等)史;四是肾虚腰痛,其主症为腰部隐痛,过劳则增剧,得按则痛减,伴头晕目眩,足膝无力,小便频多,或心烦不寐,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等。

方一

“组成”桃仁、红花、乳香、没药、降香、黑豆各20克,赤芍、甘草各15克,白酒30毫升。

“用法”每剂加水3 000毫升,煎至约1 500毫升,加入白酒趁热熏洗患处,待药液温度稍减,便可用毛巾浸液洗患处。在药尚有余热时停止熏洗,用毛巾擦洗患处。每次熏洗30分钟,1剂药洗4次。

“功用”活血通络止痛。

“适应证”各类腰痛。

“说明”方中桃仁、赤芍、川芎活血化瘀,乳香、没药理气通络,降香、黑豆、甘草益气血,补肝肾。诸药合用,活血通络,补肾止痛,适用于瘀凝腰间,肾虚失养所致的腰痛。

方二

“组成”独活、丹皮各6克,秦艽、防己、木瓜、赤芍、桑枝各10克,木香3克。

“用法”上药加水熬煮透后去渣,待温时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舒筋活血,祛风除湿。

“适应证”腰胯筋骨酸痛。

“说明”方中独活、秦艽、防己、木瓜祛风胜湿,桑枝通络,赤芍活血,木香理气。诸药合用,有舒筋活血,祛风除湿功效。

方三

“组成”黄藤茎叶适量。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裹,放入浴盆中,加热水适量,30分钟后进入浴盆浸泡。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解毒活络。

“适应证”各种原因所致的腰痛。

“说明”黄藤茎叶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消肿除湿。民间常用于治疗各种肿胀症状。

方四

“组成”肉桂、葱头各50克,吴茱萸100克,生姜150克,花椒80克。

“用法”将上述药物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浴池洗浴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散寒,祛湿,止痛。

“适应证”寒湿腰痛。

“说明”方中肉桂、生姜辛热散寒,吴茱萸、葱白、花椒散寒祛湿、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散寒祛湿止痛,故适用于寒湿腰痛。

汗证

汗证是指容易出汗的病症,包括自汗、盗汗等。自汗是指不问朝夕,醒时汗出;盗汗乃指睡中汗出,醒来即止。

一般说来,自汗、盗汗以虚证居多。自汗大多由于肺气不足,外表不固,其主症为时时汗出,容易感冒,平时畏寒身冷,少气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苍白,饮食少进,脉虚弱。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迫液外泄所致,其主症为寐时汗出沾衣,醒来即止,常伴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心悸寐劣,脉细数。

此外,脱汗、战汗、黄汗等,亦属汗证范畴,本节从略。

方一

“组成”白矾、葛根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十数沸后,倒入盆内,待温时浸洗手足部(患处)。每次浸洗30分钟,每日洗1次,再用时加温即可。

“功用”祛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手足出汗,或足汗、腋汗症。

“说明”葛根之性专在解肌,解肌则汗自收,白矾收敛,两物相伍,故能祛湿,收敛止汗。

方二

“组成”百部150克,雄黄、黄梅、白矾各50克,食醋1 500毫升。

“用法”将上药入食醋中浸泡2日,再将药醋倒入盆中,每晚睡前先用温开水洗净患部后,擦干,再将手足浸泡在药醋中30分钟,让其自然干后就寝。配制1次可连用1周。

“功用”解毒祛湿,收敛止汗,杀虫止痒。

“适应证”手足多汗症。

“说明”方中百部解毒杀虫,雄黄、黄梅皆有杀虫祛湿的作用,再配伍酸敛之白矾、食醋,有解毒祛湿,收敛止汗,杀虫止痒功效。

方三

“组成”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

“用法”每日用药1份,煎水半盆,待液温时将手或足浸泡15分钟,每日泡2次,再泡时需加温。

“功用”收敛止汗,灭菌止痒。

“适应证”汗液症、手足多汗症。

“说明”王不留行功能消肿敛疮,配伍明矾,收敛止汗,故适用于各类汗证。

方四

“组成”黄芪150克,麻黄根120克,白术、防风、白芷、艾叶各100克。

“用法”将上述药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浴池泡澡20分钟,每日2次。

“功用”益气固表敛汗。

“适应证”气虚自汗,症见体弱纳少,汗出恶风,动则益甚。

“说明”方中黄芪益气固表,能使皮肤的分泌孔闭塞而止汗;再配白术补气健脾而固内,配防风祛风除邪而卫外,麻黄根、艾叶等收敛止汗,固表实卫如同屏障。

方五

“组成”麦冬、艾叶各30克,五味子50克,黄柏4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1桶,在避风保暖处沐浴全身,有条件者可浸泡于浴池,3~4日1次。

“功用”收敛,止汗。

“适应证”各类阴虚盗汗。

“说明”方中以麦冬滋养阴液,五味子益气生津,再辅以黄柏、五味子燥湿收敛,故适用于阴虚盗汗。

方六

“组成”薄荷30克(鲜者用50克,后下),黄芩、黄连、黄柏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湿,收敛,止汗。

