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0000000005

第5章 妇科常见病症

月经先期

“概述”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为“月经先期”。月经先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频发,多指月经周期短于21天。月经频发与卵泡期过短、卵泡发育迅速而致排卵提前有关,还与黄体功能不全及黄体过早萎缩有关,本病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平素嗜食辛辣油腻食物或郁怒伤肝,引动肝火,以致血分蕴热。因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两脉与月经密切相关。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提前而至。月经先期量多者,为水火俱旺;先期量少者,为火旺而阴水枯竭。其后期量少者,固属血寒不足;后期量多者,则属血寒有余。

月经先期的治疗重在调整周期,使之恢复常度。按其证候属性或补或泻,或养或清。若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者,亦当注意养营安血,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治疗”

1.气虚证

(1)脾气虚弱证

“症状”月经提前,可伴量多或量少,色淡或红而不鲜,质清稀,兼见纳少便溏,脘闷腹胀,气短懒言,或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方一”补中益气汤

“来源”《脾胃论》

“组成”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杭白芍9克,当归炭9克,陈皮4.5克,升麻9克,柴胡4.5克,炙甘草9克。

“功效”补脾益气,固冲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人参、黄芪益气为君;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升麻、柴胡升阳为使。

“按语”全方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摄血归经之效,使月经自调。若经量过多,可酌加炒地榆、龙骨、牡蛎固涩止血。若气虚日久,导致阳虚,而见经色淡白、质清稀,小腹冷痛,脉沉迟者,可酌加盐炒小茴香、桂枝、淫羊藿、巴戟肉等温宫散寒、固冲止血之品。若气虚挟瘀可在益气化瘀前提下,酌加益母草、茜草、三七等。

(2)肾气虚证

“症状”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色暗淡而质薄,可伴有腰脊酸痛,或夜尿频多,舌质淡嫩,苔白润,脉细弱。

“方一”固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菟丝子12克,熟地12克,山茱萸15克,人参9克,山药30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2克,远志9克。

“功效”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气,熟地、山萸肉,滋肾益精;人参、山药、炙甘草健脾益气,补后天养先天以固命门;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使心气下通,以加强肾气固摄之力。

“按语”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调经之效。腰脊酸痛或强痛者,酌加羌活、鹿角霜、金毛狗脊通达督脉。精血亏虚者,酌加枸杞、熟地、山萸肉等。

2.血热证

(1)阳盛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或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

“方一”清经散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熟地15克,地骨皮15克,粉丹皮12克,杭白芍9克,黄柏9克,茯苓9克,生甘草4.5克。

“功效”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凉血;地骨皮、熟地清虚热而滋肾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泻热。全方清热泻火,凉血敛阴,使热去则阴不伤,血安而经自调。

“按语”若大便燥结,心胸烦躁,面赤舌红,可去黄柏,酌加炒大黄,以清解阳明燥实。若血色紫红而稠粘,可酌加益母草、法半夏,化瘀祛湿。若经量过多,可去茯苓之渗利,以免伤阴,酌加炒地榆、茜草,凉血止血。

(2)肝郁血热证

“症状”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乳房胀痛,或心烦易怒,或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方一”丹栀逍遥散

“来源”《内科摘要》

“组成”丹皮12克,栀子9克,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薄荷3克,炙甘草4.5克。

“功效”舒肝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皮、栀子、柴胡舒肝解郁,清热凉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补中;薄荷助柴胡舒达肝气。诸药合用,使肝气畅达,肝热得清,热清血宁,则经水如期。

“按语”经行不畅血块多者,加泽兰、丹参、益母草活血行滞。如少腹痛甚,可加炒金铃子、酒元胡,疏郁理气止痛。经量多者,去当归,因其香窜活血,性温,走而不守,故血热经多者用之不妥。

(3)阴虚血热证

“症状”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方一”两地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生地15克,地骨皮15克,玄参10克,麦冬9克,阿胶9克(烊化)白芍9克。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壮水以制火;地骨皮清虚热,泻肾火;阿胶滋阴补血;白芍养血敛阴;旱莲草、女贞子清热凉血滋阴。全方重在滋阴壮水,水足则火自平,阴复则阳自秘,则经行如期。

“按语”虚阳上亢,出现头晕、耳鸣、冲热等症,可在两地汤中加蒺藜、钩藤、夏枯草、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若阴虚内热,热迫血行,以致经量过多者,则可在两地汤基础上加炒地榆、茜草凉血止血。月经后期

“概述”

月经周期延迟7天以上,甚至每隔四、五十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且经期和经量在正常范围,称“月经后期”,又称“经期延后”、“经迟”。如仅延期三、五天,且无其它不适者,不作月经后期论。若偶见一次,下次月经来潮仍然如期者,或青春期月经初潮后一年内,或围绝经期绝经前,周期时有延后,无其它症候者,亦不作病论。

月经后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月经稀发。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超过40天的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稀发即可发生在有排卵性月经周期中,也可发生在无排卵性月经周期中。发生于前者,多因为卵泡发育成熟时间延长,这与甲状腺功能不足,新陈代谢过低,使得卵巢不能按时排卵有关;发生于后者,则是由于下丘脑一垂体一卵巢轴的功能失调,排卵功能受到抑制,卵泡发育不良而致月经周期延长。

“治疗”

1.肾虚证

“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一”当归地黄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15克,熟地1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10克,杜仲10克,怀牛膝10克,甘草6克。

“功效”补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当归、熟地、山萸肉养血益精;山药、杜仲补肾气以固命门;牛膝强腰膝,通经血,使补中有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重在补益肾气,益精养血。

“按语”若肾气不足,日久伤阳,症见腰膝酸冷者,可酌加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杜仲等以温肾阳,强腰膝。带下量多者,酌加鹿角霜、金樱子温肾固涩止带。

2.血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或手足发麻;唇舌淡白,脉细弱。

“方一”小营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当归15克,熟地30克,芍药15克,山药15克,枸杞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益血补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补肝血;芍药和营养肝,敛阴益血;熟地、枸杞滋阴养血填精;山药健脾滋肾;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滋肝肾,益精血,滋血之源,故主血少阴虚之证。血虚月经延后,乃营血亏少,冲任不足,肾为生精化血之所,肝为血之库府,脾为生化之源,故调之重在滋水,重在补脾,本方填精滋血,益气健脾,故亦宜之。

“按语”如因脾虚运化无力,兼见脘闷食少,便溏者去当归之润肠加党参、白术、砂仁益气健脾止泻。心悸不眠者加五味子,酸枣仁以宁心安神。如兼潮热、盗汗、心烦者,为血虚阴亏,虚热内生,酌加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以滋肝肾,清虚热。如兼见四肢清冷,小腹冷,腰膝筋骨疼痛者为血虚兼寒,原方去芍药之阴柔加杜仲、牛膝、肉桂以强筋骨,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方二”归地滋血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当归20克,熟地30克,鹿角霜12克,党参10克,白术20克,桑寄生12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香附10克。

“功效”滋肾益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熟地、枸杞补肝肾,养血,益阴;鹿角霜、山茱萸温肾阳,益精血;党参、白术补气健脾,益生化之源;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酸软;香附疏达气机,使诸药补而不滞。

“按语”全方以补肝肾,益精血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有气血双补之效,故宜于血虚月经后期而兼见气虚者。

3.血寒证

(1)虚寒证

“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方一”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12克,吴茱萸12克,桂枝9克,白芍20克,川芎12克,生姜6克,丹皮12克,法半夏9克,麦冬10克,人参9克,阿胶11克,甘草6克。

“功效”扶阳祛寒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暖宫,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活血调经;丹皮祛瘀;麦冬、半夏、生姜润燥降逆和胃;人参、甘草补气和中。

“按语”全方寒热虚实并用,而以温经散寒,养血祛瘀调经为主。古人誉本方为调经之祖方;若阳虚甚,症见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者,酌加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以温肾助阳。

(2)实寒证

“症状”经期延后,量少或正常,经色黯红,质正常,有血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减;面色青白,或肢冷畏寒,唇色黯红,舌紫而黯,或有瘀点,脉沉紧或沉涩。

“方一”姜黄散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姜黄9克,白芍12克,玄胡索12克,牡丹皮9克,当归20克,莪术9克,红花15克,桂心6克,川芎15克。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行滞。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心辛甘大热,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姜黄、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玄胡索活血行气止痛;丹皮、红花活血祛瘀,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

“按语”全方除丹皮、白芍外,均为辛温之品,合用能温经散寒,破血祛瘀,行气止痛,故治血脏久冷,月水不调,脐腹剌痛等寒凝血瘀之证。月经后期,经色黯红,量少有块,小腹冷痛拒按,亦属寒凝血瘀,采用本方施治,颇为相宜。

