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89000000007

第7章 找路不如找心,问路不如问心(2)

拾得禅师的这个名字,就是他身世的由来。一次,丰干禅师漫步在山里的松径上,突然听见孩子的哭声,循声找去,发现是一个流浪小孩,便带回寺里,收为徒弟。由于是捡来的小孩,就干脆叫他:拾得。拾得在寺里负责一些杂役工作,本性纯真加上耳濡目染,拾得很快就有了超越同龄人的见地与智慧。

当时寒山子身居寒岩,饮食没有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后来干脆一起洗刷、烧火。两人虽操持贱务,但都身心安然,洒脱自在,常常在一起吟游歌咏,做诗偈相唱和。现在三贤院外的墙壁上,还贴着寒山与拾得之间那段著名的问答。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好一句“再过几年,你且看他”!凡俗之人之所以难以了悟自心,在尘世中获得解脱,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常常被眼前的烟云所迷,被一时的荣辱所欺,所以要么自怨自艾,要么得意忘形,谁能如拾得禅师这般通透、睿智地一眼看清这些眼前迷雾的虚幻呢?最终也只能甘心或者不甘心地在热恼的人间,继续汗流浃背地挣扎。

回到故事中来,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拾得与寒山的智慧,只是觉得他们整天疯疯癫癫的。只有丰干禅师清楚地知道,他们都是有大觉悟者。

一次,有位叫闾丘胤的官员问丰干禅师:“天台山有什么值得推崇的高人吗?”

丰干就告诉他:“寒山子是文殊菩萨转世,拾得是普贤菩萨再来,他们现在正在国清寺厨房里烧火呢!”

闾丘胤到国清寺后,见到两人,立即礼拜。两人大笑说:“丰干饶舌,丰干饶舌!他自己是阿弥陀佛转世,你不拜他,当面错过,来拜我们做什么?”说完,就离开寺庙,走进山中寒岩的石洞。他们一入石洞,洞口自然密合起来,从此消失踪迹,只留给人间无数洗涤人心的偈子和动人的传奇。

如此清逸绝尘的行径,正如拾得禅师自己的诗偈所表——是一颗清凉水晶照满人间的光明。不理会俗人的误解、讥谤,甚至景仰,也不在乎洗碗、烧火的琐碎、劳累,只是清凉自在地活在人间。那些炙烤凡人的“热恼”,又如何能近得了一尊清净之身呢!

不过,拾得禅师的偈子除了自表以外,也许还有启迪、勉励我们的意思在吧。人有生老病死,月有阴晴圆缺,花有荣茂枯萎,一切肉身都有成住坏空。倘若追着眼前的烟云东奔西跑,随着耳边的阿谀讥诮心绪跌宕,哪能守好自心这颗清凉的水晶呢?

下次,不如把那水晶手链,戴在我们心头,凉一凉我们的贪心、嗔心、痴心,冰一冰我们的焦躁、嫉妒、愤怒,于那串晶莹清凉里忘却所有热恼,听见自心的清脆玎玲。

没有死的标准,才有活的安稳

人见白发愁,我见白发喜。

父母生我时,惟恐不及此。

——东汉·佚名《咏白发》

相传,在东汉时,有几位颇有学识的老者相会于富春江的严子陵钓鱼台,饮酒赋诗,其中一位老者的侍者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言简意明、颇有哲理的诗。一般人若是发现自己有了白发,便会忍不住感叹岁月的无情,一直欷歔不止。可在有智者看来,有白发可是喜事呢!亲朋结婚时,我们不是常对新婚夫妇报以“白头到老”的美好祝福吗?而且在平均寿命普遍较短的古代,能活到白发苍苍,可是很多人修都修不来的福分呢!为何要一见白发就愁呢?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因为对某种事物抱以不正确的见解而产生焦虑、烦恼的例子比比皆是。佛陀提醒我们,如果不能守护好原本灵动的内心,被俗物、俗见所累,整日抱着那些死板的标准,哪能在人间,活得自在安稳呢?

有个叫心无的小和尚,他觉得禅房应该干净整洁、一尘不染才适宜在那坐禅念经,所以他一见自己房间脏了、乱了便动手擦拭、整理,后来发展到看见别人的禅房乱了也感到难受,定要帮人家收拾整洁才行。于是他整日忙着帮所有人收拾禅房,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有些疲劳和不耐烦了。

一天,他趁师父了悟禅师正在禅房坐禅,便跑去向他诉苦:“师父,那些东西收拾好了又乱了,总也摆不好。”

了悟禅师说:“什么东西乱了?”