“适应证”多汗症。

“说明”病因由湿热所致,故用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以除出汗之因,复配薄荷辛凉透邪,使湿去热清,而汗自止。

方七

“组成”黄柏、糯稻根、枯矾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收敛止汗。

“适应证”盗汗。

“说明”方中以黄柏清热燥湿,配糯稻根、枯矾收敛止汗,能标本同治。

癃闭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

临床辨证,除掌握小便点滴不利,甚则点滴全无的主症外,还应区别以下不同类型:一是湿热蕴结型,可兼见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滑;二是肺热气壅型,可兼见咳嗽痰黄,气急胸闷,咽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浮数;三是脾气不升型,可兼见少腹坠胀,倦怠乏力,舌淡胖苔自,脉虚弱或细弱;四是下焦亏虚型,可兼见腰脊酸软,头晕目眩,舌淡白或红绛少津,脉沉细无力;五是肝郁气滞型,可兼见胸胁胀闷,急躁易怒,舌红脉弦;六是尿路阻塞型,可兼见尿线变细,或断续排尿。

方一

“组成”黄酒1000毫升。

“用法”将黄酒倒在盆内,浸洗双脚,每次40~60分钟。

“功用”通血脉,利小便。

“适应证”湿热蕴结,小便不通。

“说明”酒性温,内服有温通血脉,御寒气之功,但本方取以外洗两足,能导热下行,促进血液循环,而起到清泄湿热,通利小便的作用。

方二

“组成”皂角、王不留行、葱头各90克。

“用法”将上药切碎,加水3 000毫升,煎煮35分钟,得药液2 000毫升,待水温40℃,令患者坐浴盆中,每次坐浴30~40分钟。药液冷后可加热再浴。

“功用”通关透窍,通阳利水。

“适应证”膀胱肌麻痹所致的尿潴留。

“说明”皂角性味辛燥,辛能通上下关窍,涤垢泄浊,再配王不留行通利水道,葱白通阳利小便。诸药合用,通关透窍,通阳利水,适用于癃闭。

方三

“组成”木通、生姜、陈皮各30克,葱白50克,川椒15克。

“用法”将上药细剉,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取药汁,倾入盆中,适冷暖令患者坐盆中浸之,另将药滓于患者脐腹下熨之,亦有立竿见影之效。

“功用”通阳下气,利小便。

“适应证”尿潴留。

“说明”方中木通利水通淋,生姜、葱白、川椒通阳化气行水,陈皮疏达肝气,使气机畅达而能通调水道,故适用于尿潴留。

方四

“组成”滑石粉、大黄各60克,雷丸、苦参、石膏、秦皮各30克,麻黄40克。

“用法”将诸药粗捣,加水适量煮30~40分钟,滤去渣滓,温浴患儿,由脐至腹,浴后拭干,置患儿于避风处。

“功用”利水通淋,清利湿热。

“适应证”小儿小便不通,发热腹满者。

“说明”滑石,用于热结膀胱,小便赤热涩痛,配以大黄、苦参、石膏清热利水,麻黄宣肺而通调水道,秦皮利湿,雷丸泄浊,诸药合用,有利水通淋,清利湿热功效。

方五

“组成”桃仁、桂枝、木通、花椒、明矾各30克,葱白、灯心草各1把。

“用法”上药加水500毫升,煎汤取汁,趁热熏洗腹部,冷后再热。每次熏40~60分钟,每日2或3次。熏洗后立即用被子围腹部,以提高疗效。

“功用”通窍排尿。

“适应证”尿路阻塞所致的尿闭。

“说明”方中以桃仁活血祛瘀,桂枝温通经脉,木通、灯心草利水通淋,花椒、葱白通窍利水。诸药合用,通窍利水,故适用于尿路阻塞所致的尿闭。

方六

“组成”高良姜、四季葱白、紫苏(茎叶)各等量。

“用法”上药加清水适量,煎沸3~5分钟,连渣倒入洁净之痰盂中,置于密室内,嘱患者坐在痰盂上趁热熏小腹、外肾(阴囊)、肛门,待温时用消毒棉球蘸药水洗之。以手抚于脐下,拭干,仰坐棉被上熏脚,自舒其气。或用葱熨脐下,其效更佳。

“功用”温经散寒,通阳排尿。

“适应证”小便不通。

“说明”方中用高良姜温经散寒,桂枝通阳化气,再加紫苏散寒,使肾经得温,膀胱气化得行,小便通利。

方七

“组成”臭梧桐子、皂角各120克,麝香1.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煮60分钟,将麝香冲入瓷瓶中,使尿道口对准瓷瓶口,熏蒸。病人会自觉有股热气入少腹,欲尿时,即排尿于药液中。蒸气熏洗时,温度适中,时间30分钟。