“方二”温经汤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

“组成”当归20克,川芎15克,芍药12克,桂心6克,莪术6克,牡丹皮10克,人参9克,牛膝12克,甘草(炒)6克。

“功效”温经散寒,通脉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桂心温经散寒通血脉而止痛,当归补血调经,又能活血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人参补气扶正,助桂、归、芎宣通阳气而散寒邪;莪术、丹皮牛膝活血散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按语”全方有益气通阳,温经散寒,活血祛瘀之效。故宜于寒气客于血室,以致血气凝滞,脐腹作痛之证。今用以治寒凝血瘀,月经后期,小腹冷痛拒按,兼见气短神疲者,亦取其益气通阳、温经活血之力,如腹痛甚者酌加蒲黄、五灵脂或延胡索以化瘀止痛,经量过多者去莪术、牛膝之破血祛瘀加炮姜炭、焦艾叶以温经止血。

3.气滞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质正常或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或有小血块。小腹胀痛,按之不减。精神郁闷,胸胁胀满不舒,时欲叹息,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偏红,苔正常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一”加味乌沉汤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乌药6克,砂仁6克,木香6克,玄胡索15克,香附(炒,去毛)12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乌药、香附理气行滞,木香行气止痛,砂仁和中气行气,养胃醒脾,甘草和中,兼能调和诸药。

“按语”全方重在理气行滞以调经止痛。妇人经前脐腹疼痛,痛在经前为实,痛而拘急为气滞,治宜理气行滞止痛,故用本方主之。此处以治气滞所致的月经后期,亦取其理气行滞之功,用时加当归、川芎增强活血调经之力,使气血流畅,则病自愈。如兼见经量过多,经色深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为气邪化热,上方加丹皮、栀子清泻郁热,两胁痛者加青皮、白芍理气柔肝止痛。

“方二”疏肝解郁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香附12克,青皮12克,柴胡15克,郁金3克,丹参9克,川芎9克,泽兰6克,延胡15克,金铃炭9克。

“功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香附、青皮、柴胡、郁金解郁行气疏肝;丹参、川芎、泽兰活血化瘀;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金铃炭行气止痛兼能清热。

“按语”诸药合用有行气活血止痛之效,故宜于痛经证见月经量少,行而不畅,脘胁胀满,矢气即舒等气郁血滞之证而兼有微热者。月经后期量少、有块,小腹胀痛,胸胁胀满为气郁血滞。经血红,舌质红,苔微黄为郁已化热。脉弦涩,为气郁血滞之征。故亦属气郁血滞化热之证,宜用此方加黄芩、山栀。经量多者去川芎之辛温活血,加益母草、茜草炭、炒地榆以清热止血。

月经衍期

“概述”

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错后超过7天,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行先后无定期”。本病以月经周期紊乱为临床特征,可连续两三个周期提前又出现一次后退,亦可能两三个周期推后又见一次提前,没有一定规律,故又称为“经乱”。

月经先后不定期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直接有关。当体内促卵泡生成激素与促黄体生成激素的比例失调,或下丘脑分泌的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受到抑制,月经中期的黄体生成激素高峰消失,则表现为月经后期。若卵泡发育不良,雌激素分泌不足,则表现为月经提前。

中医认为,气血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蓄溢失常是造成本病的主要病机,其病因多由肝气瘀滞或肾气虚衰所致,而以肝郁为主。肝为肾之子,肝气郁滞,疏泄失调,子病及母,使肾气的闭藏失司,故常发展为肝肾同病。

本病治法贵在调理气血、冲任,从而达到调整月经周期。治疗应按病性的虚实寒热或补、或疏、或温、或清。肾气亏虚者补之固之,肝郁气滞者疏之调之,脾气虚弱者益之健之。气血和,冲任调,则经自如期。

“治疗”

1.肾气亏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时先时后,量少,色淡,质清,带下清稀量多;精神不振,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清长,或尿后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细弱。

“方一”归肾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熟地15克,山萸肉12克,山药20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枸杞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

“功效”补益肾气,调固冲任。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归肾丸平补肾气,不寒不热,故宜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者,但方中茯苓行水,非肾气虚小便频数清长者所宜,故去而不用。加益智仁补肾气,缩小便。

“按语”适用于肾气亏虚,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淡、质清,兼见头晕耳鸣,腰酸软,小便频数或清长,舌淡脉细弱者。

“方二”右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4克,山药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12克,杜仲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9克,当归9克,制附子6克,肉桂6克。

“功效”温肾壮阳,补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归肾丸补肾气,去茯苓之渗利。加鹿角胶补肾阳,益精血,制附子,温补肾阳,益命门之火。肉桂温脾肾之阳,益火消阴。全方温肾阳,益精血,兼能温冲调经。故宜于肾阳虚封藏失司,而月经先后无定者。

“按语”如经量过多者去当归、肉桂之通利血脉,加补骨脂,焦艾叶温经止血。若大便溏泻者去当归之润肠,鹿角胶之滋腻,加补骨脂,肉豆蔻补肾助阳,温脾止泻。食少腹胀者加砂仁和中醒脾。夜间尿多者加乌药、益智仁温肾缩小便。白带清稀量多者加金樱子、生牡蛎固涩止带。

2.肝气失调证

“症状”月经周期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正常或紫红,经行不畅,或有血块。经前乳房或小腹胀痛,经来痛减;精神郁闷,或心烦易怒,或胸闷不舒,时欲太息,两胁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

“方一”逍遥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甘草6克,煨姜3片,薄荷3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调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甘草培补脾土。加薄荷少许以强疏散条达之功,煨姜配归、芍以调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补脾养血之功,故主肝郁血虚,脾土不和之证。用以治肝气失调之月经先后无定期,亦取其疏肝解郁养血之意。

“按语”如兼见脘闷纳呆者,加厚朴、陈皮理气和胃。气滞血滞,经来有块,小腹胀痛,加延胡索、丹参、炒蒲黄、五灵脂,行滞活血止痛。肝郁化热,经量增多,色红,质稠者去当归、煨姜之辛温行血,加丹皮、栀子、茜草炭、贯众炭清热止血。肝阳偏亢,并见头目眩晕,舌红口干者,原方去煨姜、薄荷等辛散之品,酌加钩藤,菊花、石决明等平肝潜阳。

“方二”定经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菟丝子(酒炒)15克,白芍(酒炒)12克,当归(酒洗)9克,熟地黄15克,山药(炒)12克,白茯苓12克,荆芥穗(炒黑)9克,柴胡12克。

“功效”疏肝养血,补肾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柴胡、荆芥穗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菟丝子、熟地黄,山药补肾气、益精血;茯苓健脾行水。

“按语”全方重在舒肝郁以解肾郁,补肾精以生肝血,使肝肾之气舒而精血旺,则经水自有定期。今用治肝郁月经先后无定期,兼见腰酸软,精神疲惫;经量减少等肝肾同病者颇为相宜。

经期延长

“概述”

月经周期正常,经期超过了7天以上,甚或2周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又称“经事延长”。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者、盆腔炎症、子宫内膜炎等引起的经期延长。宫内节育器和输卵管结扎后引起的经期延长也按本病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虚热和血瘀。

本病以经期延长而月经周期正常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固冲调经为大法,气虚者重在补气升提,阴虚血热者重在养阴清热,瘀血阻滞者以通为止,不可概投固涩之剂。

“治疗”

1.气虚证

“症状”经行时间延长,量多,经色淡红,质稀,肢倦神疲,气短懒言,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方一”举元煎加阿胶、艾叶、乌贼骨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9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升麻6克,阿胶11克,艾叶12克,乌贼骨12克。

“功效”补气升提,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补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之效。

“按语”若经量多者,酌加生牡蛎、五味子、棕榈炭;伴有经行腹痛,经血有块者,酌加三七、茜草根、血余炭;兼血虚者,症见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酌加制首乌、龙眼肉、熟地。

2.虚热证

“症状”经行时间延长,量少,经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大便燥结,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一”清血养阴汤

“来源”《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生地15克,丹皮12克,白芍12克,玄参12克,黄柏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2克。

“功效”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柏、丹皮清热凉血;生地、玄参、旱莲草滋阴凉血止血;女贞子滋肾阴;白芍敛肝阴。全方共奏滋阴清热,凉血调经之效。

“按语”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热地、丹参;潮热不退者,酌加白薇、地骨皮。

3.血瘀证

“症状”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小瘀点,脉涩有力。

“方一”棕蒲散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棕榈炭12克,蒲黄9克,炭归身9克,炒白芍12克,川芎9克,生地12克,丹皮12克,秦艽9克,泽兰12克,杜仲12克。

“功效”活血祛瘀,固冲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归身、川芎、泽兰活血祛瘀;丹皮、生地、白芍凉血和阴,清泄血分之热;秦艽、杜仲壮腰补肾,固摄冲任;蒲黄炭、棕榈炭活血止血。

“按语”全方活血祛瘀,凉血止血,故月经可调。痛经

“概述”

妇女在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小腹剧烈疼痛,或伴腰骶部疼痛及其它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呕吐、面色苍白、手足厥冷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者,称为“痛经”或“经行腹痛”。

