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拉·默克尔说:“为了能学想学的专业,我先利用了特定的适应方式。因为从我们认识的很多牧师家庭看到,他们的孩子要想上大学,最终只能选择学神学,而这是我从一开始就不愿意的。”
学物理学的总理政治家
大学学习物理将来可以做什么工作?继续研究成为一个物理学家,还是普及基础物理做个老师,抑或是做个需要点物理知识的技术工人?抛开物理学的理论和实验,带着物理学背后的哲学思想做个国家总理似乎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学生涯对每个人的一生影响至深,对于默克尔也不例外。1973年高中毕业以后,她需要选择大学与专业,最终她选择了远离家乡滕普林的莱比锡大学,研修物理学,自此走上一段自然科学之旅。这对默克尔从政后的稳重、严谨、富有原则性的政治作风,影响颇大。远离了家乡、父母,也使得默克尔早早被迫自立,她有了新的朋友,并在毕业前一年,也就是1977年,与乌尔里希·默克尔结婚。
很多人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也是拿捏不定、反反复复折腾许久,默克尔也不例外。不过众多的考虑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明显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只是每个人的第一因素会有所差别,再加上其他一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组合起来每个人选择大学和专业都是完全不同的经历。默克尔最终选择了莱比锡大学的物理专业,选择过程也是有迹可循,无甚出奇之处。
为何默克尔会选择去莱比锡上大学,距离足够遥远肯定是理由之一。默克尔的父母从小就对她要求严格,一直给她灌输“必须永远比同龄人优秀”的思想,她年少时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年轻人总是想着离开父母,耳边少些唠叨,自由自在,默克尔当时颇有大千世界任我闯的豪气。
在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盟德国对峙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在1961年建起了围绕东西柏林边界的防卫墙——柏林墙,防止东西德人员往来和东德人大量逃亡西德,柏林墙也因此成为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55公里长的柏林墙固然将德国人民分开,更可怕的是意识形态导致的内心的隔阂与陌生,心墙不容易建立,更难的是摧毁。
此时距离柏林墙建立已经12年,两德人民之间的心墙也已渐渐稳固,甚至在宗教信仰都有体现,基督教新教在民主德国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落后的宗教信仰,终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消亡。因为父亲的职业,默克尔从小就有很多不愉快的经历,更促使她向往有开放气氛和自由思想的大城市,当时东德的大城市屈指可数。柏林毕竟离她的家乡和父母太近了,只有80公里的距离而已。莱比锡作为蜚声国际的博览会之城、书城、音乐之城,拥有比较开明的氛围,而且足够远,在莱比锡生活上几年,正是最佳选择。
位于萨克森州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于1409年,不仅在民主德国,在整个欧洲都是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当时民主德国最大的大学。建校数百年来,有着光荣的历史,无数著名学者曾在此任教,比如化学家彼得·德拜,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物理学家古斯塔夫·赫兹,历史学家特奥多尔·莫姆森,心理学家威廉·冯特,等等。莱比锡大学自身也培养了大批的著名毕业生,比如天文学家开普勒之师第谷·布拉赫,诗人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作曲家和钢琴家罗伯特·舒曼等一大批著名校友,包括还未写上的安格拉·默克尔。有着如此光辉传统的莱比锡大学,对于年轻的默克尔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其中物理系更是莱比锡大学首屈一指的专业,莱大物理研究所曾有4位教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默克尔刚进入莱比锡大学物理系时,依然有阿托尔·洛舍、维尔纳·霍尔茨穆勒这样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在执教,这对于默克尔未来的发展,走自然科学道路的信心都是有力的保障。
中学时代的默克尔,最喜欢的是俄语、英语。在东德,作为一名落后的宗教信仰——基督教的牧师,她的父亲不仅自己被禁止做老师,防止把这些落后的信仰传承给下一代,作为牧师女儿的默克尔也受此牵连,按规定以后做不了老师,这种“连坐”式的规定真是让人抓狂。如果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言、心理学专业,就业将有很大的难度。
