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在五星级酒店方面也做成了全球比较大的,2013年我们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
在不动产方面,我们还从购物中心进入到高级酒店,一开始也是想做一个试验,后来发现酒店、写字楼、商业中心、公寓组合在一起更受欢迎,所以逐渐差不多每一两个购物中心旁边就会有酒店,特别是好一点的地段,一定会配置五星级或者超五星级酒店。一不小心在五星级酒店方面也做成了全球比较大的,2013年我们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五星级酒店业主。
——摘自《万达的扩张之路》
背景分析
王健林曾多次表示,万达的发展关键是走好4步棋,其中第二步就是转型商业地产。在2000年之前,万达主攻的是住宅地产,而且生意做得很顺,但到了2000年,王健林决定要转型做商业地产,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当时在万达发生了这样一件事,给了王健林很大的启发:有两个和王健林一起创业的老员工,在同一年先后被查出患了癌症和肝病,在那时中国是没有社会保障的,没有医保和各种保险,因此当时大部分的公司对待患病的员工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有钱就帮他治,没钱就只好算了。但是王健林决定,不论花多少钱也要救治这两位员工,最后的结果就是公司花了300多万元挽救了那两名员工的生命。
这件事情对王健林的触动很大,他不禁想到:公司再发展20年、30年之后怎么办?退休的人越来越多,需要保障的人越来越多怎么办?住宅房地产虽然发展前景很好,但有一个不容小觑的特点就是现金流不稳定,有项目销售的时候,公司就有现金流;一旦项目卖完,需要重新买土地,做新项目的投入时,公司的现金流就会下来。而且中国房地产行业经常遇到国家宏观调控,现金流的波动会更大。因此,王健林认为,如果一直做住宅开发,可能很难长久存在下去。
出于这样简单的生态考虑,为了寻求稳定的现金流,万达开始重新探索。万达做过制造业,其中包括很有名的奥的斯电梯以及变压器、制药厂,还做过超市、外贸等。2000年的时候,万达决定把商业地产作为企业的支柱产业来发展。
在正式决定之前,企业内部有过长达两三年的讨论,万达决策层普遍认为,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越开发越少。做纯粹的住宅地产的企业将会遭遇很大的困境,行业会慢慢萎缩。在欧洲和美国500强企业排行里没有住宅地产公司,因为住宅开发会有临界点。
因此,在偶然事件和行业必然性的双重刺激下,万达钟情于商业地产。如今,万达的商业模式越发成熟,最终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
现在万达商业地产已经开业1300万平方米,在世界行业排名第三,在建的还有2000多万平方米。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5年,万达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业地产企业。
拓展透析
2012年十八大期间,作为十八大代表,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做企业就是要永远抓住时代的脉搏。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根本不可能有海尔,同样也不可能有张瑞敏今天所谓的成功。今天踏上了时代的节拍,今天就能够做好,但至于明天能不能做好,这个很难说。”张瑞敏说,做企业要永远关注时代的变化,要永远抓住时代的脉搏。其实说到底,就是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雷军和小米的成功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审时度势、伺机而动的重要性。每次被问到小米成功的秘诀时,雷军都会说,也许我们的团队不错,产品不错,甚至营销也不错,但是,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台风口”,站在这个“台风口”处,就是一头猪都能飞起来。如果一个企业想获得成功,就一定要在能力的范围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台风口”。
那么雷军是怎么找到这个“台风口”,怎么开始做互联网手机的呢?1988年雷军参与创办了金山软件,在90年代彻底火了一把,但是当1999年互联网大潮开始的时候——或者说互联网这个“台风口”来的时候,雷军团队正在忙着做WPS,忙着对抗微软,因此无暇顾及。直到2003年环顾四周,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地被甩在了后面。
在这之后,雷军有过迷茫,有过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他考虑了很长时间,在2006年终于明白了很重要的一点:成功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看清形势,顺势而为。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雷军开始冷静下来寻找下一个“台风口”。因为他自己是手机发烧友,于是很快便发现未来10年最大的机会是移动互联网。雷军认为,互联网是精英的平台,而移动互联网是学生、农民工等草根的平台,所以这次的浪潮很大的因素,是因为草根人群希望用手机来了解这个世界。
在看清了这一点后,2007年雷军投资了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UCWEB,也因此成为当年整个移动互联网最活跃的投资者,由此进入了移动互联网行业。
2008年9月安卓系统发布,10月第一部安卓手机发布,即HTC的G1。雷军高价买到手使用过之后说,在我看到安卓的第一眼我就知道一个巨大的机会来临了,这个世界最终会属于安卓。所以,2008年10月份雷军正式决定做安卓手机了。
“变化”对企业来说是个时常出现的高频词语。在这个不是你吃就是被吃的商业竞争时代,稍有不慎便全盘皆输的戏码将频繁上演。作为企业,只有审时度势,抓住时代脉搏,才能拥有变革的本能和创新的勇气,也才能在压力面前不断寻求突破,在挑战中不断自我完善。