痛经分为原发、继发两类,原发性痛经多源于功能性原因,继发性痛经多系器质性病变所为。原发性痛经的病因有内分泌因素,有子宫因素,也有精神神经性因素。

关于痛经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痛经有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不同病因,并与素体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在上述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气血运行不畅,冲任胞脉受阻,月经排出困难,不通则痛。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症。其随月经周期发作,与经期冲任气血变化有关。

痛经的治疗,当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证型,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治疗”

1.气滞血瘀证

“症状”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中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疼痛可减,经净后疼痛自消;常伴见胸胁、乳房作胀,舌质黯或见瘀点,脉弦或弦滑。

“方一”膈下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勺15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9克,延胡索12克,五灵脂9克,丹皮12克,乌药9克,香附12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化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枳壳、乌药、香附、理气调肝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调血止痛;赤芍、桃仁、丹皮活血祛瘀;延胡索、五灵脂止痛化瘀;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共奏理气化瘀止痛之效。

“按语”肝气夹冲气犯胃,痛而恶心、呕吐者,加吴茱萸、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小腹胀坠或二阴胀坠不适,加柴胡、升麻行气升阳。郁而化热,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脉数者,加栀子、黄柏、夏枯草。

“方二”八物汤

“来源”《医垒元戎》

“组成”当归15克,芍药12克,川芎9克,熟地15克,川楝子6克,木香12克,槟榔9克,延胡索12克。

“功效”养血和血,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四物汤养血和血,川楝子、延胡索疏肝行气止痛,木香、槟榔理气行滞,气行血畅,则无痛虑。

“按语”若兼口苦,苔黄,月经持续时间延长,经色紫黯,经质稠粘者,为肝郁化热之象,当佐以清泄肝热,加栀子、夏枯草、仙鹤草。兼前后二阴坠胀者,宜加柴胡、升麻。证见食少,胸脘闷者,肝郁伐脾,加炒白术、茯苓、陈皮。痛而见恶心呕吐者,为肝气挟冲气犯胃,当佐以和胃降逆,可于方中加黄连、吴茱萸、生姜。

2.寒凝血瘀证

(1)阳虚内寒型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方一”温经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吴茱萸20克,当归12克,芍药12克,川芎9克,人参9克,生姜3片,麦门冬12克,半夏9克,牡丹皮12克,阿胶11克,桂枝6克,甘草6克。

“功效”温经暖宫,调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此以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兼通血脉以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调血止痛;阿胶、麦冬养血益阴,丹皮化瘀行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人参益气,元气不虚者可去之。生姜、半夏温中和胃安冲气,疼痛而见恶心呕吐者宜用。

“按语”临症可加附子、艾叶、小茴香以增强温肾暖宫,散寒止痛之效。

“方二”当归四逆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细辛1.5克,通草9克,大枣三个,甘草6克。

“功效”温经散寒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借用此方,以其能除厥阴虚寒而止痛。方中桂枝、细辛温经散寒止痛,大枣、甘草和中调营,佐以木通疏通脉络。

“按语”诸药合用,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共奏温经通脉之效,使阴血充,客寒除,阳气振,经脉通。

(2)寒湿凝滞证

“症状”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经色黯黑有块;或有畏冷身痛,苔白腻,脉沉紧。

“方一”少腹逐瘀汤

“组成”小茴香12克,干姜9克,延胡索12克,没药6克,当归9克,川芎12克,肉桂3克,赤芍9克,蒲黄3克,五灵脂9克。

“功效”温经散寒除湿,活血理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肉桂、小茴香、干姜温经散寒,当归、川芎、赤芍养营活血,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化瘀止痛。寒散血行,冲任、子宫气血调和流畅,自无疼痛。

“按语”寒凝气闭,痛甚而厥,四肢冰凉,冷汗淋漓,加附子、细辛、巴戟回阳散寒。冷痛较甚,加艾叶、吴茱萸。痛而胀者,酌加乌药、香附。若伴肢体酸重不适,苔白腻,或有冒雨、涉水、久居阴湿之地史,乃寒湿为患,宜加苍术、茯苓、苡仁、羌活以散寒除湿。

3.湿热瘀阻证

“症状”经前、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有腰骶部胀痛;或平时小腹部时痛,经来疼痛加剧,经色黯红,质稠或有块;素常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或伴有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方一”清热调血汤

“来源”《古今金鉴》

“组成”丹皮12克,黄连15克,生地15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川芎9克,红花9克,桃仁9克,莪术9克,香附12克,元胡12克,红藤9克,败酱草12克,苡仁9克。

“功效”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以养血活血,丹皮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香附、元胡、莪术调气止痛,加红藤、败酱草、苡仁增强清热除湿,消瘀止痛之功。

“按语”若痛连腰骶,加续断、狗脊、秦艽清热除湿止痛。伴见月经量多或经期长,酌加地榆、槐花、马齿苋、黄芩凉血止血。带下异常者,加黄柏、土茯苓除湿止带。

“方二”芍药汤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15克,甘草6克,木香12克,槟榔9克,肉桂3克,当归12克,黄芩12克,黄连9克,大黄6克。

“功效”行气止痛,和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此以芍药、甘草缓急止痛,木香、槟榔行气止痛;肉桂(小量)、当归和血调血止痛;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大黄导滞泻热。

“按语”本方原为治湿热痢方,用治湿热痛经亦颇相宜。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消瘀之力。

4.气血虚弱证

“症状”经净后或经前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方一”圣愈汤

“来源”《兰室秘藏》

“组成”人参9克,黄芪12克,熟地15克,当归9克,川芎12克,生地12克。

“功效”益气补血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加减后用于本证痛经,以人参、黄芪补气,四物养血调血,香附、元胡行气止痛,气血充盈,血脉流畅,则痛自除。

“按语”可酌加鸡血藤、桂枝、艾叶、炙甘草养血缓痛。伴腰酸不适,加菟丝子、杜仲补肾壮腰。

“方二”十全大补汤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黄芪3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肉桂3克,当归9克,川芎9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君加黄芪以补气,四物以补血,肉桂温阳散寒,共奏益气补血止痛之功。

“按语”若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血虚肝郁者,上方加柴胡、小茴香、乌药。证见头晕、心悸、眠差、血虚者,加枸杞、夜交藤。腰腿酸软者,加菟丝子、续断、桑寄生。畏冷喜热熨者,酌加附片、艾叶、仙茅。

5.肝肾亏虚证

“症状”经期或经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经色黯淡,经量少而质薄;或有耳鸣、头晕、眼花;或腰酸,小腹空坠不温;或潮热、脉细弱或沉细,苔薄白或薄黄。

“方一”调肝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当归15克,白芍12克,山茱萸15克,巴戟天12克,阿胶11克,山药12克,甘草6克。

“功效”益肾养肝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山萸肉益精气、养肝肾,巴戟温肾益任,阿胶滋阴益血山药健脾补中,全方补肾益精养血健脾以调达肝气之功。

“按语”腰骶酸痛,加菟丝子、桑寄生。经血量少、色黯,加鹿角胶、山茱萸、淫羊藿。头晕耳鸣、健忘失眠酌加枸杞子、制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夜尿清长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

“方二”益肾调经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巴戟12克,熟地15克,续断12克,杜仲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台乌9克,焦艾12克,益母草9克。

“功效”补肾益精,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巴戟、杜仲、续断补肾,熟地益精养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焦艾台乌温宫理气止痛,益母草活血调经。

“按语”兼胸胁胀者,酌加川楝子、郁金。眼花、苔薄黄者,用调肝汤加菊花、丹皮、赤芍。潮热者酌加鳖甲、青蒿、地骨皮。小腹空冷者,用益肾调经汤去益母草,酌加附片。闭经

“概述”

女子年逾十八周岁月经尚未初潮,或已行经而又中断达三个月以上者,称为闭经。有的少女初潮后一段时间内有停经现象,及更年期的停经及绝经;妊娠期或哺乳期暂时性的停经现象等,属生理现象,不作闭经论。由于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偶见一两次月经不潮,又无其他不适者,亦不作病论。

闭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病变可发生在下生殖道或子宫、卵巢、垂体、下丘脑及中枢神经等部位,也有因肾上腺病变而引起的。多数先天性异常所致的闭经被列入原发性闭经,继发性闭经则由获得性疾病引起。

凡引起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以致肾、天癸、冲任、胞宫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功能失调或器质性病损都可导致闭经。先天肾气未充,天癸未至或迟至,乃至冲脉不盛,任脉未通,故月经不潮;或因后天肾气受损,或因气血虚弱,冲任虚损;或因情志伤肝,气滞血瘀,冲任阻隔;或因痰湿,脂膜壅阻冲任,经隧受阻。闭经的发病机理可分为虚实两类,虚者血海空虚,无血可下;实者经隧阻隔,经水不行。

“治疗”

1.肾阴不足证

“症状”年逾十八尚未行经;或由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至闭经;体质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舌淡红、苔少,脉沉弱或细涩。