“功用”通窍排尿。

“适应证”肝气郁滞之癃闭。

“说明”臭梧桐能祛风通络,皂角通窍而疏风气,麝香辛能透达诸窍。诸药合用,疏利气机,通利小便,能使气机通畅,三焦气化正常而小便自利。

不寐

不寐,又称“不得眠”、“不得卧”,即通常所称的失眠。本病的病情有轻重之分,轻者不易入睡,或睡眠不酣,梦多,易惊醒;重者彻夜不眠。

本病的辨证,可分为虚实两种,虚证以心脾两虚,阴虚火旺为多见;实证多因肝郁化火,痰热内扰而引起。

心脾两虚者,症见失眠多梦,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健忘心悸,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脉细弱;阴虚火旺者,症见心烦失眠,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多汗,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等;肝郁化火者,常表现为失眠,情绪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或见目赤,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痰热内扰者,以失眠多梦,心悸目眩,痰多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欲不振,苔腻而黄,脉象弦滑带数等为主症。

方一

“组成”米醋1份,热水2份。

“用法”醋、水混和,每于睡前,两脚浸于醋水中,用纱布反复擦洗。

“功用”泻肝宁心。

“适应证”心肝火旺而致的失眠。

“说明”米醋,有调节神经、镇静的作用,以之浸洗两脚,颇有助于引火下行,防治失眠。

方二

“组成”磁石、刺五加各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先煎煮磁石30分钟,然后加入其余药物再煎30分钟,去渣取汁,用药液擦洗前额及太阳穴。每晚1次,每次20分钟。

“功用”宁心养阴平肝。

“适应证”各种原因所致的失眠。

“说明”方中磁石平肝潜阳,镇惊安神;五味子补益心气,茯神养心安神;刺五加补肝血,宁心神。诸药合用,滋阴补血,宁心安神,平肝潜阳,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

方三

“组成”吴茱萸25克,米醋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煎汤取汁,放入盆中,再将米醋对入其中,浸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功用”宣散郁结,引火下行。

“适应证”高血压失眠。

“说明”吴茱萸有镇静催眠作用,并有良好的降血压效果。临床上用吴茱萸醋调敷两足心,12~24小时血压即可下降。故可用于高血压所致的失眠。

方四

“组成”白芥子、肉桂、木香、干姜、吴茱萸、白胡椒、延胡索、细辛、冰片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热水冲调,睡前浸足,每日1次。

“功用”理气化痰安神。

“适应证”失眠证属胃中不和者,伴有脘腹胀痛,大便不爽等。

“说明”方中用白芥子、干姜燥湿化痰,木香、吴茱萸、胡椒、延胡索理气消食,肉桂、冰片开通胃气,使胃中安而能寐。

方五

“组成”夏枯草、白芍各30克,百合、钩藤、远志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适应证”失眠证属阴虚火旺者,伴有头晕耳鸣,口干心烦。

“说明”方中用夏枯草清心火,远志、百合养心阴,白芍养肝肾之阴,钩藤平心火。诸药合用,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方六

“组成”丹参、酸枣仁、夜交藤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养心安神定志。

“适应证”失眠。

“说明”方中酸枣仁补心阴血,配合丹参活血调肝,夜交藤安神定志。诸药合用,有养心安神、定志镇惊功效。

方七

“组成”半夏、秫米、乌梅各30克,豆豉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化痰清心,和胃安神。

“适应证”失眠证属胃不和者。

“说明”方中半夏化痰清热,秫米和胃安神,豆豉清心除烦,乌梅酸敛养阴。诸药合用,有化痰清心,和胃安神功效。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口眼歪斜”、“吊线风”、“口僻”,俗称“歪嘴巴”。

本病起病突然,其症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漱口漏水,患侧额部皱纹消失,睑裂扩大,眼睑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迎风流泪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多由于络脉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致面瘫。

方一

“组成”连翘、红花、防风、蝉蜕各10克,荆芥、牛蒡子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局部,每日1或2次。

“功用”祛风散热,活血化瘀。

“适应证”面神经麻痹初期患者。

“说明”方中荆芥、防风、牛蒡子祛风邪,连翘、蝉蜕祛风散热,红花活血化瘀。诸药合用,祛风散热,活血化瘀,故适用于面神经麻痹初期。

方二

“组成”茺蔚子15克,益母草30克,半夏、白附子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化痰活血通络。

“适应证”面瘫。

“说明”方中半夏、白附子化痰通络,茺蔚子、益母草活血化瘀通络,故对因血瘀痰阻所致的面瘫有较好的疗效。

方三

“组成”鲜瓜蒌适量。

“用法”将鲜瓜蒌绞汁,加热后敷洗局部,每日1次。

“功用”导痰浊。

“适应证”面神经麻痹。

“说明”瓜蒌有导痰浊下行之长,面神经麻痹即风痰壅滞于经络,以致口眼歪斜,故可用瓜蒌导痰浊以除病因。

方四

“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地龙、全蝎、细辛各10克,冰片5克(后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局部。

“功用”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适应证”面神经麻痹。

“说明”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解痉,长于治头面之风,是为主药;全蝎、僵蚕祛风解痉,又善通络,以此为辅,再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细辛、冰片增强通络之力,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常用方剂。

