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06700000038

第38章 大气中的电磁现象

大气中的电磁现象种类不少,古代能够观察到的主要是雷电、地光与极光。

雷电是大气中最常见的电现象。在甲骨文、金文中就有“雷”字与“电”字。当时的“电”字是指闪电而言。人们对于雷电这一动人心魄的自然现象,开初是十分畏惧的。后来逐步能以阴阳理论加以解释了。《淮南子·地形训》认为:“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东汉王充专门写了一篇“雷虚篇”,来驳斥“雷为天怒”等有神论观点,认为雷电无非是阴阳二气斗争的表现。他描写夏天阴阳二气的作用说:那时阳气占支配地位,阴气同它相争,结果便发生碰撞、摩擦、爆炸与激射,因此就形成为雷电。王充还用冷水骤然浇到烈火中所发生的现象,来形象地比拟雷电:试以一斗水灌冶铸之火,气激迸裂,若雷之音矣。他举出五种证据来说明雷在本质上就是火。

唐代,人们对雷与电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孔颖达在《左传》“疏”里,说“电是雷光”。后来,有人还说,“雷电者,阳气也,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在这一点上讲得最分明的是宋代的陆佃,他在《埤雅》一书中说:“电,阴阳激耀,与雷同气发而为光者也。”并且说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他还用铁与石相击所产生的火星与声响去比喻电和雷。宋代周密的《齐东野语》一书,说得更加形象,他认为阴气凝聚,阳气被包围在里面,一下子爆炸起来,结果就“光发而声随之”。对于雷电威力的巨大,朱熹有个解释,他说雷电是“阴阳之气,闭结之极,忽然迸散出”。这里着重于闭结之“极”与迸散的“忽然”,是值得注意的。以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说极大的能量在极短时间内爆发。明代的刘基有一段话,对雷电解释得最全面、生动。他说:“雷者,天气之郁而激而发也,阳气团于阴,必迫,迫极而进,进而声为雷,光为电。犹火之出炮也,而物之当之者,柔为穿,刚必碎,非天之主以此物激人,而人之死者适逢之也。”他对雷电成因的解释,基本上继承前人的说法,可是他用炮弹出膛来比喻是很形象的,指出了人之被击毙,乃是“适逢之”,并非什么天意的惩罚,是一种科学的态度。

应当指出,这些解释之中的阴阳,并不是正负电荷。在古代也根本不可能产生现代科学中的电概念。所有这些解释,也只能使我们看到阴阳理论的一些科学因素及其生命力而已。

古代对落雷现象也有一些记录。《南齐书·五行志》记载公元490年会稽山阴恒山保林寺为雷所击,注意到“电火烧塔下佛面,而窗户不异也”。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一段描写李舜举家遭雷击:“其堂之西室,雷火自窗间出,赫然出檐。人以为堂屋已焚,皆出避之。及雷止,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有一木格,其中杂储诸器,其漆器银扣者,银悉熔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有一宝刀,极坚,钢就刀室中熔为汁,而室亦俨然。”这两条记载都注意到佛面所敷的金粉、银扣、钢等金属经雷后都要发热熔化,而窗户、漆器等无损。南宋庄绰在其所著的《鸡肋篇》中也举出亲见的事实,说“与沈(括)所书盖相符也”。到了明代方以智更加明确地总结为“雷火所及”,金石销熔,而漆器不坏”的规律。所有这些可以说已隐隐指出导体与绝缘体两类物质在电学性能上的差异。尤其是沈括特别指出了“人必谓火当先焚草木,然后流金石。今乃金石皆铄,而草木无一毁者,非人情所测也”。有了概括性的阐述,但是无法理解。我们当然不能要求那时能够出现导体、绝缘体一类的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在很早的时候还观察到大气中的尖端放电现象。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士兵们曾见到“矛端生火”。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说话,部队营寨,夜间“戟锋皆有火光,遥望如悬烛。”矛、戟等都是古代长杆兵器,例如矛,就有三五米长,直立的时候,其锋刃就是一个高高竖起的金属类端。当带电云层较低,经静电感应,就能引起类端放电而发光的现象。据后来的记载,这种现象也见之于许多高耸的建筑物的顶端。例如明代“万历三十九年(1611)六月十三日,夜,东塔放金光,若流星四散”(光绪《加兴府志》)。这类记载很多,大约是尖端放电现象。它是感应电荷通过尖端陆续、缓慢地释放,可以避免骤然的爆发,从而起了避雷的作用。实际上这就是避雷针的基本原理。我国在三国与南北朝时期古书中,就出现“避雷室”一词,但没有详细的记载。法国旅行家卡勃里欧别·戴马甘兰游历中国之后,于1688年写了一部《中国新事》,里面说:“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接着一根很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击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线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在我们的古代建筑里,确有这样的脊头装饰,但究竟是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设计,实在还不敢断定。不过,也确实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第一,我国古代对于尖端放电的现象已有某些认识;第二,唐代王睿《炙毂子》上有一段记载说,汉代的古建筑柏梁殿遭火灾,有个搞巫术的人建议把瓦做成鱼尾形状,放在屋顶上,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天火,这个脊头饰物可能是为了避雷而设计的;第三,除了这种屋脊饰物之外,还有些高层建筑的部位结构值得注意,比如塔的顶尖往往敷上一层金属膜,那直达地下的塔心柱所采用的往往是比较易于导电的木料,塔心柱下端又有贮藏金属的“龙窟”,这也许可以起了避雷的作用。有些高大的殿宇也有所谓的“雷公柱”等设施。用这一切去分析,《中国新事》的记载也许不是凭空捏造的。当然,这个问题还不能最后下结论,有待于更多证据的发现。