“方一”归肾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茯苓12克,当归12克,枸杞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9克,鸡血藤12克,何首乌9克。

“功效”补肾养肝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补肾气、益精血、调肝脾为主,加鸡血藤、何首乌以增强补血之效。肾气得充,肝血和调,化源充足,冲任得养,血海渐盈,则月经可望复常。

“按语”若见畏寒肢冷,腰痛如折,面色晦暗,大便溏薄,宜加巴戟天、仙茅、补骨脂以温肾壮阳调冲;夜寐多梦,加夜交藤、五味子。

“方二”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来源”《中医妇科临床手册》

“组成”苁蓉15克,菟丝子12克,覆盆子12克,淫羊藿12克,桑寄生12克,枸杞15克,当归9克,熟地15克,焦艾叶12克,紫河车(研末冲服)3克。

“功效”补肾填精,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紫河车温肾助阳、养血填精;枸杞、熟地滋肾养肝;当归、艾叶温经养血;桑寄生补肾通络;覆盆子补肾益精。

“按语”全方补养肝肾而益冲任,温滋并用,气、精、血同补,使阳旺阴充,冲任通盛而闭经得愈。

2.气血虚弱证

“症状”月经逐渐后延,量少,经色淡而质薄,继而停闭不行;或头昏眼花,或心悸气短神疲肢软,或食欲不振,毛发不泽易脱落,羸瘦萎黄,脉沉缓或虚数,舌淡苔少或白薄。

“方一”人参养荣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黄芪15克,煨白术12克,茯苓12克,远志9克,陈皮12克,五味子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熟地12克,桂心6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配以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补益中气;当归、白芍、熟地养血调经;五味子益气养心;远志宁心安神;桂心温阳和营。

“按语”全方补气生血养营,以益生发之气,阳生阴长,精充血旺,则经行如常。

“方二”八珍汤

“来源”《正体类要》

“组成”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当归12克,熟地12克,白芍12克,川芎12克。

“功效”补气养血,调经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君补气,四物养血,补气可以生血,养血可以益气。待气血渐复后,再酌情加泽兰、茺蔚子、鸡血藤、丹参、山楂、牛膝等活血通经。

“按语”若因产后大出血所致的经闭,除见气血虚弱证象外,更见神情淡漠,阴道干涩,阴、腋毛脱落,性欲减退,生殖器官萎缩等证,此乃精血亏败,肾气虚惫,冲任虚衰,可于上方加仙茅专温命火,鹿角霜、紫河车等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精血,长期服用。若因思虑过度,营阴暗耗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方用柏子仁丸,方中柏子仁养心,清润生津;熟地滋阴养血;续断补肝肾;卷柏、牛膝、泽兰通血脉。本方活血之中兼以养血,行中有补。若因虫积而致血虚闭经,当先治虫,继以扶脾胃,补气血而治经闭。

3.阴虚血燥证

“症状”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红质稠,渐至月经停闭不行;五心烦热,两颧潮红,盗汗,或骨蒸劳热,或咳嗽唾血。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一”加减一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15克,芍药12克,麦冬18克,熟地12克,炙甘草9克,知母12克,地骨皮9克,丹参9克,枳壳9克。

“功效”养阴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生地,麦冬,知母滋阴清热;熟地、黄精、白芍养血益精:地骨皮凉血退蒸,除虚热;丹参活血凉血,除烦安神;枳壳调气宽中,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若因实火灼阴,而致血燥闭经者,宜在此方中加玄参、黄柏。汗多加沙参、浮小麦、煅龙骨、牡蛎;心烦心悸加柏子仁、珍珠母;失眠加五味子、夜交藤。

“方二”补肾地黄丸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熟地12克,枣皮12克,山药9克,茯苓12克,丹皮9克,桑螵蛸9克,泽泻12克,知母12克,黄柏9克,玄参12克,龟板9克,麦冬12克,竹叶9克,远志9克,枣仁30克。

“功效”滋阴清肺,清热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此方以知柏地黄丸滋养肾水除虚劳,配玄参、龟板、桑螵蛸滋阴敛汗;麦冬、竹叶润肺清虚热;远志、枣仁养心安神;全方能益水源而降浮热。

“按语”若虚烦潮热甚者,加青蒿、鳖甲。兼咳嗽、唾血者酌加五味子、百合、川贝母、阿胶。

4.气滞血瘀证

“症状”月经停闭不行,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少腹胀痛或拒按。舌边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方一”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

“组成”桃仁12克,红花12克,当归6克,生地15克,川芎9克,赤芍12克,牛膝6克,桔梗12克,柴胡12克,枳壳6克,甘草6克。

“功效”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选用本方以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牛膝引血通经,柴胡、枳壳舒肝理气;桔梗开胸宣气;甘草和中。

“按语”诸药合用既有活血化瘀养血之功,又有理气解郁之效,使气血流畅,冲任瘀血消散,经闭得通,则诸证可除。

“方二”生化通经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酒丹参15克,当归尾6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泽兰20克,土牛膝6克,香附12克。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丹参、当归尾养血活血调经:桃仁、红花、泽兰、土牛膝活血祛瘀通经;香附理气行滞。

“按语”若偏于气滞,证见胸胁及少腹胀甚者,方中加莪术、青皮、木香。偏于血瘀,证见少腹疼痛拒按者,上方加姜黄、三棱。

5.痰湿阻滞证

“症状”月经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粘腻,渐至月经停闭;形体肥胖,胸胁满闷,呕恶多痰,神疲倦怠,或面浮足肿,或带下量多色白,苔腻,脉滑。

“方一”①苍附导痰丸合②佛手散

“来源”①《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②《普济本事方》

“组成”茯苓12克,法半夏9克,陈皮12克,甘草6克,苍术12克,香附12克,南星6克,枳壳9克,生姜3片、神曲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

“功效”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二陈化痰燥湿和胃健脾;苍术燥湿健脾,南星燥湿化痰,香附、枳壳理气行滞,生姜、神曲温中和胃消滞,当归、川芎活血通经。

“按语”全方有燥湿健脾化痰,活血通经之功。

“方二”丹溪痰湿方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苍术12克,白术12克,半夏6克,茯苓12克,滑石12克,香附12克,川芎9克,当归9克。

“功效”燥湿化痰,活血通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健脾燥湿化痰;滑石利水渗湿,湿去则痰不生;香附理气行滞:当归、川芎养血活血。

“按语”若痰湿化热,带下色黄,苔黄腻者,加黄连、黄芩。若呕恶,满闷者,加厚朴、竹茹。

崩漏

“概述”

崩漏是指妇女在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相当于西医的“功能不良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最常见的月经疾病之一。本病系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由于诊查无器质性病变,认为是功能性失调而得名。

崩与漏在症状及程度上有所不同。崩出血量多,来势急,病情重;漏则出血量少,淋漓不断,来势较缓,病情较轻,但二者在发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因此,崩与漏是一种疾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崩为漏之甚,漏为崩之渐”,故临床统称为之崩漏。

关于本病病机,《素问·阴阳别论》谓:“阴虚阳搏谓之崩”,《诸病源候论》概括其病机为损伤冲任,《血证论》则云“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曰血崩……古为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溃,故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提出崩漏论治当需重脾的见解。《丹溪心法附余》将治法归纳总结为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大法。

“治疗”

1.血热证

(1)虚热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量少淋漓,或量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或大便结燥,苔薄黄,脉细数。

“方一”保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2克,芍药12克,山药12克,续断12克,黄芩15克,黄柏12克。

“功效”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生地养阴凉血止血,熟地滋肾水益真阴,白芍配地黄养血敛阴,山药益肾固精,续断补肝肾固冲止血,黄柏制相火,退虚热,黄芩清热泻火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本方可加生脉散益气滋阴敛血,阿胶养血止血;若血久不止,气血亏损,证见面色苍白,气短倦卧,心悸头昏,血色淡而质清者,为气血俱虚之象,方中加黄芪、枸杞、首乌。

“方二”上下相资汤

“来源”《石室秘录》

“组成”人参9克,沙参12克,玄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9克,五味子9克,熟地12克,枣皮12克,车前子9克,牛膝9克。

“功效”滋阴清热,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此方以熟地、枣皮补肾为君,元参滋水清热,佐以沙参、麦冬、玉竹滋阴润肺,使母子相资、上下相润。精生而液亦生,虚火除而血气宁。更有人参补气摄血,五味子宁心敛血,车前子引诸阴药,使滋而不腻,牛膝行血,宜去之。全方共具“资血之源,安血之室”的功效。

“按语”若出血似崩者,加仙鹤草、乌贼骨以增强止血之效。淋漓不断者,加蒲黄,三七以化瘀止血,以其久漏必瘀之故。若证见心烦少寐者,为心阴不足,加炒枣仁、柏子仁、夜交藤等养心安神。证见眩晕、轰热、易怒,为阴虚肝旺,可加龟板、龙骨育阴潜阳,白芍柔肝养血。