心无说:“很多东西,它们总是被放在不该放的位置。你看,我才把盆放好,现在它又被放到了桌上;还有那书,也不在我原来放的位置上了。”

了悟禅师笑了笑,指着禅房里的一张桌子说:“我觉得这张禅桌放得不是地方,你觉得我把它拉出来一点怎么样?”

“不好,不好。”心无连连摇头,“如果移出来,房间就显得很窄了,不好。”

“那我把它放到禅房西面的角落里呢?”

“那样也不行!这破坏了禅房的布局,看着多不协调呀!”

“那干脆放到其他房间里好了。”

“那这个房间不就空荡荡了吗?而且其他房间多了一张禅桌,也不好。”

了悟禅师听了心无的这些回答,大笑道:“心无啊心无,知道师父为何给你取名叫‘心无’吗?就是希望你心无丝毫挂碍啊!房间里的东西从来没有乱,只是它们不在你‘整齐’的标准里,所以无论它们被摆在哪儿,对你来说都是乱的!”

心无听了师父的话,若有所悟。

行脚于纷乱的尘世,我们心中是否也藏着一套“整齐”的标准呢?当我们用这套死板的标准去度量身边的人事时,那些不合标准的事物,是否常常困扰着我们,让我们心烦意乱、寝食难安呢?

不是取了个法号叫“心无”,就可以真的心无挂碍地看待原本清净的禅房。每个人心里的那套标准都是很固执的,有的人觉得世事无常,前路坎坷,于是行脚的每一步都顾虑重重;有的人觉得流年短暂,稍纵即逝,于是总是步履匆匆,不懂停歇;有的人觉得世态炎凉,踏实无用,不如倚靠别人、利用别人,一路搭乘顺风车。不管他们心里的那套对世界的看法有多么不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整日眉头紧锁,心事重重,不能真心、开心地微笑。

佛陀告诉我们:人的痛苦,不仅在于总是追求错误的东西,也在于总是错误地追求东西!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我们心里的标准才变得安稳,而是它自始至终,都是完美自在的!当我们打算以内心的标准去为天地,为自己立规矩时,我们已经离天地,离自己的本来面目原来越远了。

在人间行脚的每一步,都应该恣意而灵动地踏出,这样才不枉我们身为人类——这样一种自由而快乐的生命。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将每一步都踏在人间,踏在实处!

空悟:不与外界争执,少和自己较量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

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

——明·洪应明《菜根谭》

风从竹林中穿行,风过之时,竹叶随风而舞自然簌簌有声;雁从清潭上飞过,雁过之时,清澈潭水中必倒映雁群身影。但风过、雁去之后又如何呢?还初道人洪应明在《菜根谭》里的回答是:风不留声,雁不留影!

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长长短短的因缘际会之后,一切皆空。所有纷扰和矛盾都如风似雁,飘然而过,不着痕迹。我们只有“如去如来,无遮无碍”,才能领悟佛门“空”的真义,才能觉悟人生的圆满自在。

人的烦恼多来源于自我,人为了维护“我”以及“我的”所属物,而陷入无穷无尽的纠缠中。既和外界争执,也和自己较量,心中太多牵绊,以至于无从解脱。佛陀说,世间本无“我”,连“我”都不存在,又何苦执著?放下、忘记、抛却这些无谓的争执和较量,才能彻悟自心的空灵,坦然接受生命的其他馈赠。

石恐禅师和西堂禅师是师兄弟,经常在一起参禅。有一次,石恐禅师开玩笑地问西堂禅师:“你会捉虚空吗?”

没想到西堂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会!”

石恐惊奇地问道:“怎么捉?”

西堂禅师用手在空中抓了一下,说:“就这么捉。”

石恐摇了摇头,说:“你不会捉,不是像你那样捉的。”

西堂不服气地反问道:“那师兄你说应该怎么捉?”

石恐一把拽住西堂的鼻子,痛得西堂大叫:“师兄快放手!这个‘虚空’会疼的。疼死了,鼻子要被你拽下来了!”

石恐禅师松开师弟,笑着说:“必须得这么捉虚空才行。”

西堂摸着红肿的鼻子,笑呵呵地对师兄说:“多谢师兄的指点!”