方五

“组成”白芥子适量。

“用法”白芥子研末,以温水调匀,外涂患处,每日2次,每次以烫热为度,3日为1个疗程。

“功用”化痰通络,消肿散结。

“适应证”口僻。

“说明”白芥子性味辛温,功能理气通络,化痰散结,历来被视为外治口僻的良药。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呈反复发作的、阵发性短暂的剧烈疼痛,称为三叉神经痛。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于风火上炎,寒凝经络和瘀血阻滞等因素而发生。临床辨证可分以下几种证型:一是风火上炎型,其主症为疼痛发作较剧,多因情志波动而诱发,常伴有同侧面肌抽搐,面红目赤,情绪急躁,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二是寒凝经络型,其主症为疼痛遇寒辄发,得温则痛稍减,舌淡苔白,脉象弦紧或浮紧;三是瘀血阻滞型,其主症为痛有定处,一般病程均已较为漫长,所谓“久痛入络”,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细涩。

方一

“组成”延胡索、升麻、青皮各10克,细辛5克,生石膏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患部。

“功用”清宣胃火,止痛。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以牙痛为主。

“说明”上下牙龈属足阳明胃经所络,胃有积热,循经上逆而上下牙痛,牵引头脑,故方中升麻、延胡索、细辛外散胃火,青皮理气解郁结,石膏清泻胃火。

方二

“组成”制川乌10克,绿豆衣、川椒、黄柏、红花各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患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寒,燥湿止痛。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

“说明”川乌功能祛风散寒止痛,配伍绿豆衣解毒祛风,川椒温经散寒,黄柏燥湿,红花活血。诸药合用,祛风散寒,燥湿止痛,适用于风寒之气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方三

“组成”白屈菜、茉莉根各3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患处,每日1次。

“功用”止痛解痉。

“适应证”面痛。

“说明”白屈菜有良好的镇痛解痉作用,茉莉根有麻醉止痛作用。两者合用,止痛作用更强。

方四

“组成”防风、秦艽、徐长卿、接骨木、香附、黄连、苦丁茶各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趁热熏洗患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适应证”面痛。

“说明”方中防风、秦艽祛风胜湿,徐长卿、香附理气止痛,黄连、苦丁茶清热燥湿解毒。诸药合用,祛风胜湿止痛,故对风湿所致的面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五

“组成”梧桐叶30克,川椒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温洗患部,每日1次。

“功用”祛风胜湿,散寒止痛。

“适应证”面痛。

“说明”梧桐叶功能祛风胜湿,清热解毒,民间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病。配伍川椒,增加其温经散寒的作用,故对风寒湿三气所致的面痛有效。

方六

“组成”艾叶、苏木、牛膝、红花、王不留行各10克,蟾酥15克。

“用法”上药用酒浸,擦洗局部。

“功用”活血理气,通络止痛。

“适应证”面痛。

“说明”方中艾叶温经散寒,理气止痛,是为主药;苏木活血化瘀,红花、王不留行、牛膝祛瘀通络,蟾酥则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诸药合用,有活血理气、通络止痛功效。

痹证

痹证是指以肌肉、关节、筋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发生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病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疾患。

根据感邪和临床表现之不同,本病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主要类型。

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筋脉拘急,不可屈伸;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因湿性凝滞,主症为肌肉、关节重着疼痛,头身困重。

值得指出,风寒湿邪常相兼为患,使病情复杂化;同时风寒湿邪均可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日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通常称作热痹。又痹证日久,病邪入络,以致瘀血夹痰浊阻滞经络,可出现关节变形,舌质紫黯,脉涩等症状。

方一

“组成”干姜65克,干辣椒25克,乌头20克,木瓜30克。

“用法”将上药同置锅内,加水2 000毫升,煮30~40分钟,取药液趁热熏洗患处,并用毛巾蘸药汁热敷之。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适应证”痹证,尤以寒邪偏胜的疼痛为宜。

“说明”干姜性辛热,能去风,通四肢关节;乌头、干辣椒均为辛热走窜、散寒温经之品;木瓜祛风化湿,舒利筋脉。合而能收良好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故宜于痛痹。

方二

“组成”秦艽、川芎、丝瓜络、羌活、独活、木瓜、桂枝各30克,伸筋草、补骨脂、牛膝各50克,当归、透骨草各60克,落得打15克,红花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30分钟,滤液,去渣,浸浴,或浸洗局部。

“功用”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通利关节。

“适应证”痹证(偏于湿盛)。

“说明”方中秦艽、羌活、独活、透骨草、落得打、木瓜祛风胜湿,加当归、川芎、红花、牛膝养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伸筋草、丝瓜络通络。诸药合用,故适用于着痹者。

方三

“组成”生石膏、威灵仙各30克,生甘草、桂枝各10克,知母25克,桑枝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热和络,疏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病活动期,关节红肿痛者(热痹)。

“说明”方中用石膏、知母清热,桂枝疏风散邪,威灵仙、桑枝化湿和络,生甘草调和诸药,有清热和络、疏风化湿功效。

方四

“组成”乌头(与绿豆衣先煎30分钟)、桂枝、制附片、独活、羌活、大麦各10克,甘草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或局部浸浴,每日1次。

“功用”辛温散寒,祛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畏寒、肢冷者(痛痹)。

“说明”乌头大辛大热,功能祛风逐寒,但其性峻烈而有毒,故先与清热解毒的绿豆衣同煎,以制其毒性,桂枝、制附片温经散寒,羌活、独活祛风胜湿,甘草、大麦调和诸药。

方五

“组成”秦艽、防己、独活、豨莶草、木瓜各10克,青风藤3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明显者。

