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灾害,对于中国东南和南方沿海地区,台风更是“常客”,每年都会不止一次“造访”。台风威力强大,风力在12级以上,超强台风风力达16级以上。台风来临时大雨如注,激发风暴潮,令人望而生畏;
当然,调剂地球热量、顺便缓解周边地区的旱情,应归功于台风所带来的好处。
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热带海洋上的猛烈风暴。相信大家对江河中的漩涡并不陌生。
而台风与这些漩涡出现有着相似的条件。事实上,台风就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它在北半球作逆时针方向转动,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从气象学上来说,这种大气中的涡旋被称为气旋,由于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中国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的。
据美国军方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9~2004年间西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台风发生的个数与月份,平均每年有17.7个台风生成,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学家曾估算,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个氢弹、或10亿吨黄色炸药所释放能量的总和。据统计,从1947~1980年全球十种主要自然灾害中,由台风造成的死亡人数为49.9万人,占全球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41%,比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45万人)还多。
实际上,处于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受到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虽然都是热带气旋,但是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称呼。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热带气旋被称为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热带气旋被称为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热带气旋就直接被称为热带气旋。
在气象学中,根据热带气旋的强度作了不同的分类。相关资料显示,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曾经制定了一个热带气旋的国际统一分类标准:中心最大风力在7级(<17.1米/秒)的热带气旋叫做热带低压;
中心最大风力达8~9级(17.2~24.4米/秒)的称作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力在10~11级(24.5~32.6米/
秒)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或飓风。
除了热带气旋之外,在热带海洋面上还有许多弱小的热带涡旋,通常情况下,我们将其称为台风的“胚胎”。之所以称为“胚胎”,是因为台风总是由这种弱的热带涡旋发展成长起来的。通过气象卫星探究,人们可以得知:在洋面上出现的大量热带涡旋中,能发展为台风的占有很小比例。而台风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通常来说,台风的形成离不开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要有足够广阔的热带洋面。
热带洋面不仅要求海水表面温度要高于26.5℃,而且在深水中,水温也要达到这个数值。而台风形成最为必要的自然环境就是广阔的热带洋面,因为台风内部空气分子间的摩擦,每天会消耗非常多的能量。
而这个巨大的能量只有广阔的热带海洋释放出的潜热才可能供应。除此之外,热带气旋周围旋转的强风,会引起中心附近的海水翻腾,如果台风中心气压过低会造成海洋表面向上涌起,然后向四周散开,因此,海水是从台风中心向四周运动的。
当然,这种海水运动的影响是非常远的。如果海水温度过低,其必然导致热能不够,最终使台风消失。
其次在台风形成之前,预先要有一个弱的热带涡旋存在。众所周知,任何机器的运转都需要能量支撑,而能量的产生也是有条件的。
同样,台风的形成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能量对台风是非常重要的。热带海洋上的水汽是台风的能量来源。在一个事先已经存在的热带涡旋里,涡旋内的气压比四周低,周围的空气挟带大量的水汽流向涡旋中心,并在涡旋区内产生向上运动;湿空气上升,水汽凝结,释放出巨大的凝结潜热,才能促使台风这部大机器运转。因此,虽然有水汽,如果缺少了强烈上升的空气,台风也是形成不了的。因此,生成和维持台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空气的上升运动。当然,存在一个弱的热带涡旋也是先决条件。
再次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由于赤道的地转偏向力为零,在向两极延伸的过程中,其地转偏向力是逐渐增大的,因此台风的发生地并不是仅靠赤道的。因为地球的不断自转,所以“地球自转偏向力”就会产生。由于地球不断旋转,所以周围空气难以直接流进低气压,在北半球只是沿着低气压的中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最后在弱低压上方,高低空之间的风向风速差别要小。如果是处于这种情况中,上下空气柱一致行动,高层空气中热量容易积聚,从而增暖。一旦生成气旋,在摩擦层以上的环境气流将沿等压线流动,高层增暖作用也就能进一步完成。
如果风力过大,对增暖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而台风出现的几率也会降低。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平均有80~100个台风发生,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西太平洋台风发生主要集中在四个地区:
(1)菲律宾群岛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海面从这个西北太平洋上来看,这里是发生台风最多的地区,全年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台风。
在1~6月主要发生在北纬15°以南的菲律宾萨马岛和棉兰老岛以东的附近海面,而6月以后这个发生区则向北伸展,7~8月出现在菲律宾吕宋岛到琉球群岛附近海面,9月又向南移到吕宋岛以东附近海面,10~12月又移到菲律宾以东的北纬15°以南的海面上。
(2)关岛以东的马里亚纳群岛附近一般情况下,7~10月在群岛四周海面都会发生台风,在5月以前一般不会有台风,6月和11~12月主要发生在群岛以南附近海面上。
(3)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这里以10月发生台风最为频繁,1~6月很少有台风生成。
(4)我国南海的中北部海面这里发生台风最多的时间是6~9月,1-4月则很少有台风发生,5月逐渐增多,10~12月又减少,但多发生在北纬15°以南的北部海面上。
虽然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有些时候,台风所带来的降雨也能缓解干旱。
其危害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大。
一般情况下,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为8级以上。
(2)暴。
台风能够带来强暴雨,在台风经过的地区,一般都会有强降水。
1975年,第3号台风在淮河上游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
大洪水。
(3)风暴。
一般来说,台风都能使沿岸海水产生增水。据相关资料记载,江苏省沿海最大增水可达3米。而“9608”和“9711”号台风增水,导致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超历史的高潮位。
据统计,包括我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和美国,台风降雨量约占这些地区总降雨量的1/4以上,因此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的农业困境不可想象。此外,台风对于调剂地球热量、维持热平衡更是功不可没。众所周知,热带地区由于接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正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热带地区的热量被驱散到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到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就会造成热带够区气候越来越炎热,而寒带地区越来越寒冷,自然地球上温带也就不复存在了。
1.1905年上海遭台风巨灾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首次遭台风巨灾,南汇“死千余人,庐舍、牧畜、浮厝漂没无数”。《中外日报》载南汇来函,“初三日晚飓风挟潮,南邑海溢,漫过圩塘,并有数处,冲成缺口,自沙岭以东,水高二三丈,如是者二团至七团,南北四十里,东西阔者十四五里,最狭处四五里,漂没沙民无数,间有踞屋顶,抱门板,漂至沙岭得生者,亦嗷嗷待哺,朝不保暮”。
据《江苏省通志稿·灾害志》载:在这次罕见的风暴潮灾中丧生的人数——崇明:1.7万余人;川沙:
5500人;宝山:2500余人;南汇:
1000人。总数为2.6万人。
《中外日报》当时报道:“现在死者暴露,棺殓不验,且将漂泊入海,尸骸无着,而生者亦庐舍荡然,风餐露宿,沉灶产蛙,炊烟俱断,深恐不日亦将就毙。如此奇灾,近百年来所未有……。”
2.“鸣蝉”给韩国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
2003年第14号强台风“鸣蝉”在9月12日和13日袭击了韩国南部地区,造成人员大量伤亡,经济受到重创。在其侵袭韩国的时候,台风风速非常高,横扫了朝鲜半岛东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正常生活。不仅停水停电,更重要的是灾民无处安放。
自从2003年9月6日台风“鸣蝉”在太平洋上生成之后,在向西北方向移动过程中不断增大强度,在9月12日下午开始影响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在它登陆韩国南部沿海之后,以强劲的风力向东偏北方向移动,因此其所到之处都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韩国国家灾害中心表示:台风“鸣蝉”横扫朝鲜半岛东部与南部,台风后的景象给人们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在13日上午转向海面离去,其风速之快创下了韩国气象史上的纪录。
当台风袭击的时候,树木和电线被吹到了,人们不仅没有电使用,而且还把学校等公共场所作为避难所,农田、公路也被淹没。由于多数地方出现了强降水,所以洪涝灾害非常严重。而其引发的泥石流也阻碍了交通运输。
另外,南部一座核电厂的5个核反应炉,由于泡到海水,无法运转,最终中断了供电。同时,供水也中断了。
降水量过大还导致桥梁被冲断,很多车辆躺在河中央,简直是让人心惊胆战。
台风“鸣蝉”还造成了众多群众死亡。
另外,从9月13日凌晨开始,台风“鸣蝉”从韩国东部附近海面进入日本海。在整个白天,韩国已经脱离了台风影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仍然面临着供水危机,人们无法正常生活。
3.“科罗旺”带来暴风骤雨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
“水城”2003年第12号台风“科罗旺”。
带来的暴风骤雨,从8月24日晚9点开始侵袭海口市,最终把这座热带滨海城市变成了“水城”。