石恐禅师告诉了西堂一个事实:虚空不是“无”,而是需要通过实际存在的东西来体现。故事的最后,西堂开悟了,这时候他才真正捉住了虚空。

当然,“空”并不是指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人可以努力去促成某事,但是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不需要放在心里。得失不挂心,才能斩断烦恼的根源。空是指对一切都不贪恋,万事都放下,心中无一物,才不会有执著心,没有执念,才不会产生痛苦。

倘若一个人时刻执著于寻找快乐,就会离快乐的本质越来越远。正如修行本是事实,却应在修行过程中忘记这个事实,不执著于修行的念头,才能更好地得道悟证。

同类推荐
  •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佛经故事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早在公元1世纪就已传入中国,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其信徒的数量早就超过了许多中国本土的宗教流派,与道教、儒学并驾齐驱。这足以说明,佛教在中国有适合它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空间,而佛教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深受佛教的影响。所以说,佛教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佛经、佛理并不是想象中那样高深莫测。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旧约》中的民俗

    《旧约》中的民俗

    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旧约〉中的民俗》是弗雷泽的另一部名著,是他在写作《金枝》过程中将有关《圣经》旧约故事的民俗材料汇集起来,并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关事例作比较,专门创作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已成为人类学和《圣经》研究者的必备读物,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称它是“一部人类学传奇”。
  • 谈佛说道悟人生

    谈佛说道悟人生

    这不是一本说佛论道的书,这是一本让你用佛的境界和道的胸怀来点释人生的书,情感·利益·事业·修身·修为·修性。人生说起来或许真的很沉重,一路生活,一路坎坷。难以设计定局,一个偶然的选择,便被归入了另外一种生活,我们要明白人生的短暂以及命运的不可预知,所以只要安于生活,我们就能够活得精彩。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热门推荐
  • 国之重器啊

    国之重器啊

    一个无父无母在酒肆打杂的小伙计立志要考上进士。可是自从在河边捡到了一个婴儿后,两个人的吃饭问题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 達海叢書·批注

    達海叢書·批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佛说常瞿利毒女陀罗尼咒经

    佛说常瞿利毒女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以剑问道

    以剑问道

    “天道无常,人道茫茫。魔道众生,何为正道?”万年冰封,千里雪飘。浮动于世,情之所致。万缕千思,百年血灵。前世今生,梦醒难回。伤若淡,悲莫鸣。何为道?回首间已尽是往事……一道血灵,一段致情,成就一个三界六道之外的人——时善
  • 武临东方

    武临东方

    太古至今,武道传承数万载,人们观太古,走捷径,以武入道。如今大劫将至,而古国新立,天下尚且太平,一个患病少年本应不习武道,却遇之美人,美人之言让他不屈于今,他决定他要逆天改命。
  • 神猴乱世

    神猴乱世

    博士生凌风去探神秘古洞,发现惊世之谜,传说竟是真的,我是古之四神猴之一六耳猕猴,四神猴---第一是灵明石猴,通变化,识天时,知地利,移星换斗。第二是赤尻马猴,晓阴阳,会人事,善出入,避死延生。第三是通臂猿猴,拿日月,缩千山,辨休咎,乾坤摩弄。第四是六耳猕猴,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洪荒之中我为尊!
  • 特种军神在都市

    特种军神在都市

    一名曾今部队中的王者,让敌人谈之色变的军神,一代不败传奇,却惨遭人陷害,最终回归都市生活,玩转职场,各种装逼泡妞。一步步揭开背后真相,揪出幕后黑手......
  • 斩瞳之命运战争

    斩瞳之命运战争

    这是一个异世生灵穿越异界,与悲惨命运抗争的故事!在这里有日常——“塔兹米,今天有好吃的么?”塔兹米懒散的回道:“恩,炸酱面。赤瞳,你该减肥了!”少女默不作声的抽出村雨,平静的眼光如同看着死人。感受着惊人的杀气,塔兹米一脸讪笑:“貌似我想起来了,今天的主餐是烤啾啾!”在这里有战斗——冷酷的一笑,少年目光森冷的注视着眼前的杂兵,呢喃自语:“战争要怎样才能结束呢?”顿了下,他的眼神越加冷酷,内心默然:“只有其中一方流干血液才能结束!”自此天空中寒气凝聚,无数寒冰利刃浮现空中,塔兹米右手轻挥,转瞬间眼前只剩下无数残肢断臂。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世界的神话将由我来创造——塔兹米!
  • 非人间2

    非人间2

    前言:首先请读者的阅读本书前先看看我之前发表的小说《非人间1》,假如您实在懒得去找那本书来读,那也没多大关系,因为这里讲的故事也勉强可独立成篇。但是,假如您没有一点想象力,或者是只想看一本消遣小说,那么这里只能让您失望了,您还是移足罢了!
  • 食宴

    食宴

    这个世界存在着一种位于食物链顶端狩猎人类的猎食者他们伪装成人类潜伏在人类身边,伺机而动!他们被称为食种。而他的妻子就是一个食种!某一天,他失去了妻子,被夺走了女儿,在绝望中被刺中心脏的时候,他以为自己会死去,可在此醒来,却是十年之后,这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妻女是否还尚在人世?有太多的疑惑等着他去解开=============================世界是一个巨大的滤网,弱肉强食是这个时代不变的真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笑着走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