“说明”方中秦艽、防己、独活、青风藤、稀莶草祛风通络,木瓜化湿理气,细辛散寒。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故对风寒湿三邪阻滞所致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六

“组成”独活、羌活、牛膝、千年健、杜仲、枸杞子、当归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补益肝肾。

“适应证”风湿病下元虚寒,腿脚乏力,畏寒者。

“说明”方中独活、羌活祛风除湿,当归、丹参、牛膝养血活血,配伍杜仲、枸杞子、千年健以扶正祛邪。

方七

“组成”露蜂房、浮萍、茵芋、附子各60克,川椒30克。

“用法”将上药细锉,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左右,去渣,用药液浸泡洗浴手脚,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

“适应证”风寒湿痹,手足疼痛。

“说明”露蜂房功能祛风攻毒,浮萍、茵芋祛风胜湿,附子、川椒温经散寒。诸药相伍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功效,故对风寒湿痹者有效。

方八

“组成”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肉桂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取100克水煮30分钟,滤去渣,保温避风处洗患处,每日用1或2次。

“功用”温经,散寒,止痛。

“适应证”腰膝冷痛之寒湿痹痛。

“说明”方中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祛风散寒,肉桂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之力较强,故适用于寒邪偏胜所致的痛痹。

雷诺现象

雷诺现象又称肢端动脉痉挛病,以阵发性四肢末端(主要是手指)对称性间歇发白与发绀为主要表现,常随情绪激动或受寒而诱发。

临床辨证,一般分阴寒型和血瘀型。前者的主症为肢端发凉,甚则冰冷,局部皮肤呈苍白色,遇寒症状加剧,舌淡苔白,脉象沉细而迟缓;后者肢端发凉,胀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甚至手指瘀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象细涩。

方一

“组成”醋200毫升。

“用法”上物加温水1 000毫升,浸手足。

“功用”活血散瘀。

“适应证”雷诺现象。

“说明”醋性味酸苦而温,因酸收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故适用于雷诺现象而见肢端发凉胀痛,局部皮肤青紫色或手足指(趾)瘀肿者。

方二

“组成”川乌、川芎、细辛、莪术各25克,透骨草、肉桂、红花、苏木、桃仁各50克。

“用法”上药煎汤,先熏后洗。每次20分钟,每日1剂,熏洗1次,10~15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解痉止痛。

“适应证”雷诺现象。

“说明”方中川乌大辛大热,驱逐寒邪;细辛、肉桂温经散寒;莪术、川芎、透骨草、红花、苏木、桃仁活血通络。诸药合用,有温经散寒、化瘀通络、解痉止痛功效。

方三

“组成”水蛭、地龙各30克,桃仁、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克,川牛膝、附子各15克,桂枝20克,甘草45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汤取液,每日浸洗患处2次,每日1剂。

“功用”化瘀通络,散寒止痛。

“适应证”雷诺现象日久者。

“说明”方中用水蛭、地龙破瘀通络,桃仁、红花、苏木、血竭、乳香、没药活血化瘀,再配附子、桂枝温经散寒,川牛膝祛寒湿,引瘀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作用全面,祛瘀力较强,故适用于雷诺现象日久者。

眩晕

眩就是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并存称为眩晕。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伴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的感受,以致站立不稳,可以引起恶心、呕吐。现代医学中高血压、低血压、内耳性眩晕症、脑动脉硬化、贫血等均可引起眩晕。

中医认为,眩晕以内伤为主,大致由风、火、痰、虚等因所致。临床上主要分以下四型: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色潮红且有烘热之感,心烦少寐,每因烦劳而加剧,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痰湿中阻型,症见头目昏眩,闭目仍觉旋转,头重如裹,耳鸣重听,胸脘痞闷,恶心,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肾精不足型,症见眩晕每因用脑过度加重,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常伴有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气血两虚型,症见眩晕心悸,动则加剧,面色苍白,唇甲无华,倦怠懒言,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一

“组成”茺蔚子、桑枝、桑叶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煎,去渣将药液倒入脚盆内,稍温(药液温度以40~50℃为宜),嘱患者将双足浸泡在药液中30分钟,洗后上床休息。每日浸泡1次。

“功用”消炎,通络,降压。

“适应证”眩晕。

“说明”茺蔚子能活血行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所致的眩晕头痛,桑叶、桑枝功能凉血通络。

方二

“组成”吴茱萸、桃仁、丹参、夏枯草、川牛膝各12克。

“用法”上药煎液,待温时浸泡双脚,每次30分钟,每日1或2次。洗后卧床休息1~2小时。

“功用”活血通络,导热降压。

“适应证”眩晕。

“说明”方中桃仁、丹参活血通络,夏枯草清热凉血,川牛膝活血而引血下行,吴茱萸能引热下行。诸药合用,活血通络,导热下行,故有良好的降压作用。

方三

“组成”磁石、天麻、太子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蔓荆子、刺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乌药各6克,独活18克。