缘,属于热带海洋气候,春季温暖少雨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湿凉多台风暴雨,冬季干旱时有冷气流侵袭带有阵寒。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惊人;年平均气温23.8℃,最高平均气温28℃左右,最低平均气温18℃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毫米,平均日降雨量在0.1毫米以的上雨日为150天以上;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平均相对湿度85%。常年以东北风和东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米/秒。
在24日晚,台风导致海口的部分供电线路中断了,所以断电持续了整整一夜。在此期间,暴雨击打着人们的房屋,让人心里。
在天亮之后,人们看到了台风所造成的惨状:铁皮制作的户外广告牌被大风撕成了碎片;大树被吹倒,有的被连根拔起;水漫过了道路;
路边停着熄火的轿车;人们出行困难……
在25日上午,由于台风威力过大,所以很多商店被迫关门,道路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行走。虽然如此,很多公务人员,如大批警察、市政工人、供电公司和电信公司的员工都在风雨中忙碌着维持秩序、清理断木、修复供电和通讯线路。为了保证人们的正常生活,农贸市场仍然营业,与往常相比,品种没有减少,然而价格却稍微提高。
在25日12时,海口市仍然风雨交加,持续了这么久,“科罗旺”。
台风仍然没有消失的痕迹。
4.“伊布都”给广东部分地区造成严重灾害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
2003年第7号台风“伊布都”7月24日在广东登陆之后,给广东西部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根据统计,此次台风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房屋倒塌,还严重毁台风登陆造成的灾害坏了农业和交通设施,甚至是农牧渔业的发展。另外,台风还使部分地区停电停水,很多工矿企业被迫停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次台风还给茂名市带来了严重的损失。相关资料显示,这次台风也造成了茂名市房屋倒塌、农作物受到严重损害,经济损失严重。
另外,台风所带来的狂风暴雨,导致河流漫堤,海水倒灌,引起土地盐渍化。
由于受台风“伊布都”的影响,很多机场因为天气原因取消或者是延误航班,给人们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通过香港海上救援协调中心人员的紧急救援,在2003年7月24日6时30分左右在大亚湾海域营救出多名因台风遇险的内地船员。
关于这次台风,香港海上救援协调中心值班主管洪舜良回忆说:
在23日晚7时15分广东省海上救援中心打来电话,请求救助在广东大亚湾海域遇到危险的‘福丰’
号集装箱船船员。当时这个小型集装箱船附近有一条救援船,但因风浪太大无法靠近进行救援。
当得知需要救助的时候,协调中心立即部署搜救行动。协调中心出动了一架直升机和一架螺旋桨机进行了三次救援。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飞机的第一次救援没有成功,但是救援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继续搜救,最终搜救成功。
5.其他台风灾。
2010年的11号台风“凡亚比”9月19日从花莲登陆,导致台湾南部豪雨成灾,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及工农业损失。20日早晨在福建二次登陆,狂风暴雨给福建和广东也造成严重的灾情。
2009年台风“莫拉克”造成台湾、大陆500多人死亡、近200人失踪、46人受伤。台湾南部雨量超2000毫米,造成数百亿台币损失,大陆损失近百亿人民币。
2008年第14号强台风“黑格比”,造成菲律宾、我国华南、越南共127人死亡。
2008年第8号强台风“凤凰”,造成台湾、安徽、江苏至少13人死亡,福建地区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2008年第6号台风“风神”,造成广东、湖南、江西至少30人死亡,财产损失巨大,降水量破记录。
2008年第1号台风“浣熊”,建国以来第一个4月登陆我国的台风,造成华南至少5人死亡以及人员失踪,经济损失巨大,广东一水库由于蓄水过多而不得不溃坝,基础设施破坏严重,造成华南历史上4月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降水破历史上4月记录。
2007年第9号超强台风“圣帕”,造成东南沿海至少39人死亡,经济损失较大。
2006年的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在菲律宾、中国东南部以及台湾地区总共造成672人死亡以及44亿美元的损失。
2006年的8号超强台风“桑美”,在马利安那群岛、菲律宾、中国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省总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2005年的19号超强台风“龙王”,给我国台湾、福建、广东、江西等地造成大风大雨,并造成一定人员伤亡。
2004年的14号强台风“云娜”,“云娜”台风登陆中国东南沿海。
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181.28亿元。
要想减轻台风灾害,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到目前为止,气象卫星是监测台风的主要工具。利用气象卫星,人们在卫星云图上可以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另外,人们还可以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当然,这样做的好处就是防止或者是减轻台风所造成的损失。在台风到达近海的时候,利用气象卫星,人们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因此,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气象台的预报员在预报台风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气象台的预报员可以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台风紧报或紧急警报,通过媒体告诉公众,为公众服务。另外,为了减轻台风的灾害,政府应该有相应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