对于中学物理,默克尔有着爱恨交错的感情,中学物理学是她唯一一门得到最差成绩——5分的科目。她一方面对理论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如何想出制造原子弹的理论,还有其他很多理论物理都令她神往,伟大的物理理论背后的哲学,对默克尔有很大的诱惑力,另一方面她的实验物理能力则很平庸,甚至有点糟糕,动手实践的科目不是强项。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默克尔被中学推荐去学习物理,选择语言、心理学则不会获得推荐,有可能不被录取。基于以上原因,默克尔放弃了她最喜欢的语言和心理学,她还曾经犹豫是否学习医学,莱比锡大学的医学也是蜚声世界的,最终都放弃了。
至于和大部分民主德国内的牧师家庭子女一样,子承父业,传承父亲的基督教牧师工作,选择神学,则是默克尔自始就不曾考虑过的,她一直都对从事非宗教性的事业更有兴趣。她不喜欢严肃地站在讲台上,让孩子们起立学习基督教的课程默克尔曾说过,她很尊敬父亲做的牧师工作,尽管作为牧师的女儿,成长过程有不愉快的经历,但还是好处比坏处多。就这样,默克尔开始了十几年的物理学求学和研究的生涯。
多年后的今天,默克尔取得了非凡的政治成就,并还在续写着传奇。在她的政治工作中,她沉稳、谨慎的处事风格,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考虑问题的方法,都令人印象深刻。严谨、果敢、沉稳的科学家性格,多次拯救了默克尔的政治生命,帮助她渡过了各种政治危机与旋涡。能够成就这一切,多年的物理学学习与科研的锻炼功不可没。
局势动荡下,无忧的大学时光
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战败,欧洲基本消除了纳粹的身影。为了彻底消除后顾之忧,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斯大林、杜鲁门和丘吉尔(后期由新上任的首相艾德礼接替丘吉尔)在柏林西郊,举行了著名的“波茨坦会议”。会议决定,由苏、美、英、法共同接管德国,成立“盟国管制委员会”统领全德大小事务,首都柏林也被分为4个地区。
随着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矛盾日益加深,柏林也是风声鹤唳、山雨欲来。意识形态差异导致的矛盾日益尖锐,美、英、法三国逐渐联合在一起,对抗和孤立苏占区德国。德国成为政治较量的前沿阵地,就像两个大力士反方向拉扯,结局就是德国碎成了两半。
默克尔生活成长的东德以卡尔·马克思的思想为理论指导,一切以苏联为榜样,像一艘小船拴在苏联航母身上,没有选择的余地。依据苏联党组织扎根在基层的经验,民主德国的执政党——统一社会党也是无处不在。
1968年1月5日,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捷克斯洛伐克爆发了一场符合本国实际的探寻社会主义道路的运动,但苏联以捷克斯洛伐克要脱离社会主义阵营为由,出兵并命令其他的“华约”成员国武装侵入捷克斯洛伐克,粗暴地结束了这场探索运动。这就是震惊世界、影响深远的“布拉格之春”。而此时,默克尔正在捷克斯洛伐克度假,近距离感受了这一历史事件。
受到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革命情绪感染,东德也是人心大动,更大的感触却是认识到了苏联的霸道。苏联不允许有自由且异己的思想存在,这让包括默克尔在内的民主德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阵营感到失望,以前多数人觉得跟着苏联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布拉格之春”让不少人清醒了过来,于是大批民主德国民众出走至联邦德国。与此相对应,统一社会党则更加严格控制社会,思想领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而这方面,大学首当其冲。
大学本是崇尚自由、思想开明的地方,在当时的高压政治环境下,整个民主德国的大学都被严格控制,包括默克尔求学的莱比锡大学也未能幸免。莱比锡大学当时叫作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就是最好的佐证。还潜伏了大量特务组织——斯塔西(Stasi)的成员,威逼利诱了数目庞大的线人,以此来监视人们的一言一行。
莱大在二战期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约60%的建筑和70%的藏书毁于战火硝烟,此后莱大就一直在重建校园。就在默克尔到来的5年前,莱比锡市议会决定新建一些大学校舍,然而这个看似美好的重建计划险些酿成政治事件。为了新建的大学校舍,市议会竟然决定炸毁战争后弥留的珍贵的老教堂和一些残损老教学楼。可惜那座始建于1240年的多明我会修道院教堂和莱大的老建筑群,竟就那样被炸毁。没有人敢反抗,因为统一社会党的高压政治,早已让东德人民不敢说话。
默克尔上大学期间,正是民主德国努力走“社会主义民族道路”的时期。统一社会党大量地剔除了东西德国之间的相同之处,一心向着两德分别独立发展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