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有一条普通规律:动物的雄体与雌体在形体与行为特征上,总是有某些区别的。秋日的大树上,不时会发出一阵阵悦耳的“知了知了”声,这是雄蝉的一曲高歌,而雌蝉却沉默无声;鱼缸里的热带鱼,雄性孔雀鱼色彩鲜艳夺目,雌者却色调平淡无奇;池塘边雄蛙的“呱呱”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雌者从不参与这种鼓噪竞赛;大公鸡以漂亮的羽毛,争雄好斗的脾气,长于啼鸣的特点,使母鸡在形态上相形见绌;长着大角的公羊,为了争夺母羊,常斗得不可开交,羊角相撞的巨响震动着山谷,母羊既无那样大的角,也无那种好斗的脾气,当两雄恶斗时,它站在一边静静地观看,谁斗赢了它跟谁。
至于人类两性的区别,更是人所共知的。
雌雄两性的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主要是因为雄者体内有一种激素,叫做雄激素。雄激素是一组类固醇化合物,它们具有促进雄性性器官和副性征(也就是两性外部形象特征)的作用。其中睾丸酮是最重要的一种。它们存在血液中,并周游全身,对有关部位组织细胞的代谢和功能起刺激作用。例如刺激嘴唇、下颌、胸部和四肢的毛囊,就使人长出胡须和汗毛;作用于神经系统,就使雄者性格刚烈、勇猛;作用于骨骼,就使骨盆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男女走路姿势上的差别由于动物的种类不同,受雄激素作用的“靶组织”
不同,各种动物雌雄体的区别也千差万别。当然,除了雄激素的作用外,雌者体内的雌激素,也是造成某些区别的原因,例如雌激素可使女性全身皮下脂肪增多,乳腺组织发育,使女子身体丰满柔美,乳腺发达:而它对胡须部位和胸部毛囊的抑制作用,则是女子不长胡须、没有胸毛的另一原因但总的说来,雄激素在构成雌雄差别方面是决定性的因素。
雄激素主要存在于雄性动物体内的睾丸(或者相当于睾丸的雄性性腺组织)中,具体地说,是睾丸组织的间质细胞。睾丸的曲细精管是产生精子的场所,而曲细精管周围的问质细胞则是专门分泌雄激素——睾丸酮的地方。睾丸酮一经分泌,就进入血液流向全身,分别作用于各种与雄性副性特征有关的“靶组织”。人和动物体内肾上腺皮质也能产生少量的雄激素,但在正常情况下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雄激素与睾丸的这种关系,是从132年前的一个实验开始的。1849年,德国医生柏尔托德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动物试验,他将两只公鸡的睾丸摘除。结果,阉过的公鸡行动怯懦,偶尔发出无力的单调声音,鸡冠与垂肉发育不良完全丧失了一般公鸡的特征。
他的结论是:“显然,睾丸的产物作用于血液,而随血液可作用于整个机体。”这种认识在当时来说是了不起的,因为当时根本还没有“激素”与“内分泌”的概念。他所说的睾丸产物,后来证明就是睾丸酮。
其实,摘除睾丸的手术我国自古就有。《周礼》、《周易》中有宫刑的记载。宫刑,就是将人的睾丸切除。以后又进一步用阉割了的男人作宫廷的内侍。
男孩从小如果受阉割,没有了睾丸,不仅失去了产生精子的能力,也失去了产生雄激素的来源。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男性固有的特征;同时他本非女性,体内也没有雌激素,当然也不可能成为女子。因此相貌上非男非女,脸上没有胡须,说话嗓音尖细,皮下脂肪较多,乳部、腹部、臀部有较多脂肪。他们身体的形状也有深刻的变化:肩膀狭,骨盆大,喉头软骨不凸出,头发多而长,体毛少,近似女性体态。有人把这样的人称为“中性”。阉割手术进行越早,中性的相貌越完整。
有的女子成年以后突然长胡子,身上也长出类似男性的体毛,嗓声变粗,甚至体形也因肌肉及骨架变化而近似男子,这叫做女性男性化。我国古籍上记载:“魏襄王五十三年,有女子化丈夫。”这是公元前306年的事,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记载的女性男性化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