“用法”将上药水煎取汁1 500毫升,待温时浸泡双足。浸泡一阵后,逐渐加水至踝关节以上,保持水温在40~50℃,两脚不停地相互搓动。足浴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

“功用”镇肝熄风,柔肝补肾,益气养血。

“适应证”眩晕。

“说明”方中磁石、天麻平肝潜阳,太子参、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桑枝、蔓荆子、刺蒺藜、独活祛风通络,炒杜仲、牛膝柔肝补肾。诸药合用,平肝柔肝,益气养血,适用于高血压眩晕。

方四

“组成”香瓜藤、黄瓜藤、西瓜藤各30克。

“用法”将上药煎汤取汁,浸泡双足,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每日换药1剂。

“功用”活血通络,导热下行。

“适应证”肝阳上亢眩晕。

“说明”黄瓜藤、香瓜藤、西瓜藤等藤类药物均有活血通络,导热下行的作用。

方五

“组成”生地、桑寄生各200克。

“用法”将上药装纱布包内,放入热水浴池内10分钟后,患者进入药池内浸泡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益气养血。

“适应证”气血亏虚所致的眩晕。

“说明”生地有养阴益血之功,桑寄生则为补肾补血要剂。两物合用,益气养血作用更强,故适用于气血亏虚(贫血)之证。

便秘

大便经常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者,称为便秘,多由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和津液不足所致。便秘轻者一般无其他兼证,重者由于大便秘结,腑气阻滞,浊气不降,往往有头昏头痛,腹中胀满,甚至疼痛,食欲减退,睡眠不安,心烦易怒等症。长期便秘常会引起痔疮,或因大便干燥,排便时用力太甚,导致肛门裂伤。

方一

“组成”芒硝、大黄、甘遂、牵牛子各等量。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其量应据浴盆而定。待药液至40℃时,淋浴全身。亦可煎取药液500毫升,浴前药液中对水,温水中淋浴,每日2次。

“功用”泄热通便。

“适应证”实热便秘者。

“说明”芒硝、大黄攻下热结,主治热结在腑;甘遂,破瘕坚积聚,牵牛子逐水湿而功速。诸药合用,不仅适用于热实便秘,对痰湿阻滞之证亦有效。

方二

“组成”竹叶1捆,绿矾l把,萝卜叶或青菜叶适量。

“用法”竹叶煎煮20~30分钟,趁热连汤带竹叶一起倒入桶内,加绿矾,坐熏。如用萝卜叶或青菜叶亦如法坐熏。每日1次。

“功用”清热通便。

“适应证”大便于结。

“说明”竹叶辛寒,能清热结故可清热通便。

方三

“组成”大黄、芒硝、皂角各2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取200毫升,用纱布蘸药液,洗淋脐腹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泄热攻里通下。

“适应证”热结便秘。

“说明”大黄、芒硝为峻下之品,皂角润肠通便。诸药合用,有泄热通便功效。

方四

“组成”生姜、艾叶各50克,食盐30克。

“用法”生姜、艾叶先加水煎煮10分钟,取药液1 000毫升,然后将食盐加入药中,待水温时擦洗小腹部,每次20分钟,以皮肤擦红为宜,每日2次。

“功用”缓下。

“适应证”习惯性便秘。

“说明”生姜所含的姜油酮,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律及蠕动增加。艾叶能解郁行气,加食盐则咸能润下。诸药合用,有缓下功效,故适用于习惯性便秘。

方五

“组成”槐花30~50克。

“用法”上药煎水淋洗肛门。

“功用”凉血通便。

“适应证”老人虚秘。

“说明”槐花功能清热凉血止血,为治肠风便血之品,故可用于治疗老人因肠虚热所致的便秘。

痛风

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男性,女性多在绝经期后发病。本病中医称之为历节风,病人多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以及形成痛风石、肾结石等。其病机制主要是邪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方一

“组成”樟木屑适量。

“用法”将上药置大桶内,冲入沸水,每日洗足1次,每次1小时,7~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

“适应证”痛风。

“说明”樟木屑功能祛风湿,行气血,利关节,可用于痛风。

方二

“组成”当归、乳香、没药各15克,川芎、儿茶、血竭、牛膝、乌梢蛇各50克,红花25克,苏木、川断、狗脊、防风、独活、羌活各100克,鸡血藤15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液,倒入温度适宜的洗澡水中,浴身,每日1次。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除湿。

“适应证”痛风。

“说明”方中当归、乳香、没药、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牛膝、川断、狗脊补益肝肾,乌梢蛇、防风、独活、羌活祛风胜湿,血竭、苏木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之功。

淋证

淋证是指小便频数短涩,滴沥涩痛,少腹拘急,或痛引腰腹的一类疾病。其主要病因是湿热蕴结于下焦,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常可分石淋(尿中挟有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突然中断,尿管刺痛)、气淋(小便涩滞,小腹满痛)、血淋(尿中带血)、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有黏腻之物)、劳淋(小便淋沥,遇劳即发)等5种。但淋证初起,多属湿热蕴结膀胱,日久则由实转虚,或虚中夹实。

方一

“组成”小蓟60克,益母草40克,牛膝15克,车前子10克,血余炭3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000毫升煎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趁热熏洗下腹部。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凉血止血。

