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说为了秀,也不是为了名,真心实意是觉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需要把自己从社会上赚取到的很多东西还给社会。
记者:听说你信奉“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而且已经决定了财富的最终处置,将来要把90%的资产用作慈善基金?
王健林:钱多了嘛,(笑)钱多了就去捐多一点嘛,对不对?如果你只有一个亿可能不会有这种想法,发展的时候一开始人的想法都是为自己。这个我曾经讲过,人创造财富有3个层次,最低的层次就是为自己,这其实也没有什么错的地方,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对吧?奋斗几千万一两个亿,那当然主要是为自己为家人改善生活。再做一段时间我觉得可能是为名利,我还要赚更多的钱,我要证明自己啊,这是第二个层次。
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做社会企业家,能达到这个高度的人很少,卡内基、比尔·盖茨、巴菲特等,还有其他一些这样的人。但达到这个层面的人真心实意地不是说为了秀,也不是为了名,真心实意是觉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需要把自己从社会上赚取到的很多东西还给社会,那真正的社会企业家,这个是比较少。
——王健林接受《人物周刊》采访
背景分析
2013年4月19日,在“中华慈善奖”的表彰会议上,经过专家委员会的重重审核和公众的积极投票,王健林获得了“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奖,这是他第三次获得中华慈善奖。中华慈善奖是中国慈善事业领域的最高政府奖,自设立以来已颁发8届,王健林7次获奖,万达也是国内唯一7次荣获中华慈善奖的企业。
万达在积累财富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财富的品质,王健林也是全国企业家中最早提出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并积极身体力行的企业家。他常说:财富的本质是用来帮助别人。
2012年,万达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创造就业、缴纳税收、慈善捐赠、义工服务等方面尤其如此,向社会交出一份优秀的答卷。其中在慈善捐赠方面,2012年,万达慈善公益事业共捐赠现金3.9亿元,累计现金捐助超过31亿元,是全国捐助最多的民营企业。在义工服务方面,成立于2006年的“万达义工”已累计组织义工活动数千次,参加人次逾20万。2012年,万达集团共组织义工活动761次,60932人次参加。
王健林不仅率先垂范,积极践行慈善公益,而且在万达集团半年总结会或年会上都会号召全体员工多做善事,对行善举的员工进行表彰。在他以身作则的影响下,万达内部形成了浓郁的慈善氛围。
现在,万达集团已形成一个惯例,每到一处开发项目,都会捐建学校,至今已先后在全国捐建了40几所希望小学和中学。
从2005年开始,在万达,每一名新入党的同志都要资助一名失学儿童,这已成为万达惯例。到目前为止,万达在全国已有70多家子公司,无一例外都成立了义工分站,每个万达员工都成了义工;集团还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义工每年至少做一次义工,这在全国企业界中并不我见。
而且,员工的善行义举同样被视作业绩,和员工工作表现好、经营业绩好一样会得到集团的提拔重用,集团甚至还制定文件规定了奖励标准。
大连万达物业公司的员工杨英曾连续数年关爱无人照顾的社会服刑人员的子女,王健林在获知她的事迹后,不仅全集团通报表扬,而且将她从一名物业普通员工提拔为部门副经理,工资涨了一倍。万达南昌地产公司的副总经理李建民,坚持见义勇为十几年,还捐助了30多名失学儿童。王健林知道后,不仅把他树立为全集团的先进典型,专门安排他在万达集团的半年总结会上作30分钟的发言,对他通报表扬,号召全体员工向他学习,而且还给他晋升一级工资作为奖励;一段时间后,王健林又把李建民提拔为总经理。
万达人的乐善好施与王健林的公益精神是分不开的。他曾说过,万达的发展,不光是为自己,更是为社会做贡献,奋斗创造的财富最终要还给社会。
拓展透析
做了企业家还要做慈善家,因为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企业家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才能实现永续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加入到慈善事业中。
2013年1月7日,早晨6时55分,邵逸夫在家人的陪伴下于家中离世。
无线电视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的董事之一,他以无与伦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长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除此之外,邵逸夫还是一位慈善家,对内地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邵逸夫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叹息声久久不息。这不仅仅因为他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大佬”,也不是因为他培养出众多的香港明星、拍了太多的经典电视剧,而是因为他用最为仁爱的方式告诉当下的民众——做慈善其实不需要太多理由。
有门户网站做了一份关于“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联想到什么”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逸夫楼”的网民超过81%。这充分说明,邵逸夫在人们的记忆中,不是所谓的娱乐圈大佬,也不是拍摄多部经典影视作品的电视奇才;他给人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他为我们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教学楼。相关调查表明,这位香港著名实业家在25年的时间里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
邵逸夫曾说,“一名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慈善家”。几十年以来,他坚持用真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即使不是因为互联网,即使没有新闻媒体,只要看到一座座坚毅挺立的“逸夫楼”,就足以感受到这位老人的伟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可以发现“逸夫楼”的身影。这样的慈善壮举,遵循了“人道”“博爱”的慈善理念。
最为关键的是,邵逸夫对于教育的重视是无条件的。他没有因为我国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而拒绝做慈善,对内地的慈善机制也没有任何偏见,他只是在做慈善,而且义无反顾,一往无前。他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40亿的捐款足以说明,他个人对于我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不比任何一个教育部门逊色,甚至要更多。
斯人已逝,精神不死。邵逸夫的慈善精神,需要得到传承。对于持有财富的企业家,要告诉他们,请把钱花在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对于众多的慈善机构,要建议他们,请真心正意地做慈善,用一颗澄澈的心专注于这项神圣的事业;对于全体民众,要鼓励他们,做不做慈善其实不需要理由和借口,即使慈善体制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美,一样有人能够成为伟大的慈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