(2)实热证

“症状”经血非时忽然大下,或淋漓忽又增多。血色深红或鲜红。质或稠,或有血块;口渴烦热,有发烧,或有小腹少腹疼痛,小便黄或大便干结,苔黄或黄腻、脉洪数。

“方一”清热固经汤

“来源”《简明中医妇科学》

“组成”生黄芩12克,焦栀子9克,大生地12克,地骨皮12克,地榆12克,阿胶(烊化)11克,生藕节15克,陈棕炭12克,炙龟板9克,牡蛎9克,粉生甘草6克。

“功效”泻热凉血,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生黄芩、栀子泻火清热止血;地榆、藕节清热止血;生地、地骨皮清热凉血;阿胶养血止血;龟板、牡蛎育阴敛血;陈棕炭收涩止血;加沙参益气滋阴。全方泻热于滋阴之中,体现了实热崩漏的功效特点。

“按语”全方诸药各司其职,集清热、泻火、凉血、育阴、祛瘀、胶固、炭涩、镇潜、补任、固冲多种止血法于一方之中,能收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功。

“方二”滋水清肝饮

“来源”《医宗已任篇》

“组成”柴胡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山栀9克,枣皮12克,茯苓12克,淮药12克,丹皮9克,泽泻9克,生地12克,大枣3个。

“功效”清肝泻火,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于本证以方中寓六味地黄丸滋水以泻火;柴胡疏肝解热;栀子清热止血;当归、白芍养血柔肝;大枣补脾固气;当归性偏温而行血,出血期间不宜用。加仙鹤草清热止血,益母草化瘀止血。

“按语”全方滋水清肝泻火,适用于肝经郁热而致的实热崩漏证。

2.肾虚证

(1)肾阳虚证

“症状”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方一”右归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制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2克,当归6克,杜仲12克。

“功效”温肾固冲,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此方以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

“按语”临床可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赤石脂固肾涩血。肉桂宣通血脉,当归辛温行血,出血期宜去之。

“方二”通脉大生丸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杜仲12克,续断12克,菟丝子12克,艾叶15克,肉苁蓉12克,紫河车3克,鹿角霜9克,枸杞12克,炙首乌30克,当归6克,砂仁9克,茯苓12克,山药12克,台乌6克,车前子12克。

“功效”温肾调经,固冲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用于肾虚崩漏以方中杜仲、续断、菟丝子、艾叶、肉苁蓉、紫河车、鹿角霜温补气,调固冲任;枸杞、首乌、当归养血益肝;砂仁、茯苓、山药调补脾胃;台乌温气理血;车前子、引诸药下行。

“按语”本方重在温补肾阳,兼顾肝脾,使肾中阳气得充,精血得养,冲任得固而经水自调。

(2)肾阴虚证

“症状”经乱无期,出血淋漓不净或量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心烦,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

“方一”左归丸合二至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6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6克,龟胶6克。

“功效”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养血,龟胶益阴潜阳敛血,杞子、山萸、菟丝、山药补肝肾益冲任,鹿角胶温养精血。川牛膝引血下行,故不用。合二至丸滋养肝肾,全方有滋水益阴,止血调经之功。

“按语”若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或阴虚火旺,烦躁失眠,心悸,可加生脉散,加强益气养阴,宁心止血之功。

“方二”补肾调经汤

“来源”《新中医》

“组成”熟地12克,制首乌12克,枸杞20克,黄精15克,桑寄生12克,鹿角霜12克,金樱子9克,菟丝子12克,续断12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甘草9克。

“功效”滋肾养血,固冲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制首乌、枸杞、黄精、桑寄生、鹿角霜滋肝肾、养精血、益冲任;金樱子、菟丝子,续断补肾气、固冲任;党参、白术、甘草补气摄血固冲。

“按语”若肝阴失养,症见咽干、眩晕者,加夏枯草、生牡蛎、元参;若心阴不足,症见心烦、眠差者,加五味子、夜交藤。

3.脾虚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至,崩中继而淋漓,血色淡而质薄;气短神疲,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肢肿、手足不温,或饮食不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

“方一”固本止崩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人参9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熟地12克,当归6克,黑姜6克。

“功效”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白术、黄芪补气培元,固冲摄血;熟地滋阴养血;黑姜温中止血;当归药性温行,故暂不用。加升麻以升提气机;山药、大枣补中益气;乌贼骨涩血固冲。

“按语”全方气血两补,使气壮固本以摄血,血生配气以涵阳。气充而血沛,阳生而阴长,冲脉得固,血崩自止。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常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

“方二”济生归脾汤

“来源”《济生方》

“组成”人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芪18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24克,木香12克,炙甘草9克,生姜6克,大枣3个。

“功效”补脾益气,补气摄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固气健脾;当归、龙眼肉养血补脾;茯神、枣仁养心安神,宁血;木香宣畅三焦,调气健脾。

“按语”该方重在固气生血,归脾统之,则经调如期。

4.血瘀证

“症状”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尽,或停闭日久又突然崩中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

“方一”四物汤合失笑散加三七粉、茜草炭、乌贼骨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熟地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芍药9克,蒲黄9克,(冲服)五灵脂9克,三七粉5克,(冲)、茜草炭12克,乌贼骨20克。

“功效”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四物养血和血调经,失笑散活血化瘀止血,三七粉、茜草炭化瘀止血,乌贼骨涩血而不滞瘀。共奏活血化瘀、止血调经之效。

“按语”若兼气滞者,症见胁腹胀甚,上方加炒川楝子、香附;久漏不净加桃仁、红花、益母草;崩下不止,去当归、川芎,加党参、仙鹤草、益母草;瘀而化热,症见口干苦,血色红而量多,苔薄者,加仙鹤草、地榆、茜草、夏枯草。

“方二”红花桃仁煎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红花12克,桃仁12克,熟地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白芍12克,丹参12克,延胡12克,香附9克,青皮12克。

“功效”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寓有桃红四物加丹参以活血祛瘀、养血调冲;香附、青皮调气开郁;延胡止痛化瘀;用于肝郁血瘀证尚宜。

“按语”气血虚而兼瘀滞证者,宜调补气血,化瘀生新,用八珍汤加益母草、鸡血藤、香附。

更年期综合症

“概述”

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行紊乱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烘热汗出,五心烦热,或浮肿便溏,腰背酸楚,倦怠乏力,甚或情志异常等内分泌失调性现象,相当于中医“绝经前后诸证”的范畴。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是妇女卵巢功能减退至完全消失的过程的表现。此外,还有社会、文化因素及精神因素等也与之有关。

本病病因病机涉及到多个脏腑,尤以肾最为重要。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亢;乙癸同源,肾阴不足,精亏不能化血,导致肝肾阴虚,肝失柔养,肝阳上亢;肾与脾先后天互相充养,脾阳赖肾阳以温煦,肾虚阳衰,火不暖土,有导致脾肾阳虚。而易出现水湿、痰浊、瘀血、气郁等兼夹证。

本病以肾虚为主,辩证要点以肾阴虚、肾阳虚为纲。临床以肾阳虚最为多见。治疗重在调补肾阴肾阳。本病用药宜于调补,阴虚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遏阳气;阳虚者不可过用辛燥,过则耗损阴液。

“治疗”

1.肾阴虚证

“症状”绝经前后,月经紊乱,月经提前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经色鲜红;头目眩晕,耳鸣,头部面颊阵发性烘热,汗出,五心烦热,腰膝酸疼,足跟疼痛,或皮肤干燥,瘙痒,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左归丸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12克,山药12克,枸杞12克,山茱萸12克,川牛膝6克,菟丝子12克,鹿胶6克,龟胶6克。

“功效”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上方熟地、枸杞、山茱萸,制首乌滋肾养阴,填补精血,山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补后天以养先天,龟板育阴潜阳以补冲任。

“按语”若出现双目于涩等肝肾阴虚证时,宜滋肾养肝,平肝潜阳,以杞菊地黄丸加减;若头痛、眩晕较甚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以增平肝熄风镇潜之效;若心肾不交,并见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甚至情志异常,舌红少苔或薄苔,脉细数。治宜滋肾宁心安神,方用百合地黄汤合甘麦大枣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若头晕目眩、耳鸣严重,加首乌、黄精、肉苁蓉滋肾填精益髓。

2.肾阳虚证

“症状”经断前后,经行量多,经色淡黯,或崩中漏下;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淡,或胖嫩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弱。

“方一”右归丸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制附子6克,肉桂3克,熟地12克,山药12克,山茱萸12克,枸杞12克,菟丝子15克,鹿角胶12克,当归6克,杜仲12克。

“功效”温肾扶阳。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此方以制附子温补命门之火以强壮肾气,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鹿角胶温肾气、养精血、固冲任,熟地、山萸肉、枸杞补养精血,山药补脾固气,加黄芪补气摄血、覆盆子、赤石脂固肾涩血。肉桂宣通血脉,当归辛温行血,出血期宜去之。