“适应证”血淋腹痛。

“说明”方中小蓟清热凉血,益母草清下焦虚火,车前子利水通淋,血余炭凉血止血。

方二

“组成”瓦松60克。

“用法”上药加清水1 000毫升煎沸,去渣,将药液倒入盆中,待温,用毛巾蘸药液洗少腹、阴部,反复洗之。每次洗15~30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清热通淋。

“适应证”热淋,症见小便频数、尿色黄赤、灼热刺痛者。

“说明”瓦松多生于屋顶、墙头及石上,性味酸苦、凉,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水通淋。

方三

“组成”地榆250克。

“用法”地榆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钟,入锅煎煮30分钟,去渣,趁热洗浴腰腹部。每日1次。

“功用”清热凉血利尿。

“适应证”血淋。

“说明”地榆,有凉血、止血功效,治下焦热炽的大小便血。

方四

“组成”白茅根、车前草、马齿苋各100克。

“用法”将上药用纱布包裹,放入热水浴池半小时,然后进入热水浴池洗浴20分钟,每日1次。

“功用”清热利尿。

“适应证”热淋。

“说明”白茅根功能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车前草、马齿苋均有清热利尿之功。

血证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前后二阴,或渗出肌肤的疾患统称血证。其病因大多为火盛与气虚所致。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因此火旺则气逆自溢,气虚则不能摄血,故可导致咯血、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的发生。

方一

“组成”生地、丹皮、白芍、黄芩、黄柏各20克,栀子15克,水牛角10克,生甘草9克。

“用法”上药煎煮20分钟后,以药浴浸洗肌肤,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凉血,止血化斑。

“适应证”热盛迫血型紫癜。

“说明”水牛角清热解毒,生地、丹皮清热凉血,白芍调益营血,黄芩、黄柏清热泻火,栀子清心除烦,甘草调和诸药。

方二

“组成”广郁金适量。

“用法”上药加水磨汁,以丝棉蘸汁擦洗背部。每天2次,每次10分钟,3天为1个疗程。

“功用”行气解郁,凉血破瘀。

“适应证”肺结核之咯血。

“说明”郁金,能清心开窍,活血祛瘀,又能凉血,对于血热吐血,衄血有效。

方三

“组成”蒲黄、车前草各150克,旱莲草60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15~20分钟,倒入大盆中,待水温40℃左右,洗浴少腹部,每日1次。

“功用”清热凉血利尿。

“适应证”热伤血络所致的尿血。

“说明”蒲黄利小便,止血,消瘀血。配伍车前草清热利尿,旱莲草凉血止血,故对尿血较为适宜。

方四

“组成”无花果叶40克。

“用法”上药煎水1 000毫升,趁热熏痔疮,待水温降至38℃左右时,淋洗患处。每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利湿解毒。

“适应证”痔疮下血。

“说明”无花果叶历来被视为治疗痔疮的良药。对外痔、内痔均有效。

酒醉

酒醉是指饮酒过量而引起的酒精中毒。人体的神经系统对通用酒精十分敏感。通用酒精进入人体后,首先使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减弱,使大脑皮质失去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因而出现相对的兴奋状态,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兴奋转为抑制。

方一

“组成”葛花300克。

“用法”将葛花煎汤,熏洗全身。

“功用”解酒醒脾。

“适应证”伤酒而发热烦渴、呕吐者。

“说明”葛花能解酒毒。民间常用以作为解酒良药。

方二

“组成”醋200毫升。

“用法”将醋加热水1 000毫升,趁热熏洗头面。

“功用”活血解毒。

“适应证”酒醉。

“说明”醋有散瘀解毒之功,故适用于酒醉而血脉不和者。

癌瘤疼痛

癌瘤疼痛是中晚期癌症患者常见的病症之一。中医认为,癌瘤疼痛多因热毒内蕴,气滞瘀阻,而形成气、血、痰瘀互结,以致不通则痛。

方一

“组成”丁香、肉桂各3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熏洗痛处,每次15分钟,每日2或3次。

“功用”辛温止痛,散结消肿。

“适应证”胃癌疼痛。

“说明”丁香可疗风毒肿痛,辛温散结而香气又能走窍除秽浊。配伍辛温之肉桂,其效果更佳。

方二

“组成”川乌5枚,苦酒800毫升。

“用法”用苦酒浸川乌3~4日,取汁洗痛处,每日3或4次。

“功用”温经止痛。

“适应证”癌性疼痛。

“说明”川乌有镇痛作用,加苦酒则使作用更为迅速。

方三

“组成”蟾蜍皮2张。

“用法”煎汤洗患处。

“功用”解毒消肿。

“适应证”肝癌疼痛。

“说明”蟾蜍,能消肿毒,有良好的镇痛、抗肿瘤作用。

同类推荐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本书内容能够反映中医外科传统的诊疗技术及当代中医外科临床治疗水平,适合中医专业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阅读参考。
  •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