发生地震之前,地面会出现一种类似闪电的亮光,称为地震电光,简称地光。它的成因至今还不甚清楚。大致说来,是在强烈的地震及其前后,震源及附近岩层的电场强度往往增强,大气的电场强度也跟着增强。同时,地震活动使地下大量气体沿裂缝进入大气。这些气体在地壳中上升时,被地壳的电场所电离,进入大气,更增强了大气的电场。当大气电场强大到某种程度,就能使空气放电而发出亮光,这就是地光。

我国古代关于地光的记载,以各地方志里为最多,例如:

《成都志》记载:公元293年2月4日,成都发生地震之前,“有火光入地”。

《万历实录》记载:公元1509年5月26日夜里,“武昌府见碧光闪烁如电者六、七次,稳稳有声如雷鼓,已而地震”。

《正德实录》记载:公元1513年12日30日,四川隽县“有火轮见空中,声如雷,次日戊戌地震”。

《江陵县志》记载:公元1613年8月15日深夜,湖北江陵发生地震之前“天忽通红”。

《沅江县志》记载:公元1637年4月3日湖南沅江发生地震前,“子时天响有光,移时地震一刻”。

《颖上县志》记载:公元1652年3月24日,安徽颖上地震发生时,“红光遍邑”。

《溧阳县志》记载:公元1846年秋天,江苏溧阳地震前,“有赤光自北而南”。

所有这些文字里的“火光”、“电火”、“红光”、“赤光”、“碧光”等等都是古人形容地光的名词。上述这些记载是如此确切、生动,它们是科学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它们的意义在于地光能够反映岩层的活动,和地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有助于临震预报。

极光有北极光和南极光。我国地处北半球,故只能看到北极光。一般来说,高纬度地区看到极光的机会比较多,但在中低纬度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不过亮度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极光的原因在于:太阳发射出来的无数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它们沿着地球磁力线降落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空层,并以高速钻入大气层,这些带电粒子跟大气中的分子、原子碰撞,致使大气处于电离并发光,这就是极光。各种原子发出不同的色光,所以极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一般为黄绿色,也有白色、红色、蓝色、灰紫色,或者间而有之。

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很早。远在几千年前传说的黄帝时代曾出现过“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竹书纪年》记录了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的一次极光:“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描述了极光的时刻、方位和光色,是我国最早而翔实的极光记载,比西方早了600年!

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是很丰富的。当时没有极光的名称,而是根据各种极光现象的形状、大小、动静、变化、颜色等分别加以称谓。这种分类命名法,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可见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清顺治九年(1652),黄鼎的《管窥辑要》卷十六“祥异”部分就绘有极光的草图,其中有些图绘制得很好,与现代极光摄影几乎完全一样,但也有些图是牵强附会的。

极光是研究日地关系的一项重要课题,它跟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古代,既无精密的天文仪器观察太阳活动,又无仪器记录地磁、电离层各种扰动情况,所以古代记载下来的极光史料可以说是无价之宝。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太阳活动、地磁、电离层等变动的规律,还可以探讨古地磁极位置的变迁过程。

同类推荐
  • 穿越时空的海洋探险

    穿越时空的海洋探险

    海洋探险是一项充满危险和困难的行动,但是海洋的神秘依然刺激着世界上最勇敢的探险家们的想象力,诱惑着人们去征服地球上这一最近的边界。人类潜入海洋深处还有一个理由:我们来过这里。从古到今,无数先驱为了解海洋奥秘作出了种种努力。《穿越时空的海洋探险》讲述了海洋探险所带来的前所未闻的新鲜事,故事生动、有趣,也介绍了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发现,适合广大的青少年朋友阅读。有很多事,我们已经知道,有很多事,我们很快会知道,有很多事,我们终究会知道。已经知道的,是科学揭穿了神秘:不曾知道的,我们勇敢探知,我们就是海洋明日的探险家!
  • 青蛙王子的爱情(科普乐园)