“按语”若月经量多或崩中漏下者,加赤石脂、补骨脂,以增温肾固冲止崩之功效;若腰背冷痛明显者,加川椒、鹿角片,以增补肾扶阳,温补督脉之效;

3.肾阴阳俱虚证

“症状”经断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多;乍寒乍热,烘热汗出,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

“方一”①二仙汤合②二至丸

“来源”①《中医方剂临床手册》②《医方集解》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2克,当归6克,盐知母15克,盐黄柏15克。

“功效”阴阳双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温补肾阳,旱莲草、女贞子、制首乌补肾育阴,生龙牡滋阴潜阳敛汗,知母、黄柏滋肾坚阴,当归养血和血。

“按语”若便溏者,去润肠之当归,加茯苓、炒白术以健脾止泻。

带下病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在某些生理性情况下也可出现带下量增多或减少,如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排卵期、妊娠期带下量增多而无其他不适者,为生理性带下;绝经前后白带减少而无明显不适者均不作病论。

“带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分。本章所讨论的是狭义的病理性带下。带下病以带下的量增多或色、质、气味的异常为其主证。病因不同,表现的量、色、质、气味亦有所异。临床常见带下色白或白如米泔,或白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色赤白相兼,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粘,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恶臭,常伴见不同的全身或局部症状,如小腹痛、腰骶痛、发热,局部发痒或坠痛、肿胀等。

“治疗”

1.脾虚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粘,无臭气;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欠温,颜面及足跗浮肿,精神倦怠,纳少或便溏,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濡弱。

“方一”完带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30克,山药12克,人参15克,白芍12克,车前子12克,苍术12克,甘草6克,陈皮12克,黑芥穗9克,柴胡12克。

“功效”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佐以调肝。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证选用此方,常以泡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苍术、陈皮运脾燥湿;车前子清利湿邪;柴胡、芥穗既有升阳之效,又与白芍为伍,调肝柔肝防其侮脾。

“按语”全方选药精当有治有防,为治脾虚带下首选方之一。原方云:此方脾、肾、肝三经同治之法,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提肝木之气,则肝血不燥,何至下克脾土;补益脾土之元,则脾气不湿,何难分消水气。主于补脾而兼以补胃者,由里以及表也。脾非胃气之强,则牌之弱不能旺,是补胃正所以补脾。

“方二”参苓白术散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白术12克,扁豆24克,茯苓12克,甘草9克,山药12克,莲肉24克,桔梗12克,薏苡仁12克,砂仁24克。

“功效”健脾除湿,益气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人参、白术、扁豆健脾益气,薏苡仁、茯苓健脾除湿,山药健脾补肾,莲肉补脾,桔梗宣肺,通调水道,砂仁健脾胃除湿。

“按语”本方用治带下病,有淡渗实脾除湿之效,脾健湿运,任带健固则带病自愈。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覆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品。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湿,宜加川楝、香附以疏肝;丹皮、鱼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2.肾虚证

(一)肾阳虚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白如鸡蛋清,或清冷如水,绵绵而下无休止,甚则滑脱不禁;腰脊酸楚,形寒畏冷,小腹冷坠,或脑转耳鸣,小便清长,夜尿增多,大便溏薄。舌质淡嫩,苔白,脉沉弱。

“方一”鹿角菟丝子丸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鹿角霜12克,菟丝子12克,杜仲15克,白术24克,莲须6克,芡实12克,白果12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肾固精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以鹿角霜温养肾气,菟丝子温阳益肾,杜仲补肾强腰固带脉,白术补中固气,莲须、芡实健脾止带,白果、牡蛎收涩止带,为治肾虚带下证的经验方。

“按语”若便溏,加补骨脂、肉豆蔻;小便清长或夜尿频多者,加益智仁、覆盆子;若带下如崩,加莲子、白芷、金樱子加强补肾固涩止带之功。

“方二”金锁固精丸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沙苑18克,蒺藜18克,芡实12克,莲须6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

“功效”补脾固肾,收涩固带。

“用法”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

“方解”本方原为治男子肾虚精滑之剂,借以治女子肾虚精关不固、带液下滑,亦取其补肾固精之效。方中蒺藜补肾益精,莲子交通心肾,芡实、莲须收涩补脾固肾,牡蛎收涩固带,全方涩精秘气、止滑脱、固任带以收功。

“按语”带下清冷如水,形寒畏冷,小腹冷坠者,加附片补命门之火,并能散寒除湿。肾虚脾阳失煦,证见纳呆便溏,加附片、干姜。老年患者经妇科检查无病理性变化,白带量多如崩者,常配伍柴紫河车、秦艽、甘草、可收减少带量之效。

(二)肾阴虚证

“症状”一般带下量虽不多,但色呈淡红或赤白相兼,质或粘稠,或感阴道干涩灼热;心烦少寐,手足心潮热,咽干口燥,腰酸耳鸣,或头昏眼花,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方一”知柏地黄丸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山药30克,丹皮12克,茯苓30克,泽泻12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功效”滋阴泻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滋阴补肾,益精生血;山萸肉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滋肾,涩精止泻;泽泻清泻肾火;丹皮清肝泻火;茯苓健脾利湿;知母、黄柏清热泻火滋阴。

“按语”失眠多梦者加柏子仁、酸枣仁;咽干口燥甚者加沙参、麦冬;五心烦热甚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头晕目眩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白菊花、钩藤;舌苔厚腻者,加薏苡仁、扁豆、车前草。

“方二”愈带丸

“来源”《饲鹤亭集方》

“组成”熟地12克,白芍12克,当归6克,川芎9克,黄柏12克,椿根皮12克,良姜12克。

“功效”养阴清热,除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用于本证,体现养血清热除湿功效,方中熟地、白芍、当归、川芎组成四物汤以养阴血,黄柏、椿根皮清热除湿治带,良姜活血止痛,无痛可去之。

“按语”阴虚复感湿邪,证见苔腻者,加苍术、苡仁、牛膝,去山萸肉。并配合外洗方:银花藤、灵仙、萆解、秦艽、甘草各30克,(经验方),煎水至1000毫升,去渣,分二次薰洗坐盆,早晚各一次,以10天为一疗程。手足心烦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以清虚热。症见纳差或便溏者,加炒白术。

3.湿热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或赤,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味,或少腹疼痛拒按,或阴中灼痛,或有月经增多或经期延长;小便黄热或淋涩,大便或溏,或有低烧,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方一”止带方

“来源”《世补斋·不谢方》

“组成”茵陈15克,栀子12克,黄柏12克,丹皮12克,赤芍12克,牛膝6克,猪苓12克,泽泻12克,车前子12克,茯苓12克。

“功效”清热利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茵陈、栀子、黄柏清热除湿,丹皮、赤芍清热凉血,牛膝活血,引诸药下行,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湿,茯苓健脾渗湿。全方具有清热利湿作用,常为临床所选用。

“按语”腹痛加川楝子、延胡;若带下有臭味者加土茯苓、苦参。

“方二”龙胆泻肝汤

“来源”《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24克,黄芩12克,栀子12克,泽泻12克,通草12克,车前子15克,当归12克,柴胡12克,甘草9克,生地12克。

“功效”清热利湿,除湿止带。

“方解”本方用于此治湿热带下证。以龙胆草泻实热,柴胡平肝热,黄芩、栀子清三焦之热,泽泻、木通利湿邪,当归、生地养血益肝使泻实而不伤阴,甘草缓中养胃气,全方以清热除湿止带之功。

“按语”肝热侮脾,脾虚生湿,蕴结为湿热者,常兼纳呆、腹胀、乳胀,可加厚朴、藿香、苍术、青皮以宽中理气化浊。伴少腹疼痛加川楝、延胡。低热起伏者,加青蒿、银柴胡。并见痛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吹者,当参照有关章节处理。

4.湿毒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黄绿如脓,或挟血色、臭秽,阴部灼痛,或浑浊如米泔,或似豆渣,阴部瘙痒,或并见月经过多,经期延长,阴痒,阴疮等病;或见发热,小腹疼痛,拒按。烦渴不欲饮,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如病变仅局限于局部,也可无发热。

“方一”银甲丸

“来源”《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组成”银花15克,连翘12克,红藤15克,蒲公英30克,茵陈15克,升麻6克,紫花地丁12克,大青叶9克,椿根皮12克,桔梗12克,生蒲黄3克,琥珀24克,生鳖甲30克。

“功效”清热解毒,除湿。

“用法”原方为丸剂,也可改成煎剂。

“方解”本方以银花、连翘、蒲公英、红藤、大青叶、紫花地丁多味清热解毒药为主药,佐以茵陈、椿根皮清热除湿,生蒲黄活血止血,琥珀化腐生肌通淋,生鳖甲软坚散结,升麻、桔梗升提排秽;生鳖甲、琥珀滋阴活血。