    《中医儿科处方手册》以实用为原则,缩减理论阐述,力求简明扼要,对指导临床有实际意义。全书共10章,选择中医药有一定优势特色的病证88个。在病证下立法处方,以病统方,方证相对。每一种疾病均按照诊断要点、辨治原则、处方、警示四项编写。诊断要点一般按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三段式编写,以求精简易掌握。在处方中大多数是辨证用药,也有少数是辨病用药,力求临证用之有效。儿科处方用药剂量应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疾病轻重缓急、药物多少及配伍而定,《中医儿科处方手册》除新生儿疾病外,一般中药汤剂处方用量,适用于4~7岁儿童;中成药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选用时以其药物说明书为准。
  •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药理学基础学习精要

    本书主要介绍药理学的主要内容,以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人体解剖、诊断等,有助于对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本书适合医生及医学生使用。
  • 月经病实效经典

    月经病实效经典

    书中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运用中西医疗法治疗月经病的经验体会,内容包括中西医治疗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闭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等。本书内容翔实、易学易懂,适合中医爱好者和中医院校师生学习参考,也可供患者及其家属阅读参考。
  • 中草药入门400问

    中草药入门400问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一题一议的问答形式,从中药药理与归经、中医药学历史渊源、中药产区分布、炮制与养护贮存、药用植物考略、医方与中成药、名老药店号及名胜药市等7个方面对中草药知识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全书重点突出,易读易记,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可称得上中医药学的“小百科”,适合各医药单位人员、中医药院校学生、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及中医药学爱好者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总裁,离个婚

    总裁,离个婚

    姚绯然二十二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份独一无二的生日礼物,盖着戳的一纸婚书!婚后,他对她百般宠爱,夜夜贪欢还不够。看着这个又将自己吃干抹净的男人,姚绯然握拳:总裁,说好的只是协议结婚呢!“当然!”指尖挑起她的脸,宠溺地笑,“协议结婚的意思就是你饱我也饱,乖,我又饿了!”,然后又将她吃干抹净!看着面前这个暗黑系的男人,姚绯然决定,收拾行囊,要离婚。“离婚?”男人冷笑着欺上她的身,“可以,2月30号那天再说!”
  • TFBOYS王俊凯之因为遇见你

    TFBOYS王俊凯之因为遇见你

    喜欢他,是爱情,遇见他,是意外,离开他,是天意,在遇他,是喜悦
  • 倾尽天下:暮色与君归

    倾尽天下:暮色与君归

    她本身富商之女,却自幼流浪,生的古怪性子,他乃是当朝王爷,位高权重,却甘愿俯首称臣;他和她身份悬殊,本该不曾相识。然而,为了补充亏空的国库,稳定军权,他不得不娶了她,新婚之夜,他却弃她于礼堂之上......
  • 爱情VS友情:爱他毁我你够狠

    爱情VS友情:爱他毁我你够狠

    你爱他,我认。你为他,我忍。你却不记得当年的友谊,我不信。为了他,你毁我。友谊和爱情的选择,如果是你,你会选谁?
  • 战神独宠:小纨绔,别乱窜

    战神独宠:小纨绔,别乱窜

    邪王大人自认天启第一大纨绔,遇见小纨绔之后,顿感自己空有虚名……“打劫!把身上的钱财物统统给小爷交出来,还有,衣服脱了!”某爷邪肆一笑,大手一挥,好身材展露无遗……“行了,都穿上吧,我就是看看你有木有偷藏财物~”“……”【婚后】某爷看着被抓回来的小纨绔,“衣服脱了。”小纨绔一脸防备,“干嘛?”“为了爷的生命安全,看看你有没有藏‘凶器’!”“……”
  • 扯淡的夏

    扯淡的夏

    这是一段记忆,这是回忆,这是一群人的幼稚,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谨以此书纪念我们逝去的青春。
  • 熊猫剑仙

    熊猫剑仙

    穿越为熊,执剑破苍穹!天地玄黄,任由我独闯!重生一世,吾亦为神魔!大千世界,唯有我剑狂!名起,看熊猫剑仙执掌乾坤;风动,自有万千豪侠来观赏!“各路豪侠,不要吝啬手中法宝,订阅、推荐、点击、收藏各种技能助施展起来,助熊猫剑仙修成大道!”-----拜谢!!
  • 天才儿童腹黒爹之神秘奇缘

    天才儿童腹黒爹之神秘奇缘

    他和她在偶然的夜晚发生了事情,可是父母发现却制止。私奔又被发现。迫于无奈男方母亲竟派人把她解决。危难时刻神秘人救了她孩子也保住了。可是却怎么也忘不了他。听闻此事的女方父母十分生气却无可奈何。毕竟父亲公司还得靠他们照顾。只好连忙送她和孩子回法国。可是与此同时他却因为太思念她喝酒引发车祸。导致失忆。7年后回来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末日之百年之后

    末日之百年之后

    百年之后,冥界会是怎样?步凡不知道,因为他还没死,即使他已经100多岁了,他却依旧年轻。忘了说了,他不是吸血鬼,他只是单纯的死不了,老不了……百年之后,他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改变、毁灭以及新生……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末日小说,这是虚拟世界、末日危机、魔幻世界三部曲
  • 女人的资本:时尚生活篇

    女人的资本:时尚生活篇

    本书从心态的角度阐述了女性应当如何把握自己,并塑造自我,获得成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