    青蛙王子的爱情(科普乐园)

    本书依据少年儿童的好奇心理,介绍了两栖动物趣闻,如蛙眼和雷达、下雨天青蛙为什么叫得特别响、青蛙也是魔术师、林蛙为什么冰冻不死等,让读者真正体验轻松阅读,快乐求知。本书语言流畅,内容通俗易懂,再加上或拍摄或手绘的精美图片,读后定会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美。
  •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奇妙的日食与月食现象

    “天狗食日”这是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日食的最初的认识。由于对日食和月食认识的局限,保留下来了很多这样的传说和故事。现代人已经不会再对日食和月食产生恐惧,偶尔出现的日食和月食成为了天文爱好者们的观测目标。天文学家对于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人类根据日月食形成的规律制定了计时的历法。根据日食的科学研究观测潮水的涨落等。
  • 风雨雷电

    风雨雷电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天气,而风雨雷电是我们早已习惯的自然现象。为什么天空中时而狂风肆虐,时而暴雨倾盆时而又雷雨交加呢?这些奇妙的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自然现象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它们所产生的自然灾害也时常威胁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 现代理论物理大师:尼尔斯·玻尔的故事

    现代理论物理大师:尼尔斯·玻尔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介绍尼尔斯·玻尔——这位推进量子物理学、成功拓宽人类思维新领域的丹麦科学家,介绍他走上诺贝尔奖台、及“论战爱因斯坦”的故事。
热门推荐
  • 远古复仇

    远古复仇

    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他,一个世界的主角,因为这遁去的一,命运发生了转折。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天之元

    天之元

    本书为几位大神的断断续续的生活和战斗场景,情调浪漫旖旎,情节精彩厚重,基于生活的形而上的描写
  • 校园上空的人皮风筝

    校园上空的人皮风筝

    人皮风筝发现在校园风筝比赛会上,为一变态凶杀案,凶手的父亲被这个被杀者在20年前杀害,凶手在列车上剥了他的皮做成风筝.人皮风筝神奇般丢失又失而复得.就在凶手正准备在宿舍剥另一同学皮时,被擒获.作品题材新鲜,故事情节曲折,开始象灵异小说,后来才知道是现实侦探小说.只在幻剑书盟贴文,少男少女编辑看后,要求我再写一篇类似文章.已又写了<狼祸>
  • 虐爱美丽的传说

    虐爱美丽的传说

    当夜汐幽认为自己抓住一生的幸福时,上天却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是一个爱与被爱、权利与欲望、相守与背叛的故事。“君哥哥,阿幽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便是你,只望下世再相聚。”“云弋,我有多爱你就有多恨你,从此以后,我会让你从我的生命里彻底消失!”
  • 逆爱之青春无悔

    逆爱之青春无悔

    世界500强职员陈奥迪因第一次感情遭受重大挫折,几乎改变了人生方向,打算不再认真恋爱,萌生了谈一场完全由下半身主导的恋爱的想法,于是精心谋划包养骗局,谁料后来竟与自己包养的漂亮妹子因性生爱,最终喜结连理。
  • 花之溪

    花之溪

    并不是所有的青春爱情都轰轰烈烈,并不是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帅哥美女,但是,每个女孩的心底都一定住着一个阳光灿烂的少年,还有曾经那个爱笑的自己……
  • 弱水依林峰为伴

    弱水依林峰为伴

    太虚幻的那叫意淫,太真实的那叫刻录。我不慢不紧地回忆着我青涩、率真、纯情的青春;你不声不响地窥探着我游离、徘徊、悸动的眼眸。此刻,我们都在回忆,独一无二的青春。
  • 做主幻魔大陆

    做主幻魔大陆

    现世的孤儿,巧遇偷懒的神。转生入混乱的异世。经过大陆、冥界、地狱、天堂,才发现...
  • 深渊之瞳

    深渊之瞳

    亚伦出生时便有一只黑暗的左眼,他在古老城堡长大,谁也不知道他身上同时流着黑暗之主和光明之主的血液......黑暗世界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着一统三界的计划,杀戮总在不停地上演,亚伦是如何平息三界之争冠绝三界的呢?......(本书描述人界,暗黑界,光明界之间的杀戮与反杀戮,战争与反战争。诠释世界末日的另一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