“按语”本方对湿热、湿毒盘踞任带所致的带证,而有少腹结块者甚宜。

“方二”萆薢渗湿汤

“来源”《疡科心得集·补遗》

“组成”萆薢12克,苡仁12克,黄柏12克,丹皮15克,赤芍12克,通草12克,泽泻12克,滑石24克。

“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萆薢、薏米、滑石健脾利水渗湿,丹皮、赤芍、泽泻清热凉血,通草清热利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按语”原方为疡科常选方,用治“湿热下注,臁疮、漏蹄等证”。用于本证之湿盛而热毒不甚者颇宜。另加红藤、败酱、蒲公英以增其清热解毒之力。若见脓性带下增多,高烧、腹痛应仔细检查局部,找出排脓部位,针对局部及全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见阴痒、阴疮者,可参照有关章节处理。伴高烧头痛可加菊花、青蒿。

妊娠恶阻

“概述”

妊娠恶阻是指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厌食,甚则食入即吐者的反应性改变,又称为“阻病”、“子病”或“病食”。

恶阻多发生在孕6~12周左右,孕3个月后多能逐渐消失。妊娠早期仅有恶心欲吐,择食,头晕,是早孕反应不属病态。若频频呕吐,甚则食入即吐,饮食阻隔不下,不但母体迅速消瘦,而且影响胎儿发育,必须及早调治。妊娠呕吐可能与体内激素作用机制和精神状态的平衡失调有关,精神因素可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机理是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妊娠早期,月经骤停,冲任气血不外泄,下聚以养胎元,冲气偏盛,循经脉上逆犯胃。恶阻发生的关键取决于孕妇的体质因素以及脏腑功能的失调。若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上逆之冲气乘虚犯胃,乃至胃失和降,发为恶阻。随着胎体渐大,脏腑气血与胎气之间已能互相协调适应,不再上逆。

“治疗”

1.脾胃虚弱证

“症状”妊娠早期,恶心呕吐不食,甚则食入即吐,口淡,呕吐清涎,头晕体倦,脘痞腹胀,舌淡,苔白,脉缓滑无力。

“方一”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名医方论》

“组成”人参6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半夏9克,陈皮10克,木香9克,砂仁6克,生姜(三片)

“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以四君健脾胃,和中气为君;砂仁、半夏醒脾和胃,降逆止呕,木香、陈皮理气和中为臣;生姜温胃止呕为佐使。全方补脾胃,降逆气,使呕吐得止。

“按语”若脾虚挟痰浊,症见胸闷泛恶,呕吐痰涎,舌淡苔厚腻,脉缓滑,原方加全瓜蒌、苏叶,配合陈皮以宽胸理气化痰止呕。若素有堕胎、小产、滑胎病史,或症见腰酸腹痛,或阴中下血者,宜去半夏,加杜仲、菟丝子、桑寄生等固肾安胎;若呕吐甚伤阴,症见口干便秘,去砂仁、茯苓、木香等温燥、淡渗之品,加玉竹、麦冬、石斛、胡麻仁等养阴和胃。

2.肝脾不和证

“症状”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恶闻油腻,烦渴,口干口苦,头胀而晕,胸满胁痛,嗳气叹息,舌淡红,苔微黄,脉弦滑。

“方一”橘皮竹茹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橘皮12克,竹茹12克,大枣(五个)、人参3克,生姜(三片)、甘草6克。

“功效”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合竹茹清热安中共为君;人参补益中气,与橘皮合用使行中有补,生姜和胃止呕,与竹茹配合则清中有温均为臣;甘草、大枣益气和胃为佐使。

“按语”全方使肝胃得和,肝热自除,则呕吐自平。常加枇杷叶、白芍、柿蒂增强清肝、柔肝、和胃降逆止呕之功。

“方二”苏叶黄连汤

“来源”《温热经纬》

“组成”苏叶12克,黄连10克。

“功效”清热和胃止呕。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苏叶、陈皮和胃止呕,黄连、竹茹、半夏以清热降逆,乌梅味酸入肝,生津止渴,使肝热得清,胃气得降,其呕自止。

“按语”若头晕甚者,加杭菊、钩藤以清热平肝,若久吐伤阴,口渴引饮者,加玄参、麦冬养阴生津。

妊娠腹痛

“概述”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小腹疼痛者,称为“妊娠腹痛”,亦称为“胞阻”、“痛胎”、“胎痛”、“妊娠小腹痛”。妊娠腹痛是孕期常见病,若不伴有下血症状,一般预后良好。若痛久不止,病势日进,也可损伤胎元,甚则发展为堕胎、小产。

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血虚、气郁、虚寒等,以致胞脉受阻或胞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腹痛。其病变仅在胞脉,尚未损及胎元,但严重时亦可因胞脉阻滞,血脉不通,胞胎失养而影响胎元。血虚素体气血虚弱,妊娠以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气血运行无力,胞脉失养,因而腹痛;气郁素性忧郁,孕后血以养胎,肝血偏虚,肝气失于条达,血海气机失调,胞脉阻滞,气血不畅,以致腹痛;虚寒素体阳虚,孕后胞脉失于温照,有碍气血畅行,因而发生腹痛。

辨证主要根据腹痛的性质和程度,结合兼症及舌脉特点辨其虚实。本病治法以调理气血为主,使胞脉气血畅通,则其痛自止。

“治疗”

1.血虚证

“症状”妊娠小腹绵绵作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

“方一”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加党参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2克,白术12克,茯苓20克,泽泻15克。

“功效”补血养血,止痛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以资生化之源。全方使气充而血沛,气血运行调畅,以收胎安痛止之效。

“按语”若血虚甚者,酌加枸杞子、制首乌、菟丝子滋肾养血,濡养胞脉;心悸失眠者,酌加酸枣仁、龙眼肉、五味子养血宁心安神。

2.虚寒证

“症状”妊娠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形寒肢冷,倦怠无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细滑。

“方一”胶艾汤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阿胶(烊化)12克,艾叶15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干地黄15克,甘草6克。

“功效”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艾叶暖宫止痛;当归、川芎养血行滞;白芍、甘草缓急止痛;阿胶、干地黄养血安胎。全方共奏暖宫止痛,养血安胎乏效。

“按语”若肾阳虚衰,兼腰痛者,酌加杜仲、巴戟天、补骨脂以温肾助阳,使阴寒消散,气血流畅,则腹痛可止。

3.气郁证

“症状”妊娠小腹胀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伴胸胁胀满,舌红,苔薄,脉弦滑。

“方一”逍遥散加味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苏梗9克,陈皮12克。

“功效”舒肝解郁,止痛安脐。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苏梗行气安胎,陈皮健脾利湿。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按语”若郁而化热者,酌加栀子、黄芩清热凉血,和营止痛。

胎漏、胎动不安

“概述”

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时下时止而无腰酸腹痛者,称为胎漏,又名漏胞、漏经。若妊娠期仅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胎漏、胎动不安是堕胎、小产的先兆,西医称之为“先兆流产”。

中医认为,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妊娠是胚胎寄生于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母体和胎儿必须相互适应,否则发生流产。中医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影响冲任损伤、胎元不固的常见病因病机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治疗”

1.肾虚证

“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黯,腰酸、腹痛、下坠,或曾屡孕屡堕,头晕耳鸣,夜尿多,眼眶黯黑或有面部黯斑,舌淡黯,苔白,脉沉细滑尺脉弱。

“方一”寿胎丸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菟丝子10克,桑寄生9克,续断12克,阿胶11克(烊化)

“功效”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养精,益阴而固阳;桑寄生、续断固肾强腰系胎又止痛;阿胶滋阴养血止血;加党参、白术意在健脾益气而载胎元。

“按语”诸药合用,共奏肾脾双补之功,使冲任得固,胎有系载则自无内动不安之虞。

“方二”补肾安胎饮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组成”菟丝子12克,续断10克,杜仲10克,狗脊9克,补骨脂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阿胶11克,艾叶10克。

“功效”补肾益精,安胎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续断、杜仲、桑寄生、狗脊补肾强腰、安胎止痛;补骨脂温肾助阳、暖脾土而煦膀胱;人参、白术益气载胎;配阿胶、艾叶养血止血,安胎止痛。是方亦属双补肾脾,安胎止血之剂而效较前方为优。

“按语”阴道流血量多宜重用胶、艾,酌加仙鹤草、旱莲草止血。腰腹坠痛者可配服黄芪、升麻益气养阳。小便频数失禁酌加益智仁、覆盆子、桑螵蛸温肾缩小便。

2.血热证

“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腰酸,口苦咽干,心烦不安,便结溺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方一”保阴煎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生地12克,熟地10克,赤芍15克,山药12克,川续断9克,黄芩9克,黄柏9克,生甘草6克。

“功效”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本方生地养阴凉血止血;熟地滋肾水益真阴;白芍配地黄养血敛阴;山药益肾固精;续断补肝肾固冲止血;黄柏制相火,退虚热;黄芩清热泻火止血;生甘草调和诸药。

“按语”全方壮水滋阴,泻火止血,固宜于阴虚内热动血之各种出血证。

“方二”清热安胎饮

“来源”《刘奉五妇科经验》

“组成”山药15克,石莲6克,黄芩10克,川连9克,椿根皮9克,侧柏炭9克,阿胶11克。

“功效”清热安胎,凉血止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黄芩、黄连清热安胎;椿根白皮味苦涩寒,收涩止血;侧柏叶苦涩微寒凉血止血,炒炭后又能收敛止血。阿胶本属甘平,刘老先生体会该药甘而微寒,有清热凉血,益阴安胎之功,又由于阿胶性粘腻,能凝固血络善于止血,对妊娠患者既能安胎又可定痛;山药味甘性平,健脾补肾,补而不热。

“按语”全方具清热凉血、收敛止血、健脾补肾诸功,于实热所致胎漏、胎动不安服之为宜。肝郁血热者宜酌加醋炒柴胡、焦栀、白芍、炒川楝、生地,疏肝清热凉血安胎。外感热邪为患又当选加银花、连翘、桑叶、淡竹叶之属以疏风清热。

3.气血虚弱证

“症状”妊娠期少量阴道出血,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光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略滑。

“方一”胎元饮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人参9克,杜仲12克,白芍12克,熟地10克,白术10克,陈皮9克,炙甘草6克。

“功效”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调中,助生化之源。熟地、白芍、阿胶滋阴养血填其所虚,杜仲补肾安胎,配陈皮理气健脾,惟当归补血活血,走窜行散,有阴道出血,可去而不用。

“按语”诸药同用补气又养血,固肾而安胎,胎元内有载养,胎气安和,自无漏洞之患。

“方二”安胎饮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当归12克,川芎10克,熟地黄9克,白芍9克,黄芪12克,阿胶11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地榆10克,半夏6克,生姜(三片)

“功效”补血调血,益气安胎。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合为四物具补血调血之功,动静相配,补而不滞,黄芪甘温善能补气,伍当归有阳生阴长,气旺血生之效,黄芪皆可升阳有举载胎元免于下坠之力。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载胎。阿胶、地榆养血止血,配半夏、生姜降逆化痰、和中止呕。故于血虚较甚胎失所养而病胎漏、胎动不安,兼见中虚因冲气上逆而呕恶不适者,服之为宜。

“按语”若气虚明显小腹下坠,加黄芪、升麻益气升提,固摄胎元;若腰酸明显,或有堕胎史,亦可与寿胎丸合用,加强补肾安胎之功。

同类推荐
  • 前列腺炎诊疗手册

    前列腺炎诊疗手册

    前列腺炎综合征是青壮年男性常见病之一,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前列腺炎症状繁多、轻重不一,故有学者称其严重的症状所带来的痛苦不亚于前列腺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也悄悄地蛀蚀着他们的家庭。
  •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本书内容能够反映中医外科传统的诊疗技术及当代中医外科临床治疗水平,适合中医专业本科及硕士、博士研究生阅读参考。
  • 伤寒三字经

    伤寒三字经

    全书共分八章,阐述了《伤寒论》的源流和学术成就,六经辨证的诊治思想以及伤寒病瘥后的调理证治。其三字经部分以音韵顺口,三字一句的形式编写而成,并在每段后详加注释和验案实例。体现了作者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和精要阐释。
  • 医药市场营销与管理

    医药市场营销与管理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大批具备医药专业知识、懂得市场营销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医药高职院校是培养医药行业专业人才的主渠道之一,肩负着为国家输送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光荣使命。
  • 针灸与养生

    针灸与养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苏轼《赤壁赋》里的名句。养生实际是人们长生梦想破灭后的一种现实补偿。看看时下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美容院,令人眼花缭乱的保健品店铺,听听周围日渐平常的减肥健身话题,你就不难发现,追求健康、健美已成为都市人的生活时尚。
热门推荐
  • 爱,情何以堪

    爱,情何以堪

    是你们,将我抛弃在荒山野岭,让我陷入万劫不复,现在,又口口声声自称我的亲人!你们可有想过你们做过的事,你们应该知道,做了那些事,你们就失去了我这个女儿,我这个妹妹!
  • 穿越之药香连舟

    穿越之药香连舟

    穿越之前,沈繁瑜是兰悦酒店主厨,精擅各类药膳糕点。电梯事故中从十八楼坠下身亡,竟来到一个史书上不曾记载的年代,大毓朝启宁14年。昏睡中悠悠醒转,堂堂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变身为被人贩子当街贩卖的贱籍幼女。沈繁瑜掀起盖在身上的破棉絮,翻身滚下膈得脊梁骨生疼的破门板,一瘸一拐走到大洞连着小洞的纸窗前,凭栏而望3个时辰,终于在人贩子的一声暴喝中响起那句颇为应景的话来:“好死不如赖活着!”繁瑜,繁瑜,九岁稚龄的女童嘴角含笑心中默念,上辈子父母早亡亲戚疏远,自己每天挣扎求存举步维艰,实在配不上这个名字。侥幸重生,却发现原来这世上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再顶着那花团锦簇的好名字过活难道不会被老天一个闷雷劈死么。眼看天上月光泠白如霜,而前路渺渺,如风高浪急中一叶小舟,从此之后,我就叫泠舟吧。
  • 快穿:虐渣的正确打开方式

    快穿:虐渣的正确打开方式

    反派有三好,脸好!身材好!家世好!我叫沈卮言,那是我人生中最悲惨的一天。被男友甩,闺蜜背叛,被大车碾死!在我心痛到无法自拔的时候,反派系统找到我:“少女,你有梦想吗?”“我的梦想,是……”没等我把后面的“早死早超生”说完便不明觉厉的看了看自己身下的大床?????“宿主沈卮言,接受任务。”what?
  • 守望橡树

    守望橡树

    情入骨,爱成魔。她用他一生去爱他,或是思念,或是痴缠,或是豪赌。她始终相信,他们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他们彼此相爱,也该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穷尽一生,终于烟消云散。或许这个世界太吝啬,连她的幸福都给不起。她想要的,无非是和相爱的人白头到老。在回忆里死去,在幻想中永恒。
  • 霸道校草甜宠校花:你是我的

    霸道校草甜宠校花:你是我的

    "你很喜欢我吗?你又不缺女人""我是不缺女人,但是我缺你"两个青梅竹马,从小定下的婚约,互相的约定,父母的支持,他们最后能在一起吗?甜文多多哦~
  • 绝迹武士

    绝迹武士

    渴望和平却惨遭灭族,少年收起仁慈之心誓要报仇。帝王昏庸无能,贪婪大臣执权。与邪恶异族串通一气,帝都危在旦夕。他体内流淌着最后一支武士血脉,未来的日子里,武士刀上流淌过各种各样的血。自己到底是黑暗还是光明,他自己也说不清。“在我最渴望和平的时候,希望不用武力就可以达成我的心愿。但是现实告诉我,当时的我还是太稚嫩。想要真正的和平,就要将邪恶连根拔起,即使使自己的双手变得肮脏不堪。”
  • 中学生最爱读的心理呵护书

    中学生最爱读的心理呵护书

    中学生大都处于青春发育期,是生理、心理从未成熟向成熟,从未定型到定型急骤变化的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为了增加青少年的心理学知识,提高他们抵抗心理疾病的能力,我们撰写了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涉及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试心理、情绪心理、气质与性格心理、青春期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上网成瘾心理等。真诚希望此书能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排除万难,化解心头疑虑,做自己成长的主人,让每一个人都带着健康的心态去奋斗拼搏,携着美好的情感去享受生活。
  • 狂妃倾世废材逆天

    狂妃倾世废材逆天

    她,是穿越而来的顶尖杀手,行动诡异,脾气古怪。当她遭到背叛,带着搅动四方风云的决心而归时,又将会掀起怎样的风浪来?他,是来自地狱的修罗,亦是来自地狱的王者。当他遇见了她,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还是就此沦陷了进去,交付真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第九剑魂

    第九剑魂

    传闻世间已有八种剑魂,唯有最强的第九剑魂尚未出世,剑域之主帝九为修炼成第九剑魂,在数万年前生死未卜。其后,一无名少年自地球穿越到炎舞大陆,成为剑王镇一名卑微的小乞丐,至此掀起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剑道风云之路。司徒光奇异的临战感知能力,让他一步步走上了剑道巅峰。灵息、灵丸、灵丘、灵峰、神通、神尊、神王、神帝、圣者、圣尊、圣王、圣祖…
  • 御毒问天

    御毒问天

    他炼制的毒可毁天地破坏轮回,为天道不容;他饲养的蛊可成人型与世争锋,成魑魅魍魉;他时间拮据,一日耗百年寿命,不得不与天争命苟延残喘。他性情中人,三年守花香之约,需得以废心之躯夹缝求生。一切从见到那一张白纸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